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产业安排及国有经济的产业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国有经济论文,特征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而进行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 制度的产业安排是在进行制度设计时所遇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 文通过分析产业的性质对制度的约束以及制度主体的产业偏好,揭示了 制度的产业安排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国有经济分布的 产业特征。
一、产业的性质对制度的约束
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各行业 。产业的共同特点表现为劳动者操作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即生产 要素的组合。但从生产过程来看,不同的产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及组合方 式有很大差异,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产业的生产要素技术组合方式有很大的区 别,例如,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 本、劳动和技术,其中土地的作用极其特殊。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同 ,它是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并在自然环境的协同作用下进行生产的 ,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使生产过程表现出诸 多不确定性;农业的生产资源极其分散,表现在耕地分布或其它资源分 布比较分散;农村人口密度比较稀,而且地区之间分布差异很大,农业 产品种繁多,地理空间分布都很分散,农业生产活动也很分散;农业生 产季节差异大,周期长,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农 业产品产出时间虽然比较集中,但由于不易保存,所以供给点与供给量 都比较分散。由于农业具有这些特点使得它不能象工业生产那样按标准 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产品的质量检验、劳动考核也十分困难,尤其 是要具体度量每个生产者的努力程度对产量的影响也十分不易。农业生 产方式的这一特点客观上对制度安排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例如,在农业 中实行国有制肯定是成本高昂的,因为农业的上述特性使得国家无法准 确掌握每个农业劳动者的努力程度,从而无法使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联 系起来,而这种脱节,会阻碍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人类历史上,只 有家庭这种制度安排才具有这种能力,因为家庭组织成员之间的报酬形 式不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而是通过父爱、子孝、性爱等感情伦理形 式得到物质报酬补偿和生理心理满足,它把经济法则转化为社会心理学 法则,从而使由于农业性质所造成的劳动消耗与报酬的矛盾得到解决。 只要农业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就是必然 的。
2.生产要素组合的差异。不同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生产要素 )的依赖程度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投入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有资本 、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按要素密度程度,可以把产业划分为资 本集约型产业、劳动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一 般资本投资较少,容纳劳动力较高,劳动装备程度较低,技术上处于中 间或落后状态,如家具工业、服装工业、玩具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的特点是资本投入较之劳动力投入对产业的贡献要大,资本密集型产业 具有工艺过程比较复杂,设备比较庞大,原材料消耗量大、投资多、单 位投资所容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需要用先进、复 杂的科学技术的产业,其特点是以知识性劳务投入取代体力劳动投入和 资金投入,产品的中间消耗较少,附加价值较高。
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差异会对制度的安排形成一定约束。首先,某 些生产要素会对某一制度形成进入壁垒,例如资本密集型产业客观上要 求产权主体拥有一定的资金优势,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要求产权主体拥 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缺乏资本优势或技术优势的产权主体可能无法进入 这些产业;其次,生产要素组合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生产要素对产业贡献 的大小。在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对产业的贡献较大,由于资本对利润 分配的可比性(具有共同的分母),所以利润分配的矛盾较少,因而适 合于公共所有制(联合所有制),在这些产业,由于机械化程度高,劳 动贡献也比较容易衡量;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贡献较大,由于劳 动对利润贡献分配的不可比性,尤其是在分工较差、且产量难以计量的 产业更是如此。因而这些行业不适合公共所有制,因为公共所有制更容 易形成“搭便车”的现象,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3.产业交易的技术特点。交易是指具有可分离性的物品在人们之间 的让渡,交易的技术要素包括资产专用性、交易效率、交易数量、交易 的地理位置等四个方面。交易技术特点的不同会对制度安排的效率产生 很大的影响。例如,对于资产专用性很弱或效率低、数量少、地理位置 较远的交易,适合于市场体制。市场体制适应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要 求,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能在交易者偏好和能力多样化以及理性有限 的条件下,按照价格信号的引导有效地配置资源;相反,对具有高度资 产专用性的交易则适合国家所有制,这类交易具有如下特征:一个卖者 同时向许多买者提供产品,对每对买者来说,该产品都具有高度专用性 ,寻找新的交易对象或者不可能,或者要承受过高的替代成本,自来水 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公交服务公司等公司与用户之间的这种交 易都具有这种单边独占垄断的特征,如果采取市场体制,买者被卖者要 挟而受损害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此,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由政府 直接经营这些产业就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政府从社会利益出发,与买 者签订价格合理、保障供应的契约,在保持规模经济收益的同时,可以 使买者免受机会主义行为的危害。
