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产业进入壁垒的突破与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道国论文,壁垒论文,跨国公司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1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6)01-0103-07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生产一体化的载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效应。作为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进入壁垒也受到跨国公司投资的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产业进入壁垒的影响,从时间上看,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跨国公司进入时,对发展中东道国产业进入壁垒的突破;二是跨国公司进入之后,对发展中东道国产业进入壁垒的重建。下面我们将借用迪克西特(Dixit)模型,分析跨国公司投资与发展中东道国产业进入壁垒的关系,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相应的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迪克西特阻止进入模型
产业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变量,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赚取超额利润时,能够阻止新厂商进入的那些因素。进入壁垒有经济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之分。经济性进入壁垒产生于进入产业本身的基本特性,包括成本、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化等;而策略性进入壁垒产生于在位厂商的行为,如采取行动提高经济性壁垒等。[1] 从消除竞争、保护自身利益出发,市场上在位厂商总是有阻止潜在厂商进入的动机,为此在位厂商会从产量、价格等竞争变量上设置潜在厂商进入的策略性壁垒。迪克西特(Dixit)阻止进入模型是利用生产规模的策略性设置来阻止潜在厂商的进入。
迪克西特阻止进入模型的实质在于考虑了在位厂商沉没成本的存在,以说明厂商设置行业进入壁垒的策略。[2] 沉没成本一般发生于厂商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间接性相对应)行为中,因为一项资产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专用性,投资者无法无成本地撤回全部投资,投资者在撤资时的成本损失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存在使得在位厂商阻止潜在厂商进入的威胁变得可信。[3] 现在假设在A国市场上存在一厂商1,它在T[,1]阶段进行投资,生产规模为K[,1]。在T2阶段,有一跨国厂商2欲想进入A国市场与厂商1进行库诺特竞争。假设A国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p(Q),p为价格,Q=q[,1]+q[,2]为跨国厂商进入后A国市场行业总产量;同时假设厂商1与厂商2有常边际成本,生产设备市场是完全的,两厂商的投资成本相同。因为沉没资产存在(具有沉没成本性质的资产),厂商1在T[,2]阶段生产规模可以增加,但无法减少。也就是说厂商1在生产规模K[,1]内可以以常边际成本c[,1]进行生产,但如果其在T[,2]阶段生产规模超过K[,1]下的产量,超过部分的生产需要追加相应的生产设备,这样厂商1的成本函数为:
其中σ>0是单位生产规模投资成本。
假设跨国厂商2的常边际成本为c[,2],由于在T[,2]之前其在A国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投资,其每一单位产量都将伴随σ单位的投资成本。因此,跨国厂商2欲进入A国市场生产q[,2]产量,其成本函数为:
c[,2](q[,2])=c[,2]q[,2]+σq[,2]=(c[,2]+σ)q[,2]
(1.2)
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均衡条件,得厂商1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的隐函数方程分别为:
p(Q)+q[,1]p′(Q)-C[,1](q[,1],K[,1])/q[,1]=0
(1.3)
p(Q)+q[,2]p′(Q)-c′[,2](q[,2])=0
(1.4)
在库诺特竞争条件下,厂商1和跨国厂商2的反应曲线都是(q[,1],q[,2])平面上向下倾斜的曲线。由于厂商1的成本函数在K[,1]处是不连续的,边际成本在K[,1]的左边是c[,1],在K[,1]的右边是c[,1]+σ,因此,其反应曲线是一条折线(如图1所示)。当q[,1]<K[,1]时,反应曲线为R[,1](q[,2]|c[,1]);当q[,1]>K[,1]时,反应曲线为R[,1](q[,2]|c[,1]+σ);当q[,1]=K[,1]时,其反应曲线是连接R[,1](q[,2]|c[,1])和R[,1](q[,2]|c[,1]+σ)的垂线。厂商2的反应曲线R[,2](q[,1]|c[,2])与厂商1的反应曲线相交于图中M和N点,分别用坐标点(m[,1],m[,2])和(n[,1],n[,2])表示。在R[,2](q[,1]|c[,2])上位于M和N点间的任何一点都是可能的均衡点,但最终的均衡点落在点M和N之间何处,取决于厂商1在T[,1]阶段的投资规模。只要厂商1在第一阶段投资的生产规模K[,1]居于m[,1]和n[,1]之间,其反应曲线中垂直的一段就与厂商2反应曲线R[,2](q[,1]|c[,2])相交,存在均衡产量。假设限制产量Y(是指恰好使得潜在厂商2不能进入行业获得正利润的产量)的水平是已知的,这样厂商1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利用自己生产规模的策略性设置,来阻止潜在跨国厂商2的进入。在图1中,若m[,1]≤Y≤n[,1],厂商1只需将生产规模K[,1]定为K[,1]=Y即可阻止跨国厂商2的进入。但若Y>n[,1],如果说能够维持潜在厂商2进入市场后其收支平衡的最低产量K[,2]<n[,2],厂商1若选择阻止进入策略则会遭到失败,此时,跨国厂商2将会进入被投资的东道国市场;若Y<m[,1],如果说潜在厂商2进入市场后能够维持其收支平衡的最低产量K[,2]≥m[,2],这是“自然阻止”潜在进入的情况。由于厂商1在T[,1]阶段的投资形成了沉没资产,使其获得了有限范围(M和N点间)的有效进入壁垒。
