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中的政党逻辑:理论、问题与对策_党总支论文

社区建设中的政党逻辑:理论、问题与对策_党总支论文

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政党逻辑:理论、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政党论文,对策论文,逻辑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09)05-062-(8)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对社会的领导具有政治和社会两方面功能:政治功能主要体现通过党的领导,实现社会成员对政党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执政奠定社会基础。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党的领导,实现政党对社会的整合,从而为社会发展奠定支撑性组织基础。对于社区建设来说,上述两方面功能决定了政党在社区建设中必须扮演领导核心的角色。但是,在转型社会条件下要让政党更好地发挥上述两方面功能,就需要我们按照政党发展规律和社区建设内在逻辑,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社区党建创新。

一、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政党逻辑:理论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① 这就意味着以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来推进社区建设,不仅仅是社会自身任务,而且是政党在当前的使命之一。然而,要实现这一使命,就要求政党必须根据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内在逻辑来推进社区建设,而政党自身也必须遵循这一逻辑来发挥自身作用,并通过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使自身能够适应这一要求。

1.社会转型与社区共同体建设

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导致了社会快速转型,并给城市社会带来了两方面后果:一是单位体制衰微使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导致社区需要承担大量原来由单位所负责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任务,从而使社区作用获得了突显;二是城市改造和人口迁移,使大部分社会成员离开了长期居住的场所,导致了大量单位体制下或传统居住所形成的社区共同体被解构,社会成员所在的社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变成了重新聚合起来的陌生人社会。从客观上讲,上述两方面后果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内在矛盾:社区承担大量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客观上要求社区内部拥有大量社会资本,从而使社区内部管理和互动成本最小化,但是,现实的社区却呈现出陌生人社会的特征,这就使社区履行职能的成本和社区内部风险的概率严重上升。因此,推进彼此信任和拥有共识的社区共同体快速形成,对于保证社会平稳转型和和谐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区共同体建设的两条路径

社区共同体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性要素,就是通过互动使社区成员之间建立起一定关系和关系网络,为社区内部积累尽可能多的信任,从而促进社区内部居民规范的形成。从这一角度来说,社区共同体生成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要推进社区内部有机组织化。

从理论来说,社区组织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路径来达到:一是自组织路径。所谓自组织是指社区内部成员通过自发的互动,达到社区内部组织化。二是他组织路径。所谓他组织路径是指通过政府、政党力量或其他社区外力量的推动,达到社区内部组织化。从特点来看,自组织路径可以使社区成员之间关系有机化程度更高,所形成的社区内自主性规范对成员约束性更强。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一是组织化过程比较缓慢;二是组织化的动力在不同社区内存在差异性;三是在组织化早期更多关注于居民自身性事务,而对社区共同事务关心不足。他组织路径可以通过相关机制和凭借优势资源快速推进社区组织化,其中以政府和政党作为社区组织化推动力量的条件,相对自组织路径来说,他们会将社区公共利益放在更优先的地位。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政府或政党有可能将政府行政事务落实作为组织化的目的;二是强大的政府或政党组织力量在观念尚未转换过程中有可能排斥包括自组织力量在内的其他各类社区组织力量。

从上述特点来看,自组织路径和他组织路径各有优点,但也都存在着相应的缺点。在社会快速转型的条件下,要保证社区内部组织化快速实现,又要保证社区内部组织有机化生成,同时还要克服组织化过程中各方面负面影响,在生成路径上的最佳选择就是将自组织和他组织两条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党的十七大在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还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②

3.政党与社区共同体建设

对于社区特别是居民区来说,政党组织同时兼具外生性和内生性两方面特点。从外生性来看,政党组织体系存在于社区之外,社区中的政党组织是从社区外嵌入的;从内生性来看,绝大部分社区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党员,这就意味着社区具备着成立党组织的可能,社区党组织就具有内生性的基础。政党组织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特点为政党对社区领导以及社区共同体生成提供了组织性条件。

