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思路——20世纪80、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体育论文,新中国论文,思路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1.3 文献标识码:A
1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1979年根据我国重返国际体坛的需要,国家体委作出:“鉴于运动技术水平落后已成为薄弱环节,而参加1980年奥运会的任务又迫在眉睫,我国一些项目的成绩还达不到奥运会报名标准,因此,今明两年,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1980年初,全国体工会提出了今后5 年将加速提高我国运动技术的整体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个报告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发展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是确定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和改革思路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1 体育体制改革总的指导思想
体育体制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从全局出发,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推动体育社会化、科学化,创造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的各种条件,促进体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对现行管理体制,《决定》作出了如下评价: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既要发挥统一领导的优势,又要适应体育运动全民性的特点.现行的领导体制基本上是可行的,但仍有与工作不相适应的一面,主要是过分集中于体委系统办体育,没有放手发动全社会来办,各级体委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于是提出以下改革要点:理顺、协调体委与有关方面和体育团体的关系,继续调整改革体委机构,建立运转灵活、高效率的办事机构.健全各级体委,恢复、发展行业体协和基层体协,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基层和其它集体试办体育俱乐部.体育是全民的事业,各行各业体育工作由其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各系统各行业建立各自的体育联合会或体协,分别在有关部门领导下开展体育活动.各级体委对各部门和团体的体育工作,加强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发挥体总、体协和单项协会的作用,有些协会可办成半权力半咨询机构,各级各类群众体育团体都要在各级体委或主管部门领导下开展工作.
1.2 训练体制改革的思路
训练体制改革思路是: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落实奥运战略,解决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改变过分集中省以上体委办优秀运动队的状况,把训练的路子拓宽,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行业、厂矿、企业、高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因此,要突出单一优秀运动队的形式,集体项目向城市厂矿企业和高校过渡,逐步发展社会办队,有条件的优秀运动队积极试行向学校化过渡.落实重点布局,集中保证奥运会重点项目.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业余训练,加强专业训练与业余训练的衔接,更好地实现“一条龙”.
1.3 竞赛体制改革的思路
竞赛体制改革思路是: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促进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造就大批优秀运动人才,竞赛向社会化、多样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国内比赛与重大国际比赛衔接好,优秀运动队比赛与业余比赛衔接好.改革要点: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制度化,为有利于奥运会出成绩,调整不同层次运动会的时间顺序.全运会以奥运会项目为重点设项,允许行业系统报名参赛.改革全国性运动会运动员参赛资格办法,实行分级管理.开放竞赛管理,提倡举办各类比赛.竞赛地点与经费继续实行计划分配与招标相结合等.
1.4 体育场馆管理改革的思路
体育场馆管理改革思路是:在优先保证发展体育事业的前提下,实行多种经营,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过渡,逐步实现企业化、半企业化;体育场馆建立一支辅导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比赛的精干队伍,逐步形成具有承办各种竞赛的综合功能.
2 20世纪90年代体育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9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五化五转变”(体育法发布后改为“六化六转变”)的改革目标,从观念层次、操作层次和行为层次提出了改革要求与改革任务.
深化体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眼于体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加速新旧体制的转轨进程.因此,要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
2.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其基本思路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实行政事分开,将大量事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宏观调控上来.
2.2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协会制
其基本思路是使运动项目协会成为责权利相统一、全面负责本项目管理的实体,使运动项目由行政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逐步形成以单项运动协会为主,既有利于宏观管理,又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和开发经营的新型运动项目管理体制.
2.3 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训练体制
其基本思路是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只对少数奥运优势项目国家队实行集中管理、长期集训,多数项目国家队放到有一定训练能力的和训练条件的地方和部门,使国家重点项目布局点与承担国家队任务的单位结合起来.有条件的项目可向职业化过渡, 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拓宽训练渠道,鼓励社会办优秀运动队或高水平体育俱乐部,改变运动训练费用全部由国家包起来的做法,中初级训练可根据地区和项目特点,实行自费或部分收费的办法,高级训练要扩大社会资金投入比例,适当引入个人风险机制.