4.产业的市场结构。不同的产业,市场结构有很大差异,市场集中 度就是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最基本的概念或指标。市场结构对制度 安排的影响表现在:集中度高的产业,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容易形 成垄断态势,客观上要求实行国家管制或国家直接经营(即建立国有企 业)以限制垄断,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集中度高的产业若完全由 市场调节,则可能危害社会整体利益,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决定市场结构的第二个基本指标是产品差别。在一些产业的市场上 ,交易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差别,如同品种、同规模的普通钢材。在另一 些市场,同一类产品群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有不完全替代性。根据 产品差别的程度,市场可分为无产品差别市场到高产品差别市场。例如 ,中间品包括纤维、印刷、化学品、石油、煤炭制品、钢铁、有色金属 等,这些产业的产品比较标准化、规格化,产品的物理差异较小,需求 对象稳定,产品的差别较小;而非耐用消费品,包括食料品、一般的衣 服、纤维制品等,产品的差别程度较高。产品差别也会对制度安排形成 一定的约束。例如,对于产品差别度很大,产品非标准化、规格化、需 求不稳定的产品,客观上要求产权主体要具有决策迅速、灵活性经营等 特点,这样才能提高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对于产品差别度小、产品 比较标准化、规格化、需求比较稳定的产品则没有这些要求。
二、制度的特点及制度主体的产业偏好
制度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产权主体、产权构成的不同,而不同制度主 体的意志、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制度的比较优势等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使 得不同的制度对产业的适应程度有很大的区别,从而对产业的资源配置 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产权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还可以是一个国家 。纯粹的私人所有制企业的产权主体就是私人,而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 是国家。不同的产权主体首先表现在目标的差异上,私人所有制一般追 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国有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则呈现出多样性,概括起 来,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可能有以下目标:(1)增加就业;(2)减少 收入不平等;(3)稳定物价;(4)促进产品出口;(5)控制垄断; (6)提供公共产品;(7)控制经济制高点;(8)实施政府政策;(9 )挽救病态企业;(10)抵消外部性。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必须符合国 家特定时期的政策目标,否则,国有企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对 于私人企业来说,私人所有者的目标比较狭隘,一般按照利润最大化原 则来选择产业,哪些产业预期利润率高,只要条件许可,就会进入哪些 产业。
其次,不同产权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很大差异。在一个小规模的 私人所有制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融为一体,因而产权的约束和激励机 制最强,但随着产权主体的增多,由于所有者不可能都参与企业的管理 和决策,于是就会出现委托——代理关系,即所有者委托代理人进行经 营决策,但这样一方面会产生所有者目标与代理人目标的分歧,另一方 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产权的内在约束和激励机制的丧失;还有一个方面 是决策的灵活性及决策效率会有所降低。产权主体的这些不同特点,使 得它们在适应产业性质方面呈现出很大差异。例如,对于小规模的私人 所有制,由于其具有产权激励约束强、决策迅速、反应灵活等特点,因 而比较适应于竞争激烈、产品差别程度较大的非耐用消费品行业和商业 服务业,而国有企业由于客观上存在“政企不分”现象,其产权的激励 约束机制不强,且决策相对缓,反应不灵敏等,因而比较适应于产品比 较标准化、规格化、产品物理差异较小、需求对象稳定的产业。
第三,不同产权主体的相对优势不同,国有企业制度相对具有资金 、技术等优势,因而资金、技术不可能构成国有企业进入产业的壁垒, 而对于其它制度安排的产权主体来说则进入产业时,可能会遇到资金、 技术以及规模经济、绝对费用等壁垒的限制。
三、制度的产业安排的一般规律
制度的产业安排既有非选择性又有可选择性。产业性质对制度的约 束是制度安排的客观因素,它说明了制度安排的非可选择性;制度主体 的目标偏好是制度安排的主观因素,它说明了制度安排的可选择性。一 国的制度安排必须使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融合,才能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
