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国际在创造“垃圾”概念上投入巨资_光大国际论文

光大国际在创造“垃圾”概念上投入巨资_光大国际论文

光大国际巨资打造“垃圾”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巨资论文,光大论文,概念论文,垃圾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光大环保现身

“有一些实业还是要继续发展的。”3月28日,光大环保实业(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环保)成立之时,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集团)董事副总经理李学明这样说。

他所说的实业,指的是环保。而一个星期以前还包括木材。

就在同一天,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港交所股份代号:00257,以下简称光大国际)完成了对木材业务的出售。这个已经连续亏损两年的业务被卖给关联公司中国光大科技有限公司。

光大环保是光大国际在深圳成立的全资子公司,而光大国际由光大集团控股69.01%,其业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地产和环保。

由此,一个疑惑得到证实,光大国际正式开始步入业务转型。光大国际行政总裁陈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大国际的木材业务“也不是做得不好”,但是环保行业刚刚起步,市场空间大,光大国际希望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回报”。

事实上,最早透露转型信息是在两年前,光大国际2000年年报的业务展望中就明确提出“契机进入相关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环保产业”。

事隔两年,光大国际进军环保的策略已经变成“用三年的时间,将环保变成光大国际的主营业务”。光大国际董事会助理、业务发展与管理部经理刘怀宇更愿意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这已经到来的转型。

刘怀宇最新的兼职是光大环保的董事副总经理,总经理则由陈小平兼任。

刚刚成立的光大环保手中,现已掌握着由农业银行深圳分行提供的6个亿授信额度和福州光大银行提供的4个亿贷款。

舍木材而就垃圾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里,光大国际一直致力于寻找一个环保“实质性的项目”。但有实质性的进展是在2002年下半年,光大国际投资成立顺德顺能垃圾发电有限公司。

光大国际进军环保的策略是“用三年的时间,将环保变成光大国际的主营业务”。

环保产业的市场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目前才刚刚起步,业内人士称,正是“跑马圈地的时候”。

这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投资总额超过2亿人民币,由光大国际和另一主营业务为垃圾焚烧发电的企业——深圳绿色动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色动力)共同投资兴建。目前该项目还处于基础建设的阶段,预计今年6月可以进行设备安装,2004年上半年可进入商业运营,建成后预计有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600吨的能力。

光大国际宣布,根据双方的协议,在该项目中,光大国际将获得不少于12%的利润。其中固定收益将来自每度电0.6元的收购电价和30元/吨的垃圾处理费用。

然而,有业内人士担忧,“按照现行的环保标准来看,这个项目很难收回成本。”

光大国际和绿色动力的合作还在继续。他们已经共同拿下了苏州市一个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而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还有10个城市的15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为光大国际所注意,并开始着手投标。

光大国际的目标很明确:在未来两年内再签下10-20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5年内达到50-100个项目。

光大国际对未来环保产业的收益有一个乐观的估计:每年有上亿的利润。

刘怀宇说,这是他们内部的预测,或者说应该是“工作目标”。

如果上亿的利润能够顺利实现,环保业务将成为光大国际的实业中利润最为丰厚的一块。

根据光大国际2002年中期报告,其在2002年上半年实现的2834.4万元港币的赢利,主要归功于深圳妈湾电力有限公司(光大国际持有其15%股份,带来港币5511.4万元的赢利)。与此同时,光大国际的木材项目继续亏损,2002年上半年的亏损达到234万港币,2001年全年光大国际木材业务的亏损甚至已经达到6870万港币。

一个混乱的行业?

“垃圾焚烧发电是一个潜力很大的产业,但又是个特殊的行业,即使是在国外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都是寥寥可数的。”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徐海云秘书长说,“因为技术和资金缺一不可。”

据悉,目前环保产业的市场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市场才刚刚起步,业内人士称,正是“跑马圈地的时候”。

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年产垃圾总量达到1.3亿吨,历年堆存未经处理的垃圾已达到60亿吨,占用土地的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目前垃圾最主要的处理方式还是污染最严重的填埋方式,占总数的85%;污染相对较小的卫生填埋不到20%。而采用焚烧处理的更是少之又少,不足3%。根据国家《“十五”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要达到15万吨。

即使这样,“在未来5年里,使用焚烧方法来处理垃圾不会超过20%。”绿色动力董事副总经理黄建中这样预测。

据了解,目前中国从事垃圾焚烧发电的企业大多选择BOT的运营模式(建造-运营-移交),由企业独自或者和政府共同投资建造,交由企业运营若干年(比如顺德项目的计划是27年),最后移交给当地政府。

事实上,国家鼓励垃圾处理产业化并支持BOT的运营模式。2002年8月,《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表示,鼓励社会投资主体采用BOT等特许经营方式投资或政府授权的企业合资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目前我们国家有能力做环保BOT的企业不会超过5家,”徐海云指出,“但是号称做BOT的有几十家。”

徐告诉记者,垃圾焚烧发电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市场极其混乱。确实有很多企业在挣钱,但是,虚高定价、打着环保旗号从银行或者股市圈钱的情况也都存在。

徐举一家郑州的厂为例。该厂也号称是垃圾焚烧发电,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原本应该被整顿的小火电厂,其实还是用煤发电。

市场的混乱还表现在技术上,“目前市场上的技术五花八门,有很多并不适合中国,有一些也不适合实际运作。”

而对现行环保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是另一件难事,失之毫厘,“钱就差得很远”。

“全国600多个城市,其中地级市以上的城市100多个,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接待过几十个这样的企业,但是谈成的寥寥无几。”徐海云说。

即使对于光大国际即将在顺德建成投产的项目,徐也并不看好。对于其使用的脉冲抛式炉排炉技术,徐认为其造价、投资和运营成本都比较小,但是并不适合处理能力比较大的项目相对于这个技术,顺德600吨日处理能力还是相对偏高。

从很多发达国家对垃圾焚烧处理的经验来看,不管是否使用BOT的方式,其赢利都不可能太高,基本上都维持一个长期稳定的回报。

标签:;  ;  ;  ;  ;  ;  ;  ;  ;  

光大国际在创造“垃圾”概念上投入巨资_光大国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