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恩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_经济建设论文

论周恩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_经济建设论文

略论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经济建设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他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及其重要地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全面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总的方针和总体模式;阐述了长期坚持、运用的指导经济建设的若干重要方针。这些可贵思想切实地反映了中国实际,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周恩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一起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苦探索中确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见地颇为深刻,不仅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周恩来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及其重要地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重心和出发点。

周恩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终或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是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首先提及和一贯坚持的观点。1949年12月,周恩来曾经指出:“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①。这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的正确论述。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本目的的正确论述。1954年9月周恩来进一步明确道:“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直接地间接地都是为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我们的经常性的根本性的任务”。“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②。这些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本目的和任务的明确和深刻的揭示,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

周恩来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中还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决定国家面貌、民族命运和社会主义前途的中心任务。他较早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可贵思想。早在1949年5月,周恩来就指出,经济建设“是一切建设的基本工作”。同年年底他又指出:“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③。翌年5月,他进一步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问题,我们看问题和决定政策都要以生产为中心”④。1954年9月周恩来借鉴苏维埃俄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深刻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地位”⑤。“我们必须了解,增加生产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⑥。周恩来重视经济建设,以生产为中心的观点是始终一贯的,即使是在十年动乱的极端异常时期也如此。1966年9月15日,周恩来指出:“搞好工农业生产关系很大。工农业生产绝对不能中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⑦。此外,他还针对“四人帮”的“革命抓好了,生产自然会好”的谬论,多次强调搞好生产、工作,农民的吃穿才能解决,国家才能稳定⑧。总之,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地位的论述体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深刻地指明了搞好经济建设具有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程,从而最终推动社会主义中国向富强、民主、文明目标迅速迈进的最可靠保证的哲理。

二、全面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总的方针和总体模式,确立了他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总的行动路线和纲领。

第一,绘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蓝图,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总方针。

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首倡者是毛泽东,但周恩来在这方面却有着极其重大而独特的贡献。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多次强调并完善、深化实现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内容。1954年9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要求,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在我国“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⑨。这是他首次向全国人民公布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1956年9月党的八大上,周恩来阐明了工业化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设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⑩。随后,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他又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11)。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2)。这里将过去的“交通运输现代化”这一内容改成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突出了其重要地位,使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更加科学化和明确化了。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郑重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3)。这是对党的八大规定的经济建设目标的完善和发展。这里,他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经济理论问题--不能孤立地提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应完整地提,从而使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又极大地深化了一步,更加完整化了。另外,他关于“两步走”的思想也是十分可贵的。1975年13日,周恩来生前最后一次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14)在此之后周恩来还深刻阐明了四化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步骤。这样使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越来越切合中国实际,越来越完整化、科学化、明确化和深刻化。

阐明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什么要实现四化?周恩来认为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的最有效手段。他说:“我们在目前考虑这个问题(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时候,必须首先把它同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联系起来”(15)。又说: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实现四化,“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6)周恩来认为实现四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他指出:“现在世界上各方面的事业都在飞跃发展,我们要迎头赶上……要一代胜于一代,做出比前人更大的贡献”(17)。周恩来还认为中国只有实现四化,才能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他说“促进社会主义各国经济的共同高涨,增强保卫世界和平的力量”(18)。关于实现四化的可能性或有利条件,周恩来认为主要是:“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团结一致,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表现的积极性的热情”;另外还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广大的人力和丰富的资源作基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证”;“一支比旧中国大许多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学技术力量”;“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证”;“一支比旧中国大许多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学技术力量”;“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等等。周恩来对这些条件的揭示使人民对实现四化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也使国家找到了如何组织四化建设的基点。

阐明了四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周恩来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20)。这表明周恩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对于四化之间关系的深入和具体的论证,周恩来有这样两个观点:农业是基础,工业是领导;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关于农业是基础,工业是领导的思想,他明确阐述了三方面内容:首先,阐明了和工农关系紧密相联的城乡关系问题。周恩来认为,这是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指出:“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21)。“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都是辩证的两方面,决不能取消或忽视任何一方面”(22)。这个思想构成了“农业是基础,工业是领导”思想的前提。其次,深入阐述了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贯彻、实施“农业是基础,工业是领导”方针的问题。周恩来认为:搞好农业,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五万万多农民的工作,全中国人民的工作(23)。农业的发展,直接地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直接影响整个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24)。周恩来还认为:“没有工业的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因为只有现代化的工业提供的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25)。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发展水平决定着其他各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最后,周恩来指出,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应该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具体说来,他认为:为使农轻重的比例恰当要反复摸索和修改;农轻重不是投资多少的次序,而是计划工作的次序;农轻重次序不是凝固不变的,其变化在于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6)总之,周恩来阐述的“农业是基础,工业是领导”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国民经济复杂体系内部的联系,构成了处理四化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四化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思想,1954年周恩来就提出:“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27)。后来他进一步明确实现四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8)。要人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29)。

