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 要】目的:分析在胆结石手术中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4年9月接收的7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分别在胆结石手术中使用小切口胆囊切除与腹腔胆囊切除进行治疗,记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所进行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以及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上都相对于对照组进行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更小,其中并发症概率8.57%低于对照组的28.57%,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均能治疗胆结石,但后者的手术效果更为良好,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结石;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 an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Methods:in our hospital in April 2012 -2014 year in September received 70 cases of gallston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35 cases of cholecystectomy and abdominal cholecystectomy treated with small incision in gallstone surgery respectively,adverse reactions recorded and compared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and patients. 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operative time,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postoperative activity tim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f small incision gallbladder resection is smaller,which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is lower than 8.57% in the control group 28.57%,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 an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gallstones,but the latter is more effective,and it i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small incision cholecystectomy;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gallstones;clinical effect
胆结石又名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包括了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以及肝外胆管结石等[1]。在我国,以胆固醇结石居多,占据了全部胆结石的50%左右,目前医疗单位对于胆结石的治疗以口服药物溶解、溶解剂溶石等非手治疗以及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腹腔镜微小切口胆囊等手术治疗为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开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的饮食结构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胆结石的发病率在近几年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就需要医疗工作者们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我院在2012年4月-2014年9月接收的70例胆结石患者的手术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9月间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胆结石患者70例,患者症状均与《胆道外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并且经过B超、CT检查后确诊为胆结石患者。70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分布在37~73岁范围内,平均(49.8±4.1)岁,病程在3个月到8年间,平均病程(3.2±0.7)年。将7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分布在38~71岁,平均年龄(48.6±3.7)岁,平均病程(3.1±1.0)年;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分布在37~73岁,平均年龄(50.2±4.3)岁,平均病程(3.5±0.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了解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与本实验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①观察组:对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前进行静脉麻醉,并让患者保持平卧体位,在脐孔内下缘进行10mm横切,对切口进行穿刺,将CO2气体注入患者腹腔内,在压力达到13.5mmHg时停止,之后将腹腔镜探入腹腔进行2~4次穿刺孔,采用有齿抓钳将胆囊底部抓住,利用电凝钩将高胆管与血管分离,之后采用钛夹将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夹住,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②对照组:同样进行术前的全身麻醉与体位调整,采用常规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在患者右上腹直肌上进行5cm切口切割,利用进腹通过顺切、逆切的方法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数值,以及对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记录。之后跟踪了解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是否有出现并发症情况,对此类情况进行记录,并发症包括了胆漏、切口感染以及胆管受损。
1.4统计方法 所有的数据都擦用SPSS18.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计算资料应用的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率(%)来表示,采用X2来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比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比对,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的下床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对比 在患者完成手术且都得到了理想的胆结石治疗效果后。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地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愈加迫切,在饮食习惯上相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因为复杂的饮食构造,就造成了如今胆结石发病率不断升高。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在目前的临床中对于胆结石的治疗方式包括了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中,以腹腔镜胆囊切除、开腹探查胆管取石以及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最为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的胆囊结石以及胆囊息肉等,手术切口相对较小,从而减轻了胆道的损伤,在术后的恢复上也较快,加上胆囊缝合质量达标,往往可以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如何在这些手术方式中选择最为合理、有效且对患者术后影响最小的手术方式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3]。
本组的实验研究显示,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的应用中,效果显效快速。手术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术野相对更加清晰,对手术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降低,使医生可以在较短时的时间内找到胆结石的具体位置,这样对于手术的时间就有了一定的缩短,从而进一步控制了手术的出血量。术后的恢复情况,在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的并发证情况上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都明显要优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两组的各项参数对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足以证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多个方面都优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
综上所述,在胆结石的临床治疗上,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均未较为常见的胆结石治疗方式,且效果均较为明显[4]。在通过上文的研究分析比对后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多个方面都优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值得在今后的胆结石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患者也需要对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所考虑的方式进行分析,利用医生的丰富经验为自己创造更加安全的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纪跃.腹腔镜切除胆囊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治疗胆结石280例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4,6(6):723-724.
[2]李明忠.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5(z2):203-203.
[3]王群,王菁.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经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9(8):2056-2057.
[4]柳化源.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手术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4):68-69,78.
论文作者:张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5
标签:胆囊论文; 胆结石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腹腔镜论文; 切除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