从政治角度来看,社区党组织兼具外生性与内生性的特点,实际上是政党作为国家和社会桥梁和中介的基本属性在社区层面的表现。政党正是通过拥有大量党员分散在各个社区之中,才有可能对社区进行整合。同时,政党作为一个组织体系从社区外嵌入,社区内的政党组织权威合法性才能具有组织基础,组织资源供给才能具有来源支持。这就使政党对社区的领导成为可能。

从社会功能来看,社区党组织兼具外生性与内生性的特点,实际上使政党组织作为推动社区共同体生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根据我们调查,在城市不同社区中党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数量约占社区成年居民比例的3%-10%,这些党员主要是退休党员,他们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长期受党的教育,组织纪律性比较强;二是原则上每个月至少过一次组织生活;三是党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在退休前在原工作岗位上担任过领导职务,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较高个人素质;四是这些党员有较充足时间;五是这些党员都比较关心社区事务。这些特点决定了政党组织成为社区中组织性最强的组织,同时党员也成为社区中活力较强以及最关心社区事务的社区骨干。同时,社区党组织作为整个政党组织体系嵌入社区的部分,使其具备了从整个政党体系中获得资源和权威的优势,从而为整合社区并推动社区共同体生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社区内部整体上处于陌生人社会状态以及社区整体资源不足的条件下,政党组织就成为推动社区共同体生成的最主要的组织基础。

由上可知,做好社区党建工作不仅关系到党对社区领导使命的完成,而且也关系到推动社区共同体形成目标的实现。但是,政党组织毕竟是从单位体制条件下走过来的,许多社区党组织习惯于党内封闭性运作的工作模式,从而使政党整合社区的社会功能受到削弱,而其政治功能也因此受到影响。再加上社区党组织是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社会普遍推行基层自治条件下,政府行政事务的漏斗效应主要借用社区党组织这一渠道传递到社区中,这就使社区党组织承担了许多行政性事务,也因此使社区党组织存在着行政化倾向,从而使社区政党组织社会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党建创新,克服社区党组织封闭化和行政化倾向,使社区党组织成为整合社区共同体自组织路径和他组织路径的核心枢纽,从而达到提高政党整合社区的能力。

二、行政化与封闭性的困境:主要问题

虽然,各地在推进社区党建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了社区党组织在推进社区共同体生成方面出现乏力现象,进而使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受到影响。从目前来看,这些问题涉及到各个层面,但最后集中在居民区层面中表现出来,因此,以下研究主要着眼于居民区党组织。就其根本,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政党组织行政化倾向和封闭性运行两方面原因。

1.社区党组织行政化

由于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以及社区发展所存在的困难都需要政府予以解决。同时,社会发展又需要通过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得以发展。在现有体制条件下,政府许多行政事务除了通过漏斗效应直接转嫁到居委会外,绝大部分责任是通过居民区党组织这一渠道来保证落实。同时,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许多还兼着社工站站长的职务。即使没有兼社工站站长,党总支书记也同样需要肩负着各项行政事务落实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区党组织特别是党总支这一级就开始出现行政化倾向,并且有着大量行政事务需要完成和落实,从而导致了两方面后果:一是党总支书记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完成行政事务,严重挤压了从事社区政党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时间;二是使居民区党总支特别是党总支书记形成了行政化工作思维,从而影响了社区群众工作成效。

2.社区党组织运作封闭化

政党组织在社区存在最重要的使命就使通过自身工作获得对社区的整合,从而达到两方面目的:一是为党的领导奠定群众基础;二是推动社区共同体的生成。这就意味着政党的组织运作以及与社区内各类组织之间互动都必须以达到最大化整合社区为目的。因此,社区党组织不能为党建而党建的封闭性运作。但是,根据调研,我们发现,在现实中居民区党组织却存在着封闭性运作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重视党内组织活动,而忽视根据现代社会运行逻辑发挥社区党员嵌入社会的作用;二是重视党组织作用,而忽视通过党组织来推动共青团和妇联等政党外围组织的作用;三是重视党组织与社区主要的组织如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等之间关系,而忽视通过推进社区团队在整合社区居民中的作用,许多党组织只是将各类社区团队认同为居民自己的事务,甚至有的党组织还排斥这些组织。

