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结构现状及改进建议_课程结构论文

小学课程结构现状及改进建议_课程结构论文

小学课程结构现状及改进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结构论文,建议论文,小学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合理与否决定着学校人材培养方向和质量。传统教育下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理性主义课程,采用单一的分科课程形态,重社会对人的要求而轻个性的全面发展需要。显然,它阻碍着中小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因此,学校正致力于素质教育下的课程结构的探索,使传统的单一化的学科课程结构向现代的多样化的复合化的课程结构转变。本文拟运用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立足素质教育要求,分析小学课程结构的现状,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人文课程地位上升

目前小学课程项目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工具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电脑等发展性课程;自然、历史、地理、劳动、科技制作等常识性课程。这三类课程虽同在一张课程表,但地位、份量是不同的。第一类课程是传统的首位课程,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课程。然而,随着人们对人性发展需要的日益重视,对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重新认识,开始从传统的硬式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表现在课程改革上,即重视发展性课程和常识性课程这些人文课程。具体表现在:保证课时,增加课时,音、体、美各年级基本上是每周2课时,电脑各年级每周1课时;加强音、体、美、电脑各科的目标教学;加强师资业务培训。有些学校已在发展性课程形成特色。例如,汕头市实验小学加强艺术教育,坚持全面育人,开设了11项30多个兴趣小组:小提琴、合唱、图画、摄影、手工等。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开展民族艺术教育,包括民族体育、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育才小学“素质加特色”,美术科开展目标教学,自然科加强演示和实验教学研究。常识性课程的地位也有所改变,例如沙面小学,制定了科技教育的一套规划,自然课1—4年级是每周5节,5—6年级是每周2节;电脑课各年级每周1节,3—6年级开设科技制作课、生活劳动课,各年级每周1节。广州天河区体育西路小学从城市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尽管人文课程的地位有所上升,但在实施上还得不到有力的保证。尤其是劳、卫、科、自、史、地等常识性课程,由于它们主要目的是普及常识,没有制定硬性的教学目标,所以弹性很大,课时往往不能保证,也没有专职老师,教学方法随便。比如劳动课,“五育”强调颇久,“体”、“美”已经名正言顺,但“劳”一直被搁浅,虽也列入课程表,但欠缺一套系统有序的教材、教学计划及专职教师,结果大多数学校的“劳”育被简单化为纯体力性的劳动(诸如扫地诸类)。卫生课近期开始抓了,并要求保证每周1课时,写教案,但据调查,学校并没有将之列入课程表,只是迫于检查而准备一番。历史、地理更是常被语、数、英挤掉,实质上,它们在开阔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质上是大有裨益的,学校应该挖掘这类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潜力。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地方编出了乡土历史、乡土地理教材给各年级使用。

由上可见,人文课程的地位虽有所上升,但还推行不力,这不仅需要提高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水平,还需要加强行政监督。

二、综合课程有待发展

传统的分科课程重知识的逻辑性,较少与生活实际相联及照顾儿童心理。尤其是低年级儿童认识水平还很低,处于未分化阶段,还不能在大脑里建立起分门别类的学科体系。并且,刚从幼儿园这样一个保护性环境走出来的儿童,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要能很好适应独立性强、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心理发展都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小学低年级),所以这一阶段有必要实施综合课程。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共通性也为综合课程提供了科学基础。日本早在1967年就提出小学低年级实行合科教育的建议,并在1986年创建“生活科”。我国这方面起步较晚,四川成都东城区针对过早实施分科教学之弊端开设了包括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内的“基础能力训练课”。广州东山培正小学把艺术与体育熔为一炉,把劳作、工艺与美术课融为一体,把音乐与美术合二为一,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全校还增设了每周2节的社会活动、智力开发、能力训练等综合课。目前各学校低年级(1-2年级)普通开设的综合课只有唱游课,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研究。低年级应侧重生活经验方面的综合课研究,中、高年级侧重艺术教育、社会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课的研究。

