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史教学实践与反思——以教学片段“王阳明与宋明理学”为例论文_张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史教学实践与反思——以教学片段“王阳明与宋明理学”为例论文_张涛

(广东省惠州市华罗庚中学,516000)

怎样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如何理清王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甚至与儒学的关系呢?单纯的说理和干巴巴的学术素材的堆积,不太适合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人生经验和哲学基础的十六七岁的高中生们,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科学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历史核心素养被视为当代中国“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抓手,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分解于历史学科的重要立足点,对历史教学实践起着“统领”与“核心”的作用。【2】历史学界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确立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一、以时空为轴线,探寻王阳明的“心路”历程。

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和浙江大学网络公开课《王阳明心学》,前者以王阳明的生平轨迹为主线阐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历程。后者着重对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进行细致解读,具有较高的学术性、权威性。借鉴于此,笔者以时空为轴线,“重构”授课内容,以历史故事为切入口诠释王阳明的人生历程,透过王阳明的人生历程结构其思想变迁的历程的授课思路。

(1)怪异少年、更名奇遇: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话说在公元1472年的9月30日,浙江余姚的一个官宦人家生了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被家人取名叫王云,为什么叫云呢?因为前一天晚上小男孩的奶奶梦见有神仙驾着祥云而来给送了个孩子。小男孩果然不得了,一直到他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个游方的和尚经过,摸了摸小孩的脑袋说了句“好一个男儿,可惜道破了”,小孩的爷爷马上领悟到天机不可泄露,当即给小孩改了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叫王守仁,改名之后呢,小男孩立马会说话了,而且吟诗作对、堪称神童。改名也给他的家人带来好运,他的父亲不久高中状元,而他呢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儒,可谓“文武双绝、古今完人”,他便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2)竹林格物、人生初疑:我们知道伟大思想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思想家的不堪人生。王阳明小时候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道”。“道”是什么呢?就是当时的官方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怎么学“道”呢?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万事万物达到对“理”的融合贯通。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没完没了。16岁的时候,小阳明对着家里的竹林格了七天七夜,结果怎么样呢?什么都没有格出来,而且得了一场重感冒,差一点没有死掉。自此,他便对格物致知的理论产生了怀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尽管产生了怀疑,但并没有叛逆主流学说。直到24岁进行第二次科举考试再次名落孙山,当身边的朋友都在劝慰他的时候,他却说出“世以不得弟为耻,吾以不得弟动心为耻”,说明他的思想已经出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某种突破。阳明最终还是考上进士,入朝为官。

(3)龙场悟道、心理分流:做官之后的王阳明依然坚持风骨,率性而为。居然弹劾了当时的权贵“九千岁”刘瑾,因而被流放贵州龙场当上了一个小驿丞,这相当于一个乡镇招待所的所长的官职,大部分时候管他自己一个人。面对孤独的折磨、死亡的威胁,在人生低谷的王阳明便开始了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那么他感悟到了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必外求”。这句话诠释了他“心即理也”的哲学观,生命境界达到无限圆融,也标着着正式与朱熹的理学分道扬镳。

(4)立功立德、天泉证道:随后王阳明以心学作为自己人生的指导思想,开始著书立学、广收门徒、开宗立派、建功立业,特别是在随后的深山剿匪,屡建奇功,以攻心奇谋平宁王叛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王阳明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心学理论,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以该思想体系为指导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终成为一代大家。

二、以史料为载体,解构王阳明的“心理”渊源。

笔者通过通过期刊和网络检索,发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王阳明与心学研究成果,为结构心学与理学、与儒学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1)耕植于传统儒学的“阳明心学”。任何伟大思想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某个思想家的突发奇想,更不是天外来物,而是具有传承性,思想家们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对思想进行重构和发展。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

“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王阳明《象山文集序》

以上史料属于摘编史料,不是来源于教师史学阅读的直接成果,而是基于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史料,能够清晰的发现“阳明心学”是根植于传统儒学的。王阳明本人对其心学的解释应该是最权威,强调治国在于治理人心,王阳明引用远古圣人之言,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儒学教化作为治国利器的本来面目。

(2)发展了宋明理学的“阳明心学”。在世界观上程朱理学认为“理生万物”,在方法论上主张“格物致知”,在价值观上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世界观上,王阳明依然主张“理生万物”,进而发展性提出“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也就是说人人心中有杆秤,公道自在人心;王阳明的关注焦点从人心之外转移到对人内心的关照。因而在方法论上主张“理由心生”“致良知”,只要心正意诚,凭良心做事就可以了。在价值观上主张“知行合一”,以思维指导实践,问心无愧。

通过核心观点的比较我们发现程朱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与为道的区别,程朱理学是教导人做学问,而王阳明心学侧重于指导人生,更具有致用性,在求学方法上比程朱理学更加具有简约性、王阳明没有把高高在上的天理与人心对立起来,因而更加体现了主体性。

(3)启发了后代儒者的“阳明心学”。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谓人心之所有者,不过明觉,而理为天地万物之所公共;必穷尽天地万物之理,然后吾心之明觉,与之浑合而无间。说是无内外,其实全靠外来闻见,以填补其灵明”。

——《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心学对程朱理学的突破体现在更加致用性、简约性、主体性。王阳明心学致用性、主体性启发了后代儒者,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页

[2]王德民、朱启胜:《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育转型:挑战与课题》,《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

论文作者:张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史教学实践与反思——以教学片段“王阳明与宋明理学”为例论文_张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