3.社区党组织资源配置高层化

任何组织的运行都需要有资金等资源作为支持,否则,组织运行都将遇到许多困难。同样,社区党组织运行也需要一定资金作为支持。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党组织资金分布却存在着严重资源配置高层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在街镇层面的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基本上可以得到充分保证,但是在居民区层面党组织的党务资金却相当缺乏,主要来源是党费返还,在数量上,原则上是按每位党员10元/年比例下拨,若我们以一个居民区在编党员300人计的化,全年党务经费只有3000元,而这些钱只够组织党员一次外出活动。③ 由于居民区党务经费严重不足,因此,这些经费主要集中在居民区党总支层面,在党支部层面活动就几乎没有经费可用。这就导致了居民区党组织活动主要集中在党总支层面,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活动就比较少或没有。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党务经费分布上的弊病导致了资源配置上较少或没有运用到作为整合社区直接承担者的党组织和党员身上。

4.社区党组织活动开展形式化

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一个组织如果不开展活动,那么,该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功能,最后导致组织形式上存在而实质已死亡的结果。同时,组织理论还认为组织活动如果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那么,该组织的功能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影响到该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社区党组织来说,上述理论同样也适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社区党组织从总体来看都能做到经常性地开展组织活动,但是许多社区党员们也普遍向我们反映,社区党组织的组织活动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归结起来有以下两方面表现:一是组织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文件或社区志愿活动,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二是组织活动主要集中在居民区党总支层面,支部和党小组层面活动较少。由于党总支层面党员人数比较多,因此,组织活动更多只能是一些会议,无法做到深入和具体。居民区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化导致了以下两方面负面后果:一是党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使许多党员感到参加党组织是一种负担,或只是凭着一种政治责任而参加,从而降低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二是党支部和党小组作用和威信受到影响,使党员之间互动平台缩小和机会减少,不利于政党内部组织资本生成,并削弱了政党在社区中组织网络的功能。三是党总支事务过多和压力过大,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化。

5.社区党组织机制运行分割化

上海市之所以提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格局,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理顺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构筑上下相通、左右联动的党建工作网络,使不同部门、单位和党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在加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平台上找到各自的着力点,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党建工作,切实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为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④ 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内部党建机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分割化现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阳光驿站”(党员服务中心)与社区党建工作之间产生脱节,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互动机制。

三、理念转换、机制再造与组织创新:基本对策

如果从组织理论角度对上述社区党建中所存在问题重新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三方面要求问题,即:理念问题、机制问题和组织问题。因此,作为问题解决对策,我们认为社区党建工作在今后三年里必须在理念转换、机制再造与组织创新上下功夫。

1.在政治与社会之间:理念转换

虽然,上述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其中最根本因素是许多社区党的干部观念滞后或认识不到位,因为在一些党的干部观念较新的社区中,许多问题都达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政党对社区整合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因此,理念转换就成为推进社区党建创新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推动社区党的干部树立以下几方面观念:

第一,党组织是推动社区共同体最主要的力量,党组织也只有通过有效推动社区共同体生成才能为党的领导和执政提供巩固的群众基础。

第二,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应该着眼于党组织整体作用的发挥,而不是局限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或是党总支层面,只有通过党员和党支部、党小组作用的发挥才能达到有效整合和领导社区的目的。在工作作用发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必须真正落实到最一线的基层,而不能停滞在基层中的高层。

