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论文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论文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

□ 柯加瑜

〔摘要〕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时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本表现为四方面:(1)好奇心理,(2)独立心理,(3)对立心理,(4)偏激心理。面对这一问题,教育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如教育不当,就会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基本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寻求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逆反心理;中学生;青春期;应对策略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对逆反心理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反映在教育中,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内容或教育者的不满与抵触。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与情绪上的厌烦、不满。教师和家长要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基本表现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其基本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理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他们强烈要求了解各种事物和现象,甚至有时还想亲自接触与体验不同的新鲜事物。那些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就越想接触;那些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以至产生了你不想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例如,他们有时不加筛选地去阅读各种书籍报刊,有时会不考虑后果地进行探索与冒险。

(二)独立心理

中学生已经不再是时时处处需要家长和老师照顾的孩子,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各种问题。他们此时的自我意识开始得到发展,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对生活中或书本上遇到的问题喜欢做出独立的评价,形成了自我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轻易服从他人的指挥,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们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因此,他们对家长和老师的话不再“惟命是从”了,往往嫌家长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啰嗦,把家长和老师的话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三)对立心理

当中学生与老师或家长情感不通、情绪对立时,就可能对教育者的教育引导进行抵触,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不以为然,还认为老师家长简直太啰嗦。有时,虽然他们不敢做出一些很出格的行为,但对那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同学的行为却颇为认同,对那些充满正能量的同学的行为挖苦讽刺,这就会在同学中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破坏班集体的团结。

(四)偏激心理

中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有限,看问题易偏激,易走向极端。这表现在,在认识上,总是用片面的眼光看问题,以偏概全,爱钻牛角尖,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在情绪上,总是按照个人的喜好去评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在行为上,总是我行我素,莽撞行事,不顾后果。

再次,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则。教师是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传授者,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中学生起着表率作用,应该是中学生道德行为的楷模。如果教师的言行举止与他的教育内容相悖,这种矛盾行为就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容易使中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不信任的态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生活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身发展的原因

首先,思想上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因为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其次,思维上多元思维逐渐形成。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大脑的发育日趋成熟,思维方式也逐渐由简单和单一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但是由于他们认识事物和看待问题的偏差太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很容易把老师和家长的劝说与批评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2014年,河北水利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农业高效节水压采,推进水利重点项目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加大依法治水力度,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服务支撑。

其次是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打开畅通的渠道。但由于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使得原本有些是用来警示人们的内容,却给中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而误导了中学生。

首先,教师应把课前预习当作语文教学中真正重要的环节。单篇课文教学时,许多时候我们总是忽略学生预习,而单元模块教学则能够给学生预习一个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解析:设调整比例前后A同化的能量均为M,调整前后C获得的能量分别为E1、E2,则E1=M×10%×1/2+M×10%×1/2×10%=11M/200;E2=M×10%×4/5+M×10% ×1/5×10%=41M/500。 E2/E1=41M/500÷(11M/200)=82/55≈1.49。故调整比例后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1.49倍。

(三)家庭教育的原因

首先,很多家长对孩子缺乏尊重,缺少互动。中学生是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再像以前那样把他们当作小孩看待,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感。有的家长把他们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对他们提出要求时采取的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态度,不给他们自主的空间,结果不能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孩子往往接受不了,以致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

其次,家长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教育者而不是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不遵循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总是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这样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再次,家庭教育要求不统一。在同一个家庭中,不同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百般呵护;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命令专制。家庭中多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特别是祖辈和父辈之间的要求和态度不统一,往往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四)生活环境的原因

第四,企业的财政预算管理可以激发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通过财政预算管理可以加强各个部门的凝聚力,但是各个部门的工作不同完成的工作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不同部门之间也会相互较劲。通过财政预算可以更好的反应出各个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在加上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密切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所有部门都想把更好的一面展现个大家,从而可以激发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以竞争为主旋律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而竞争的主题正是“知识”与“人才”。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不得不时刻做好准备掌握这种难得的机遇并迎接这种残酷的挑战。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便理所当然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我想只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当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时候才会有立足之地。因此,决定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准备、有目标、有方向的大学生,系统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在就读的专业是我的想法,翱翔在蓝天白云间、仰观宇宙云卷云舒成为我的向往。“空姐”的职位是每个年轻女孩所追求的梦想,她不仅有光鲜靓丽的一面,而且让人值得骄傲。

其次,教育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合理。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方法也缺少灵活性,相对呆板,忽视中学生的个性化,特别是对中学生的能力与成绩不能给予客观评价,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会造成中学生产生厌学与逆反的心理。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教育者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正视其存在的危害,又要分辨出其中有益的积极因素。根据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通常有以下六方面。

(一)尊重信任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中学生都渴望被尊重、被信任,其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与老师、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教育者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应该和中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教育者以尊重信任来对待中学生,中学生也同样会以此来回报,那么教育者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开展下去。

