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卫生院全科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目的:对慢性咽炎病人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干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慢性咽炎患者100例,计算机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慢性咽炎患者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慢性咽炎患者的EPQ评分(EPQ-N、EPQ-E、EPQ-P)、干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咽炎患者多数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其治疗的过程中,为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促进其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的改善,且可将其临床治疗效果提高。
【关键词】慢性咽炎;个性特征;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94-02
大量研究显示,慢性咽炎患者,其多数具有心理障碍的情况,尤其是焦虑、抑郁心理,其不良心理与其疾病发生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在患者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其有效的心理干预,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本文主要对慢性咽炎病人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干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慢性咽炎患者100例,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0月,计算机随机化法分为两组,50例为一组。
实验组中,男女之比为25/25,年龄范围为17岁~61岁,年龄均值为(42.63±3.25)岁。对照组中,男女之比为26/24,年龄范围为16岁~62岁,年龄均值为(43.26±2.96)岁。
两组慢性咽炎患者均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其进行基本资料的对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慢性咽炎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组慢性咽炎患者则同时接受心理干预,具体措施为:
1.2.1心理暗示 通过暗示法无意向患者泄露相关的信息,使得患者相信医生在慢性咽炎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从而更加容易对医生的观点接受。
1.2.2行为干预 对于怀疑存在癌症心理的患者,可通过喉镜,电子胃镜来对其食管、咽部仔细观察,并拍下照片给患者,证实其咽部并不存在新生物。若患者不了解咽部的结构,会将轮廓乳头认为是新生物,应使其明白人人都存在轮廓乳头,将其疑癌意识消除。
1.2.3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可以促进慢性咽炎患者情绪的稳定,使其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促进其治疗信心的增强。应积极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教育,使其充分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关心患者,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缓解其抑郁情绪。
1.2.4健康教育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了解患者对疾病认知的情况,并向其讲解疾病有关的知识,使其充分对饮食、治疗、病因以及不良反应应对的措施进行了解,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以及心理疏导,使其可以正确对待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干预后的EPQ(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分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主要包括L:掩饰作用、N:情绪稳定性、P:心理变态倾向、E:内-外倾向这四个维度。同时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的差异性,即治愈:咽部异物感消失,无不适感,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咽部症状消失,随访1年咽部存在轻微不适感,但是无咽部异物感;无效:疾病症状未缓解,或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以治愈率+有效率作为总有效率。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EPQ评分
实验组慢性咽炎患者的EPQ评分(EPQ-N、EPQ-E、EPQ-P)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讨论
慢性咽炎是一种耳鼻喉科疾病,其具有易反复发作、病程长的特点,随着患者疾病的进展,患者的咽部水肿、充血、咽异物感会逐渐加重,尤其是经多次治疗后,若患者的疾病症状未能被缓解,则其会表现出焦虑、悲哀、易怒、烦躁不安等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经多次求医疾病未改善后,甚至会出现绝望的情况,使得其大脑难以对已经兴奋的神经末梢进行调节,将自身感觉放大,出现恶性循环[2]。慢性咽炎患者疾病迁延,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为其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来促进其疾病的改善十分必要。
人格是衡量心理状态的指标,其可以对个体存在的心理特征进行反映,是稳定的结构组织,能够指导和影响人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以及心理特征,不同人格类型,其对事物的相关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现代医学认为,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均需要通过心理反应,从而对其疾病和健康发挥作用,只有给予患者社会、心理、生物等多个方面的干预,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慢性咽炎患者,其存在个性基础,在其患病后,会出现心理复杂症状以及躯体化症状,若仅为其实施生物医学模式干预,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医疗人员应从社会、心理以及生物医学模式充分对慢性咽炎进行干预,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治疗,从而促进其疗效的提高[3]。
综上所述,慢性咽炎患者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心理特征,心理干预治疗在慢性咽炎患者中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促进患者咽部异物感等疾病症状的改善,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慢性咽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晓洁,周宿迪.针药并用联合心理疗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8):1128-1130.
[2]郭秀菊.全面护理干预在慢性咽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8(16):195-197.
[3]肖伊,闫占峰,刘真等.慢性咽炎患者中医体质及治疗特点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5):31-34.
论文作者:李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咽炎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疾病论文; 实验组论文; 使其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