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交互性阅读活动初探

高中英语交互性阅读活动初探

杨昌周[1]2017年在《基于文本图式构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素质,各国对创新思维培养高度重视,我国也将其列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被视为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教材的应然功能。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依然呈现剥离化和零碎化现象,需要增加英语阅读教学和发散思维培养的融合面,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发散思维培养功能。研究拟通过构建阅读材料中的世界图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期提高英语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功能。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遵照“确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采取行动—总结反思”的思路。研究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构建文本图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研究问题,从发散思维内涵的新解读、图式理论和阅读理解的关系、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模块的任务特征叁个方面充分论证其可行性性。然后对如何有效构建文本图式进行假设:典型性、多向性、继发性和可视化的图式构建活动有利于信息扩散。在图式构建活动中,典型性要求以典型信息框架为图式构建线索,多向性要求延展图式的多个变量和多视角审视同一图式,继发性要求相继地延伸变量链条,双码性要求以图像和文字符号来标示图式变量的延展逻辑。基于研究假设提出研究方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激发话题的多个侧面背景知识,由文本主旨发展成语篇结构,由文本构建出多种意义,都牵涉到由中心信息扩散出多项分支信息,依靠文本图式变量的多维和相继延展,因此,研究作出设计: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叁个环节中进行文本图式构建活动,以检视它对扩散信息的效用。根据文本图式构建活动的性质要求,提出可资以构建文本图式的认知框架,即新闻要素模式、基本顺序思想、概念关系模式和发散思维产品维度,并参考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叁个特征,以“多”“杂”“新”作为判断文本图式构建成果质量的指标。在设定方案后,在教学实践中执行研究方案。方案主要内容是: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叁个环节中通过构建文本图式将中心信息扩散出分支信息,由此形成行动研究的叁个模块。模块一是通过构建文本图式激发背景知识。根据热身和预读环节中的话题多维度提取背景知识,以形成支持文本理解的前结构。通过对比学生在有无信息框架支持下的文本图式构建情况,发现信息框架的支持能使文本图式的变量呈现出“杂”而“多”和“杂”而“旧”两种特点。模块二是通过构建文本图式梳理信息结构。梳理信息结构旨于通过梳理文本内部信息项目之间的类别、层级、逻辑、关系等,使文本主旨与各级信息单位产生有机联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篇章的能力。通过“全”“紧”“开”叁个维度来度量文本图式的概括度、联结度和发展度。通过对比有无信息框架支持文脉梳理的情况,发现信息框架支持下梳理的文本图式呈现出信息齐全、联结紧密和结构开放的特点。模块叁是通过构建文本图式生成新质话题。在阅读理解中设置开放性问题,暗示着文本是个开放性的信息平台和意义母体。讨论阅读理解中已经设置的开放性问题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扩散思维,基于文本图式让学生产生多维外向联结,生成新质讨论话题,才是主动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可以参考发散思维产品维度作为外向联结的扩散路径,产生出辩证对立、矛盾假设、构件缺位、主角换位、集群互渗、域外联结、情节续写和细节扩写等文本图式构建策略,使生成话题呈现出数量多、类别杂和性质新的特点。从研究结果可知,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具有一定的效用。支持图式构建的信息框架具有典型性,在激发背景知识时能降低刺激阈限,启动信息扩散,在梳理文本结构上增强认知结构对输入信息的同化,增强信息关系联结强度,加快信息扩散速度,但在构建文本意义上有限制文本疆域和强化思维定势的不利影响。多向性地延展图式变量有助于在激发背景时拓宽信息扩散路径,丰富前结构,在梳理文本上有助于辨析思维逻辑,梳理信息关系,促进文本结构化,在构建文本意义上促进生成新质信息,鼓励思维创新。图式构建的继发性能促使信息节点相继激活,从而延伸信息关系链条。用双码呈现文本图式的变量延展路径,有助于将延展逻辑由隐性转为直观图示,有利于信息联结的启动、引导和扩散。研究表明,所假设的图式构建活动性质有助于将中心信息扩散为多向分支信息,从而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在构建文本图式的行动研究中,基于研究假设提炼了以下的教学原则,即:内容性质生活化、内容组织图式化、内容发展生成性。和思维发散过程可视化内容性质生活化要求任务设计生活化、扩散路径生活化和问题解决生活化,注意将生活化由可体验性扩大为可理解性。内容组织图式化要求按照框架式预设文本疆域,结构化地储存文本信息,逻辑化地扩展文本图式,在让学生获取一般性知识图式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典型图式的功能固着。内容发展生成性要求师生通过思维相互启发和激荡来发展教学过程,此过程既要师生平等互动,又不能放弃教师的教育性对话和发展性引导。内容呈现可视化要求利用思维导图直观呈现图式结构,追踪信息扩散轨迹,预示信息扩散空间,在可视化中,既要依靠放射状视觉映像促进信息扩散,也要依靠知识逻辑来引导信息扩散。

宁涛[2]2002年在《高中英语交互性阅读活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阅读课上的训练活动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采用的方法是沿用多年的“法宝”:“精读”加“题海”战术,从应试角度出发,只注重题项的选择,忽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本世纪初,教育部公布的《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不适应这一要求。 本文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标谁》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从外语阅读教学的心理分析入手,提出阅读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要求阅读者利用逐渐掌握的阅读技能,领会作者通过语言符号表达的意图,使这些符号意义化,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沟通。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理解是在己知信息跟来自读物的新信息不断联系的过程中进行的。阅读在外语教学中不仅是一个读者和读物的交互过程,而且应是促进学习者相互交流的过程,因而主张在教学中实施交互性阅读活动。通过交互性阅读活动以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胡晓雯[3]2007年在《利用教师博客辅助中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博客(Blog)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众多行业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博客(Blog)以其简单、快捷、低成本和开放性、私有性、交互性、共享性,使参与者充分交流沟通和协作等等特点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一些教育工作者以独特的眼光看到博客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力图将教师与学校教学结合起来,开始进行一些利用教师博客辅助学科教学的尝试,获得了良好效果。同时,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阅读方式只是把阅读文章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载体,停留在对文章的表层理解,忽视了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理解能力的培养。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大量的英语阅读需要,所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受到重视。本论文试图使用教师博客辅助高中英语课外阅读,通过亲自尝试制作教师博客,发表博文,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课外活动;利用教师博客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重要特点,力图找到一条将教师博客与高中阅读教学相融合的方法,以期指导高中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在词汇量、阅读策略和技巧方面以及阅读速度、阅读能力上都有了一定改善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博客在培养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作为纸介英语阅读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使用教师博客辅助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也存在一些操作上的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的师生活动中加以调整和完善。

