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倡导“环境保护”的阴谋家_一次性筷子论文

日本:倡导“环境保护”的阴谋家_一次性筷子论文

日本:倡导“环保”的阴谋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阴谋家论文,日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日本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搞得非常成功,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不仅日本政府一直在努力地推进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就连普通的国民,环保意识也令人钦佩。但是,像其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日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艰难道路。

特别是在二战以后,日本政府为了发展战后经济,集中力量发展重化学工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伴随经济起飞,日本的环境可谓乌烟瘴气、一塌糊涂,20世纪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竟有一半发生在日本(骨痛病事件、水俣病事件、米糠油事件、哮喘病事件)。但是日本人醒悟的速度并不亚于他们的经济增长:1967年日本就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1年就成立了国家环境厅,开始以国家力量从立法层面全面推进公害治理,1973年更是加快了节能和污染治理的步伐。至新世纪,日本的工业污染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控制。

可是,就在日本全国积极为本国创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为了自身的利益,“醒悟”后的日本,却采取了多项绝对是损人利己的环境“战略阴谋”,拿到亚洲其他邻国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实施。比如:把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生产,迁移到发展中国家;不再生产破坏生态环境的产品,而到国外采购;保存国内的自然资源,大量进口外国的自然资源,等等。正是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遭了殃,而日本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倡导“环保”的阴谋家。

日本“狂吃”中国森林 卫生筷96%中国制造

和中国一样,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外出就餐或吃工作餐的常用餐具。但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部是从中国进口的。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7%,为什么日本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呢?

原来,日本人早在江户时代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到1990年,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的产量达到了240亿双。由于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一次性筷子是否破坏森林资源的讨论。一些厂商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也就是说,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

据说,最初把一次性筷子介绍到中国的是一名日本商人,中国对日本大量出口一次性筷子也是因为一名日本商人。上世纪90年代初,当一些日本商人开始在海外开拓一次性筷子的加工基地时,一名日本商人首先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建立了一家小厂。这家厂子一开始还不是直接利用中国的木材生产出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而是使用了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进口的白桦木进行加工生产。后来,看到有利可图,不仅日本商家大量进入中国,以合资方式在华投资设厂,就连中国本地的一些企业也开始转产一次性筷子。这样,中国的一次性筷子在向日本出口的同时,也开始在国内普及。

中国的一次性筷子对日出口虽然给一些地方带来了收入,也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项产业给中国带来的问题。据日本一位从事环境问题研究的人士介绍,如果按一棵成年树木能够生产出一万双筷子计算,那么中国每年对日出口的200多亿双一次性筷子至少需要250万棵树,需要砍伐掉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这对我国的林业资源是极大的破坏,也意味着日本在对他国资源进行掠夺。

另外,日本政府虽然曾在1995年、1996年先后对我国进口日本的牛肉和猪肉采取过限制措施,但在一次性筷子问题上,日本政府却从1999年年初开始把进口关税由原来的5.2%下调到4.7%。这也反映了日本政府对带有破坏他国资源性质的进口问题所持的态度。

公然鼓吹商业捕鲸 年捕鲸量自行增加一倍

鲸是海洋中最美丽的精灵之一,它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几千万年,是比我们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然而,这些洄游全球、处于大洋生物链顶端的海洋动物,却遭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它们中的很多种群已到了灭绝的边缘。除了海洋污染、船舶撞击、海洋噪音污染、渔业误捕、渔网缠绕等因素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日本等极少数国家肆无忌惮的捕鲸活动。

日本的捕鲸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300年。在日本历史上, 鲸鱼制品是盛大宴会上和节日里的美味佳肴。1906年日本开始用现代技术大规模捕鲸。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做出决议,呼吁禁止10年商业捕鲸。1976年南极地区禁止捕杀脊鳍鲸,1978年南极地区禁止捕杀大须鲸。但日本绕过禁令,以所谓科研的名义继续捕鲸。

1986年,自世界捕鲸委员会(简称IWC)禁止商业捕鲸至今,中国与美国、 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始终反对捕鲸,而且从未捕杀一头鲸,很多人以为鲸鱼从此以后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潜游。实际上,1987年起这一禁令就出现了松动,允许“以研究为目的”的限量捕鲸活动。此后,世界最大捕鲸国——日本——每年都以研究的名义在南极附近海域、太平洋西北海域捕杀700 多头鲸。

在日本的市场和餐馆,每年有2000吨的鲸肉销售。据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DNA采样分析结果显示,除小须鲸外,日本市场销售的鲸肉还有长须鲸、露脊鲸、座头鲸、灰鲸等多种濒危鲸种。在今年6月24日韩国蔚山闭幕的国际捕鲸协会年会中,日本竟公开宣布,将再次扩大其自行制定的所谓“科学捕鲸”配额,将继续增加小须鲸的捕杀量至935头,此外还宣布从2007年起每年将捕杀70头驼背鲸和50 头长须鲸的计划。日本的大规模捕鲸活动已经惊动了国际,并引起世人的强烈关注。

