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容忽视论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与南方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着增长速度不快、经济实力不强、经营领域不宽等差距。造成南北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南北方文化差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一、南北方文化差异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表现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心态、信仰、行为方式和风俗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和先导。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经营素质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
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南方人注重实利、讲究实效、崇尚富裕、追求发财的思想文化基础和价值观念,是南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这种以求富为荣的价值观念同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相吻合的。据调查,1997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为6686亿元,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产值为5988亿元,占71%,城镇人均收入达57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269.9元。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为4600亿元,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产值为3319亿元,占7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670元,农民人均收入3600元,大大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江浙两省非公有制经济所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是由于当地干部群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带头冲破“重义轻利”、“重本抑末”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了重利而要取之有道,取之合法的新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与北方至今还有人认为“为富不仁”,小富即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作为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方式,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南方人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一种唯实的倾向,变通和创造性较强。“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就是江浙人根据自己的省情创造出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的市委书记在当时中央调查组的同志提醒他注意路线问题的时候,仍未放弃对温州模式的探索。在改革开放初期,江浙两省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不登记、不取缔、不干预”的变通的态度,使非公有制经济得以充分发展。北方人的思维方式特点是直来直去和比较刻板,变通和创造性不强,遇到新情况总是在上级红头文件和经典著作中找答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心有余悸,宁肯慢些发展,也不愿冒政治风险。这是不能辩证地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在作怪。
行为方式的差异。南方人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敢于进取,敢于冒尖,敢于探索,追求标新立异。仅浙江省的温州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创造了许多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座农民城;第一家民间融资机构;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世界东方钮扣市场;制定了第一个私营企业条例;发放了第一份私人工商执照;第一次将国有土地有偿出让给境内公民……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抓住了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五大三次机遇。与南方人勇于探索,善于抓住机遇的行为方式相比,北方人在行为方式上常常是说得多,做得少。对南方的经验,“看了感动,听了激动,干起来不动”。与南方比,辽宁也有许多“第一”,如第一家租赁企业,第一家破产企业,第一家资产经营责任制企业,但我们缺少的是南方人那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韧劲,许多事“醒得早,起得晚”。
经营素质的差异。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也塑造人。南方的文化背景必然造就一大批善察行情,经营有道,艰苦创业,走南闯北的企业家。著名的“飞跃”集团的老板当年是个鞋匠,十几岁起就在东北修鞋,从黑龙江、吉林到辽宁,走遍了东北的山山水水,如今已是举世闻名的工业缝纫机生产商;“德力西”集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兄弟俩是当年的裁缝,他们如今经营的“德力西”电器世界闻名,年产值达14个亿。与南方人精明的经营素质相比,北方人在经营素质上表现为粗枝大叶,马马虎虎。一些北方民营企业家讲,他们在同南方人谈生意时,常常感到精明不过人家。还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家不思进取,对企业缺少长远规划,沉醉于吃喝享受,这些文化背景是障碍北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南北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域文化的影响。自周代以后以楚文化而闻名的长江流域文化的形成和勃兴,使华夏文化出现了南北分流的二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波而出的长江。早在南宋时期,浙江省的温州市就出现了“永嘉功利学派”,提倡工商,公开否定“重本轻末”。这些文化观念经过代代相传,对南方人能够带头冲破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有重要的影响。而北方的以中原文化为底蕴的关东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后来人不善经商、忽视富商豪贾对发展经济的作用有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的关东文化底蕴外化成一种求大、粗放的社会风气,人们在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中常以“大”为荣。这与北方人在辽阔旷远的大空间中狩猎、草原上游牧和辽阔的平原上农耕的环境有关。由于土地肥沃、辽阔,经营方式较为粗放。这种文化底蕴还外化成人们习惯于宏观思维的特点。北方历史上种地不以亩计算而用垧(相当于江南等地的四亩地),“银数不计奇零,如至两不计分厘,至百十不计钱分”。与南方人“能握微资以自营殖”,“小中见大”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江苏、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就是从人们不屑一顾的弹棉花、小钮扣、小牙刷、小五金做起,从而占领了大市场的。扬州私营企业“三笑”集团,一支牙刷闹天下,全年销售额在7个亿以上,全国市场覆盖率达60%。此外,南方多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灵活,善于变通,“人事机巧”。与南方相比,北方人思考问题喜欢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这种思维方式的土壤是北方的农耕生产方式,形成了靠天吃饭,被动地等待作物成熟和墨守常规、守恒的思维习惯。
