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话题与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题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于科学引领中国发展新常态、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从1516年莫尔发表空想社会主义奠基之作《乌托邦》至今,社会主义已走过五百年的不平凡历程。回首社会主义发展至今的五百年,理念的创新和实践与社会主义运动密切相关,您能否结合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谈一谈先进的、科学的理念的重要性?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社会主义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创新性理念,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先进理念的产物。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性、结构性弊端和危机的反应、批判和超越,是追求社会不断进步、人类自由和解放与建立理想社会的一种思潮、运动和社会制度。 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看,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野蛮性、血腥性令人深恶痛绝,一些追求进步、公平、平等、正义、自由的革命者和思想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和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鞭挞和揭露,他们基于追求社会平等、公正、民主、自由、解放等理念,对美好社会进行深情憧憬和描绘,甚至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和实验,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材料。 ▲对于“理念”一词,您作何解释?社会主义有什么样的理念,您又是如何认识这些理念的? ●所谓“理”,本义是物质组织的条纹和肌理,后引申为道理和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所谓“念”,就是想法、惦记、诵读。理念就是信念、思想、观念,是对事物本质性认识的升华、提炼和概括。理念多种多样,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理念,如人生理念、投资理念、经营理念、发展理念等,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多元性、相对稳定性、持久性、时代性等特征。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先进的、科学的、充满张力的理念往往具有活力、生命力、吸引力,对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落后的、僵化的、封闭的理念往往具有保守性、教条性,对实践起到阻滞作用。理念好比一粒包含着丰富浓缩性内涵的种子,包含着原初的、源头性的信息和元素,也孕育着、蕴含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凝炼着历史的智慧,浓缩着时代的精华。理念与观念关联,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就是理念,先有意念,然后再有观念,最后才形成理念。 社会主义流派千姿百态,社会主义理念也是各种各样。从历史上看,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在欧洲日渐成为一种流行话语和时尚,处于不同立场的人都纷纷自称“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区分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派别。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观念,这些社会主义思潮分别代表了没落的贵族和正在走向衰亡的小私有者的观念、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拉回到旧的所有制框子的小资产阶级观念、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现状而不能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观念和早期无产阶级的观念。 ▲大浪淘沙。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奉行的理念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必须接受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反复试验。事实证明,很多社会主义思潮都已成为明日黄花,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念却一直有强大的感召力。您对此有何评价? ●社会主义理念要具有生命力,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以空想社会主义兴衰为例,空想社会主义绵延三百年,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注意吸取所处时代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物质文明成果。例如,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利用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机遇和契机,后来又引进当时比较前卫的自然法和理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再后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又把启蒙学说的各种原则进行了更加彻底的发展,把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作了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解释,从而把自己的理念由“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发展到“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再发展到“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念不是温室的花朵,它是在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以及其他非社会主义思潮的竞争甚至斗争中历经风雨吹打而不断深入人心、脱颖而出的。 到19世纪中期,空想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与时俱进的品格,无力回答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一系列问题,也无力给工人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逐渐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批判地吸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变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应该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现实、未来之间。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扬弃者。针对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社会主义应该是共同富裕、普遍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针对资本主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不成其为人,社会主义应该是人人平等、官民平等,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官员是人民的公仆;针对资本主义的资本贪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社会主义应该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针对资本主义的强权政治和阶级压迫,社会主义应该是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针对资本主义的人的异化、人性的束缚,社会主义应该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针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无限膨胀、社会道德的虚伪,社会主义应该是道德觉悟的普遍提高。 就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而言,社会主义理念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核与精髓,是鸿篇巨制的核心价值,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丰富而带有时代化、本土化气息的解读和内涵。通过一系列范畴、概念、逻辑、演绎,社会主义理念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形成浩浩荡荡的思潮并绵延不绝。 社会主义理念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向导和先导,在具体实践当中发酵、铺展、验证、丰富。社会主义由最初先哲的思想火花逐渐生成气势浩荡的社会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曲折和挫折,甚至有巴黎公社的失败和苏东剧变,但它一直奔涌向前。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理念催生了各种模式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尽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历经艰难曲折,甚至遭遇苏东剧变这样的严重挫折,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统一体。“三个自信”首先源于社会主义理念的自信和坚守。 