刘云[4]2016年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如果学生一直以被动接受的方式来获取知识,那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科书编写“应把‘数学探究’等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和创造的激情,提高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该标准指导下编写而成的各套高中数学教科书,与传统数学教科书相比,在内容、体例、结构、组织等方面有较大变革。尤其是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在教科书正文及附录中设计了众多的数学探究内容,为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这种在教科书中设计探究内容以顺应知识转型社会背景的教科书编写新方式,给习惯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使用教科书来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同样居于主导的地位。面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误解,所带来的用“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接受导学案上的数学知识”来替代“学生依据教科书设计进行知识探究”的错误做法,研究教师主体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具有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论文围绕“高中数学教师是否会使用教科书中的这些探究内容?会如何使用这些探究内容?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应该如何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等问题,以教师为主要对象,兼涉学生,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方面可揭示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推进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为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提供来自实践和实证的考量。本研究将教科书视为课程的载体,亦为教学的工具,兼具课程文本和教学活动文本的双重身份,其本质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教学属性,内容属性侧重的是教科书的编制取向、内容选取、内容编排与组织等方面的特征,关注的是教科书内容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属性则指向教科书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属性,是教科书所体现或潜在地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性。借鉴教科书分析及使用研究的已有成果,本研究认为探究内容作为教科书中的一类特定内容,其亦具有特定的内容属性和教学属性。本研究从探究内容的教学属性出发,借鉴教学设计“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目标”的叁维度架构,建构了探究内容的分析框架,并将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操作化界定为:教师选取探究内容、执行探究内容教学策略、实现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活动。本研究视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为微观领域内的课程实施,故而以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课程框架为理论基础,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采取文献法、内容分析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及教师使用活动中对这些特点的践行,并探查了影响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具体而言,研究首先对课程文件、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已有研究成果以及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进行综合研究,以构建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文本分析的框架。其次采用该框架分析了人教版(必修和选修2系列)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在内容呈现和探究对象、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等侧面的编写特点。再次基于内容分析的结论,使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样本教师使用探究内容时对这些特点的践行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并在数据叁角检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样本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建议。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论:其一,探究内容文本分析框架由3个维度(探究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8个类目组成,包括:呈现探究内容的栏目、探究的对象、探究的主体、探究的组织、探究的技能、探究的水平、探究目标的类型和呈现。其中多数类目分为若干子类,如探究的对象分为陈述性知识探究、程序性知识探究、知识创造性应用探究和知识模仿性应用探究,而探究的水平则分为问题起始型、论据起始型、结论起始型和论证起始型。其二,文本分析发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具有如下特点:在内容方面,教科书中设计了众多的探究内容,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章节正文中的思考、观察和探究小栏目,以及章节附录中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和实习作业大栏目;它们以引入数学新知识为主要意旨,72.4%的探究内容以数学知识的探究为对象(其中以陈述性知识居多,占58.7%,程序性知识仅占13.7%),余下27.6%以数学知识的应用为探究对象(其中创造性应用占11.8%,而模仿性应用则占15.8%)。在教学策略方面,教师用书中对探究内容的指导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62.2%的目标设计陈述及39.0%的探究内容教学建议陈述主体包括学生);强调应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探究内容仅占18.1%,强调给予学生充足时间来探究的仅占2.0%,明确标注多人探究的仅占4.2%,其余则未指出学生探究的组织方式;探究技能以基础技能为主(占总技能频次的84.1%),综合技能为辅(占总技能频次的15.9%),接近半数(48.0%)的探究内容训练的探究技能超过2种,在基础技能中推理、观察、比较最受重视,分别在50.1%、20.3%、18.1%的探究内容中需要使用,最不受关注的是控制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和形成假设的探究技能,分别在0.6%,0.6%和1.5%的探究内容中受到使用;探究开放水平以结论起始型最多占81.5%,证据起始型次之占10.2%,论证起始型第叁占6.0%,问题起始型最少占2.0%。