拒不提供档案资料 日军遗留毒剂危害我国公民

日本军队在二战结束前,曾在中国遗留下了大量的毒气武器。这些危害性极大的武器所造成的危害在我国正呈扩大之势。而日本政府对这些遗留在华的毒气弹的处理迟迟没有进展。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将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用于实战的国家,也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使用化学、生物武器规模最大的国家。侵华战争期间,日军曾在我国19个省市使用了大量化学武器,导致我国200多万军民伤亡。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前后,为了销毁证据、掩盖事实,又将贮存和部署的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或投入江湖。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据我国政府估计,埋在我国境内的约有200万枚,其中东北地区的遗弃点多、数量较大。这些遗弃下来的化学武器, 大多数已经腐蚀、生锈,存在严重的毒剂泄漏问题。泄漏的毒剂会造成土壤、大气、水源的污染和人员伤亡。据统计,半个世纪以来,遭受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直接伤害的中国公民已达2000余人。

以最近两年为例,2003年8 月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发生了日军毒气弹泄漏造成一人死亡、43人皮肤受伤的严重事故。2004年5月,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又发现一个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毒剂桶,当地老百姓吓得不敢出门。其实,日军毒气祸害所及,岂止是齐齐哈尔一地。在2004年7月,吉林省敦化市也发生了日军毒气弹泄漏事故。当时两名孩子在一条小河中接触到毒气弹泄漏的液体而受伤。

日军遗留毒剂,已使我国群众的生命安全、生产生活秩序,乃至当地的投资环境、自然环境都受到了威胁。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日本政府要本着人道和负责的精神,尽快向中国提供当年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的具体资料,包括埋藏地点、数量、毒剂类型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在彻底销毁之前,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将遗弃化学武器的危害降至最低。根据侵华日军的管理运行体制来说,有关的档案资料肯定是存在的,至少是部分存在的。但遗憾的是,日本政府可能出于掩盖事实真相的考虑,对中方多次提出的要求置若罔闻,拒不提供任何资料。日本政府甚至在2004年4月26日声称, 没有证据证明对中国公民造成伤害的毒气弹是日本侵华军队遗留下的。对于这样一个政府,我们在愤怒之余不禁要问:日本政府,请告诉我们,下一个毒剂桶在哪里?下一枚毒气弹在哪里?

日本垃圾出口逐年递增 九成垃圾倾销至中国

来自中国轻工工艺进出口商会的消息称,日本正在向海外大量倾销垃圾,以减少对本国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以节约垃圾处理和资源再生费用,而中国已经成为日本垃圾倾销的最大市场。

据报道,日本每年向海外出口的垃极高达1000万吨,相当于外贸总出口的10%。这些垃圾主要是产业废弃物,而且增速很快。据统计,1999~2003年的5年里, 废塑料出口增长4.8倍,废铜出口增长4倍,废纸出口增长3.5倍。

据有关媒体调查,日本垃圾出口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约占出口总量的90%。如废金属每年向海外出口1500万吨,其中对华出口达1300万吨;废塑料(其中主要是塑料瓶)日本每年回收26万吨,其中25%出口到中国。另外,日本的废纸对华出口比重也很大。

为防止垃圾污染,日本近些年出台了多项法律,严禁垃圾回收和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并强制企业对垃圾进行再利用。但由于垃圾处理和再利用费用较高,有关企业经营亏本,所以日本盯上了成本廉价的中国市场。

以废塑料为例,以前日本各公营垃圾处理站负责回收,然后免费交到“塑料回收处理中心”进行资源再利用处理。但近几年来,一些日本企业发现将废塑料瓶卖给中国有利可图,于是以低价向垃圾处理站收购、再加价向中国出口。

日本有关媒体到中国调查发现,由于中国尚不具备先进的处理技术,所以从日本运到中国的垃圾对中国的环境正在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广东等地在处理日本的废旧电脑时,对印刷电路板进行焚烧处理,结果严重污染空气,当地居民出现头痛、眼痛等症状。2004年5月,鉴于废塑料处理对环境的污染,中国政府已经禁止从日本进口废塑料。但实际上,日本一些企业通过香港,继续向我国内地出口塑料垃圾。

对于垃圾出口的不良影响,日本有关部门基本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有关国际条约规定,不得向海外出口对人们生活环境不利的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日本对此也心知肚明。但鉴于日本国内垃圾增量很大,处理费用昂贵,而且环保组织和居民对环境问题十分敏感,所以日本对垃圾出口睁一眼,闭一眼,致使日本垃圾出口逐年递增。