社会主义从欧洲一隅的星星之火到燎原全球的发展进程,就是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传播、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取得新成就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正确运用并发扬光大的过程。 社会主义理念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除了自身的真理性、理论上的彻底性和穿越时空的魅力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例如,一批又一批革命家对社会主义理念的秉持和坚守,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和理论家对社会主义理念的弘扬和光大,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对社会主义理念的不断检验和丰富。 ▲您刚才对理论创新与社会主义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阐释,可否请您就五大理念分别作一下具体解读? ●那我就先谈谈创新与社会主义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回顾社会主义五百年历程,社会主义思想史就是一部思想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和社会主义思想宝库也越来越丰富和宏大。 古人讲:苟日新,日日新。指的就是日新月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抱守残缺、墨守成规,或者刻舟求剑,都会落伍于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 《易经》被称为“六经”之祖。《周易》贯穿着的重要原则就是事物在变化发展中才有前途,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就是万物交感的观念,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创新的各类形式很多。例如,观念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创新、理论上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以及科技的创新等。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前不久,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公布了2015年国际专利申请的数量,美国以5万多项列全球第一,中国以2.9万项列第三。2011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是中国的6倍。在五年的时间里,数量的差距由6倍缩小到1.9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同美国的距离正在迅速拉近。但是,同美国相比,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是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企业,美国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倒逼机制和倒闭压力使企业不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激烈的竞争使大学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科技创新的源头以及专利申请的重要提供方。二是美国政府隔一段时间就会提出一个具有带动意义的重大工程,政府和企业、大学合作,集中攻关,带动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比如,历史上美国政府的“曼哈顿工程”带动了核电工业的发展,航天航空工程带动了航天业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带动了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能源计划和再工业化计划,也开始显示出作用。三是多管齐下吸引全球的高端人才。在美国硅谷新创办的企业中,有一半是由亚裔人才创办的,其中主要是中国人和印度人。此外,美国的大学用优厚的奖学金把全世界的一批批优秀学生吸引过去,而且相当一部分留在了美国。四是美国有一个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纳斯达克,从VC到PE,在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使各种“奇思妙想”能尽快落地。 持久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创新。创新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专注和持续做一件事情到达极致也是创新。在这方面,德国、日本的技术创新值得我们思考。例如,莱卡公司承诺:产品售后30年期间,制造商保证其功能完好,若有任何属于由原制造过程引致的问题,厂家免费更换。“一生只需要这一部,以后就不用再买了”,“我们的规模不大,但是我们能做的产品,别人做不出来”。类似的话经常可以从德国制造商或者使用者那里听到。 理念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观念一变天地宽。就像一杯水,如果杯中盛满了水,加水再多,效果也不会好。我们要反对各种教条主义。一是洋教条,把西方的东西不加辨析盲目照搬,都视为灵丹妙药,食洋不化。二是土教条,把传统的东西统统抱住不放,认为一切都是完美的。三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脱离实际,用条条本本去剪裁实际。教条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削足适履,认为鞋子不合脚不是鞋子的问题,而是脚的问题。 创新意味着探索、探险和拓荒,即使失败了,我们也应该怀着敬意的目光去看待创新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毛泽东等伟大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创新性贡献,但他们也不是神仙,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特别是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和困难条件下所作的探索性的努力和尝试。 古人讲,变化有经变和权变之分,经就是道和规律性,权就是道之外的东西,是操作。权变有个特点,它既要变,解决问题,还得守住底线,而经就是底线。第二国际后期,面对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出现的新变化,产生了左、中、右的历史分野,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过分强调时代的变化,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去“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号称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邓小平则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小康之路。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作出的巨大创新性贡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探索和正确回答,就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回答。 我们要从“以俄为师”到“以俄为鉴”。苏联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都有不少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理论上从长时间的“左”到急剧的右,导致各种错误思潮泛滥、失控,最终放弃马克思主义。高度集中的体制曾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日渐显露,但体制改革和创新时断时续,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又导致改革失控和转向。 在创新与守成之间,新观念必须经过研磨和检验,这样才能产生充满张力的创造性力量,才能带来富有活力的发展,才能产生整体隐而不彰的基本统一的运动。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制造大国,但是高、精、专的东西还不是太多,需要下大气力,使中国制造的更多产品变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 ▲从和谐社会到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一种深刻的问题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切关照,您如何理解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意味着平衡、和谐和得当。鸟之两翼,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否则,就会产生不平衡、不协调。人们常说的“木桶现象”(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长板,而取决于短板)中的“短板效应”,也强调了协调的重要性。协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平衡的过程需要校正和调整。当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一篇关于协调发展的光辉文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协调发展。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然很突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如果不注意协调发展,那么“木桶效应”会更加明显。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六大建设”协调推进的要求,补齐短板,查找薄弱环节,坚持统筹谋划,注意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平衡、合力、优化、可持续中,不断在结构、质量和规模等方面、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协调发展。