从上述分析可知,如果n[,2]较高,意味着厂商1为潜在厂商留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潜在跨国厂商2获得正利润所需的最低产量K[,2]就可能小于n[,2],则在位厂商1没有任何设置进入壁垒的机会。因此,n[,2]高低反映了在位厂商1消除潜在竞争能力的强弱。如果n[,2]较低,受规模经济的影响,潜在的跨国进入者无法逾越在位厂商1设置的进入壁垒;相反,如果n[,2]较高,则在位厂商1要阻止潜在厂商2进入就有一定的困难。n[,2]的大小是由两厂商的生产技术水平共同决定的。如果跨国厂商2提高技术导致成本降低,则其反应曲线将背向原点的方向上移,就会提高n[,2]的水平,使其成功进入市场的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如果在位厂商1生产技术的提高将推动其反应曲线R[,1](q[,2]|c[,1]))和R[,1](q[,2]|c[,1]+σ)向右移动,从而与厂商2的反应曲线相交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提高了进入的壁垒。
二、跨国公司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市场进入壁垒的突破
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这对发展中东道国市场进入壁垒的突破是非常容易的。在迪克西特模型中,发展中东道国在位厂商1对跨国厂商2的阻止范围为M和N点间。但当跨国厂商面对的是发展中东道国时,尽管厂商1具有对当地政治、文化、商业环境熟悉的优势,然而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赋予其明显高于发展中东道国厂商的竞争能力,跨国厂商2在发展中东道国市场上的边际生产成本将处于下降趋势。这样,在模型中跨国厂商2的反应曲线就会背离原点上移(见图2),与厂商1的反应曲线相交于M′和N′,与M、N点相比,M′和N′位置向左上方移动,n′[,2]高于n[,2],因而使跨国厂商2符合最低产量要求的限制条件得到放松,削弱了发展中东道国市场进入壁垒对跨国厂商2进入的阻止力量,也就是说跨国厂商2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市场壁垒相对较低。同时,从发展中东道国厂商的角度看,发展中东道国厂商1相对于跨国厂商2处于竞争劣势,在与跨国厂商的竞争中,其生产的边际成本相对提高,这在迪克西特模型中表现为发展中东道国厂商1的反应曲线会向原点方向左下移动,其效果与跨国厂商2的反应曲线右上移动相同,跨国厂商进入的自由度提高,发展中东道国市场进入壁垒效应减弱。如图中所示,在限制产量水平在点n[,1]与n′[,1]之间,当地厂商能够限制技术水平较低的厂商进入,但却不能对技术水平较高的跨国公司进入起作用。
三、跨国公司进入后对发展中东道国产业进入壁垒的重建
随着发展中东道国对外资开放,跨国公司的不断进入则会提高发展中东道国的市场进入壁垒。因为,随着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市场的生产经营,就会逐步形成诸如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进入资本需要量上的结构性壁垒。这样,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后筑起的产业进入壁垒,与其在进入时发展中东道国原有的进入壁垒相比,将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具体来看,跨国公司投资进入发展中东道国之后,将形成并提高以下进入壁垒:
1.绝对成本壁垒。所谓绝对成本壁垒是指基于绝对成本优势而对潜在厂商(不管是发展中东道国潜在进入厂商还是其他跨国公司潜在进入厂商)形成的壁垒。而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任何产量下,已有厂商总能以低于潜在进入厂商生产成本的水平进行生产的能力。跨国公司成功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后,一是利用其生产技术上的相对优势与发展中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使其生产成本得以降低。这样,在发展中东道国市场上,与以前相比,生产同样质量的相同产品,其生产成本更低,使得部分潜在进入厂商,将因达不到较低的生产成本要求而被挡在壁垒之外。二是跨国公司利用其全球一体化生产模式也会提高发展中东道国市场的成本进入壁垒。在全球一体化生产过程中,跨国公司利用其在国外掌握了某些关键的资源,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在供应资源上享有具有补贴性质的“内部转移价格”优惠,因而其产品具有成本优势,从而构筑起对发展中东道国厂商的绝对成本进入壁垒。上述两方面的作用,体现在迪克西特模型中,是在位厂商1(在这里是指发展中东道国市场上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在位厂商)的反应曲线右移,与潜在厂商2(在这里是指发展中东道国或外国的潜在进入厂商)的反应曲线相交,使得反映在位厂商1消除潜在竞争能力的n[,2]点下落到更低的n′[,2]点,在位厂商1阻止潜在厂商2进入的能力增强,即提高了发展中东道国市场的进入壁垒(如图3)。
2.产品差异壁垒。产品差异壁垒是以行业市场中的消费者对有关厂商产品的消费偏好为基础的,其核心内容就是在位厂商在市场上拥有潜在进入厂商所没有的消费者偏好优势。具体来讲,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形成产品差异壁垒的措施是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空间的系列化生产、品牌扩散与多品牌战略、广告服务等实现的。
首先,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之后,利用其本身的技术优势,在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保持了其世界名牌的信誉,形成产品的纵向差异,其结果将提高以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差异壁垒。
其次,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后,通过对产品空间的系列化投资来提高市场进入壁垒。跨国公司这种产品的系列化投资之所以能在产品空间上构筑起对潜在进入者的高进入壁垒,一是因为进入者进入时难以找到能获得正常利润的足够的空间的产品而被阻止进入。体现在迪克西特模型中(如图3),由于n[,2]位置太低,以至于潜在厂商受规模限制而无法进入。二是因为跨国公司的多样化产品可以进行风险成本的转移,在竞争对手进入时可以采取灵活的竞争手段以阻止进入者的进入。潜在进入者要想获得同样的优势,必须进行同样的系列化投资,这必然提高了进入时必要资本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的壁垒。
