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凸显人道主义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为本论文,人道主义论文,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以人民为本到以人为本,这种提法变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科学地评价了人道 主义的价值。
●以人为本无疑是一个人道主义原则,对它的理解与评价应该是与对人道主义的理解 和评价一致的。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认为,这段话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或者说,就是以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
如果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这里显然有一个问题:只提以人民为本就行了,为什 么要提以人为本呢?因为人与人民毕竟不能等同,人泛指所有的人,人民是大部分人、 是人的主体,一国的人民不包括外国人和从事犯罪活动的人、正在服刑的人等。我认为 ,以人为本涵盖的范围更大,不是以以人为本取代以人民为本,而是强调在以人民为本 的前提下,把以人民为本扩大为以人为本。这同20世纪80年代初承认人道主义的积极方 面、2004年人权入宪的变化具有同样的性质和意义。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实事求是地处 理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既不像从前那样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也不像某 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样把二者等同起来。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科学地评价 了人道主义的价值。
人道主义思想古已有之,其素朴形态不过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人,人人都应平等相待 、互相尊重。Humanism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中文译为人文主义。欧 洲17、18世纪的启蒙学者加以理论化,中文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启蒙学者以人道 主义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论证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人道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的核心内容,并从人道主义价值观演变成了历史观——一种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人性 的丧失和恢复的过程的唯心史观。像费尔巴哈这样的著名哲学家的唯物主义也仅限于自 然观,他的人本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谈到过这一观点。马 克思也曾经信奉过人本主义历史观,并以此论证他的社会主义理想,这就是他的劳动异 化理论。后来,他批判了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成为科学社会主 义的创始人。对马克思的这个转变过程,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不承认,也 有不少中国学者随声附和。但是,不管是马克思当时公开出版的论著,还是当时没有出 版的手稿,都有充分的文字可以证明这种转变。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人道主义价值观,相 反,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是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真正继承者 ,而高唱人道主义的资产阶级却采取惨无人道的血腥镇压对待无产阶级。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对人道主义抱批判态度。改革开放使这种情 况开始改变。一方面,各种人道主义思潮蜂拥而入,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思潮影响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对“文化大革命”的沉重反思,使人们不得不承认理论 上全盘否定人道主义的失误。很快,中国理论界很少有人坚持对人道主义的全盘否定了 ,但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逐渐从争论中浮出水面: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 人为出发点、核心和归宿,是一种人道主义,即现实的、科学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要素。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 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 。但他并未否定作为处理人际关系原则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后来一般称作人道主 义价值观。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过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又称作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我看 来,这后一种观点占主导地位,但信奉前一种观点的一直大有人在,两种观点的争论一 直延续至今。
以人为本无疑是一个人道主义原则,对它的理解与评价应该是与对人道主义的理解和 评价一致的。因此,今天在党的文件中采用“以人为本”的提法,会引起理论界的思考 ,这是不足为奇的。有人把以人为本原则看作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强调它的人类 性、共同性,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有人则认为以 人为本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个原则,但不是最根本的,更根本的原则是以人 民为本;认为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特殊性,即人有阶级的区别、社会有制度上的差别; 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是唯物史观,不是以人为本原则。事实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难 以与人道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以人为本的性质和意义,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与实践 问题,对它加以深入研究和正确立论,非常必要。
标签:社会价值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