在教学目标方面,73.1%的探究内容教学指导中陈述了教学目标,其中陈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比例最大,占到57.8%,陈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例次之,比例为26.1%,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相对最少,占到了13.3%;探究内容目标在陈述时以内部过程为主,占52.7%;其次是既不陈述内部过程也不陈述外显行为的,占10.0%,仅陈述外显行为的排第叁,占6.4%,余下的则为既陈述内部过程也陈述外显行为的,占4.0%。其叁,样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具有如下特点:探究内容的选择与改编方面,正文中的探究内容选用比例较高,观察课例中89.6%的探究任务得到了选用,问卷调查中64.8%的样本教师反映选用了教科书中多数探究内容,相对而言附录中的探究内容选用较少;教师较少对探究内容进行改编,观察课例中58.0%的探究任务未经过教师的任何改编,且教师的改编往往弱化了课堂上的学生探究(占58.6%),教师访谈中有5人改编弱化学生探究,有2人改编加强了学生探究。探究内容的教学策略执行方面,学生主体性地位获得了一定体现,问卷调查中仅5.8%的教师喜欢选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其余94.2%的教师倾向于给予学生一定探究机会,课堂观察中比例相当;教师倾向于师问生答的师生互动方式,问卷调查中84.7%的教师喜欢采取师问生答的方式来进行探究,课堂观察中这个比例为81.5%;学生更多运用基础探究技能来进行探究,问卷调查中教师选择让学生提问创造的比例最小,课堂观察中则综合技能使用频次仅占到9.8%;探究开放水平维度的考察则发现,学生的探究空间较小,课堂观察中探究任务的平均开放水平为2.23。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凸显方面,接受访谈的9位教师,叙述了自己在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时所关注的教学目标,有7位(77.8%)谈及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有4位(44.4%)谈及过程与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另有5位(55.6%)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其四,样本教师对探究内容的使用,受到来自教师自身、学生、教科书、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五个方面的影响:教师自身方面,65.6%的教师认可探究内容的编写意图是提供师生开展探究教学的素材,但仅52.4%的教师认可探究内容的探究任务应由学生来完成;72.4%的教师认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且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内容属性与教学属性的认同均值超过对配套资源的认同均值;处于5个探究内容关注阶段(信息、个人化、管理、结果、合作)的教师比例分别为39.8%、77.3%、58.0%、73.3%、86.5%,表明教师主要关注探究内容对自身带来的影响,探究内容使用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和与其他教师就探究内容的使用进行合作等叁个方面;另外教师的个体能力水平和经验亦会对探究内容的使用带来一定影响。学生方面,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兴趣分别有71.1%、64.2%、61.1%的教师认同会对其探究内容使用带来影响,另有81.3%的教师反映班级人数太大,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实施。教科书方面,探究内容对考试的重要性、探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的需求、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探究内容的难度、探究内容的启发性与必要性、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探究内容的可操作性等均会对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带来影响。学校环境方面教学时间紧、硬件条件缺乏、教学以知识为取向而非能力为本位及政策制度层面的文化如是否提供给探究内容使用有利政策和教研制度支持等,亦是制约探究内容使用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方面,对探究内容使用的影响则来自于科举制度的考试文化传统、实用主义的功利文化环境和精耕细作的农业文化传承。其五,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教师内在提升、教科书编制、学校环境改善以及社会整体文化等四个侧面提出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教师提升策略方面,对探究内容的选取与改编,教师应依据探究主线来取舍教科书中探究内容、依据“探究的流畅性”来增加探究内容、依据“探究的明确性”来改编探究内容、依据“教学的现实性”来创生探究内容;对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教师应树立合理的教科书使用观、从数学本质和数学探究的特征以及数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出发来引导探究、正确认识数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性、并分清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的角色地位;对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合理呈现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教科书的编制方面,应通过广泛调研来确定并明确指出探究内容编制的目的,并正视不同教科书位置中探究内容编制目的的差异;探究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价值性、探究性、操作性、趣味性、层次性、文化性等原则;探究内容的呈现则应遵循集中性、完整性、问题性、阶梯性、阅读性、指导性等原则。学校层面应转变仅围绕高考的教学取向并在教研活动中关注探究内容使用。社会文化层面则应做到全面认识高中数学教育培养目标、家长和社会大众切勿给予学校教育过多外部干涉、高考命题应转向关注问题解决能力。论文分为8章,绪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分析、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现状透视、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影响因素、促进教师使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首次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编写特点和使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主题新;2)研究着眼于教科书的教学属性,将高中数学教师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视为探究内容教学设计意图的实施活动,从探究内容的选取、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和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凸显叁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探查,研究的视角新;3)研究采用TIMSS课程框架作为理论框架,通过研究证实了其对探究内容使用这一微观课程实施领域的解释力,亦发现了课程、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因素对教科书使用及教学实践活动影响的交互性,揭示了教科书使用是一复杂的教育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研究结论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研究仅涉及TIMSS课程框架中叁个层面课程中的两个——预期课程与实施课程,且仅关注教师主体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未能够揭示探究内容使用的效果;2)研究采取多种工具收集数据,原始资料非常庞杂,掌握不易,故不排除数据分析时忽略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整体意义”,而只作了片面推断的可能性;3)研究受取样局限,故而更追求理解性和建设性的结论,而缺少一般量化研究的确定性、普遍性和推广性。