为解决本国资源匮乏 垂涎我国东海油气资源

日本政府在2004年7月上旬, 决定派出海洋调查船前往东海海域开展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调查,并企图单方面开采这一带海域海底资源。此消息披露后,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高度关注。由于这一带海域决非日本所说的在“日中中间线”的“日方一侧”,而是天然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日方若擅自开采这一海域的资源,将严重侵犯中国的海洋权益。尽管中国政府正式向日本方面提出了忠告,但日方依然我行我素。

2005年7月14日, 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海域的中国专属经济区试开采石油天然气。这是日本政府首次认可日本企业在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开采石油天然气,抢夺中国资源。试开采的油气田与中国的“春晓”、“断桥”以及“冷泉”同属一个油气田,面积约为400平方公里。不仅如此, 日本政府还无视中国的忠告,将中国的这三个油气田起了日本名字:“白桦”、“楠”和“桔梗”。据悉,日本经济产业省4月就启动了审批民间企业试开采东海油气田的手续。 当时日方就称会接受申请,改变数十年因为怕激怒中国而不愿开放试开采的态度。

日方的行为显然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根据公约,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 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宽度不到400海里。 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还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界线,即所谓的“中间线”。但这种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从未承认过,也不可能承认。这次日本政府批准的试开采活动是在“中间线”以东的争议海域,日方本就无权采取单方面行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加,日本越来越担心中国影响日本的能源安全保障,所以不断散布中国的能源消费增加导致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暴涨,给世界经济的复苏造成不利影响等言论。东京的分析家认为,从日本半路杀出、不惜血本同中国争夺俄罗斯输油管道到争夺东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日中之间已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能源争夺战。由于中国东海大陆架有着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中日之间海洋权益之争很有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羊绒衫,你的代价是生态恶化

山羊绒,又名“开士米”,是世界稀有珍贵的动物纤维,被称为天然纤维中的一颗明珠。我国山羊绒的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较快的增长,中国原绒产量近年达到12000吨,占全世界近75%。世界上最优质的山羊绒几乎全部产在中国,产地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等地区。

目前,我国的山羊绒出口是我国主要的创汇产业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加大,山羊绒市场行情近年来一直看好,山羊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牧区牲畜头数增长过快,草原超载放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草地退化、沙化,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据有经验的牧民说,山羊啃食青草的速度极快,它们每天的摄食量达2~2.5公斤鲜草。草场好,它们沿着地皮吃;草场差时,能用蹄子把草根刨出来吃掉。它们不管路多难走,即使是悬崖峭壁,只要有草有树,山羊照样能爬上去啃食。绿色的草原就这样在山羊的啃食下,变成了大片大片的荒漠。所以有牧民形容山羊是“一把刀子和四把小镐”,所过之处往往是寸草难生。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草原上养山羊,就像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生产一次性筷子一样,同样出自日本人的“指引”。据今年第7 期《青年文摘》里的一篇文章说,日本人在1981年以前是在自己国家养山羊,但他们很快发现了养山羊带来最大的问题——山羊不但吃草,而且吃草根!于是,他们将山羊繁育基地挪到了中国,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用雄厚的资金和原鄂尔多斯毛纺厂合资成立了羊绒厂(1979年5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纺织工业公司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双方签署了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的羊绒加工技术设备,开始筹建鄂尔多斯羊绒衫厂。1981年,伊克昭盟羊绒衫厂正式投产,结束了我国只出口原绒和羊绒初加工的历史。1993年,伊盟羊绒衫厂更名为鄂尔多斯羊绒衫厂)。从此,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噩梦!

日本人很会做生意。20世纪80年代,牧民的羊绒可以卖到二百八十元一斤,而现在仅是七八十块钱一斤。他们先用高价吸引你大量养殖山羊,再压价收购。羊毛不是粮食,只能卖给羊绒厂,羊毛便宜了,就再多养一些来维持生计吧,于是多养一些山羊,带来的后果却是价格压得更低,山羊养得更多!

从全球羊绒生产格局看,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美国本土大生产企业逐步退出。接着是日本的很多羊绒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萎缩。由于本国的环境成本高,日本本土的纺织业纷纷将工厂搬到中国的大陆生产。很显然,中国大面积的草地被沙化,与日本纺织业的“战略转移”以及日本国民大量需求的山羊绒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0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本土羊绒产业萎缩的日本,却是世界羊绒制成品消费的大国,仅羊绒衫的购买量就达500万件!毋庸置疑,这500万件羊绒衫绝大部分是从草原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进口的。

(注:本文作者的全部言论仅代表本人观点。)

标签:;  ;  ;  

日本:倡导“环境保护”的阴谋家_一次性筷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