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特色——2011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部分化学试题的评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有论文,浙江省论文,特色论文,稳定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整体感觉情境新颖,起点较高,落点较低,涉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仔细研读教材和分析今年的样卷,发现有不少考题,能够从教材和样卷中找到影子,这为今后的高考备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以下是笔者通过对几个典型试题的评析谈谈2011年考题的特点及从中获得的启示,并提出在新课改、新考改背景下高考化学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从部分试题的评析中得到启发
试题10 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注:为节约篇幅,具体题目不再给出,下同)
启示:本题主要糅合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内容,重点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题目深层次背景涉及大学化学内容,较新,但是考察的主要还是类比迁移能力。正所谓老知识换新面孔,万变不离其宗,关键的知识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想懂,而绝不是死记硬背。学生只有把难点真正“消化”了,才可以做到一通百通。
启示:本题考查方式很新颖,在考查离子性质的基础上,主要考查溶度积的计算和分析。综合运用化学平衡思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思想,分析相关问题。因此,在高考备考中很有必要安排《聚焦平衡》的专题复习,深入讨论水相、气相和固相平衡问题。另外,化学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利用定量分析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试题26 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
启示:不难看出,本题所选素材也来自于《实验化学》教材,从人类生存每天需打交道的含碘盐入手考查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相互转化,考查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能力。该题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又充分体现了“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为高质量生活服务”这一人本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渗透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当下发展还是持续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试题28 二苯基乙二酮常用作医药中间体及紫外线固化剂,可由二苯基羟乙酮氧化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部分装置省略)如下:……
评析:(1)第1小题,要求识别有机合成中的典型仪器,相信考生对于三颈烧瓶和冷凝管都不会陌生。
(2)制备晶体时,实验者往往希望晶体颗粒大些,并且能够顺利地从饱和溶液中正常析出,但是很多时候却未能尽如人意,例如溶液出现过饱和、析出的晶体颗粒细小等。此问,特别关注实验细节,另外,实验化学选修教材中都有明确交待,故考生当不难回答。答案为:AD;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或加入晶种。这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考生情绪的作用。
(3)此问中关于滤纸与布氏漏斗内径大小的比较实际上是对考生是否真正做过实验的一次考验。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机会,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而本小题后半部分,要将烧杯内壁上的少量晶体冲洗下来,涉及洗液的选择,需明确既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又不能将该晶体溶解,那只能选择滤液冲洗了。这点实际上在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中已有体现。
(4)分析上述重结晶过程中整套操作不难发现,唯有趁热过滤这一步方能有效地除去不溶性杂质,而后冷却结晶,抽滤除去可溶性杂质。
(5)对照分析可知,下面斑点为反应物,上面斑点为生成物,45min反应物基本无剩余。
启示:本题选用常用作紫外线固化剂——二苯基乙二酮的制备为素材,充分体现了命题老师引导中学师生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联系的意图。目前,化学家发现并制备的物质已经有几千万种之多,而绝大多数却是有机物。本题全方位地考查了有机物的制备,既涉及仪器的选择与识别,又涉及反应过程与条件的控制,产品的分离提纯,还引入了薄层色谱跟踪反应进程。特别是最后一小题的设置,可视作整道题的高潮所在,对考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个考验。试题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比2011年考试院提供的样卷,实验题内容是通过苯甲醛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歧化反应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样卷在高考复习方向上的引领作用。
二、从启发中反思我们的复习教学
针对2011年的浙江理综化学试题具有稳定性、基础性、时代性、融合性和创新性几个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复习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1.加强研究,明确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而样卷是高考命题的样本与示范,其功能更是不言而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样卷,把握高考“命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夯实基础,重在理解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复习时要认真阅读教材、梳理教材,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有机化学内容为例,笔者曾指导学生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复习。
(1)首先,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各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具体反应,熟练掌握各种有机物官能团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3)利用“全息记忆法”,对课本上出现的加成、消去、取代、加聚、缩聚、氧化、还原各种反应类型进行归纳整合,并结合事例进行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训练。
(4)按照有机反应条件分类整合。例如:以NaOH为条件的反应(卤代烃的水解、消去、酯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等),以为条件的反应(醇的消去、苯及芳香烃的硝化、酯、糖、蛋白质的水解等),以卤素为条件的反应(单质:烃“脂肪烃、芳香烃”的取代,注意光照和铁催化;溶液:不饱和烃的加成)。
以上程序采用交叉和“滚动”的模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构建体系,渗透思想
历年高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学科体系和学科思想的考查,在近年省考试院组织的高考试题评析中,相关专家也多次疾呼构建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学科体系的构建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帮助学生揭示化学本质,理解化学知识的一般规律。所以高考复习时教师唯有俯视各模块知识,才能有效地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重新组织,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清晰合理的知识网络。以下简图是笔者以水为素材引导学生构建学科体系的一次尝试。
高考复习中,学科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宏观把握高中化学知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激活思维,对高考试题有较为快速准确的全局分析。构建学科体系的灵魂是培养化学思想,从而揭示化学本质、引导学科发展,理解化学知识的一般规律。从中学阶段来看,化学思想主要涉及结构与性质、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定性与定量等。例如,“结构与性质”的思想贯穿整个化学学习与高考复习过程的始终,根据这一思想,可以衍生出“性质与用途”、“位置(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结构”、“位置与性质”以及“位置、结构与性质”等,用好这些思想方法便可进一步认清很多化学事实的本质,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4.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近年的高考化学试卷十分关注化学学科的主体内容,关注科学研究及科学发展的过程,都突出对考生逻辑思维、问题分辨、知识迁移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化学实验、有机推断、化学计算既是化学学科内容的主体,又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具体体现。化学实验的仪器和药品选择、溶液的配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判断、实验步骤的设计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机化合物官能团之间相互转化的信息融合于有机合成的全过程。化学计算中,根据已知条件和合理假设建立的可以求解的准确列式则体现了对题意的理解、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高考复习过程中唯有紧紧抓住化学学科的主体内容,关注过程,感悟过程,加深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方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高三复习资料种类与数量繁多,如果教师重“量”不求“质”,让学生整天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忽视渗透方法技巧的必要性,进行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反而会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简单来说,包括以下四点:①习题要精选,②做题要多思,③错题要纠错,④测试要限时。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到训练的科学性,才能提高有限时间内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