再次,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后通过品牌扩散与多品牌战略来提高产品差别化壁垒。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需求的差异性和可分性使厂商能够将市场细分。跨国公司为阻止潜在厂商的进入,把市场按一个个品牌分割成一个个仅够一个或少数品牌产品生存的空间,潜在厂商会发现市场中已难以找到足够多的需求空间而放弃进入。这一措施与对产品空间的系列化投资一样,体现在迪克西特模型中(如图3),由于n[,2]位置太低而成功地阻滞了潜在厂商的进入。
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后,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投入提高了产品差异壁垒。跨国公司的资本实力和丰富的营销经验,为跨国公司的广告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种广告效应造成的产品差异壁垒在发展中东道国表现的更为突出。另外,跨国公司还通过产品服务上的差异来提高进入壁垒。
总之,上述产品差异壁垒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偏好忠诚的加强,使其对潜在进入者的产品差别化壁垒进一步提高。
3.规模进入壁垒。规模经济进入壁垒是指进入厂商的进入规模由于达不到行业要求的最低有效规模而导致生产经营成本的绝对劣势。从根本上讲,规模进入壁垒是由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在生产技术不产生规模经济的情况下,新厂商进入不会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它可以在一个较低的产量水平上生产而保持与在位厂商相同的生产成本。但在生产技术要求规模经济存在时,如市场容量减去在位厂商的总产量已不足以使另一新厂商达到能抵补平均生产成本的最小规模,则新厂商进入将无利可图。
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之后,一方面,通过垂直一体化、并购等各种规模扩张的市场行为使其在发展中东道国的生产规模与市场份额得到迅速扩大,为潜在进入厂商留有较小的市场空间,使其进入因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而无法盈利,从而形成有效阻止效应。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是先进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是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者,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后将会有意无意的促进并提高行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降低生产和管理的边际成本,提高了相应产业的最小有效规模。这在上述迪克西特模型中(如图3),使得在位厂商的反应曲线背离原点右移,扩大了原有厂商的生产规模,使得n[,2]位置降低,潜在进入厂商的进入面临更大的困难。
4.进入资本需要量壁垒。进入资本需要量壁垒与经济规模有着密切相关性,一般来讲,一个产业所需经济规模越大,潜在厂商进入时所需资本需要量就越大。对欲进入一个行业市场的潜在厂商而言,要实施有效进入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其进入所能筹集到的资本或其自有资本至少等于目标行业的最小有效规模所需要的资本,否则,即使进入该行业也会因为规模不经济而处于成本劣势,最终被驱逐出所在行业。从上述分析可知,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后,不仅提高了发展中东道国相应产业的最小有效规模,而且扩大了其在发展中东道国的生产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从进入后的竞争考虑,新进入厂商只有在生产规模上不逊色于在位厂商,才有可能在市场上立稳脚跟,因此,有效进入的资本需要量就必须高于在位厂商。这种增大的资本需要量,使得资本需要量壁垒提高,能成功跨越此进入壁垒的潜在厂商就越少。
总之,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后,利用其拥有提高进入壁垒上的显著优势和优良资源条件,在维持发展中东道国市场进入壁垒数量的同时,又增加和提高产业市场的进入壁垒,而且规模经济壁垒、绝对成本壁垒和产品差别壁垒会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如绝对成本优势的提高,意味着规模经济的存在,而规模经济存在本身,就会降低厂商生产的绝对成本,也会使得形成产品差异的广告费用的单位分摊得以降低,从而提高了其绝对成本壁垒的作用;同时经济规模越大,其初始资本需要量壁垒就越高。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跨国公司进入时,跨国公司非常容易地突破发展中东道国原有的产业进入壁垒;在跨国公司进入后,完成从进入者到在位厂商的角色转换,跨国公司凭借其特定的优势提高了发展中东道国产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四、对中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数额不断攀升,截至2004年底,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这种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进入壁垒的突破力度,同时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也明显地提高了我国相关产业的进入壁垒:(1)绝对成本壁垒。如我国的彩电工业,有些关键部件如大屏幕彩管和集成电路芯片长期都依赖进口,而在我国进行彩电产品生产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电子产品的垂直一体化生产,它们利用公司内部的分工取得廉价的中间产品。而对于在国际市场采购关键中间产品的国内彩电厂商来说,必然在这些中间产品上存在成本劣势。(2)产品差异化壁垒。比如洗发护发用品市场,美国宝洁公司在1988年进入我国市场后,很长时期一直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宝洁公司利用多品牌的战略,如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等品牌,它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自己的特色,具有协同保护的功能,形成了产品差别化壁垒,使得潜在进入者进入后很难在这一特性空间中找到新的需求。(3)进入资本需要量壁垒。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上海投资10多亿美元,生产别克轿车,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辆,基本接近了最小有效规模。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如果没有其他渠道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内厂商要想进入高档轿车市场必须达到通用公司的生产规模,否则会面临成本的竞争劣势。
