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上海市郊乡镇成校发展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郊论文,新时期论文,上海论文,乡镇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上海市郊乡镇成校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的基本估计
1.上海市郊乡镇成校发展的现状
1990-2000年,市郊乡镇成校培训总量是812.98万人次,年均73.91万人次,年递增率5.97%。以2000年为报告期,郊区人口680万,乡镇成校专职教师867名,198所乡镇成校2000年培训总量是80万人次。与此同时,市郊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7.2年,到1995年接近9年,至2000年的10年。
2.上海市郊乡镇成校发展的基本经验
1)加强对乡镇成校的领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如青浦区在强化政府乡镇成校的领导和政府行为方面,措施有力:A.2000年建立区成教委,增强对全区成人教育的统筹、协调、指导的力度。B.区委组织部等6个单位联合发文,对全区13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进行系统安排,区财政局专项拨款250万元,用于补贴。C.在区编委关心下,在全区机构改革精简编制的情况下,仍坚持一乡(镇)一校,全区20所乡镇成校全部独立建制,突出乡镇成校法人地位,教师享受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D.在区、镇领导关心、支持下,全区乡镇成校平均校舍面积由原来的500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底的1000多平方米。
2)坚持一乡(镇)一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特色。实践证明,一个乡(镇)建一所成校,对于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实科教兴农、科教兴镇战略措施,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3)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是乡镇成校发展的源泉。近年来,闵行区工业经济发展呈强劲的态势,原因之一区政府在1997年提出212技能工程(即到2000年底,在全区培养2万名中级工,1000名高级工,200名技师),乡镇成校积极参与工程实施,大面积提高了职工素质,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4)创新、特色是乡镇成校青春永驻的秘诀。70年代末80年代初,市郊乡镇成校主要从事扫盲工作,80年代后期,燎原计划培训成为乡镇成校的重要工作。90年代,乡镇成校又参与了高中阶段分流教育。随着加入WTO,乡镇成校又开展紧缺人才培训和社区教育。嘉定、浦东、闵行、松江、宝山等区,从当地实际出发,拓展成校办学功能,在提高乡镇人员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使乡镇成校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3.影响乡镇成校发展的有关问题。
1)从全国范围讲,乡镇成校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新情况、新问题:
A.投资问题。国务院从宏观、全局角度在税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这无疑会使乡镇成校的经费来源受到较大影响。
B.师资问题。目前采取的清理政府部门占用中小学教师的措施,将使编制在中小学、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乡镇成校教师,面临下岗的危险。
C.机构问题。教育部的机构改革,撤职教司、成教司建职成教司,这使成教管理力量大大削弱。
D.法律、法规问题。国家仅凭原来一般性政策、法规指导成人教育,致使农村成人教育没有相应的大法可依。
2)上海郊区乡镇成校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乡镇成校为乡镇社区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与区域性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乡镇成效的办学体制、规模、手段、质量与乡镇社区全体人员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而办学经费不足是制约乡镇成校发展的核心问题。
3)乡镇成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师资、设备等)远远落后于同处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其他教育,未能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有些地方教育部门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力量较弱,工作局面迟迟打不开。
4)一些乡镇、部门领导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宣传、教育、投入、管理的力度不大,一些非公益性培训已出现部门垄断办学的现象。少数乡镇成校将高中阶段的分流教育作为主业,削弱了对乡镇从业人员的培训。
5)师资队伍特别是个别校长的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实现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二、关于发展乡镇成校应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成人教育规律,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前提下,主动适应并促进郊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劳动者及社区人员的素质。
2.区域性(社区性)原则。坚持一乡(镇)一校,定计划、定专业、定培训。坚持以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化社区、完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满足社区成员学习的需求。
3.量力而行原则。根据学校的硬件、软件及其它基础条件,乡镇成校的发展应该是慎走步、不停步,既不消极地“等、靠、要”,又不盲目地超越客观实际。
4.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按需办学。贴紧、贴近、贴实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与求学者的实际与需求。把乡镇成校办成综合性、多功能的成人教育基地。
5.同构互补原则。乡镇成校应一方面促进以区县成教中心(社区学院)为龙头地位的形成,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县、乡镇、村企相互沟通的三级成人教育网络的建设。
6.多元化投入原则。坚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投入,在政府投入主渠道的前提下,根据学习对象、内容、培训性质的不同,分别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分担培训经费。
三、强化教育战略意识
强化战略意识首先要提高全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识,特别要提高各级政府领导,以及经济、教育部门的领导对成人教育的认识。