第三,社区中不同层面以及不同职能的党组织必须建立相应机制,实现体制内资源整合,而不是相互之间彼此分割。

第四,要重视社区各类团队组织在社区整合中的作用,不能对此产生排斥心理。

2.整合体制内资源与提升党组织能力:机制再造

中国共产党是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存在的,其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实现组织内资源整合的目标。但是,只有通过建立相应机制,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党内相关机制未能获得及时建立,或一些机制虽然建立了,但是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政党内部资源无法获得有效整合,从而影响到政党组织能力的提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社区党组织在居民区中的整合力量尚未获得充分发挥,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社区党组织内部机制未能理顺。因此,我们认为下一步要重点理顺以下几方面机制:

第一,党建经费配置机制。政党经费是保证政党正常运作的一个基本条件,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运作更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然,政党经费来源可以是多个渠道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党组织体系内,包括财政拨款和党员党费;二是社会领域内,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各界募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要鼓励社区党组织特别是居民区党组织要尽量从社会募集资金,或是通过合作开展活动从而募集到资金以及其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做更多事情,也更符合政党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运行规律。但是,作为组织运行的基础性的党务经费,还是应该由政党组织体系内予以提供。这里所谓党建经费配置机制重新梳理,就是指对政党组织体系内经费配置机制的梳理。从工作重点来说,我们认为必须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一是克服社区党建经费配置高层化现象。要树立社区党建基层化的观念,改进现有党建经费配置机制和相关制度,尽量将党建经费配置到社区党建最一线的党支部和党小组层面。二是要追加社区党建经费。要充分意识到社区党建对社区共同体生成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党建工作作为政党事务,还应认识到社区党建工作的社会功能,因此将之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财政预算。

第二,党员管理互动机制。区域大党建格局的提出,就是要通过政党体制再造达到整合政党内部组织资源,从而达到组织内资源的互通有无,以及组织内信息和服务共享。因此,我们要打通居民区党建与阳光驿站之间体制壁垒,实现两者互动,从而达到社区党员管理的整体化和有效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居民区党组织与阳光驿站之间的联系会议制度,及时沟通流动党员以及在职党员情况。二是建立居民区党组织与阳光驿站之间党员管理流转机制,实现党员组织关系在居民区党组织与阳光驿站之间的经常性转移。

第三,党建工作指导机制。从目前情况来看,居民区党组织之所以在整合社区方面存在乏力现象,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居民区党的干部缺乏做好社区党务工作以及群众工作的知识和能力,特别不擅长遵循现代社会规律来整合社区,因此,有必要在街道层面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机制,对党小组长以上党的干部进行工作方法的培训,并做好日常性的指导工作。

3.共同体支撑基础的再造:组织创新

社区党组织特别是居民区党组织要成为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推动力量和支撑基础,就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发挥党组织整体功能,包括社区内各级党组织特别是最一线组织的作用以及党员个体作用;二是必须按照现代社会运行规律将政党嵌入社会具体结构和各类网络之中。因此,社区党组织创新特别是围绕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创新,就成为党组织在社区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与重点。

通过社区党组织基础再造,提升政党整合能力。所谓社区党组织基础再造,是指通过推进社区党组织特别是居民区党组织内部党支部和党小组建设,使党的组织切实嵌入到各个楼组,从而提升居民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对社区居民的整合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调整组织设置。重点调整居民区党小组设置,建议以楼组为单位来设置党小组。根据社区党员分布的实际情况,按照便于沟通、联系和服务、管理的原则,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楼组”为单位,在党员组织关系隶属不变基础上,把楼组党员(包括社区党员和在职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由3名以上党员组成,同一楼组党员不足3名的可以与相邻楼组的党员联合建立党小组,党员人数多的楼组,也可以承包无党员的楼组。楼组党员通过发扬民主,推选楼组党小组长,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二,增加组织经费。在经费配置上,要增加居民区党组织经费数量,并将党建经费使用自主权下放到党支部。同时,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总支要通过以经费激励方式来鼓励党支部或党小组层面多开展活动以及开展有创意的活动。

