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松
(渠县三板乡第一中心学校 渠县 635200)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而学习兴趣应当是创新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而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因为兴趣是创造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设情境。小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月光曲》时,可以先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优美的《月光曲》导入,用多媒体播放月光从海面升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当学生沉浸在老师所创设的月夜情境时,再以感人的语调诉说这首动人的《月光曲》的来历,学生立刻对盲姑娘的不幸产生了同情,并对贝多芬的行为予以肯定。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下得以调动,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这一感人的课文。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真实的画面面前,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描写,学生又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既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使学生在自己的情感实践中生成了新的思维,这就是创新意识。
设置悬念。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新学知识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恰到好处的设置悬念,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中来。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先出示题目,然后由简介作者引出:作者的笔名叫落华生,和题目仅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要起这个笔名?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课堂教学,就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样一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直至知道其中的奥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学生便在兴趣盎然中学会新知。
利用插图。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故乡的杨梅》的教学,要学生理解杨梅果颜色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找出课中语言文字的描写,再联系自己的想象,把杨梅果颜色的变化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对照,加深了学生对杨梅果颜色可爱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爱杨梅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地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综上所述,兴趣是一张高扬的风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术,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兴趣,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塑造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民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还与一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铺垫学生创新的土壤,播撒学生创新的种子,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陈晓松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兴趣论文; 品质论文; 个性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