郭宝仙[5]2004年在《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文中认为课程组织,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的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妥善地加以设计和编排,以形成课程结构和类型的过程。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课程要素也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由此拉开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随即正式出台。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标准》体现了更加全面的语言能力观和课程观。语言能力观和课程观的变革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因此,如何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使其忠实地反映新的课程观和语言能力观成为新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之一。同时,此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为英语课程组织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长期以来,英语课程组织的单一性与我国各地英语师资水平、英语学习环境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英语课程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这一名称的改变预示着范型的转换,《标准》的基本理念为英语课程组织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课程管理体制、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英语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狭隘的学科视野,存在着重教学方法研究,轻课程内容研究的现象。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既给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开展英语课程组织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对丰富我国英语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论文主要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组织,主要内容如下: 引言部分阐述研究的缘由;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是对国外外语课程组织研究及我国英语课程组织研究情况的述评。 第二章分析和阐述英语课程组织的基础理论。首先分析了不同的课程观、语言观及语言学习观对英语课程组织的影响和制约,然后阐述了面对各种观点,英语课程开发者应该采取的基本立场。 第叁章对英语课程组织的情景进行了分析。英语课程组织应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更应以对现实情况的把握为基础。因此,第二章先后分析了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英语语言环境、英语课程资源、现行测试、评价类型、师资情况、学习 者等因素对英语课程组织的影响和制约,指出英语课程组织必须立足上述实际,协调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四章在本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了英语课程组织的取向。不同的课程观、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对英语课程组织的情景的认识衍生出不同的课程 目标取向,进而导致英语课程组织的不同取向。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首先,分析了英语课程目标的叁个来源和由此而生的单一目标取向的课程组织和综合目标取向的课程组织。其次,分析了英语课程的行为目标取向和生成性目标取向,比较了由这两种目标取向而出现的两种课程组织取向:结果取向的课程组织与过程取向课程组织的特点。论文指出,上述英语课程组织的取向都各有利弊,英语课程开发者应尽量平衡各种取向,探索符合本地的英语课程组织。 第五章论述了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分析了英语课程内容应包括的构成要素、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并着重分析了英语语言类型和几类重要的课程要素的选择方法。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本章指出,以学生的全人发展为目标的英语课程组织不仅应包括英语的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和语言技能,还应包括学习策略、文化内容、交际任务、情感态度等。本章接着论述了英语课程选择的标准,并分析了语言类型、语言形式、功能意念、话题、文化内容、技能、任务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方法。最后,本章指出,关于课程内容需要注意叁个问题:首先,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不是单向的由目标指向内容的制约和指导的关系,而是动态的互动的关系。其次,课程内容不仅是我们事先选择的那些知识、经验和活动,而且还包含了蕴含在这些成分背后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这些是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无法包容的“活”的课程内容。再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受英语课程目标取向的制约,课程开发者往往是带着一定的组织框架去选择课程内容的。 第六章探讨了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的选择和英语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的选择。论文指出,对英语课程内容加以组织时,首先要对课程内容的主要的组织要素或组织线索进行抉择,这样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各种各样的组织模式。这些模式尽管纷繁复杂,但总是隶属于一种或多种课程组织的取向。论文对几种主要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各自应用于我国英语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剖

付艳[6]2007年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崛起,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以它的科学性,先进性,生动性等特点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青睐;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研究在多媒体条件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众多中学英语教师倾向的一个新课题。它的核心是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本文以提出问题为开始,探讨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中,笔者着重提到了哪些因素制约了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这些因素包含了教材方面,教师方面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明确提出可以使文章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了在下文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最后提出了研究的目的,即通过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来探讨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整合的方法并建构一种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模式,改变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低效”问题。其次,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首先探讨了与阅读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相关的一些理论。与阅读教学相关的理论有微观法,宏观法,阅读互动论和图式理论;与多媒体相关的理论包括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含义,目前国内外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之后,又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和阅读教学相结合的一些理论依据,包括建构主义,教学中一直很重视的学生中心论,还有克拉申的语言学习理论。