例如,在人口、资源、环境上下功夫,在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发展中相对滞后的薄弱地方下功夫,在城乡统筹、地区统筹、贫富统筹上下功夫,在市场和政府调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等方面下功夫。 ▲绿色已成为社会主义的一面重要旗帜,生态社会主义已成为西方的重要思潮和社会力量。在资本肆虐和“市场万能论”的情况下,生态和环境不可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您认为绿色发展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人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条件,人类不可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对人破坏自然受到自然报复的精彩论述。现在一些沙漠化的地方,在历史上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 关于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大量精确而又精彩的论述,提出了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的发展思路,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倡导生态理念,“让生态化在全社会扎根”。要尊重自然,“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源于自然界,破坏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也就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顺应自然,人类在建设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国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不要盲目开发和掠夺。要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建立人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发展方式。要绿色发展,走“绿色化”之路,不仅要GDP,更要绿色GDP。要循环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三是完善生态制度,从源头上严防,过程中严管,后果上严惩。源头严防,就是“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使生态红线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过程严管,就是“建立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后果严惩,就是“实行最严密的法治”。四是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和“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行为”的绿色意识,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价值和时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理念正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生活方式。 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天蓝、山绿、水清的美好环境中,从目前中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刻不容缓。大量的数据和我们的一些切身感受表明,我们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有令人忧虑和揪心的问题。不少江、河、湖、地下水、土壤受到了污染,雾霾成为影响北方一些城市形象和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有的地方沙化、石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三聚氢氨牛奶、地沟油、硫黄馒头、假酒、假药、假疫苗、苏丹红鸡蛋、瘦肉精肉等违反食品、药品安全准则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个别企业掠夺式野蛮式开发、破坏生态的行为实际上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不端行为。老百姓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不能被饿死,也不能被毒死。个别地方还沉迷于“以GDP论英雄”的老思路,不顾实际情况热衷于大拆大建,城市建设“摊大饼”。不少人的低碳、文明、节约、环保、健康的消费理念还很薄弱,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贪大求洋。 ▲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已经快40年了,现在又强调开放理念,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恩格斯讲: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世界的潮流和创新的实践,从自身的逻辑出发用新的文明形态去破解一系列难题和紧迫的问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封闭的环境往往缺乏活力和动力。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闭关自守,会严重制约其发展。盛唐时期,万国来朝,长安城的繁荣、自信、开放吸引了大批国外商人和求学者等各路人士。郑和下西洋更显示了中国人对外和平友好交流的大国形象。丝绸之路加深了中外的联系和了解、合作。而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失去了在不断交流、竞争、合作中发展自己的机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验和教训何等深刻!闭关锁国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中,经常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 30多年的伟大成就和不断开放的进程都表明,开放发展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作为五大理念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选择,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新形势下,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而且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弥补我国开放型经济的短板。在开放水平上,不仅仅满足于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的引进以及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而是更加注重开放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开放战略上,更加注重互利共赢,摒弃零和、你输我赢的陈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构建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资源和要素的科学配置上,实行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智并举的均衡战略。在国际治理上,通过推动全球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主动争取国际规划的创制权、规则重构权,从国际秩序的积极融入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努力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话语权。例如,在多边层面,致力于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多边机制;在诸边层面,致力于构建体现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的新体制;在区域和双边层面,以开放、包容原则推动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已成为中国向本地区乃至全球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公共产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不可以认为,共享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历史上不少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等贵贱、均贫富”。孔子讲:“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淮南子讲:“公正而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历史上出现的“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往往引发社会的动荡。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如果出现两极分化,就意味着我们改革的失败。他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显然,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享改革成果,共享发展成果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标志。共享实际上就是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实在的获得感,而不会产生被剥夺感和失落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享理念有大量的精辟论述。