历史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终在北方。自西晋末年起,北部中国长期处于战乱纷争,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南方地广人稀,社会较为安定。到北宋末年,经济和文化重心都已移至南方。在北宋时期,南方就有私人普通工商业者经营的作坊,有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私营经济的萌芽最早也是在南方出现的。早在18世纪近代海运交通兴起之前,苏州就已成为全国性米粮市场贸易中心。明朝的苏州“远士巨商,它方流妓,千金一笑,万钱一箸”。辛亥革命前,江苏地区发现不少手工榨油大作坊和工厂。相比之下,北方私营经济也有明显发展,但经济结构单一,以矿山为突出。据1943年统计,辽宁在当时,机器制造不过占20%,机械修配所却在70%以上,各种工业部门的生产和技术不能独立。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民族资本积累不充分;第二,不仅工人自身没有资本积累,而且本身成为了大机器工业的附属物和“零件”,不会独立面对市场。与之相适应的经商经验、文化观念和经营素质也就难以形成。
计划体制的影响。建国以后北方地区成为国家重工业基地,重点建设了一大批国有企业。由于受行政管理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影响,这种整齐划一,善于团队作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的思维方式,对加快工业基地的开发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显现出独立面向市场能力不强、思维刻板、缺乏灵活变通的不适应。工人作为企业的主人,还是带饭盒上班,技能单一,只考虑本职工作,不考虑企业的经营,对企业存在很大的依赖性。这也是北方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比较困难的原因之一。而南方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如北方那样密集,劳动者作为市场主体比较善于独立经营,加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因而劳动力转岗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对北方比较容易。据调查,在台州市,也有职工下岗问题,但下岗职工能做到“不找市长,找市场”,政府办公大楼对社会全天开放,却没有一个人回去找政府,这与南方人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经营素质有关。
三、消除南北方文化差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首先,在文化的物质层面,要弱化辽宁中心城市的行政功能,强化文化功能和商业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事业。把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辽宁特点的文化事业纳入辽宁经济发展战略。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城市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苏州有“亭阁多似宅,车马不如船”之说,建筑以富贵气出名,多为富商的居室。这些对人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一定有重要影响。而扬州,实质就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钟灵毓秀的城市环境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云集探幽。他们吟诗作赋,留下许多歌咏扬州佳景的华章;拈毫挥翰,作成大量描摹古城风韵的书画。与南方相比,北方的城建文化积淀不多,而现代建筑又没有什么特色。可以借鉴大石桥市建设“文化商城”的经验,集经济、文化、商业功能于一身,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辽宁中部城市群,要增强吸收、聚合知识分子的能力。要积极鼓励中外专家、学者和高科技人才来辽宁讲学、访问和办企业。鼓励省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到国外深造、交流,扩大辽宁文化产品的影响,扩大文化产品贸易和输出。
其次,在文化的制度层面,要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把社会保障面扩大到非公有制经济,改变辽宁失业保险覆盖面,个体私营经济只有22%的局面,这样有利于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分流到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当中去。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普遍发展,对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业主,在办照、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鼓励。鼓励以本地工业生产为依托的市场建设,依靠市场拉动生产的发展。建设星罗棋布、繁荣富裕的商业集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市场主体资本积累。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要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不光是提高经营素质,而且要树立长远发展的理想,加快建设一支经营素质优良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实现从小老板向企业家的转变,实现管理能力的创新。防止和杜绝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吃、拿、卡、要”和“乱收、乱摊、乱罚”现象。政策的制定可借鉴南方“先繁荣、后秩序”,“先发展,后规范”的经验,按经济规律办事。
第三,在文化的精神层面,要继承关东文化底蕴中的优秀因素,吸收、消化南方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创造、培育北方的现代化文化。社会科学要加强对资本理论的研究,实现资本理论的重大突破。针对北方资本积累比较薄弱的现状,对广大群众加强对“致富光荣”的教育和宣传。面对知识经济、智力经济的挑战,要注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新闻出版部门可以出版一批适合于普通百姓和下岗工人阅读的有关经商技巧的读物。在“三讲”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运用邓小平的辩证思维方式,破除唯书唯上的思维方式,树立唯实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改变农耕的生产方式带给北方人保守、凝固、直来直去的思维方式,树立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应变的思维方式。改变北方人“求大”、“宏观”的思维方式,善于从中小企业的发展做起,从小商品做起,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提供广阔的空间。破除从事非公有制经济“低人一等”、“不算就业”和“好汉不经商”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树立自主自立谋业光荣和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念。大众传播媒介要强化对商业文化的宣传,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基础上的第三产业的繁荣,创造一批像苏州、扬州、杭州那样的“货财所居,珍奇所聚,歌台舞榭,春船夜市”的海内繁荣的城市,促进辽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