三、活动课程已经起步

传统的课程是以课堂为本,以教材为纲,以教师讲、学生听为表现特征的,随着课程观念的革新、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传统课程日显局限性,而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随着实践的开展不断显现传统课程所不具有的活力,成为一种趋势。这是因为活动课程立足于现代教学论、心理学。首先它把学生推到了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其次,它以活动为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第三,活动课打破了课堂、教材的限制,使学生走向生活实际,如果说课堂教材学习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那么活动课侧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第四,活动课程往往带有综合化特征(与综合课程有些交叉)、情境化特征,体现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目前,广州各小学已经开始了学科活动课程的探讨、尝试,涌现出许多优秀活动课例,区际之间相互观摩,也出了不少经验总结论文和书籍。荔湾区沙面小学的课程计划已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野局面,活动课程包括队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课时量除队活动是每周1节,其余均是各年级每周2节,占总课时量的1/4。也有学校在学科交叉地带探索活动课。

总体看来,活动课程虽已起步,但尚处于自发阶段,有关活动课程的理论尚不成熟,各学科活动课程实施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在实践上,大部分学校还未将之纳入课程表,保证课时,教法盲目,所以现在急需的是深化活动课程理论研究,加强对活动课实践的指导,使活动课程这一新型课程更加完善、充实。

四、潜在课程渐露端倪

潜在课程(也称隐蔽课程)作为与显著课程相对的一种课程范围,它不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中反应,不是通过正式的教学,而是通过人文环境、精神风貌的建设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准确地讲,它更是一种氛围课程、环境课程,具有思想教育性、性情陶冶性和关系和谐性等基本特征,与显著课程相辅相成,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它是大教育思想的反映,也是潜意识理论的体现。目前,全国各地小学对潜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达到自觉阶段,有意识地建设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深圳育才小学从两方面抓:一是校园环境,张挂校训、名人名言等,定期布置宣传栏、画廊、过道、楼梯。课室布置统一标准,设学风标语、中国、世界地图、一日生活秩序,设卫生角、图书角、生物角、文娱角。整个校园井然有序,积极向上,文化氛围浓。二是校园精神:树立校风、校训、学风,提倡负责精神、从严作风,建设健康良好的心理环境,设“八项行为”评比栏,旨在创造团结、和谐、民主、进取的校园精神。广州同福中路第一小学从三方面抓环境课程:一是文化环境,包括校风建设,班级、环境美化,主文化的布置;二是物质环境,包括教学专用室和各种教学设施;三是人际环境,包括教师为人师表作用、师生融洽平等关系、学生之间交往等。目的在于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校大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总体看来,学校潜在课程的建设已达到自觉阶段,并且部分学校已形成特色,但在潜在课程的建设体系和层次上还比较模糊。有的学校在建设方向上有偏差,为改善环境,一味追求高级硬件,应该说软文化环境的建设是第一位的,比硬环境建设更重要。

五、选修课程异彩纷呈

选修课程又叫兴趣课程、第二课堂,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特长的阵地,也是满足学生个性自由、因材施教、发现人才的途径。目前,小学普遍开设了选修课程,范围广泛,项目齐全,涉及个性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有固定时间(一般1-2小时)、专门上课人员和管理小组。如深圳育才小学的选修课程已具一定规模:分文艺、科技、体育、智趣四个类型、二个层次,组织了40多个兴趣小组,有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合唱、器乐、书法、乒乓球、航模、气象等等;校级组担负正规训练、提高和参赛任务,年级组作为兴趣培养、发展个性的园地。总的来讲,选修课程在朝多样化、层次化、系统化深入发展,但还存在管理不善、指导不专、考核不力等问题,所以出现流于形式,质量难保,重尖子不重全体的现象。

综上所述,可见当前小学课程结构正在从传统的单一化的分科课程形态向现代的多样化的理性课程与人文课程并重,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兼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兼有,显著课程与潜在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转变,相信随着人们对课程结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小学课程结构将日趋合理化,更有力地促进小学从硬式教育、应试教育向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转轨。

标签:;  ;  ;  

小学课程结构现状及改进建议_课程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