周恩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思想完全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刻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不仅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而且也使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落到了实处,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二、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总体模式和重大原则。

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以个人所有制为补充,1957年,周恩来指出:“大煤矿国家开办,小的,合作社、私人都可以开。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30)。“大概工农商学兵除了兵以外,每一行都可以来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31)。1961年9月周恩来又说:除了全民与集体所有制外,“还有第三种性质的个人所有制,如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个人诊所”(32)。他甚至认为将来城市和乡村、农业和工业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务劳动的界限没有时,“在所有制方面也可能保留极少数的个人所有制。”(33)总之,周恩来认为,在所有制问题上,一味求大不好,一味求纯更不好。

在管理体制上,周恩来主张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企业的自主权问题,以改进体制。周恩来指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不能光靠集权”(34)。中央集权过多,“就容易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35),就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鉴于集权过多而引起的弊端,周恩来提出了分权问题。他说:“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是为了发展生产,不是为了缩小生产和妨碍生产”(36)。“只有把权分给地方,中央才有权去检查地方,掌握几件重要的大权,才能更好地巩固中央的领导”(37)。分权问题,不在于企业究竟是归中央还是归地方管理,“主要的是使地方有权”。“地方除了有党权、政权(行政权)以外,还要有人权、财权”(38)。另外,周恩来指出了分权的方针和原则是“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统一计划,分工合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并阐明了改进体制的范围和实施程序:“全面改革,逐步实现”(39)。

在经济模式上,周恩来提出允许商品经济存在。周恩来认为:工农之间除政治联盟之外,更主要的一面,则是经济上的交往,进行工业品和农业品之间的商品交换,所以应当利用商品经济关系来加强工农联盟。并且揭示了价值规律、市场和价格等问题。他说:“由于价值规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地运用价值规律,正确地掌握物价政策,就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40)。“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41)。60年代,周恩来又提出了扶植外贸商品的生产,建立出口基地的思想。虽然周恩来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即是很宝贵的,它反映了周恩来对我国经济模式的艰苦探索历程。

在分配政策上,周恩来强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但不使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周恩来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是按劳取酬”(42),不承认劳动上的差别,“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业务、技术水平都是不利的”(43)。他明确指出:贯彻按劳取酬原则,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因为“平均主义是一种鼓励落后、阻碍进步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毫无共同之点。平均主义妨害职工学习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对于发展经济建设很有害。”(44)为了反对平均主义,周恩来主张改革工资制度即建立新的奖金制度、升级制度、并逐步扩大计件工资的范围(45)。还主张改革劳保福利制度等等。为贯彻按劳取酬原则,周恩来还主张反对过分悬殊。他认为,公职人员中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工人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都不能过分悬殊,“造成悬殊,这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的目的”(46),不利于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的有关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内容,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其中充满着改革的色彩,很多富有创见性,十分可贵。

三、阐明了指导经济建设的若干重要方针,使他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体系更加完整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具有鲜明的务实性。

以实践为重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周恩来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突出特点。

周恩来历来倡导“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47)。“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48)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他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正确认识国情,初步确定了中国特色的思想。周恩来很注重用马列主义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认识问题,是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确立的前提;按照国情制定的方针、原则是他关于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周恩来认为在经济建设中贯彻的实事求是原则有“丰富的内容”(49)。他认为认识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实现四化要实事求是。他强调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时,要实事求是。他还主张进行经济工作的调查研究,也要实事求是。

从深层次上透视周恩来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过程,是靠坚持既反“左”又反右的反偏向行动路线来保证的。周恩来指出,我们在工作中容易碰到两种情况,超越现实的“左”倾和忘掉前途、只顾眼前的右倾。这两种倾向要防止(50)。他认为反偏向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有什么偏向就反对什么偏向;反偏向时要坚持两条战线的斗争,以防因无休止地反一种偏向而产生另一种偏向。这正如他所说:“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这样做,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勉强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盲目冒进的错误”(51)。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值得强调的是,在反偏向中,周恩来的侧重点是放在反冒进上,这一思想是非常可贵的。

第二,综合平衡,全面安排,稳步前进。

周恩来曾经指出:“我们必须强调全面安排,综合平衡,抓住重点,稳步前进”(52)。

关于综合平衡问题。1956年4月10日周恩来针对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急躁冒进,忽视平衡的现象,指出:“我们要自力更生,要靠自己,首先就要进行很多平衡工作”,“搞生产就要联系到平衡”。“一定要为平衡而奋斗”(53)。在1956年6月党中央会议上他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一方针在党的八大上得到了肯定和确立。周恩来对综合平衡问题的认识是充满着辩证法思想的。他并不认为平衡是绝对的,而是认为不平衡会经常存在。他指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会出现的”(54)。他认为力争平衡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他指明实现综合平衡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主要是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55)。“必须保持必要的物资、财政、矿产资源、生产能力等的后备力量,特别要增加国家的物资储备,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年度计划的顺利执行,并且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的困难”(56)。总之,周恩来关于平衡的方针,是坚持短线平衡,不留缺口,并且留有余地(57)。

