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儿童癔症反复发作的护理体会论文_陈丽君

1例儿童癔症反复发作的护理体会论文_陈丽君

陈丽君

(荆州市中心医院注射室 湖北 荆州 434020)

【摘要】 癔症多发于成年女性,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儿童生理与心理发育的提前,近年来,儿童癔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出现反复发作者,本文通过对一例癔症反复发作患儿的观察护理,分析总结了儿童癔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以及体会。

【关键词】儿童;癔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209-02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个体明显情绪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表现出多样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精神障碍或躯体功能症状,但是缺乏精神病性症状及相应的器质性疾病的诊断依据。儿童癔症有明显的集体发作特征,多发于学龄期,女童多发,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集体癔病发作频率较高,但是反复发作者少见,现将1例儿童癔症反复发作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病例简介

患儿,女,9岁,小学三年级在读。患儿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到上学时先随父母在外地上学,后转回本地,后发生家庭变故,目前仍由爷爷奶奶照顾。

患儿于2009年到2014年先后多次因癔症到我科住院治疗,其中癔症性痉挛发作4次、癔症瘫痪1次、癔症性呕吐3次、发作性头痛2次。每次住院均经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且暗示治疗均有效,而确诊为癔症。病程最短时1天,最长时1月。

患儿临床症状不固定、不系统,发作毫无规律,开始住院在护理查房中有时会发现患儿对表面上很严重的身体症状漠不关心,而对周围人的态度很重视,住院次数多了以后因病情比较熟悉,护理人员查房时的常规询问都可以导致患儿表现出不满,大喊大叫。

2.护理措施

癔症患儿多具有天真幼稚,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和易受暗示等特点。但是该患儿相对复杂的经历导致患儿的心理成熟度超过了她的年龄,我们针对其发病病因、临床表现和心理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的整洁与安静,避免不良环境刺激。患儿入院后要求有家人陪护,避免患儿在医院的陌生环境中产生孤独感,每次都尽量安排患儿少或者比较安静的病房,多次住院后经过观察,我们要求由奶奶陪护。对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不敷衍,但也不表现过份亲切和照顾,以免患儿产生多疑,多次住院后征询患儿和护理人员的同意,我们安排了专门人员进行护理。

2.2 心理护理

针对癔症患儿的病因特点,理论上认为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能促进患儿的心理康复。主要措施为:

一是对入院的患儿热情接待,做到言语亲切、态度和蔼。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取得患儿信任是为其治疗的第一步。

二是向家长了解患儿平时的性格特点、身体情况、精神状况、家庭环境及兴趣爱好等,方便查房时尽可能与其交流一些感兴趣的事情,使患儿对我们产生亲近、依赖和信任感,建立亲密的护患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是要求医护人员一定要把患儿当作“病人”看待,不能用不良词语刺激患儿。特别是患儿多次住院后我们对医护人员提出了专门要求。

四是将患儿安置在人少、病种单一、相对比较安静的小病室。避免别人围观,滥施同情,乱发议论,以免加剧病情。

五是针对患儿多次住院的实际情况,要求医护人员尽量维护患儿脆弱的自尊。

2.3 对症护理

每次患儿发作的症状都不一致,家长紧张的心理可以理解,我们都仔细询问发病原因及经过后作出对症处理,抽搐发作时我们用过10%葡萄糖酸钙10ml缓慢静推,呕吐发作时肌注过维生素B6,适当用药可以起到加强暗示治疗的作用,其中病程最短的一天就是用药后,症状逐渐消失出院的。

3.体会

3.1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不可忽视

因患儿反复发作且症状表现有差异,我们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对患儿在学校的表现进行了了解,在校期间患儿自尊心极强,追求完美,甚至有时候突发冲动打人。患儿家长表示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爷爷奶奶有溺爱的现象,特别是父母离婚后患儿对新妈妈有敌对情绪,再加上转学,多种因素导致了患儿性格特点的形成。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我们对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希望患儿的老师从维护患儿自尊的角度出发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

3.2 对儿科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和学习节奏越来越快,各种信息爆炸式的向还没有成熟的儿童袭来,儿童癔症的发病率就目前看来只会继续上升,儿科医护人员都要做好准备,迎接挑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儿科学的发展,儿科护士将不再仅仅是直接护理者、患儿的代言人、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以及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儿科护士还将担负着保证儿童健康和提高儿童素质的使命,在患儿住院期间充当家庭、学校的合作与协调者,共同促进患儿的康复,摆脱癔症的困扰,完善性格,回归到正常生活的轨道上来。因而对儿科护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做到“五心”,即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信心。爱心是衡量儿科护士基本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心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前提,耐心是儿科护士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细心是儿科护士做好工作的保证,信心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动力。

二是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除了要求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以外,还要求儿科护士“博学”,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儿科护士需要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知识,记得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过:“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儿童的心理本身就是非常脆弱而敏锐的,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和理解,癔症患儿的心理更加脆弱,更加需要耐心、细心的护理。

同时儿科护士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乃至患儿老师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现代的儿科护理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所以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与家庭、学校协作共同促进患儿的康复,摆脱癔症的困扰,完善性格,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健康成长。

总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高速发展,只会使人们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挖掘出自身潜力,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更好地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爱芳,徐超.浅谈儿科护患沟通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2] 楚立云,王颖.护理应多考虑患者实际所需[N].《健康报》2011年10期.

[3] 李振荣,何春红.沟通交流技巧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7年05期.

[4] 余建军.儿科护士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年06期.

论文作者:陈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8

标签:;  ;  ;  ;  ;  ;  ;  ;  

1例儿童癔症反复发作的护理体会论文_陈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