运作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海南论文,投资基金论文,热带论文,农业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运作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可行性
(一)海南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具有独特资源优势
1、我国真正的典型热带地区是海南,全省年平均气温22—26度,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50—275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是农作物生长的天然大温室,特别适宜于热带作物、冬季瓜菜、水产养殖、种子种苗的生长,例如三亚水产种苗的繁殖比广东等其他南方省份提早20—68天,发展越冬早春水产种苗市场潜力很大。
2、“九五”期间,海南省政府还计划通过新建和配套大中型水利设施,扩大热作土地,增加耕地灌溉面积。
3、海南省的海域面积有2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28公里,占全国土地海岸线长的10.1%。有天然港湾60多处,浅海滩涂近40万亩,内陆水域60多万亩,可养殖的浅海30多万亩(0-10米水深)共约400万亩水面,均为水质优良、基本无污染的水体,现仅利用60多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7;此外、还有环岛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65600平方海里,西沙群岛近海渔场7600平方海里,发展海水捕捞和养殖业得天独厚。
4、海南有丰富的热带农业物种资源。目前,海南能生产热带农业瓜菜共60多个品种,除瓜、果类及各种根、茎、叶类蔬菜外,还有易于运输的其他品种以及尚待开发的野生蔬菜和食用菌类等;热带水果已形成规模的有芒果、菠萝、香蕉等:此外还有中华鳖、尖吻鲈、罗氏沼虾等丰富的海产资源。
(二)发展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
1、海南热带农业生产具有早、优的特点,可以弥补内地季节差需要,这使海南的瓜菜水果具有大量销往大陆的优势。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年167公斤,而根据农业部的规划,到2000年我国蔬莱产销总体目标是人均占有185公斤,其中细菜要达到70%,鲜菜全年供应均衡,旺季与淡季上市量差距不大于10%。可见市场对冬季瓜菜的需求量较为可观。
2、根据测算,北方冬季蔬菜生产成本每吨要比海南高800多元,按生产100万吨应季蔬菜计算,总成本可减少8.5亿元左右,同时还可节约大量能源,减轻环境污染。因此海南外销冬季瓜菜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南菜北运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3、海南热作产品有着较为明显的稀缺性。海南省是国内椰子、腰果、红毛丹、橡胶、胡椒、芒果、咖啡的重要产地,部分名优水产品,如尖吻鲈、加州鲈等的主要产区也在海南。
4、近年来,海南出口日本、南韩等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的农副产品逐年增加,1994年,海南瓜菜的出口量已达315万吨,是1990年出口量的两倍,随着海口和三亚将开通日本、韩国、新加坡包机航班,将为海南瓜菜进一步销往国际市场提供便利条件。
(三)发展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具有较完善的体制优势
1、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受到海南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1)“八五”期间,海南省根据自身优势,提出“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指导思想。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优的热带经济作物,促使传统农业向“两高一优”发展,向热带商品农业发展。
(2)扩大开放,广泛加强农业合作。我省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制订出“让别人发财、求自己发展”的开放、牵引战略,按照国际惯例,实行企业登记注册制度,为外商提供优良的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合作,加速海南现代农业的开发。
(3)实施农业制度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在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作出重点突破。二是加快农产品市场、运销队伍、运销加工基地的建设、大力扶持以加工运销为中心来组织农业生产的发展道路。三是在建立农民与市场联结的新体制和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方面做出新尝试。包括建立“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大力引导、鼓励和发展有海南特色的农村股份制合作经济;构建企业与农民相融合的新的组织形式等。
(4)增加农业投入,推动农业发展。一是积极主动做好规划,以争取中央和各专业银行的支持。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投资体制,逐步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比例,主要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开发、种子种苗体系和群众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等。三是根据农业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国家对农业信贷的扶持。四是不断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5)发展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具有良好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
海南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简称热作两院),设有十二个研究所,三个研究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人员达1500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300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600人,获省优、国优、特优称号的农业科技专家130人。“八五”期间,热作两院承担国家各类研究课题265个,通过技术鉴定的成果57项,获得奖励的各级成果87项,提供优良种苗300多万株,优良种子2500公斤,增产剂300吨,橡胶割面保护剂150吨,有经济效益约20多亿元。
海南省农科院,目前设有两个实验基地,五个重点实验室,三个种质资源库;科技人员达109人,在职高级研究人员24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和省优专家15人,“八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61项,推广新技术64项,获得科技成果奖26项,成果转化率在80%以上,增加产值5亿多元。
海南热带效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1、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1995年海南瓜果蔬菜产值2318亿元,种植业的商品率己达60%以上,冬季瓜菜约70%运销全国20多个城市。目前急需在海南省建设多功能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经营瓜菜、水果、水产、肉禽等农副产品,同时兼营农业生产服务项目,让农产品畅销大陆市场,进而辐射港台、东南亚地区,可促进国家级农副产品批发基地的形成,经有关项目业主研究论证,建设海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投资回收期为6年(含建设期3年),其项目一期出租、管理、储运等营业收入在扣除建设成本费用外,正常运营年投资利润率达25%。