第三,活跃组织活动。除了节庆大型活动外,尽量多由党支部和党小组层面来开展活动;街道层面要设计许多适合于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各类活动项目,通过开列“菜单”方式,来指导党支部和党小组活动开展。不能将指导党支部和党小组活动开展工作全部推给居民区党总支来负责。

第四,发挥组织作用。一是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对党员凝聚力作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党员都很希望党组织能够派代表上门家访,党的干部们也表示家访是凝聚党员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但是,由于在居民区中所有党务工作都集中在党总支层面,党总支工作又由党总支书记一人包办,党总支书记由于事务过多,导致无法经常和全面上门家访。因此,如果能够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负责人的作用,多上门家访和开展活动,将有效缓解党总支压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凝聚力。二是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对党员的管理工作。长期以来社区内流动党员和在职党员管理,以及发挥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作用成为社区党建中的一大难题。其原因之一是,党组织并将之列入日常工作而投入时间。如果能够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作用,就能够缩小工作面,扩大对这些党员的管理。当然,在此过程要积极发挥流动党员管理中心等社区其他党的组织作用来协助居民区党组织开展这一工作。三是通过党小组工作推动各个楼组居民之间互动增加和促进楼组活动开展,使党组织工作能够通过党小组渗透到各居民家庭中,使党组织和党员与其他党员建立相应联系。

通过培育种子方式,加大党组织对社区团队整合。党组织通过以党员为种子主动培育各类社区团队,从而使政党组织通过团队实现对社区居民的网络化整合目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发现种子。所谓发现种子,主要是指发现有某一专长的党员或是具有组织能力的党员,有意识发挥其在社区团队中的作用或是由其出面来组建各类团队和社区居民沙龙、俱乐部等,从而使党组织嵌入各类团队中成为可能。

第二,组建团队。按照利益、兴趣和价值认同等差异,细分社区居民的需求,而后通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来凝聚居民,而后由这些党员“种子”发起各类团队组织的创建,并推进团队自运转。

第三,整合团队。对各类既有的社区团队进行整合,并通过与其合作开展活动,或是由党总支举办某些团队承办,以及由党总支搭台社区团队表演等方式来推动社区团队的发展,同时建立党组织与这些团队之间关系。

第四,团队作用。通过发挥团队作用,使居民需求能够获得组织化服务,从而达到推进社区共同体发展过程中,提高了党组织整合社区的目的。

3、实施“同心圆工程”,提高政党对不同群体整合能力。所谓“同心圆工程”就是通过开发居民区共青团和妇女组织等政党外围组织的作用,实现对不同群体的居民的整合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整顿组织。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在居民区都有相应组织存在,只是在许多社区中处于半休眠状态。因此,第一步必须通过组织整顿,使其功能得以发挥。

第二,发挥作用。由于相当多的家庭中都有处于中小学阶段的成员,因此,通过发挥社区共青团和少先队的作用,就可以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实现对社区居民的整合。同样,绝大部分家庭中也都有妇女,因此,如果能够发挥妇女作用也同样能够起到整合居民的作用。

第三,同心圆+种子培育。共青团和妇女组织也可以与种子培育项目结合起来,从而将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结论

社会转型的深入使社区建设从社会权力衔接阶段向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阶段转变。党对社会领导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决定了政党在社区建设中必须扮演着领导核心的角色。但是,传统政党组织习惯的影响,导致政党不能很好地发挥推动社区共同体建设的职责。为了保证社区共同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就要求社区党组织按照政党发展规律和社区建设内在逻辑,推进社区党建在理念、机制和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和转型。

收稿日期:2009-04-07

注释: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② 同上。

③ 这是我们在2008年上半年对一个经济状况中等的街道获得的关于2007年的数据。

④ 《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委办[2005]33号)》。

标签:;  ;  ;  ;  ;  ;  ;  ;  ;  ;  ;  

社区建设中的政党逻辑:理论、问题与对策_党总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