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创新要素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优化创新要素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要素论文,布局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4)08-0029-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特征是经济重心从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经济重心转移的背后是要素空间布局的变化。实际上,不仅是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创新要素的空间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以创新地图的方式,分析了过去20余年间我国创新要素省际①分布的变化趋势;对各省创新要素富集程度进行了排序,并分析了创新要素富集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创新要素区域分布的变化趋势

       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成果产业化三个方面衡量过去20余年创新要素的省际分布变化情况。创新投入包括研发经费、科研人员数量、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创新产出以发明专利授权量衡量。成果产业化指标包括技术交易额、高技术企业数量和风险资本额。

       无论从全国还是各省来看,绝大多数创新要素都在快速增长,但区域增幅存在明显差异。从空间布局角度看,在经历较长时期后,一些地区集聚了更多的创新要素,而其他地区的创新要素则相对匮乏甚至流失。从1991、1996、2001、2006和2010年五个时间点,可以观察20年来创新要素省际空间布局的此消彼长。图1-图8中,地图颜色深浅表示某省创新要素的全国排名,颜色越深则排名越高。

       (一)研发投入②

       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在过去20多年大幅增长。201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元,是2001年的十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研发经费投入最密集区域,而东北和西部省份的地位明显下滑。

       2010年北京、广东和江苏的全社会研发经费都超过800亿元。广东、山东和浙江的研发投入在20世纪90年代只处在全国中等水平,目前已位居前列。北京和江苏则在过去20年始终名列前茅。陕西和湖北在2001和2006年一度崛起,但2010年再次落后于沿海省份。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和科技资源重地的四川和辽宁在1991年曾领先全国,但如今已明显落后于沿海省份。

      

       图1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20年区域分布变化

       注:限于篇幅,图中没有显示南沙群岛等我国南端领海。下同。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科研人员③

       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在20年间翻了一番,现已超过250万人。科研人员布局的变化趋势与研发经费的变化大体一致。

      

       图2 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20年区域分布变化

       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在2008年前以“科学家和工程师数”指标来衡量科研人员数量,2008年后改用“R&D人员全时当量”指标,两指标不可比。为统一口径,本图没有使用2010年数据,而是用2008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作为替代。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一是长三角和广东成为科研人员的重要集聚地。2010年广东、江苏和浙江科研人员数量最多,以R&D人员全时当量衡量,分别达到34万、32万和22万人。二是北京、上海、江苏和山东在过去20年间始终保持了科研人员总量领先的地位。三是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逐步丧失了科技人才优势,尤其是四川、辽宁、陕西和湖北,在20世纪90年代在科技人才上还有相对优势,但近十年已明显落后于沿海省份。

       (三)科研机构④

       随着1999年科研机构转制,我国科研机构数量从1991年的5463家下降到2010年的3696家。从区域分布看,过去20年间科研机构的分布大致稳定,一直集中在东部(北京、山东、广东、江苏)、东北(黑龙江、辽宁)和少数中西部省份(四川、湖北、山西)⑤。

      

       图3 科研机构数量20年区域分布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四)高等学校⑥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数量快速增长。1991年全国高校总数为806所,2010年已发展到3321所,是1991年的四倍。

      

       图4 高等学校数量20年区域分布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全国高等学校分布的变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东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和中部(湖南、湖北、安徽)的高校数量始终处于全国前列。二是四川等西部省份在全国高校拥有量中的地位下滑很快。1991年,四川的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到2010年已退居第十一位。三是安徽、广东和浙江高校数量提升较快。2010年,安徽高校数量达到207所,位居全国首位,广东高校数量从1991年的34所增至2010年的173所,浙江高校数量从25所增至132所。

       (五)发明专利

       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高增长发生在2000年后。1991年到2001年的十年间增长了不到4倍;2010年则比2001年增长了14倍,主要增长源是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

       “新五省”取代“老五省”占据了全国发明专利的半壁江山。1991年,北京、辽宁、上海、四川和山东五省占据了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数的一半。此后,东南沿海省份的专利授权量快速增长。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五省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7%。这一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增幅很小,西部和东北省份的相对位置明显下降。

      

       图5 发明专利授权量20年区域分布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图6 技术市场成交额20年区域分布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六)技术交易

       20年来,我国技术交易额快速增长,技术交易日趋活跃。2010年全国技术交易额达到3907亿元(当年价),是1991年的40多倍。

       一方面,发达省份技术交易更加活跃,成为主要的技术流向地。上海、江苏、广东、天津等地技术交易额增长迅速,2010年已位居前列。另一方面,北京作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和技术输出中心的地位得到大大强化。2010年北京的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40%,而1991年仅为24%。此外,陕西和湖北的技术交易活跃度也明显提高。相反,辽宁和四川的相对位置明显下滑,两省技术交易金额占全国比重从1991年的18%降至2010年的4.7%,四川失去了全国技术交易次中心的地位。

      

       图7 高技术企业数量10年区域分布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七)高技术企业⑦

       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高技术企业的区域分布特征变化不大,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高技术企业的主要集聚地。2010年仅广东高技术企业占全国的比重就超过21%,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五省高技术企业占全国的60%。此外,四川、河南、辽宁和湖南的高技术企业也比较多。

       (八)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是区域创新活跃程度的指示器。我国风险资本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对风险资本还缺乏完整统计。根据《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1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各类机构达1096家,2006年只有345家,增幅超过两倍。2011年我国风险资本总量为3198亿元⑧,而2006年只有664亿元,增幅近四倍。

