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有许多慢性病_史玉柱论文

私营企业有许多慢性病_史玉柱论文

民营企业 痼疾重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痼疾论文,民营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全国工商联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规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推出了民营企业最新排行榜。从这次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民营企业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产品加工行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化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即使某些高新技术企业如联想集团等虽然也在排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联想还高居榜首),但依靠的是市场潜力大、行业处于上升期等客观因素,他们本身并未形成强有力的核心技术优势,实质上仍在做着零件组装销售的传统加工制造业务,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由外国公司控制。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在所处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仍在扮演着“国有经济的补充力量”的角色,尚不具备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实力,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20年,无论对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来讲,都是不算短的时间。在这20年里,海尔集团由一个集体小厂发展为今天的跨国公司,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并在美国投资办厂;伊利集团由当初的街道企业演变成现在的上市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占据大部分的国内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同外国企业抗衡的实力。反观我们的民营企业,除了新希望集团的饲料、万向集团的万向节在各自的行业中成为龙头老大外,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属于地区性企业,产品覆盖范围仅在一省或几省之间,市场份额少得可怜。

此外,中国民营企业还是社会公众瞩目的焦点及轰动事件的高发区,仅今年以来就有牟其中被判刑、胡志标被逮捕等轰动全国的新闻。而造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缓慢、恶性事件接连不断的根本原因就是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十大痼疾。

经营思想不端正

如今稍具规模的民营企业主当初下海经商的时候,国内尚处于卖方市场的物资紧缺时期,任何人只要肯吃苦,懂得低进高出的粗浅经营手法,就会迅速积累起数额巨大的原始资本,遍观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富豪们的发家史,大多如此。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具备较高素质的人加入经商办企业的行列,随着国有企业的转制,各行各业都进入了竞争剧烈的阶段,国内进入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卖主们为了拉到客户只得绞尽脑汁,以争取本来就不多的买方。竞争变得剧烈了,自然就会有人败下阵来,但又不甘心退出,为了生存,开始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比如抢注别人的商标、假冒别人的产品、制造伪劣产品、瞒天过海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赖账不还,手法多样,无所不用其极。姜伟抢注伟哥商标,牟其中利用信用证诈骗国家外汇,卢俊雄卷款上亿元潜逃,这种耸人听闻的怪事在中国层出不穷。

经营作风不踏实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项艰苦、细致,需要不断学习、实践,付出大量心血才能做好的艰苦工作。而目前国内的民营企业老板要么缺乏专业知识,要么缺乏管理培训,却又不愿意付出辛苦去充实自己,一心只想走捷径,图省事,盲目相信什么“策划大师”、“某某模式”,希望这些肤浅的“点子”、“模式”能为自己带来巨额财富。

河南有一家民营企业,花了30万元买来一套“某管理模式”,结果却丝毫不起作用,企业照赔不误,其老板只好苦笑自己花钱买了一套中看不中用的“豪华西装”,在别人眼里成了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怪物。

民营企业老板们有这样的偏爱,自然就会有人投其所好。今天有人“点遍中国”,明天就会有人敢以“模式救天下”,成为中国企业界和咨询界一大景观。如果民营企业老板们稍具一点管理常识,考察一下国内外的成功企业有几家是靠“点子”、“模式”发展壮大的,就不会再上这样的大当。

管理专制化

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董事长不“懂事”,总经理不会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老板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企业的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事管理、生产作业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漏洞百出,却不肯出钱请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提供服务,理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曾夺得1998年度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标王的爱多公司于1999年因资金周转困难被人接管,其原因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原材料库存不合理,占用了大笔流动资金。

决策随意化

在遇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的老板们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主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做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济南三株公司在保健品行业发展迅猛,年销售额达80亿元,老板提出要向化妆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领域发展,却不知这是人才、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仅靠口服液市场积累起来的营销经验、简单配方技术、人海战术是根本无法在这些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随着三株口服液的市场萎缩,三株公司全面停产,原先的决策也无法实施。

好大喜功 称王称霸

在不少民营企业的自我描述中,充斥着“××大王”、“全国最大”、“全球首创”等低级幼稚的语言。

正是民营企业主这种好大喜功的心理,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行业排行榜”现象,大家互相攀比、争相花钱去买“名”;才会出现1999年被新闻界狂炒了一阵的“万和”事件。其结果必然是毁了中国的民营企业,毁了某些行业主管部门、权威统计部门的声誉。