最后,阐述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多媒体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可以扩展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能活跃阅读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巩固教学内容;另外,二者的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并且图片的展示,音乐的使用还能使他们在美的意境中提高英语素养,这些做法符合认知规律和意义建构,因此,上述这些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分依据。第叁,在实际的教学中,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利用在高中教学的优势,对同事和学生针对此话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到对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看法,应用后的教学效果,即是否达到优化,和在哪方面体现了优化,最后还设计了有关应用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的问题。然后,对所得到的访谈结果和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阅读教学得到了优化。第四,针对上述的调查研究,笔者对其进行了反思。除了优化之外,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违背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未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主动性;影响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弱化了教师对教材、教法以及学生的研究。并对此提出了建议,即教师要学习与阅读相关的理论;教师要提高整合多媒体和阅读教学的能力;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最后,在阅读教学中要科学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钱良平[7]2006年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人们一面惊讶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同时,一面思索着将网络资源运用到学习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独特的眼光看到计算机网络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力图将其与学校教学结合起来。同样,计算机网络也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将计算机网络与英语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英语的教学效果。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知识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广大的中小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很多学校都建立校园网,这些都为计算机网络与英语学习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论文力图将计算机网络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基于教材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局限性,突出计算机网络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重要特点,力图找到一条将计算机网络与高中阅读教学相融合的方法,以全面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论文分为五个部分:1、阅读教学、计算机网络概述以及基于教材的英语阅读教学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对比分析;2、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4、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5、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其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分为:以教师为主的阅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的阅读模式。 通过研究和分析,我发现,计算机网络在培养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作为纸介英语阅读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晶晶[8]2017年在《近叁十年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文中提出本研究建立在近叁十年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利用Bicomb软件和SPSS20软件对从中国知网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查询到的1985年-2000年的207篇文献以及从中国知网中查询到的2001-2016年的705篇文献进行分析,分别绘制了课改前(1985年-2000年)与课改后(2001年-2016年)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领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并对课改前与课改后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整理两个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脉络,将两个阶段的研究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描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起源,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研究设计,该部分重点介绍了本研究样本资料的来源和筛选,以及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叁部分,研究结果与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高频关键词的词频分析,高频关键词的Ochiai系数相似矩阵分析,高频关键聚类分析以及以内容分析法为基础的热点知识图谱分析,为读者分别介绍了课改前与课改后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以及不足之处。第四部分:反思与建议,该部分在课改前与课改后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之上,分别对课改前与课改后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整理,探索高中英语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性建议。第五部分: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黄萍[9]2012年在《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填鸭式”的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新课改的一种理想的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生间的教育交往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当前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体间性”做为一种新兴教育思潮的引入,要求打破二元对立的师生教育交往模式,建立平等、理解和相互对话的新型师生教育交往。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课堂互动及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很大影响。