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伤口处理;愈合;影响
前言:对于接受肠造口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是早期并发症的主要体现,观察患者的肠造口处肠粘膜与腹壁缝合处皮肤情况,若两者存在互相分离的状态,意味着患者的切口皮肤存在着愈合不良的风险,若没有得到较好的护理,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大的伤害。基于此,在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伤口造口皮肤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方案,以降低并发症率、加快患者伤口愈合速度为目标,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本文选取了我院64例肠造口患者进行实验,在临床常规护理模式下增加使用了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联合伤口处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希望能够为肠造口手术患者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64例,均选自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肠造口患者,在临床护理中,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观察组患者共32例,男女人数分别为18例、14例,年龄平均值为(55.24±4.62)岁。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平均值为(55.32±5.24)岁。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进行治疗,于术后1周内,患者的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出现分离症状,对分离范围进行检测,大概为造口周长的25.00%-50.00%之间。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精神、意识正常,本次研究在所有患者知情下开展,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用于对照组,在患者手术治疗后,医护人员按照以往的常规护理流程,观察患者的切口处皮肤情况,定时更换造口袋,敷料应保持湿润的状态,进行饮食上的干预,以便患者排便顺畅[1]。
在对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中,常规护理内容同上,另外采取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联合伤口处理措施。首先,在伤口处理环节中,需合理使用无菌棉球,将其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生理盐水中浸泡,把控好浸泡的时间,取出后,完成对造口皮肤黏膜的清洗。与此同时,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通常情况下,能够明显看到分离伤口处的肉芽组织,对伤口大小、性状进行观察,科学选用湿性敷料,其中,伤口的填充物由藻酸盐银敷料构成,每次更换的间隔时间大概在2-3天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伤口清洗的试剂不可选用消毒剂,该试剂具有着较强的刺激性,容易对肉芽组织造成破坏,继而影响到患者伤口的愈合。每次敷料后,使用透明膜进行固定,覆盖范围需超过伤口周围的2-3cm。其次,在肠造口患者的术后护理中,需要仔细观察患者伤口外口的性状,具有针对性完成填塞敷料的剪裁,将防漏膏涂抹至造口边缘处,可达到预防场内排泄物粪水反流的效果。对于造口平坦或者出现回缩的患者,在造口护理中,需要使用腰带来进行固定,为避免腰带过紧或过松影响固定的效果,需对腰带的松紧度进行合理把控,在不影响患者腹式呼吸的情况下,又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周围皮肤下压。观察患者造口袋内污物含量,当超过造口袋容量的1/3时,需及时进行清理,以免出现渗漏或者渗进伤口的情况。观察造口乳头的高度,若已经高出了周围皮肤并且存在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症状,对于此类患者,需更换增强型造口袋。最后,扩肛也是肠造口术后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将涂上石蜡油的指套带在工作人员的食指上,扩肛过程中,动作应轻柔,初步完成肛门口的扩肛处理,后续逐渐向内延伸,每次扩肛到达造口内的距离大概在2-3cm左右,时间保持在3-5分钟之间,每天进行1次。等到小指扩肛能够顺利完成后,后期更换食指、中指,逐渐扩大扩肛手指直径[2]。在肠造口术后患者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还应加大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考虑到患者术后对于造口的存在会感到诸多的不适,为避免患者出现错误行为,医护人员需要内心开导,告知患者造口袋的正确使用方法、黏膜分离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后期临床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减少患者心中存在的担忧与恐惧,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主要以伤口渗出液量、伤口拆除缝线时间以及伤口愈合时间三相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的发生频率,如:排便异常、感染、局部缺血坏死等症状。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整理依靠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x±s)为计量单位,%为计数单位,分别使用t、x2进行检验,若组间差值符合P<0.05的要求,则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从两组患者伤口拆除缝线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两项指标的比较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用时较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x±s)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6.25%,对照组为25.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2.
表2患者并发症比较(%)
3.讨论
通过对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症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与腹壁张力过高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造口局部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一般情况下,患者术后48小时内是造口坏死发生概率较高的时间段,临床症状表现为:肠管黏膜颜色变黑或呈灰色,表面无光泽。此外,在单腔造口中,当结肠终末血管直血管处于侧枝较少的状态下,供血范围也会随之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着较高的造口缺血坏死发生率。若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势必会影响到患者伤口的愈合速度,继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3]。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在伤口愈合与并发症率各项指标对应数值上,均占据明显优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对肠造口术后患者行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联合伤口处理措施,可减少伤口渗出液量,缩短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尽快康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玺燕,彭超.凸面底盘在回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1):1045-1046.
[2]苏霞,张焰.27例肠造口重度皮肤黏膜分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9,7(03):49-52.
[3]洪小芳,谢玲女,蒋丽丽.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的伤口护理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8,15(05):376-378.
论文作者:李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1
标签:患者论文; 伤口论文; 黏膜论文; 皮肤论文; 并发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术后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