伴随着郑州亚细亚现象的引人注目,其幕后英雄王力走上前台,成为中国公关界“第一人”,然而好景不长,最后退隐江湖,销声匿迹;随后是“点子大王”何阳的崛起,带动了中国策划业的兴旺,何阳为自己著的书起名为《点遍中国》,大有君临天下的王者气魄,却不料最终因诈骗及逃税嫌疑被“点”进了公安局的大门;广东爱多投资两亿元勇夺“标王”,天下瞩目,不料落了个被人接管的悲惨后果。

野心膨胀 目中无人

有不少民营企业主,仅仅开几家商店,办几家小工厂,就称自己是“集团”,开个鞋城,就声称要进全国企业500强。开个家电城,就要跨出国门挺进世界500强。这种井底之蛙的见识,不知天高地厚的“豪言壮语”,人们听得多了,也就一笑置之。

曾经号称“大陆首富”的牟其中,公开宣布要兼并3000家国企,在3年内组成一家巨型企业,排名世界企业前5名。结果呢,所有的投资承诺无一兑现,相反却欠了一屁股债,原先辛苦积累起来的巨额财富也化为乌有,到被捕时身上仅存几百元钱,仅能靠几个心腹集资为其请律师。

根基不稳,盲目扩张

有些民营企业刚刚在某一行业打下一点基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要“多元化”扩张,向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挺进,却没有相应的人才、资金、管理做为扩张的坚强后盾,结果搞得身败名裂,全军覆没。

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珠海的巨人集团。当初,掌握了高新技术的史玉柱和几个伙伴用一年的时间开发出一套企业管理软件,大受欢迎,很快在国内软件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史玉柱也跻身内地亿万富翁之列。如果史玉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在电脑软件方面发展,很可能成为软件领域的“龙头老大”。

不幸的是,年轻的史玉柱异想天开,盲目杀进竞争剧烈、良莠不齐的保健品市场,并采用了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做法,想用军事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用军事管理取代企业管理,把巨人集团搞成了一座“兵营”,幻想用最短的时间积累起最多的财富,用于其扩展的房地产项目——亚洲最高的巨人大厦。这种在一个行业尚未站稳脚跟,就四处出击、盲目扩张的后果就是巨人集团因资金周围不灵,债主上门讨债,企业官司缠身而破产,好端端的一个企业就此垮掉。

无长远规划,得过且过

很多民营企业根本没有一个长远的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而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赌徒下注式的方法去经营企业。赌对了,企业发展就快一些,赌错了,关门大吉。在所谓“船小好掉头”的幌子下,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几天一变,盲目跟风。市场上什么产品热销,就生产什么,造成行业过度扩张,生产能力过剩,恶性争斗。当初VCD行业能赚钱,大家一哄而上,争相降价,卖价低于成本价也敢卖,广告照做不误,导致好端端的VCD行业迅速垮掉;这种现象现在又在DVD行业上演。回想一下前几年的鳖精热、减肥茶热、补血热、补钙热,就会发现,只要哪个行业有民营企业在插足,在不顾生死地盲目跟进,在不计后果地恶性竞争,那么这个行业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企业没有凝聚力,形同散沙

多数民营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特点确立符合实际的核心价值观,而是完全凭借创办者的个人好恶做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顺眼的人就留,顺心的事就做,管理就是打和骂,手段就是奖和罚,其后果必然是企业形不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员工来得快散得也快。民营企业的老板们总在抱怨找不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却从不考虑自己靠什么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最近,山东一家靠生产电缆积累起亿元身家的民营企业老板,将业务扩展到医疗器械行业,公司也从山东搬到北京,委托某人才猎头公司为其寻找一位总经理,开价年薪30万。这家猎头公司先后在外企和国企接触了不少高级管理人员,但人家一听对方是民营企业,立即高挂“免谈牌”,给再多的钱也不去。原因很简单:没有保障。谁能知道老板哪一天不高兴了,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

忽视知识更新,抱残守缺

大多数民营企业主不读书、不看报,不钻研管理理论,忽视知识更新。

去年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主竟然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主不懂英语和计算机。即使在企业有所发展,积累起一定的财富后,能有几个人舍得投资去读书深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相反在赌桌上一晚上输掉几十万,在酒吧里两小时消费几万元却心安理得。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通病”,中国民营企业才有了“三年换一批”、民营企业主“三年换一茬”的可悲现象。可以肯定地说:民营企业主要想摆脱“三年一轮回”的怪圈,真正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首先治好自己身上这“十大痼疾”,或者自己治,或者请人治,舍此别无良策。

文章策划 郭洪

标签:;  

私营企业有许多慢性病_史玉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