2.4 改革竞赛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其基本思路是充分调动国家、社会的积极性,拓宽竞赛资金的来源渠道,搞活竞赛经营,发展竞赛产业,开辟竞赛市场,促进竞技体育面向市场,进一步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体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和综合性运动会的组织工作,部门和行业综合运动会由主管部门负责,单项比赛由各单项协会负责,其他类型比赛逐步放开.拓宽竞赛渠道,扩大商业性、娱乐性、表演性比赛,建立和完善赛会申办制、招标制,逐步实行竞赛许可证制度.
2.5 坚持社会化方向,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
群众体育工作继续坚持社会化的方向,各行业体育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充分发挥行业、系统体育协会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和乡镇体育,鼓励社会各界兴办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实行社会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积极引导群众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 逐步建立群众体育以社会和个人投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运行机制.
2.6 以产业化为方向,增强体育自我发展能力
要逐步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由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有条件的可办成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经营.体育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国内体育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在本世纪末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体育市场体系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化体育产业体系.
3 20世纪80、90年代体育改革目标与思路的差异
如果将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改革文件进行简单的对照,可以发现在提法、措施等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用语都差不多.但只要稍加探究,就不难发现,这些看是相似的提法、措施,则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具体内容.总起来看,至少有以下一些区别.
3.1 体育改革的出发点不同
80年代体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对体育日益高涨的需求与国家投入不足的矛盾.特别是确定在本世纪末建成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后,加速发展体育事业与国家有限投入的矛盾更为突出.如何能把有限的国家投入集中使用,加快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又能让群众体育在竞技体育的带动下也较好地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成为体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90 年代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仍然要解决现行的体育体制愈来愈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改革实践进程,现行体育体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必将逐渐消失.因此, 要使体育事业走上持续、快速的发展道路,关键是解决好正在变化的经济基础与现行体育体制的矛盾,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设计新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
3.2 体育改革的思路不同
如上所述,80年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与投入的矛盾(这里的投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经费的投入),国家体委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思路是:“抓好体育社会化这一环节,克服体育过分集中于国家办的弊端,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因为这是在“现行的领导体制基本上是可行的”前提下提出的改革思路,所以解决“弊端”的主要措施就是“各行各业体育工作应由其主管部门主要负责”,重新明确发展体育的社会分工.90年代体育发展面临国家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体育的改革,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原有体育体制和运作方式做细微末节的修补,而是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对原有体育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即着眼于体育运行机制的转换,加快新旧体制的转轨进程,按照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进行体制重构.
3.3 体育改革的社会化内涵不同
80年代的体育社会化的内涵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所有划分发展体育的不同责任,也就是将“办体育”的社会责任分解到各个行政部门,按行政隶属关系共同承担起发展体育的责任和义务.体委虽然承担有指导、协调、监督的管理责任,但没有改变具体“办体育”的社会角色,只是由全办,改为部分办而已.90年代,“体育社会化”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它仍然包含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但与80 年代的相比,首先是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的限制,出现多种所有制办体育的现象;其次,参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社会行政责任的约束,而是出于一种利益驱动;第三,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是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由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改变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状况,划清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和体育事业单位的社会角色.因此,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将逐步由利用行政分工来约束各方面参与办体育转变为运用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体委要从“办事机构”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机构”.
3.4 体育改革的多种经营与产业化方向不同
80年代初就提出了体育场馆管理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过渡,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90年代提出体育“面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80年代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改革和多种经营,是试图找到一个解决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的补偿途径,它主要局限于场馆管理方面.而90 年代“转化”的实质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组织体育事业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改变计划体制下的运作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体育基本规律的运行机制,经营问题只是新型发展模式中的一个基本的运作方式.