周恩来认为综合平衡的同时,要全面安排。对于全面安排他要求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辩证地看,联系地看。对此他提出四个观念:整体、重点、先后、全面。进行建设看不到整体不行,看到了整体也就看到了先后,看到了重点,也就全面了。他强调全面安排应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所侧重,并不是齐头并进(58)。实际上,周恩来强调全面安排是紧紧围绕综合平衡而展开的,和综合平衡具有统一的内容和相同的含义。

周恩来主张的综合平衡,实际上也包含着稳步前进的思想。在经济建设中“实事求是地稳步前进”(59),循序渐进,这是他一贯的思想。1959年5月周恩来主张“把步子放稳一些”。1962年12月,他针对大办钢铁带来的弊端,非常惋惜地说:“如果循序而进就好了”,重申要“循序而进,逐步增长”(60)。总之,周恩来在认识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前提下,在认识到我国经济落后性的基础上,主张建设速度不能太快了,要争取快,又要准备慢,要辩证地看;在经济建设中循序渐进,稳步前进。在周恩来看来,综合平衡、全面安排稳步前进是统一于一体的,它们互相衔接,互为补充,是实现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切实保证。

第三,自力更生,勤俭建国。

1965年6月,周恩来在同一位非洲外宾谈话时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这就是以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以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为辅的建设道路(61)。

关于自力更生问题。首先,周恩来论证了自力更生的必要性。他指出:“自力更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是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来进行建设,才能比较迅速地发展自己的经济”(62)。他曾告诫:“如果经济不能立足于国内,过多依靠外援,特别是依靠大国的贷款,这是很危险的”(63)。当然,他说:我们说靠自己,并不是说就不要有无相通。自力更生不是排外,不是不要合作和支援。要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即“主要是自力更生,但不放弃争取外援”(64)。我们“需要同其他国家发展和扩大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不可能设想,关起门来万事不求人”(65)。在这个问题上,周恩来曾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向外国学习”。他说:“国外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66)。“文革”中,他也讲:“出国参观、考察,就是为了学习人家的长处”(67)。总之,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同时又不放弃外援是周恩来一贯坚持的思想和原则。

关于勤俭建国问题,周恩来主要阐明了勤俭和节约两个问题。建国前夕,他说:“中国有句老话‘勤俭才能起家’,我们的国家兴旺起来也需要勤俭”(68)。1953年他曾说:增产节约“是长期的。这一点要大家提倡,形成风气”(69)。要“常将有日思无日”(70)。他还说: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革命的光荣传统,现在进行建设,要保持和发扬过去的传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要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企业、事业,从上到下都要注意贯彻节约精神(71)。1964年,第四次全国招待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指示:要贯彻执行勤俭建国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毛主席关于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理论(72)。

在周恩来看来,自力更生,勤俭节约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独立自主地走下去,才能稳步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伟大目标,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胜利成果。

综上所述,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切实地反映了中国实际,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不仅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而且构成了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石,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⑨⑩(12)(13)(14)(15)(16)(18)(19)(20)(21)(22)(24)(25)(27)(28)(29)(44)(47)(48)(49)(50)(54)(55)(56)(57)(62)(66)(67)《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32页、142-144页、4页、133页、144页、132页、225页、232页、412页、439页、479页、144页、132页、225页、413-414页、412页、8页、8页、226页、9页、136页、412页、412页、143页、384页、190页、384页、97页、221页、218页、221页、223页、440页、441页、474页。

④《在中级干部的专业人员会上的讲话》。

⑦⑧(26)参见:吕星斗主编《周恩来和他的事业》中央党史出版社,第591页、591页、308页。

(17)《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447页。

(23)参见:《人民日报》1991年3月4日。

(30)(31)(34)(36)(37)《党的文献》1988年第6期,第30页、30页、28页、27页、27页。

(32)(33)《周恩来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第383-384页、383-384页。

(35)1956年4月28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关于体制问题的发言。

(38)1956年7月15日周恩来在全国省市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厅局长联席会议上的报告。

(39)1956年6月30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要点。

(40)(41)(42)(43)(7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八),第420-422页、420-422页、607页、607页、431-432页。

(45)1956年3月4日周恩来为基本建设和劳动工资等21个专业会议代表所作的报告。

(46)1957年3月24日周恩来在杭州市群众大会上的讲话。

(50)《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1册,第188页。

(52)1963年10月12日周恩来在五个专业会议上的讲话。

(53)《党的文献》1988年第2期,第6页。

(58)(60)(61)参见:《人民日报》1991年3月4日。

(59)周恩来1953年6月12日在全国第二次财经会议预备会议上的报告。

(63)(64)(65)《周恩来外文文选》第498页、172页、226页。

(68)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一大上的报告。

(69)周恩来在全国政协49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发言。

(70)1961年4月3日周恩来在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上的讲话。

(72)《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第495-496页。

标签:;  ;  ;  ;  

论周恩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