所谓制度安排的非选择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方式 决定制度安排的形式,生产要素以及诸要素的技术组合方式决定着生产 要素的社会组合方式的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性质决定经济 关系的安排。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安排只能以既成的生产力状况为出发 点,这是任何一个制度主体都必须受到的边际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和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 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 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着人们所处的条件,决 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已经存在的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 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所谓制度安排的可选择性是指任何制度主体都不是被动地,制度主 体在一定生产方式的客观可能性空间中有多种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 ,生产方式的客观可能性空间是一个很广阔的界域,在这一界域内部的 各种生产方式虽然类似,但并不完全等同,这就使得“一种”生产方式 可能有多种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各种制度主体的需要 是多种多样的,其目标指向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同一生产方式下 的不同的制度主体具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即使从经济效率角度看,同一 产业、同一生产方式,不同的制度安排都可能使主体目标最大化。但不 同制度主体的目标性质不同。例如对同一产业、同一生产方式,私人产 权主体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尤其短期利益最大化,而国有产权主体的目 标则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同一生产方式的制度安 排具有很大的选择性空间,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着唯一的制度安排。
社会制度的产业安排也可能呈现出两种极端,一是制度主体超越了 生产方式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二是制度主体机械地受生产方式所束缚, 这两种情况都表现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不相容,从而会使社会资源 不能趋于最优配置。
四、国有经济制度安排的产业特征
国有经济制度的产业安排要依据产业性质与制度的相容原则,由这 一原则可以推测: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既具 有一定的差异,又具有很高的趋同性。因此,各国在进行国有经济制度 的产业设计时,既要依据本国国情,又要遵循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一般 规律。
依据制度的产业安排的一般规律以及世界各国国有经济实践的经验 ,国有经济分布的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自然垄断及规模经济
这是国有经济产业分布最普遍的特征,也就是说,国有经济更多地 发生在具有自然垄断以及规模经济较大的部门,如果某一产业的最小最 优效益生产规模使这种规模的企业在市场上行使相当重要的权力(如垄 断权力),那么这一产业就最有可能成为国有化的目标。
例如,公共产品行业客观上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首先,这些产 业在提供服务时,普遍容易形成网络系统。对于煤气、电力、供水、供 热等公用事业部门都有为提供从生产设备到用户的室内服务所需要的网 络设备。电信业(主要是电话业),也形成了将该项服务的所有用户都 以电话线联结起来的网络组织,因而这些产业从技术上需要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例如电信业,如果由不同的公司重复、分割建网,有可能带 来设备系统和技术标准的不一致,对用户造成很大不便,而且要耗费大 量费用,仅解决网与网之间的接口问题,就要耗费大量投资。再如电力 业,技术上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供电网络,从而可以解决电压标准化问题 ,如果有多个公司供电,就可能形成不同的电压,这不仅使企业无法获 得规模经济,而且不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这种网络供应系统规模越扩大,越需要庞大的固定资 本投资。在这些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重很大的产业,一般来讲,需 求量越高,固定成本就可能越分散在每一需求上,因而也就越能收到规 模经济的效益,特别是在公用事业部门,要通过从生产设备到用户的高 压管(或高压线)、中压管、低压管和室内管的线路来提供,由于高压 管或线被很多的用户共同利用,因此,用户数越多,就越能收到规模经 济效益。在电话产业方面,电话局和局相互之间的干线,也能收到同样 的规模经济效益。因而在这些产业中,能够收到“网络供应系统”的规 模经济效益。
网络供应系统还有一种经济效益,如从电话业的情况可清楚地看到 ,供应网从参加者方面看,由于参加者数越增加,电话的通话对象增加 ,用户的方便性也越大,这是一种供应网络的外部经济效应。
其次,这些产业还具有进入壁垒高的特点,除了技术上的壁垒之外 ,资本也构成很高的进入壁垒,限制了许多企业的进入。比如电话业服 务,具有全程全网的特点,初期投资很大,固定成本较高;而且其设备 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即一个卖者同时向许多个买者提供产品。对每个买 者来说,寻找新的交易对象或者不可能,或者要承担过高的替代成本; 同时,这些产业还具有长期使用的特点,一旦投入使用,从技术上看不 能转入其它用途,而且折旧需要的时间很大,因而固定成本的“沉淀性 ”很大。
从世界各国国有经济分布的经验材料来看,国有化比例较高的产业 都是自然垄断业,如邮政、通讯、电力、煤气等。这些行业都具有资源 稀缺性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征。
国有经济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国有化分布也可以用来验证自然垄断 及规模经济的特点。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L·普瑞尔计算了21 个部门的国有化比 例与自然垄断、规模经济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在21个部门的国有化 比例比较高的矿业、挖掘业、运输、设备和煤产品,生产规模都很大( 以雇员量和资本量来衡量),其产品销售给政府数额的比例都很高,而 且这些工业的集中率都很高。在初级金属部门,国有化比例也很高,该 部门也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而且,其产品销售额的很大一部分是销给 用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部门,在这21个部门中国有化比例最低的三个部 门服装、制鞋、家具及皮革制品,其生产规模都比较低,不具有自然垄 断及规模经济的明显优势。