同时,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学生,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他们。教育者要认识到中学生一时的犯错只是其认识上的误区,要通过教育,让“丑”逐渐转变为“美”。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让他们的积极心理得到强化,建立自信心,从而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鼓励赏识学生,培育学习信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育者对学生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平时,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这样会使他们进步得更快。

首先,教育方式上普遍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学校中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不遵循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来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这样就会导致中学生对老师产生排斥的心理,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也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制措施,甚至可能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同时,教育者要及时与中学生沟通思想,掌握他们心理的最新发展变化。特别是对那些暂时遇到挫折而对未来失去信心、生活出现迷茫的中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并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帮助他们学会应对挫折,使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指导。

我把目光收回来,开始走向离樟树稍远一点的公路边,打算坐在草坪静静地看一会古樟,结果在途中撞见了一名坐轮椅的老人。

教育者要把鼓励赏识与赞美作为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少些训斥,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自我教育,培养调控能力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教育者引导中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协同过滤推荐系统中,可对用户的复杂情境信息进行细粒度划分,产生不同层次的环境信息。例如,将社交圈情境细分为家人、同事、朋友、陌生人等;将位置情境划分为商场、实验室、工作区等。在此基础上,形 成 复杂情境向 量CUCCA-CF 算法在对各个情境信息取值量化、归一化后,定义用户复杂情境信息相似因子为:

教育者要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向内的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向外的归因。也就是说,对学习上的成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的失败,却认为是题目太难或运气不佳等因素导致。因此,教育者要培养中学生对自我心态的调节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

通过各种途径,以多种形式加强高等学校财务人员的培训,让财务人员了解《政府会计制度》的各项创新和所产生的重大变化,让全体财务人员全面掌握《政府会计制度》和《政府会计准则》的各项规定。同时,要求全体财务人员参与本单位多维科目体系的构建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平台的搭建,要求财务人员结合《政府会计制度》尽快掌握权责发生制度下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

首先是同辈群体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由于年龄、兴趣、爱好、动机等方面的相似性,中学生之间容易相互认同,容易相互转化与感染。特别是同辈群体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倾向,往往会对置身于其中的一些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中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的不成熟性和模仿性,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同时,教育者要教会中学生正确认识别人,公正评价别人;教育者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既会自我调控,又会自我解脱,从而在挫折中能自我振奋,避免陷入消极的逆反心理。

(四)净化学习环境,争取正确引导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教育者要为中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中学生往往还不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难以辨清其实质,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多建设一些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的学习与活动场所。同时,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和中学生一起做深刻分析,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认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人生信念。

分别进行单门槛、双门槛和三门槛效应检验,综合考虑后最终采用双门槛模型进行估计,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益的门槛值有两个,分为三个部分,新产品销售收入处于低门槛区域的数据有6个,处于高门槛区域的数据有11个,大多数数据处于中等门槛区域,数据数量基本上服从正态分布。当创新效益较低时,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也较低,为0.168;当创新效益中等时,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有所提高,为0.450;当创新效益水平较高时,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更高,为0.866。这表明随着创新效益总量的提升,产业创新速度弹性系数处于递增状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说:“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构成了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所以教育者要加强对中学生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不积极的群体会妨碍个体正常心理的产生。对那些消极型群体的核心人物,教育者应以说理的形式加以引导和教育,而不要采取“杀一儆百”的措施,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引起群体成员的反抗。相反,如果教育者能够成功教育好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中学生的同辈群体更能健康发展,这样就可以使中学生在生活上与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能够相互帮助,使他们学会宽容他人,学会同情他人,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这就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发展逆向思维,完善思维品质

学会运用逆向思维,有时对事物的认识会达到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不满足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不囿于别人的见解,绝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是热衷于对各种事物与现象进行重新认识,并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是好现象。

教育者应该支持、鼓励和引导中学生对事物与现象进行逆向思维,比如可以选择一些中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鼓励中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教育者要改变过去只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不讲有害或坏的一面的做法,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才能使中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社会,增强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免疫功能。

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一般都喜欢采用逆向思维。教育者要通过对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中学生去思考辨析问题,进而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六)转变教育理念,实施有效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某些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教育者要广泛学习各种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应针对中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方法,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思想教育与实践锻炼、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严格要求与关怀体贴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实施有效教育。

同时,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创设一个让中学生感到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教育者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要求,并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特别要注意运用“暗示效应”,对中学生提出要求时,尽量不用命令方式。教育者通过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手段,可以增进和中学生的情感联结,赢得他们的信任,唤醒学生的潜力,使他们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必然现象,而逆反心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中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来转变其不良心理,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从而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玲.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32-0056-04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梅县第五高级中学,黄冈,4355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标签:;  ;  ;  ;  ;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