本文定位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选取新兴的教育思潮“主体间性”为视角,重点探索师生间的教育交往,其中包括叁方面:1)师生关系;2)师生课堂教学互动;3)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通过查阅、研究国内外有效教学的文献资料,结合教育实习期间的教育实践,对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分析,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理论阐释结合教学示例,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对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做了调查研究及思考分析,探索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建构,最终提出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策略:1)分析学情与教材,做好教学设计,设定有效教学目标;2)创设民主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3)组织并实施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活动;4)选择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5)展开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张广兵[10]2009年在《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性教育的广泛开展,“主体参与”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实施、参与教学评价等已得到普遍重视并得以大力推行。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学设计领域继续盛行着“教师最清楚学生的需求”、“教师最清楚该如何教学生、“学生没有能力参与教学设计”等观念,继续延续着“教师提供教学方案,学生接受教学方案”的局面。20世纪末期,伴随时代发展的冲击、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日益增加与多样化等,传统的ADDIE教学设计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与批判,在这一背景下参与式教学设计得以催生。参与式教学设计倡导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鼓励学生积极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通力合作,共同为教学设计的成功、相应效果的达成作出努力。本研究围绕“参与式教学设计是什么”,“是否有必要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性质与特点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现实情况如何”,“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以及“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如何”六大问题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从我国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设计的发展动态着手,概览了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现状,阐明了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的价值,并明确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立论基础。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设计学视域以及现实的角度对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第叁部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与基本特征。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从权威决策到民主决策,从目标导向到过程导向,从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从“为学生”设计到“由学生”设计,从静态设计到动态设计,师生关系从主客体关系走向平等的“我”与“你”的关系等基本理念,以及多元性、整体性、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差异性等基本特征。第四部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现实问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教师、领导等相关群体对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有较高的需求,但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却面临外部环境、课堂内部以及相关人员方面的困难。对各种困难加以综合分析,发现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远不足以阻止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有效开展。第五部分,参与式教学设计实施框架构建。基于参与式教学设计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以及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整体构想,提出了参与式教学设计实施的整体思路,构建了参与式教学设计实施的大致框架,并对维持参与式教学设计过程良性循环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参与式教学设计实验研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实验研究发现,参与式教学设计在提高各段成绩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优化中等成绩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提高中上成绩和中等成绩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中上成绩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方面有明显的效果。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从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质、参与式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分野、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现实、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前景五个方面对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与提炼。第八部分,思考与建议。基于研究结论和理论思考,对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提出了七点建议:开展配套改革为参与式教学设计注入源泉,实现参与式教学设计与学生升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参与式教学设计应以类似教育教学活动为鉴,参与式教学设计应与学案导学等活动携手并进,参与式教学设计并非“万能”,警惕参与式教学设计变“坏”,慎防参与式教学设计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 基于文本图式构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行动研究[D]. 杨昌周. 西南大学. 2017

[2]. 高中英语交互性阅读活动初探[D]. 宁涛. 辽宁师范大学. 2002

[3]. 利用教师博客辅助中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研究[D]. 胡晓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D]. 刘云. 西南大学. 2016

[5]. 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D]. 郭宝仙.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6].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D]. 付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7].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之研究[D]. 钱良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8]. 近叁十年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D]. 刘晶晶. 温州大学. 2017

[9]. 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建构[D]. 黄萍.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10]. 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 张广兵. 西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高中英语交互性阅读活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