例如,关于共享的广度,是全民共享,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关于共享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成果,是全面共享,保障各个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共享的实现路径,是共建共享,是广泛汇聚民智民意,激发活力,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关于共享的过程,是渐进共享过程,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国情,不搞超过历史阶段和脱离实际的事情,不好高骛远,不搞平均主义,也不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必须使人民有真实的利益获得感。从国际视野看,我们搞“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实际上也是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发展和繁荣的成果。 坚持共享理念,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有种常见的说法,效率与公平是矛盾的,这个说法似是而非,好像一提效率,就会影响公平,一提公平又会影响效率。就社会生产而言,公平主要在分配领域,效率主要在生产领域。二者关系处理好了,反而能相互促进。如果公平处理好了,从表面上看好像暂时影响了效率,但长远来看,反而会促进效率。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小区有十户人家,一家有一千万,其余都是穷光蛋,平均一算,家家都是百万富翁。但这种平均计算没实际意义,九个穷光蛋心里不平衡,身家千万者也睡不踏实。 对于效率与公平二者关系,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强调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重要任务。应该说,这些都是针对当时的实际而提出的,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现在,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的贫富差距却居高不下,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公平。 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干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这样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大量东郭先生就会滥竽充数。 从身份到契约,制度设计对于共享理念的落实至关重要。不同的制度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和氛围以及差距巨大的结果。例如,罗尔斯关于分粥的制度安排理论,对于分粥的公平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从历史上看,社会财富的分配有几个办法,一是初次分配,通过工资、利润的形式,体现创造财富的各种源泉;二是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形式;三是通过社会捐助、救助、遗产继承等;四是通过抢劫、偷盗等非法手段,显然这些办法对社会不利。共享理念要求分配的公平正义。 ▲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新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又应如何吸取一些国家的教训,从而避免各种发展的陷阱?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既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又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契合发展着力点,必然指导我们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契合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认为,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凸显,劳动力红利、土地和资源的低成本优势慢慢丧失,以要素驱动为主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加之全球经济的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去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的发展理念去破解各种发展的难题和挑战。 综合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的教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中国必须以新的理念去积极避免各种发展的陷阱。 一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而且,在这个发展阶段,价值多元,利益分化,社会浮躁和焦虑感明显,一些社会阶层特别是商界和社会精英往往会提出各种诉求和期待,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不稳定,甚至社会的断裂。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只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在今后的十年内进入高收入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是“卢梭陷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谈到,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大众利益的小集团,每个集团的意志对他的成员来说是公益,对国家来说就成了个别意志。我们应该思考,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导致形成“利益集团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是“塔西佗陷阱”。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曾经指出,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在网络时代,“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在个别地方和部门,如何提升公信力和改善形象,应该好好研究。 四是“修昔底德陷阱”。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这种观点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世界邮报》创刊号的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习近平指出中国不会陷入中等发达国家停滞不前的沼泽,强调“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既昭示了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也指出了西方大国应抛弃二元对立观,避免在世界制造冲突、隔阂与对抗,导致两败俱伤,而要走和平共荣的道路。西方大国更应反思历史、接纳中国,适当作出调整和让步,若针锋相对则难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您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和战略思维,既各自有明确的内涵,又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如何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要落实好这五大发展理念,关键在于我们认识上要更加到位、行动上要更加自觉、工作上要更加有为。换句话讲,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就是我们要把五大发展理念切实转化为广大干部化解矛盾风险、攻坚克难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转变观念。要改变不符合新常态发展要求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老思路、老习惯,防止经验主义。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个人主义和事务主义中解放出来。 第二,避免懈怠。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避免懈怠和松劲思想。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更需要凝神聚力、聚焦发力,一气呵成。 第三,勇于担当。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不敢担当、不敢负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知难而退的问题,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开拓创新的活力不够,存在着遇到难事、遇到矛盾问题就推、脱、让和“绕着走”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没有知难而进、勇于担当、努力拼搏的精神是不行的,必须迎难而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守土有责、负责、尽责。 第四,不断学习。加强学习,做好功课,提高本领,克服本领恐慌,防止老办法不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象。首先要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科学思想体系,特别是一系列新论述、新观点、新思想、新智慧,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作为推动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五,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及时关切和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注意在发展中处理好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眼前、显绩和潜绩、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等方面的关系,补短板、挖潜力、扬优势,着力推动好各个方面的科学发展。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创新理念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