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古丽·吾拉依穆 新疆喀什疏附县维吾尔医医院 新疆疏附 844000
【摘 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均给予胃镜检测及14c-尿素呼气实验,根据检查结果,对幽门螺杆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经诊断,20例为胃溃疡患者,占33.33%,28例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占46.67%,12例为复合型溃疡患者,占20%;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呈阳性的共51例,阳性率达85%;治愈45例,部分愈合12例,3例由于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后转行手术治疗,疗效较为显著,初次治疗愈合率为95%。结论 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时,需要注重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样才能使溃疡的治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十二指肠溃疡;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螺旋形弯曲、末端钝圆的细菌,经大量研究证实,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以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时,只有将幽门螺杆菌根除,才能够使患者取得较佳的远期疗效,减少患者的复发情况。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对幽门螺杆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性展开探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0-67岁,平均(39±4.5)岁;病程0.5-15年,平均(7.2±2.3)年;主要症状表现:腹胀及腹痛39例,恶心呕吐18例,反酸21例,黑便、呕血10例。将患有心、脑、肾等严重内科疾病、胃部手术、迷走神经手术、近期服用抗生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物者予以排除。
1.2 方法
1.2.1 胃镜检测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测,选用Olympus-GIF-230电子胃镜,检查前对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氧气、气管插管器械、急救药品等做好完善的准备。术前嘱患者禁食、水2-4h,建立静脉通道,取患者的平卧位,麻醉生效后对患者进行插镜。严格遵循电子纤维镜胃镜检测常规进行各项胃镜检测操作。
1.2.2 14c-尿素呼气实验
嘱患者检查前6h禁食,指导患者吞服整颗14c-尿素胶囊,患者服用14c-尿素后,如果体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则会将尿素水解,变为氨和二氧化碳。患者在做呼气实验时,如果测到二氧化碳内包含碳的同位素,则代表呼气实验呈阳性,幽门螺杆菌存在于胃十二指肠内。
1.2.3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⑴药物治疗:克拉霉素,每次0.25g,每日2次;兰索拉唑,每次30mg,每日1次;阿莫西林,每次1.0g,每日2次。⑵手术治疗:主要为单纯缝合修补术联合常规腹腔引流术,严格按照常规操作方法开展手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内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情况
所有患者均将胃镜检测顺利完成,检查时间为1.5-4.4min,平均(2.6±0.9)min;胃镜检测结果:20例为胃溃疡患者,占33.33%,28例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占46.67%,12例为复合型溃疡患者,占20%。
2.2 14c-尿素呼气实验情况
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14c-尿素呼气实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呈阳性的有51例,阳性率为85%。其中胃溃疡感染阳性率为85%(17/20),十二指肠溃疡感染阳性率为85.71%(24/28),复合型溃疡感染阳性率为83.33%(10/12),以上溃疡类型的感染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本次研究共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60例,根据幽门螺杆菌和疾病相关性的分析,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其中实施药物治疗50例,其余10例由于病情较重实施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45例,部分愈合12例,3例由于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后转行手术治疗,疗效较为显著,初次治疗愈合率为95%。
3 讨论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约为80%-90%,所以,给予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行胃镜检测及14c-尿素呼气实验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即可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感染治疗,使彻底治愈胃十二指肠患者的机会得到提高[1]。因幽门螺杆菌基因和表型特征的差异比较明显,人体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仅有个别人会即刻发病。大部分人感染的幽门螺杆菌会在胃十二指肠粘膜内寄居,长此以往,毒性因子不断发挥作用,患者的胃十二指肠部就会有炎症反应和高胃泌素血症的发生,且会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进而损害胃十二指肠粘膜。另外,幽门螺杆菌还会在胃窦粘膜将尿素酶释放,水解胃液中的尿素,使尿素在分解后产生大量的氨,造成局部pH值升高,分泌促胃液素,对壁细胞产生刺激,进而分泌过多的胃酸,从而产生粘膜炎性反应,对上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2]。
由上可知,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原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以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坚持根治幽门螺杆菌的原则,这样才可以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治疗效果的提高,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本次研究中即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药物治疗中使用的兰索拉唑,能够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对胃酸分泌加以抑制,并且使胃液黏稠性降低,提高抗生素的转运。同时给予患者口服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等药物,可发挥明显的镇痛和抗炎的的功效,三药联用,能够将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更好地清除,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如果患者有胃穿孔和大量腹腔积液,则应根据具体情况优先进行手术治疗,同时配以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以便于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可以彻底治愈。
参考文献:
[1]何健,赵永锋.胃幽门螺杆菌两种检测方法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9(9):160-161.
[2]刘霖,吴颖,王晓苏.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和胃上皮化生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6):9-11.
论文作者:阿依古丽·吾拉依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幽门论文; 螺杆论文; 患者论文; 溃疡论文; 尿素论文; 胃镜论文; 相关性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