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洛浦县人民医院 新疆 洛浦县 8482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3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患者根据全麻苏醒后的躁动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比观察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 进行针对护理的观察组34例患者中,7例出现不同程度躁动,躁动发生率为21%,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4例患者中1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躁动发生率为5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麻醉苏醒期进行合理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安抚患者情绪,减少躁动概率的发生,促进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 麻醉苏醒 躁动 腹部手术 护理
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EA)是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出现的一系列不恰当行为表现,患者常合并兴奋、躁动及定向能力障碍,出现兴奋、语无伦次、妄想思维、哭喊或呻吟、肢体的无意识动作等表现[1]。这类行为可造成患者循环系统波动,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其中无意识的乱动还可能使导致导尿管、输液管及各种引流管、气管导管脱出,增加手术创面出血,甚至引起气管痉挛、呕吐物反流误吸等术后意外事件[2]。为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此类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提高全麻患者护理水平,我们队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减少EA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26~76岁,麻醉时间最短3h,最长9h。胃肠道手术30例,肝胆手术21例,泌尿系手6妇科手术4例,其它7例。
1.1.2排除标准 孕妇、严重精神疾病史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麻醉时间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完成常规术前访视、麻醉前导管及术后等待麻醉苏醒。
1.2.2观察组 针对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1 术前护理术前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对对麻醉的过程及原理进行简要说明,重点讲解全麻及麻醉后可能出现的感官异常,以及留置导尿管、胃管和手术后设置的各种引流管的必要性,对其可能引起的不适进行预先说明,对病人做好宣教和安慰工作,使患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准备,已消除麻醉苏醒期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减少躁动的发生率[1]。
1.2.2.2术后护理 术后让患者保持去枕平卧,避免体位或医护器械对其大血管、神经形成压迫,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使用约束带的患者应注意松紧适当,并定时调整体位,必要时升起床栏保护患者。
1.2.2.3合理用药 全麻术中根据情况合理使用镇静及镇痛药物,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患者在全麻期出现的躁动,随着术后麻醉药逐渐减退,患者恢复知觉,感到创口疼痛,严重者难以忍受会出现躁动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医生,根据医嘱给予镇痛、镇静药物,有条件者采用自控微泵镇痛。可避免或减少患者在全麻苏醒期出现的躁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心率、血压指标及躁动程度。患者躁动评分执行以下标准[2]:0分:安静,基本无躁动;1分:接受吸痰等操作时出现肢体躁动,给予解释及安慰后可改善;2分:无刺激时即出现躁动,并试图拔除各种导管及引流管等,需进行制动;3分:强烈挣扎,需要多人强制制动,制动发生率=(1分+2分+3分)/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观察组34例患者中7例,占21%;对照组19例,占5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观察组:①0分27例,占79%;②1分4例,占12%;③2例,占6%;④1例,占3%。躁动发生率21%(7例)。
2.2对照组 ①0分15例,占44%;②1分10例,占29%;③2分7例,占21%;④3分2例,占6%。躁动发生率56%(19例)。
3讨论现代医学理论[3]认为,EA其实是一种特殊的麻醉并发症。EA患者多呈现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以及各种不恰当的肢体动作,EA的出现可大大增加患者术后各器官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原有高血压或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进一步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腹部手术通常出血较多,创面较大,加上手术过程中为患者腹腔内脏器的扰动较大,术后EA的发生率也较高,使术后活动性出血增加,患者躁动导致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或各种引流管被意外拔除。再加上各种刺激性诊疗操作,呼吸抑制效应以及麻醉作用减退之后出现的各种疼痛感等,最终都可引发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4]。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针对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期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从而能够对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在手术前要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简单说明麻醉的原理和过程,对麻醉术后出现的感官异常进行重点讲解,,使患者能够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患者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围手术期内分泌,可以降低定向力障碍、躁动及合并兴奋等发生的概率,防止患者的循环系统出现波动的情况,避免发生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的情况,从而使患者能有效地应对可能引发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各种不适感和外界刺激。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和预防性护理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进行护理,能够使麻醉苏醒期患者出现躁动的程度和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对患者病情的康复十分有利,同时还可以使术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陈志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84~1886.
2明豫军.李辉.肖峰.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与临床杂志.2010.30(3):196~200.
3王娟.温桂芬.全麻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2011.223(13):2011~2012.
论文作者:刘娟,,哈丽代姆?米吉提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患者论文; 全麻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发生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腹部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