3.5 体育改革的单项运动协会作用不同
80年代在有关改革文件或有关领导讲话中,多次谈到发挥体总、单项运动协会和行业体协的作用.但又作了“不宜自成体系, 建立上下级垂直关系”的限定.从提出发挥作用的六个方面看, 体总与单项运动协会主要是发挥其咨询作用,是按咨询机构来完善体总与单项运动协会的建设.对一些将协会试办成“半权力半咨询机构”做法,允许实验.90年代则明确提出,运动项目管理的改革方向是“使运动项目协会成为责权利相统一、全面负责本项目管理的实体,逐步形成以单项运动协会为主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一个是“咨询机构”,一个是责、权、 利相统一的独立法人.
4 20世纪80、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审视
从以上两个改革方案的简单比较,90年代体育改革远远突破了80年代体育改革的体制框架,围绕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重点抓了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运行机制的转换.1993 年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试行职业化管理,1994年与1997年先后两次按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改革了国家体委的管理体制,成立了20个项目管理中心对相关项目实行专项管理.篮球、排球等项目继足球之后也实行了职业化管理,职业俱乐部联赛制激活了体育竞赛市场.群众体育在新的形势下,呈现出社区体育取代单位体育的良好发展势头.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朝着体育改革方案确定的方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但对照体育改革的总目标和“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的要求,有些问题还值得我们重视.
4.1 进一步明确各类体育组织的社会角色, 加快理顺相互关系
体育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体育工作的直属机构,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其法律地位都属于社会团体.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体育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规定:“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国务院主管体育工作的直属机构”.也就是说, 自政府设置体育主管部门以后,体总一直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团体.现在提出要用好体总与奥委会这两块牌,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离的改革目标,应该理顺总局、总会、奥委会三者的关系,是保持目前三位一体的设置,还是一分为二好呢?同时,还有总局、体总、奥委会与“中心”、单项运动协会之间的关系,体委(省市体委)、单项运动协会与俱乐部(业余和职业)的关系等.明确这些组织的社会角色,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形成“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4.2 关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定性”
目前,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直属单位,又是运动项目协会的常设机构.按照1993 年《国家体委关于体育改革的意见》,项目管理的改革目标是使项目协会实体化.《意见》指出:“在过渡时期,根据现有情况, 采取若干项目综合管理与协会专项管理等多种形式.”“中心”, 特别是对若干项目实施项群管理的“中心”似乎被定性为过渡性机构,待条件成熟后再让所属协会实体化.但在后来的一些文件中, “中心”又是被作为有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似乎又是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机构 .在实际运行中,特别是实行项群管理的“中心”,协会对项目的管理仍然是名义性质的,实施项目管理的实际上是“中心”所属的业务处室.按照这些“中心”的动作方式,客观上影响了协会实体化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给“中心”一个明确的定性,并采取措施协调与协会的关系,切实规范“中心”的运作方式,使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沿着体育体制改革确定的总目标发展.
4.3 关于行业体协的前景问题
行业体协历来是我们实施群众体育的重要的组织系统,也是体育体制改革中一再强调要加强的方面.行业体协是建立在单位管体育、部门管体育的基础之上.行业的划分是传统工业社会的产物, 我国现存行业(部门)体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是打破行业的界限,实行功能互补的规模经营,传统的行业划分正日趋模糊.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恐怕某些行业体协需要重新确定其挂靠单位了.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改革(住房、医疗、养老等),就是要把企业、单位从“办社会”的重负下解放出来.企业、 单位管体育(注意不是经营体育)是“办社会”的一部分,随着各项改革到位,企业、单位、部门管体育也将面临挑战.以部门、 单位管体育的行业体协还会不会以现在的方式存在?因此,研究新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是十分必要的.社区化正在取代单位制,社区体育联合会会不会成为未来具体领导群众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未雨绸缪,当不致失去先机.
收稿日期:2000-02-08
标签:体育论文; 体育管理论文; 体育训练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