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精准扶困 农村小学 高年级数学学困生 转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中的“人人”也包括学困生,而这部分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是因为由于家庭环境教育、社会影响、不良教育行为等原因造成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出现了知识的断层等现象,让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畏惧数学知识学习,计算能力弱、正确率极低,理解和思维能力不强,表现为学习成绩与正常学生差异较大。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随着知识量的增多,学困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而转化学困生成为了每位教师的责任。有人曾说过:成功转化了一名学困生,也就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意义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谓的学困生,是暂时性的,是可改变的。关心、关注学困生,引导他们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帮助他们改善落后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爱”是转化学困生的感情保障。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得好:“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灵丹妙药”。几乎每个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在集体中,往往受冷落,不被重视,大都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有时在家里受到家长的训斥、唠叨,还受到老师的数落,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其他的同学也不愿意同他们一起玩,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所以,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敏感,心理压力都挺大。他们更加渴望得到“身边人”的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如果家长、老师、同学对他们冷眼相待,甚至讽刺挖苦,只会更加伤害他们已经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损伤他们已经很小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困上加困,从而变成厌学或不学,最终走向辍学。作为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加倍关爱,用深情去感化他们,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对他们的学习、游戏活动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进行有益干预,给予有效帮助和支持。重塑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让同伴从心里接受他们,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用爱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如:我任教的一个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发现我班有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同学愿意和她一起玩,下课了要么自己坐在教室,要么一个人在外面玩;我问了其他同学她的情况,她是上期从外面的一所学校转到这个班的,由于成绩太差(语文、数学考试基本上每次都是一位数)。同学们都不是很喜欢这个同学,更不愿意同她在一起玩。对此,我首先同班上的几个“活跃分子”交流,让他们去同她做朋友,主动找她玩在一起;另一方面我同班主任商量,把这个同学同那几个“活跃分子”编在一个小组,课堂上我有意给她一些机会去训练自己,去证实自己不是“一无是处”,课堂上“找机会”对这个同学进行肯定和鼓励。这样,过了差不多两个周;在一节数学课上,她主动举手了,我毫不犹豫的把机会给了她,但这个同学的回答让全班哄堂大笑;眼看这个同学眼泪快夺眶而出,这时我带头给她鼓掌,其他同学也跟着鼓起了掌,课后我对她说,一次错了没有关系,但有勇气就是很好的,相信自己以后一定能好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想,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也一定能好起来……
二、用“赏识”成就学困生的自信“源泉”。
到了高年级,学困生最缺的就是自信,他们认为自已基础太差了,再也学不好数学了,怕上数学课,怕数学老师。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也就是说我们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新大陆”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
作为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用心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潜在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自信。也许,就是你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三、用“谈心”和谐师生关系,让转化更“有力”。他们成为学困生,都有着各自不相同的原因。教师一定要了解每一位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一样,用“问”清病情、“摸”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我们对学困生,也只有先与他们谈心,全面了解让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一是可以用“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对调查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二是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们明白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三是与学困生进行个别交流、沟通,打开与学困生交流的大门,了解其数学学习差的真正原因。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对数学的恐惧,促使他们喜欢数学、相信教师,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四、立足学困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数学老师都知道,学生要想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才能学得好、用得上。而学困生由于知识的掌握比较一般学生来说相差较远,老师更要注意学困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帮助、辅导,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一是要系统了解高年级学困生在知识点断层各不相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中关于“名数的改写“前,要先让学生复习关于名数改写的相关知识。通过课前对学困生的了解,他们几乎都不知道怎样进行名数的改写方法,即使有的学困生知道也说不出为什么。于是我便利用课前为他们讲解什么是名数的改写,然后在同全班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有了课前老师的补课,了解了什么是名数的改。他们也就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二是要让班上的学优生与他们“结对子”,在培养学生爱心的同时在课余对他们进行课后讲解。这主是因为学困生的基础相对差一些,有些知识课上弄懂了,那也是暂时的;有的是模仿例题做的,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这给老师一种假象,我们不能被这种现象所迷惑,而课余时间同他们在一起的他们是玩伴,学优生结合玩耍的时候,根据游戏内容设计一些与之有关的数学题目,让学困生带着数学问题做游戏,在玩耍中回顾数学知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之所以“困”,不是一天或两天造成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学困生不是天生的,是一定可转变的。要的是教师“不忘实心”,对学困生充满爱心;用言语、行动对学困生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教师自己更不能丧失信心,相信通过努力,我们身边的学困生会越来越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也一定能成为现实。
论文作者:蒲迅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学困生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名数论文; 知识论文; 同学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