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进入壁垒的突破与重建的过程,将会对我国市场结构效率的发挥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好坏取决于我国市场结构的状况和跨国公司所筑产业壁垒的程度。从总体上讲,我国目前市场结构还是以分散竞争为主,经济性的产业进入壁垒很低,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产业进入壁垒的提高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结构的改善。但产业进入壁垒的提高必须适度,过高则会造成产业内在位跨国厂商的高度垄断,从而又不利于竞争效率的发挥和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避免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高筑产业进入壁垒,造成市场的垄断低效率,我们应根据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进入壁垒的作用趋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1.进一步协调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
外资的产业政策问题,实际上就是外资的行业准入问题。为保障跨国公司进入对我国适度产业进入壁垒的形成产生积极效应,同时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控制,我国应对不同产业的外资进入坚持下列原则:(1)对中国完全缺乏竞争力、存在明显规模经济且学习效应、溢出效应不明显的行业(典型的如汽车工业),我们在积极引进“以市场换技术”型的跨国公司投资的同时,也要采取多元化引资策略,避免某一家跨国公司的过度进入。(2)对中国已具备一定竞争力或学习效应、溢出效应比较明显的行业(如服务业和零售、保险业等)我们应当在不违背WTO规则的前提下对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做出一定的限制,合理掌握跨国公司参股的比例,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3)对于那些危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我们应禁止外国公司的进入或严格限制跨国公司的参股的比例。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对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进行限制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是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加以赞成的。跨国公司投资发展中东道国高筑相关产业的进入壁垒的目的是与追求垄断地位相连的,因此,我国应通过法律手段对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加以规制。可喜的是,我国立法部门正积极草拟《反垄断法》,其征求意见稿也已公布。另外,《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还需要有“企业兼并法”、“产权交易法”的配合,共同构成规范跨国公司垄断行为的法律体系。
3.增强我国竞争主体的实力
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在我国高筑产业进入壁垒,重要原因在于市场上缺乏能够与之抗衡的竞争对手。有鉴于此,我们除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获得竞争能力的同时,应增强我国竞争主体的实力。按照波特(M.E.Porter,1990)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企业战略与组织等“四要素”。[4] 但是,短期内要求一个企业在所有方面、所有环节上都能培育出相应的优势又是不现实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发挥“团队精神”,走并购联盟的企业集团道路,外集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内集不同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优势,建造我国本土的“航空母舰”,与跨国公司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在国内并购联盟的过程中,应坚持对内开放市场优于对外开放市场的原则,给予国内企业并购联盟的优先权;制定和实施打破部门、地区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为各类国内企业开展跨地区的并购联盟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国家要在税收、投资信贷等方面为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联盟提供有利的政策。
4.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突破和防范跨国公司在中国高筑产业进入壁垒的重要政策措施,还可以考虑加强和鼓励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不受其产业进入壁垒的限制,实现产业的进入;另一方面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注重技术的共同开发,由此使中国企业加入到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充分利用其技术外溢效应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培养和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对跨国公司在中国高筑产业进入壁垒形成有力的制衡,促进我国市场结构的合理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