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萍
黑龙江农垦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的同时采用院前急诊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转运成功率(100%)、急救成功率(97.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8.4%、88.4%,两组间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诊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临床急救成功率,减少死亡,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个性化护理;院前急诊护理;应用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因素具有多样化,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突发性胸痛等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重度心律失常、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发病较急,很容易导致猝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处理,确保患者可以安全入院就诊[2]。有效的院前急诊护理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安全,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诊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以及院前急诊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86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实验组中男28例,女15例;患者年龄介于41-74岁,平均(55.8±6.3)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6例;患者年龄介于40-75岁,平均(55.3±6.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方面经过统计学处理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差异对比相对较小,可比性较高。
1.2护理方法
1.2.1院前急诊护理
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接到电话后应尽快到达发病现场,仔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后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且采用18导联心电图24h监护患者,待专业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后及时采取吸氧、开通静脉通道、镇静、镇痛、抗凝、血管扩张剂、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急救措施。早期一定要使患者充分吸氧,这样才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肌缺氧状态,改善患者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若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症状,而且存在低血压现象,可以给予多巴胺静脉滴注,注意应结合患者的血压变化适当调整滴速。若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可以给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推注。若患者心室颤动应进行非同步除颤(直流电)。若患者出现心搏骤停,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多种心肺复苏抢救措施。
1.2.2个性化护理
1.2.2.1及时出诊。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出诊制度,应该注重医护人员培训,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接到呼救电话后,工作人员应该简洁的询问患者的情况,并且立即派车出发到现场。在出诊后应立即和家属联系,再进一步深入询问患者的实际病情,并且指导患者家属进行一些简单的抢救准备工作。1.2.2.2急救护理。在急救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安静,避免患者出现剧烈运动,医护人员在用药的过程中应不断和患者交流,多给予患者一些鼓励和安慰,尽可能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医护人员应快速开通有效的静脉通道,在穿刺时护理人员操作动作应熟练、轻柔,尽量多开通几条静脉通道,以便后期抢救治疗。其次,医护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预防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并且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记录。
1.2.2.3 转运护理。待患者病情有所缓解后应该尽快转移到附近医院就诊,在转运前,医护人员应和患者家属沟通,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患者当前的病情,具体指出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和理解后才开始转运。开始转运后应第一时间通知医院的相关部门,使医院做好患者接待工作,做好急救准备。在转运途中,尽量不要随意移动患者,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以及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预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转运成功后做好患者的病情交接工作,便于医院进一步抢救。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以及急救时间,统计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6.0数据处理软件,(X±S)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t检验,P<0.05说明两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以及急救时间对比。实验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对比。实验组患者转运成功率(100%)、急救成功率(97.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8.4%、88.4%,两组间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2。
3.讨 论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表明[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死亡率可以达到45%以上,因此做好院前急诊工作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措施主要包括吸氧、镇静、镇痛、抗凝等治疗措施,并没有重视院前急救护理,这是导致院前急诊有效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本组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在院前急诊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以及急救时间明显缩短,患者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6%、11.3%,这一研究结果和张巧风等[4]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个人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环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院前急诊护理中加强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意识以及主动服务意识,在整个急救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展开一切行动,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转运是院前急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转运过程中加强个性化护理服务,可有效减少不良并发症发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而且,人性化护理模式下,医护人员会主动和患者家属加强联系,这样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以及入院就诊时间。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诊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临床急救成功率,减少死亡,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杏婷.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临床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72—73.
[2]关家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893—1894.
[3]杨林霞,林喜爱,徐秋英.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3(4):115—116.
[4]张巧风.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6(14):352—353.
论文作者:赵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成功率论文; 时间论文; 实验组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