       我国风险资本的区域分布在“十一五”期间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年,广东是我国风险资本规模最大的省,达到160亿元。其次分别是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和浙江。2011年,江苏风险资本规模跃居首位,总额达1079亿元;广东退居第二,为984亿元;然后是北京、浙江和上海。

      

       图8 风险资本区域分布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

       二、省际创新要素富集程度总体变化

       本节将各省的创新要素指标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数⑨,以反映该省创新要素富集程度。本节将广东省2010年的创新要素富集度标准化为100,作为省际比较的基准。

      

       图9 区域创新要素富集度排名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图10 区域创新要素富集度排名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一)创新要素富集度排名

       图9为各省在1991、2001和2010年的创新要素富集度排名。2010年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广东和江苏,随后是上海、山东和浙江。北京、长三角地区和广东已成为全国的三大创新要素集聚地。北京一直是全国创新要素最集中的地区,其创新要素综合排名在过去20年间始终居首。

       创新要素富集度的区域差距在扩大,近十年呈加速趋势。以综合指数衡量,1991年,创新要素最富集省是最匮乏省的13倍,2001年扩大到17倍,到2010年已高达42倍。

       (二)创新要素富集度变化

       图10显示了2001年相对1991年、2010年相对2001年、2010年相对1991年,各省创新要素富集度排名变化。如某省排名上升了一位,则标记为1;如下降了一位,则标记为-1。

       首先,20年来创新要素富集度上升最快的是浙江、福建、重庆、安徽、江西、天津、湖南、山东、上海和广东。多数省份排名的上升主要源自近十年的快速成长,如浙江、福建、重庆、安徽、江西、天津和上海。而湖南、山东和广东主要源自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提升,近十年来增速放缓。

       其次,创新要素富集度下滑最大的是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以及西部四省(四川、云南、陕西和宁夏)。2010年相对于1991年,黑龙江和吉林的创新要素富集度下降了五位,辽宁、四川和云南下降了三位。

       (三)创新要素地位与经济地位变化比较

       图11对比了2010年相对于1991年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和创新要素富集度的排名变化情况。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创新要素的省际差距都在扩大。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创新要素排名落后的省份,在20年中基本处于下滑态势,而排名靠前的省份大都保持着上升势头。二是相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创新要素的省际排序变化更大。除了四川、内蒙古和云南等少数地区,大多数省份20年间的创新要素富集度排名变化大于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变化。三是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和创新要素富集度排名相关性较强,创新要素富集度高的省份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三、创新要素富集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较大影响需跨越一个分界点

       首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到达一定水平后,创新要素拥有量与经济增长显著相关(见图12)。而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本地创新要素是否丰富对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一分界点大约位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000~15000元(人民币当年价格)区间⑩。东部、东北和中部、西部省份分别在2001年、2006年和2008年左右越过这一分界点。

      

       图11 2010年相对于1991年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和创新要素排名变化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图12 创新要素与经济增长

       注:每个点代表一个省在某一年的数据。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中国统计年鉴》。

       其次,当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一定水平后,创新要素富集度与地区生产总值显著相关(见图13)。在经济总量较低时,两者的关系并不显著。这一拐点大约发生在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之后。2012年,除新疆、甘肃、贵州等6个省份,其他地区都已超过这一水平。

      

       图13 创新要素与经济总量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中国统计年鉴》。

      

       图14 创新要素与工业化进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二)创新要素对工业化中后期地区的发展影响更大

       我国区域发展经验表明,创新要素与工业化程度存在U型关系(见图14),这与国际经验相符。在区域经济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创新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随着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创新要素的作用不断增强。当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时,虽然工业比重下降,但创新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最典型的是在2000年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北京和上海。

       四、趋势和结论

       (一)应高度重视创新要素的培育、提质、放活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已进入让创新发挥更大作用的发展阶段。虽然各地区对创新要素的需求有差异,但对创新要素的需求量都明显增加,是否拥有相对丰富的创新要素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要。我国应更加重视创新要素的培育、提升和供给,消除制约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多层次的创新要素分布格局初步形成且仍在分化

       领先的第一梯队省份包括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第二梯队主要是中部省份以及天津和福建等少数东部省份,这些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拥有较丰富的科技资源,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地位有所下滑。近年来,第二梯队内部出现较明显的分化趋势。福建、江西、天津、湖南等省创新要素富集度提升较快,而辽宁、四川、山西和湖北等省仍在下滑。处于第三梯队的主要是广西、云南、甘肃、内蒙古等西部省份。这些地区原本就科技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使其更缺乏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对于第二梯队中持续下滑的省份和第三梯队省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难度较大。

       *注:读者如需要本文图表资料,请与原刊及作者联系。

       本报告也是“中长期发展”基础领域的成果。

       注释:

       ①包括中国大陆22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本文简称为“省”。

       ②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是指调查单位在报告年度用于内部开展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包括用于R&D项目(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R&D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与R&D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外协加工费等。由于统计口径变化,2000年前没有该统计指标,1991和1996年本文使用科技活动经费使用额作为替代变量。

       ③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指科技活动者中具有高等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或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务)的人员,来源涵盖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④在统计上,科研机构是指独立核算研究与开发机构,不包含转制科研机构。

       ⑤2001年统计数据缺失。

       ⑥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行了高等学校的调整和合并。但20多年来绝大多数地区高校数量是增加的。

       ⑦我国对高技术企业的统计开始时间较晚,1991年和1996年无数据。

       ⑧风险资本总量是指创投机构的资金募集额。

       ⑨因数据少,风险资本除外;各指标权重相等。

       ⑩图中横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数)在9.5左右。

标签:;  ;  ;  ;  ;  ;  

优化创新要素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