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南水北调工程概况及区域发展研究_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论文

中线南水北调概况与区域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水北调论文,中线论文,概况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简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指出调水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好坏双重影响。但总的说来,绝大多数地区利远大于弊,仅极个别地区利害“均等”存在,甚至是有害无利。作者认为,不论何类地区除采用必要的工程措施外,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布局是水资源合理利用、调水区域经济发展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区域发展

1 前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规划中从长江上中下游三线向我国北方引水线路之一。该工程现阶段是自长江中游最大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主要向华北的京津冀省市同时兼顾鄂豫两省有关地区供水的战略性工程。它具有水量可靠、水质优良的水源基地和线路较短、工程量较少,没有实质性技术难题以及能够自流供水的总干渠等诸多优点,故优先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的良策。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动工之时,我们不能不考虑通水后如何合理用水问题。否则,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合理用水应当包括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科学用水方法等多方面研究。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的供给范畴,节水技术、防污措施、水的自动控制调度、区域水资源联合运用等是用水方法问题。水的部门和区域消耗量则是属于需水内容。既然,合理用水大致有三个方面,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能是三者取一取二。我国当前对供水和水的使用方法研究比较重视。但从宏观上减缩需水量的研究不够。这也就是说,从根本上做到合理用水是不能就水论水,而应当有一个限制需水量的决策研究即必须有一个与区域条件、特点(特别是调水改变了的情况)相适宜的合理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否则,还必将造成人为缺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调水区域(含水的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经济发展影响,采用适宜型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各级政府及其计划部门尤应重视。

2 区域概况与前期准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长江中游最大支流汉江与其支流丹江交汇处以下0.8km的丹江口水库陶岔引水经河南南阳盆地北坡过汉淮分水岭(方城垭口)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京广铁路以西向黄淮海平原(见附图)供水。黄淮海平原特别是西中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沃、土地利用率高,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区内煤炭、盐业、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也有较为雄厚的基础,是我国中部经济实力较强地区。铁路运输十分便捷。诸多铁路交汇的北京、天津、石家庄、新乡、郑州等均为全国主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在我国中东部铁路运输网络中占据特别重要地位。公路更是四通八达,空运也很方便。以京、津和冀、豫省会为中心的特大型、大中型城市群不仅是现代工业和众多产业的主要聚集地,而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强而有力的吸收和辐射作用,特别是京津地区对全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近年来的大范围极度缺水已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甚至威胁了城市人民生活。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不相适应的“人为缺水”,因为它与像我国西北干旱区那样本身“无水”性质完全不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上述地区提供了水源和输水条件。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汉江流域规划的关键性工程。现已建成了坝顶162m的初期规模,总库容209亿m[3],电站装机容量90万kW,正常蓄水位157m,相应蓄水库容174.5亿m[3],现已建成引水总干渠8km及其引水闸——陶岔闸,设计流量为630m[3]/s,引水能力为15亿m[3]。湖北已经修成了清泉沟引水涵洞,引水流量为100m[3]/s。

1967年至1991年丹江口水库发挥了防洪、发电和灌溉农田等巨大作用(见附表)。按长委会设计,丹江口水库续建工程使设计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混凝土坝顶高程由162m加高至176.6m,两岸土石坝顶加高至177.6m,并延伸达两岸高地。设计引水量为147.3亿m[3],过黄河约100亿m[3]。工程初期规模建设时期基础工程已按后期要求建好,并留有便于新老混凝土接合的水平键槽。因此,续建无水下工程且一般不影响电站的正常运转。

附表 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工程效益与大坝加高规划指标表①

①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邵长城文表改制

随着大坝的加高,升船机将由现在的150t级建为300t级。对引水给汉江中下游工矿用水、农田灌溉和干流航运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长委设计安排了补偿工程,此外,国家计委对汉江中下游地区和调水有害无利的陕西省白河县拟安排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

引汉总干渠自渠首陶岔闸引水,沿已建8km渠道延伸,经河南南阳跨白河后抵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过方城后进入淮河流域,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山前岗地、平原,于京广铁路西侧北至河北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和柜马河冲积扇,在惠南庄过北柜马河进入北京市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市区,终止于玉渊潭,全长1241.2km。在徐水县西黑山村北处分水到天津,为天津干渠,全长141.6km(见附图)。