2.非赢利收入
这一特点是指国有经济多发生在“非赢利收入”占重要地位的产业 ,如税收高或产业集中化程度较高的产业。
非赢利收入通常是指意外的收获,即不是依靠劳动、技术等所获得 的收入。通常这种收入与自然垄断、规模经济联系在一起,因而非赢利 收入是用部门加权的四位数集中率表示。
非赢利收入最明显的是在矿业和挖掘业,这些部门的收入带有明显 的垄断性和意外性。矿业和挖掘业也是在普瑞尔计算的21个矿业和制造 业部门中国有化的比例最高的部门,也就是说这些部门的国有化比例与 非赢利收入相关程度最高。
3.外部经济
这一特点是指国有经济主要发生在具有重大的正外部性或负外部性 的产业中。比如:电力、运输、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部门,其产品都 具有相当大的公共性,即几乎每个人都要涉及这一部门产品的消费。特 别重要的是,这些部门的发展往往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所必不 可少的。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尤其如此,它对社会的贡献往往 是间接生产性的,其重要的产品是为其它工业造成投资机会,因而这些 部门的发展必须优先于那些收益来得较快的直接生产性投资的部门,它 构成了基础结构和作为一个总体的国民经济的分摊成本。由于这些部门 的最低规模巨大,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它们的生产能力过剩是不可 避免的,而只有国家才能承担起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忍受其初期生产能 力过剩的成本。
从消费特点来看,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搭 便车”现象,其物品和服务很难形成价格,也就是说存在着“市场失灵 ”现象。对这一类公共物品,如果让私人经营,不仅技术上收费不可能 ,而且,由于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所以由政府经营,从经济上也 是合理的。
4.资本密集
这一特点是指国有经济较多地分布在资本密集度高的产业,资本密 集型产业通常所必需的资本量大,且技术复杂,风险大,周期长,私人 企业家一般不能或不愿进入,而国有企业则在调动资本和企业家管理人 才方面比私人企业拥有制度上的比较优势。
一项研究表明,在70年代中期,英国国有企业的资本形成的平均数 额是17%,几乎2倍于国有企业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9.5%),从世界 各国国有经济的经验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没有一个国家国有企业的产 值份额高于投资份额,这说明国有企业主要分布于资本密集占主导地位 的产业。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私人 企业高得多,国有工业企业在资本构成中所占的平均份额为26%,比其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11%的份额高于1倍以上。
5.经济制高点
这一特点是指国有经济主要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 ,这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制高点,它们关系着一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所 谓基础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较大程度地制约其它部门发展的产业。从投 入产出关系来看,基础产业尤其是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其中间需求率 大,而中间投入率小,前向联系高,而后向联系低,也就是说,该产业 的发展不受其它产业供给增加的影响或所受的影响较小,但其产出又是 其它部门的供给源,因此其生产增长制约着一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 度,国家控制这些基础部门的生产,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并能带动一系列 产业发展的部门,从投入产出关系看,主导产业中间需求率和投入率大 ,前向及后向联系均高,也就是说,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 ,国家有意识地通过建立国有企业促进这些部门的发展,能够由此带动 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国有经济在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如 煤炭、金属、采矿、石油、天然气、非金属采矿、电力等)及中间产品 型产业(如钢铁、化学、石油产品等)部门的分布比例较高,而其它一 些产业国有经济的比例相对较低,甚至为零。
国有经济分布的产业除了具有以上特点之外,从市场需求看,国有 经济分布的产业都具有市场需求稳定,尤其是需求量大、产品单一、生 产规模效益显著、价格变化不大特点。比如,公用事业、电信服务等有 来自用户方面的提供服务的稳定性、信赖性、规则性和质量稳定性以及 禁止提供差别性服务和禁止规定差别价格等特点。因而市场对这一类产 业的技术创新变更速度要求不大;相反,一些民用品如服装、鞋帽、纺 织等行业,一方面市场需求极不稳定,产品品种较多,且变化较大,价 格也极不稳定,因而这一类产业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适应市场变化、灵活 决策的特点,这一类产业不适合国家经营。
上述分析揭示了制度的产业安排的一般规律以及国以经济分布的产 业特征,各国在进行制度的产业安排尤其是国有经济制度的产业安排时 ,必须遵循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 来看,经济比较成功的国家大多都注意到了国有经济的产业定位及投资 的重点,最初都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运输、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部门, 即使在制造业部门,国家投资也有一个优先次序选择问题。许多不发达 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除了资金、技术等约束条件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在于缺乏产业的优先次序的选择,甚至做了相反的选择,许多没有必 要国家进入的产业,国家也投资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而国家急需发展 的产业又缺乏资金,这样不仅影响了国有资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也影响 了其它制度的效率。
标签:国有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 所有制论文; 投资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