四、关于乡镇成校的定位
1.乡镇成校是乡(镇)政府主办的,受乡(镇)党组织和政府直接领导、区县教育部门行政管理、区县成教中心(社区学院)教研室业务指导的农村成人教育机构。
2.乡镇成校通过成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逐步推进学习化社区构建。
3.明确学校独立建制,学校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4.随着乡镇行政建制改革的深入,一乡(镇)一校的内涵外延将迅速扩大,在坚持一乡(镇)一校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切实提高办学质量。
五、关于乡镇成校教育结构优化
1.乡镇成校中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应该根据劳动者实际从事的职业来开展。要重视发展大规模的非农产业的职业技术培训,以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开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准和文明素质,以适应农村城市化的要求。
2.在乡镇政府的协调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可采取适合乡镇实际的方法,包括股份合作、民办等,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整合乡镇范围内各类成人培训机构,统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农民教育和干部培训、老年教育与文化生活教育。乡镇成校要负责指导本乡镇所属单位举办的各类成人教育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工作,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通过经常性多形式的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从区县整体出发,综合分析学校办学条件,适当调整学校的办学功能、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通过可行的各种联合办学的模式,努力推进乡镇成校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上档次、上水平。
4.正式启动建设以区、县成教中心(社区学院)为龙头,以市、区示范乡镇成校为骨干,一般乡镇成校为基础,村、企、居委会为端点的乡(镇)村(企)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
5.采取果断措施,在二、三年内,使乡镇成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从目前的80%提高到95%以上,鼓励达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要求新进的乡镇成校教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6.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乡镇成校应不断完善教学设施,逐步配备语音室、计算机联网设备及多媒体设备,努力实现教学设施现代化。
六、关于乡镇成校教育体制改革
1.理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切实改变教育行政部门依靠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乡镇成人教育的状况,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成人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预测人才需求,提供信息咨询。
(2)推荐、选拔德才兼备,有事业性、责任性,有开拓创新精神、法制观念,以及熟悉成人教育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的人选担任乡镇成校的常务副校长。
(3)进一步加强市、区(县)、乡镇成校的教育科研力量及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发挥市、区(县)成教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进一步扶植全市性的成人教育理论刊物,扩大乡镇工作者研究成果发表、交流的机会。
(4)修订和完善成人教育的有关规定、规章、法规,根据乡镇成人教育逐步融入社区教育、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趋势,建议市人大尽快制订《上海市终身教育条例》,以适应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为乡镇成校引进市场机制创造条件、提供指导。
2.改革办学体制
(1)确立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学校可以根据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需自主选择办学模式、培训内容、培养规格。
(2)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核心是搞活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学校推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上岗合同制、考核考评制、结构工资制。
(3)要尽快建立、健全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以兼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七、关于乡镇成校的运行机制
1.系统调控机制。乡镇政府的系统调控,必须以发挥乡镇成校最佳的教育功能为根本目的。
2.按需办学机制。按需办学机制应遵循:群体性、针对性、项目性等原则。
3.市场调节机制。运用市场经济在成校办学中的杠杆作用,合理调节乡镇建设与成人教育的关系,使乡镇建设、受教育者、乡镇成校三者相得益彰。
4.教育效益机制。追求社会效益,达到最好的办学效果是办学的主要目标。
5.科学管理机制。它包括目标要素、质量要素、人员要素、制度要素、物质要素,五者从属于乡镇成校管理整体,既有独立意义,又有相互作用关系,相互组合作用于成校整体的科学管理机制。
6.教育投入机制。建议上海市人大尽快制定《上海市教育投资条例》,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投入问题。
八、关于创办特色与特色学校
有条件的乡镇成校,特别是市、区(县)示范学校,在坚持标准基础上,量力而行创办特色。
暂时还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乡镇成校,应该在单个项目上创造特色,量的积聚,达到质的变化。否则,将在激烈的优胜劣汰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上海市郊乡镇成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上海市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需求为依据,以强化教育战略意识为先导,以乡镇成校定位为前提,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关键,以教育结构优化为核心,以学校运行机制为保证,以创办特色为动力,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郊区与市区同步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