附图 南水北调中线规划示意图

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中线工程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40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勘测、水文、科研和规划设计成果,先后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87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1991年)、《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现正紧张地进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设计》。

长委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资源、汉江可调水量、供水区水资源平衡、中线工程调度方式、有关地区移民问题、总干渠工程地质条件、总干渠穿黄问题、经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均作了专门研究。其中,对汉江可调水量、总干渠穿越黄河两个关键性问题召开了专题论证会。会议认为,约147亿m[3]的多年平均引水量对汉江中下游工农业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干流航运、河势演变及环境质量等方面影响不大。对于一些局部影响,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后可予以解决。牛口峪渡槽和孤柏咀隧道两个穿黄方案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且皆可以在6年内建成。应当说上述工作是相当深入、细致而严谨的。因此,1994年元月水利部通过了长委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审查同意,有关省市也全认可。

水利部政策研究中心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丹江口水库的移民问题极为重视,联合主办了《丹江口水库移民系统研究》,对“开发性移民政策”和“开发性移民工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科学规划,为续建工程阶段的移民安置奠定了可靠基础。1994年国家计委、水利部分别在郑州和石家庄召开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会议”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前期工作会议”。

此外,国家曾多次组织科学考察和学术讨论,并与国外专家一起联合对中线和东线两条线路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调水的自然环境影响和南水北调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合理利用进行了试验和考察研究。应当说,所有上述工作和相关研究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前期准备,南水北调的形势,正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3 充分发挥调水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涉及江、淮、黄、海四大流域水量调配的巨型系统工程。调水量之大,工程之复杂,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现有调水工程难于比拟的。调水工程对国民经济的深远影响研究可以借鉴的资料国内外都不多。

但是,可以肯定这个超大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来说,必然会对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提供发展条件。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怎样合理用水是决策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水利部门目前也仅算直接或微观效益。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缺少适水经济结构和适宜生产布局研究必然给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环保专家提出,我国首都当初若不安排那么多耗水工业,不追求城市功能样样俱全而仅仅是政治、文化、适水工业和旅游中心,至少今天的缺水就不会那样严重。一些工厂因缺水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便可以避免。我们认为,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虑,确有一定道理。

水资源合理利用除通常的手段外,还必须建立适水型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这种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当然不是水利条件决定一切而是水资源条件与其他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条件相适宜,确保区域整体效益最佳,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及范围处于我国东中部地区的交接地带,总面积15.5万km[2],主要包括南襄盆地西北部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众所周知,黄淮海平原特别是中东部是旱涝盐碱等多种自然灾害并存,生态环境相当不稳定地区。虽然,引水线路、工程实施本身没有实质性难题,但从区域考虑,弄得不好,仍会加重灾害,恶化环境。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汉江流域上游自然条件较好,中下游也是洪涝灾害严重。所以,若单纯采用工程措施而不采取综合调整经济结构,科学布局生产,也会对其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调汉江水到华北平原其流向大致多与沿线诸多河流直交。这不仅能导致不寻常的水文和水文地质问题的出现,而且会造成黄淮海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毫无疑问,这些变化终究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影响。显然,这种大规模调水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和区域环境影响都不是单一因素的迭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中线调水应当以系统学为理论依据。中线调水工程和其他重大水利工程一样都是人类对地球表层的改造,因而跨越不同气候带经过改造的江北大地,依然按自然地理规律演化,故从综合地理角度研究中线调水区域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显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人地关系的显著变化,必然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所有这些又不能不受经济规律制约。

总之,当前开展调水对区域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影响的深入研究并据此调整经济结构、科学布局生产是充分发挥调水效益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这里应当着重说明,我们所讲的经济发展是在维持和改善现有生态环境情况下的经济发展,而不是以环境破坏和资源过耗为代价的所谓高速度经济发展。因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应同时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效益。

综上考虑,研究中线调水区的经济发展应当进行区域或流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其变化的区域综合研究;调水前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调水适宜型经济结构与产业部门优化研究;区域发展设想与限制因素缓解对策研究;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其他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有关的重大问题研究。

(来稿日期:1995-05-20)

标签:;  ;  ;  ;  ;  

中线南水北调工程概况及区域发展研究_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