2、投资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运输行业。目前海南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手段及流通设施跟不上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投资这些行业,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在常温条件下运输,品种较好的瓜类农产品自然损耗率在10%以上、大部分的瓜菜都在20%以上、条件差时高达50%,但若推广实施保鲜冷链运输工程,则瓜菜运输损耗率可降至10%以下,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投资修建保鲜库、半成品加工厂、购置运输工具等,形成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的一体化,投资利润率有28.9%。
3、优质咱子种苗繁育基地项目。1995年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缺口达3千多万公斤,而在海南育种周期将缩短1—2倍、时间减少2—3年,再如越冬水产种苗比两广两湖和江浙西南一带提早45—78天,成本相比要低50%左右,并缩短了商品成长期,为全国独有。据了解,全国水产种苗年需要量在5亿尾以上,而海南只能提供2000万尾左右。该类项目建成后,第二年投入满负荷运转,投资回收期为4.8年,投资回报率为20.9%。
4、海南名优特水产养殖建设项目。海南发展名优特水产养殖如中华鳖、罗氏沼虾、尖吻鲈、加州鲈等的市场很好。水产海鲜品除了少部分在本省各农贸市场消化外,大部分优质水产品被收购远销大陆各大中城市,而且这几年一批港澳台船队长期泊靠我省港口,专门收购优质海淡水产品销往港澳台和日本市场,价格趋升。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量将增加。这方面的建设项目投资回收期为4.49年,投资利税率30.44%。
5、参与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产业建设,海南省“九五”计划将信息产业作为海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现已建成使用的信息网络有金融信息网络、公共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网络等,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丰富,服务功能较全。在运作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基金的时候,参与发展和完善农村经济信息、咨询和预警网络,及时向生产者提供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将优化资源配置。
6、证券投资。为保证产业基金的流动性和满足年度支付红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基金的收益率,本基金可以在国家政策法规批准范围之内,据资国内证券市场。预计证券投资的收益率会在10%以上。
发展海南热带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是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否会冲击银行?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直接融资早已成为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主流。象日本、韩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主要依赖间接融资,这种间接融资为主的制度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也给银行体系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加之受八十年代末以来的世界经济证券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浪潮的冲击,日本与韩国也不得不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步向直接融资主流化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日本大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1975年银行贷款约占70%,发行证券只占30%,而八十年代银行贷款已不到20%,直接融资已超过80%,只有中小企业仍主要依靠间接融资。
在“九五”时期,我们在坚持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同时,应该积极稳妥地发展直接融资,大力培育资本市场。这既符合我国改革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深化的渐式策略,也是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和证券化的必然要求。事实上,产业投资基金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它的资金来源证券化,属于直接再次的性质;但其资金运用是通过金融中介(基金管理公司)来运作,因而又具有间接融资的特证。这亲不仅不支冲击银行,反而有利于缓解银行不良资产日益积累所造成的潜在危机。
第二是在证券市场规模小且发育不太成熟的情况下该不该优先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虽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投资基金业发展之初、中期,各种投资基金均以证券市场作为主要投资对象,而直接投资于产业的“创业基金”则迟至本世纪下半叶才得以首先在美国兴起。但西方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并不表明产业基金非要等到证券市场和证券基金充分发展之后才可以起步,而只是说明:无论是证券基金还是产业基金,其发展只能依据于特定的社会需要和条件,投资基金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首先以证券型基金的形式快速发展,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证券投资的需要。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的证券市场就已经相当成熟,并成为社会公众投资的一条主要途径,只是社会公众分散投资于证券市场依然存在投资经验缺乏、投资成本和风险大等不足。而遵循事先由发起人议定的章程或契约,将分散的公众资金集中起来,交由专家组成的资深投资机构管理和运作,投资者的收益便有技术和法律上的保障,交易成本与投资风险也可大大降低。就我国目前的情形而言,一是民族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已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来满足其资金与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二是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某些不足,使得在稳步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同时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因为,证券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虽然具有平抑股市过分波动的职能,但此职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在股市规模尚小的情况下就过快发展证券基金,势必出现“较大规模基金资产追逐较小规模股市”的现象。而在“品种单一,规模较小,不够规范,投机性较强”的股市中,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必然倾向于赚取短期价差较少关注长期资本利得。这种内在的投机冲动,在宏观监管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往往证券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蜕变为炒作大户。而产业基金直接投资于产业,不会对股标市场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