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策略论文,渠道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经费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因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应用性人才,并由此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条成功之路,也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支撑高职教育发展的经费严重短缺,针对这一情况,探讨一条多方投入的可行道路,就成为高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加快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高专(含独立的成人高校)1345所,占我国高校总数的69.26%;高职高专在校生419.78万人,占整个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高职高专招生195.16万人,占本专科招生总数的50%以上。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235所,其中包括53所民办高校,还有500所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注:刘志鹏.在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八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J].高等职业教育,2001,(2).)
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扶持政策:如考虑到重点大学具有品牌优势,学科力量雄厚,招生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在部分重点大学设置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和少量高职生的任务;考虑到普通高校具有建校时间长,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社会上认可度高,容易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等优势,便依托部分普通高校设立了二级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的综合作用,满足地方、行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并能取得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在土地划拨、房产置换、教师配置等方面给学校以有力的支持,使学校建设得以顺利推进,通过“三改一补”(即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途径,改办职业技术学院。尽管如此,但有限的资源与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仍突出地摆在各类高职院校面前。
针对经费不足问题,我国在发展高职教育中实施了“双新”(新的管理体制、新的运行机制)政策。“双新”高职概括地讲叫作“三不一高”,即学校归地方管理,由地方安排招生计划,毕业生不发国家统一的毕业证书;学生不转户口;就业不发派遣证;学费实行高收费,高职学生每人每学年学杂费,一般专业为5000元,特殊专业为5500元,艺术类专业为8000元。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了高收费,但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仍感经费捉襟见肘,严重短缺。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经费大体由以下几方面构成: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个人缴纳学杂费。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教育基础性建设单独列支,以保证日常性教育事业费支出。据统计,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为3849.0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2562.61亿元,国家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元)的2.87%。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309.58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921.23元,(注: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N].中国教育报,2001-12-31.)两项合计1万多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普通大学开设的二级学院,国家一般不再单独划拨财政性经费,包括开办性基建费和日常经费,这使得容量已相当饱满的普通高校所开设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缺乏增建新校舍的专项资金,教育财政用于新开办的职业技术学院的专项补贴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行业、企业办的职业技术学院,行业、企业虽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重组,但多数行业、企业经费划拨标准并没有随学院层次的升高而提高,经费一般仍停留在原有中等层次教育的水平上;成人高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普遍没有专门开办经费,办学主要靠收费支持;民办职业技术院校,由于资助企业自身发展存在不稳定性,往往兑现不了合同中关于对学校经费支持逐步增长的承诺;有些地方教育部门计划配给的按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一次补贴的人均经费,多用于集中扶持新建校的基建性补贴,也没有落实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生均日常事业经费上。这些因素便造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设立伊始,就处于先天性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
然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新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据测算,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2003-2009年都处于人口高峰,平均增长率为4%。(注:丁小浩.规模扩大——机遇与危险并存[A].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0.)中国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已相当普遍,户均人口为3.63人,全国人口负担少儿系数为35.61%。(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15、119.)因此,未来10年高等职业教育的递增发展,是符合国情民情民意的。问题在于需要寻找一条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正常发展,解决经费不足的道路。
二、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对策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受教育者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消费,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某个个体消费了高等职业教育,就减少了他人消费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一个人享受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就会排斥另一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私人产品属性。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未来收益,并且这种收益具有外溢性,即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比未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可以提高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如社会升迁,高文化享受等。然而这种收益并不是受教育者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时就能得到,而是只有当他进入社会参加到社会生产活动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在未来提高个人收益的同时,也使国家和社会获得收益,产生个人以外的效益。从这个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又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受益”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应当采取由受益方——政府、企业、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分别承担的策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
(一)要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力度
世界上许多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是由政府提供的,其中,初等教育公立学校的公共教育经费多由政府教育财政提供,贫困地区的初等公立学校则由政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予以解决。世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随国家发达程度的提高而上升,高等教育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随国家发达程度的提高而降低(详见表1、表2)。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个人缴纳的费用占全部教育成本的比例,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的数据是:1997年世界较发达地区国家高等教育生均公共教育日常经费为6437美元,中国1998年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生均公共教育日常经费为819.25美元;1997年世界较发达地区国家高等教育生均公共教育日常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25.2%,中国1998年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生均公共教育日常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106%。(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R].教育部财务司.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资料汇编[C].45.)中国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虽然在生均公共教育日常经费数额上远远低于世界较发达国家平均值,但在生均公共教育日常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上,却大大高于世界较发达地区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即使以远远低于世界较发达地区国家的水平进行投资,高等教育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也要大大高于世界较发达地区国家。因此,加快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企业、个人都应当付出较高的代价。
表1 世界各地区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997)
世界总计
4.8
较发达地区
5.1
转型国家
4.8
欠发达国区
3.9
最不发达国家 2.0
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第115页.
表2 世界各地区高等教育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997)
世界总计
65.7
较发达地区
25.2
转型国家
32.7
欠发达地区
68.0
最不发达国家 88.2
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第116页.
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国,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行事,与国际接轨,将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市场经济环境,是中国履行开放市场的承诺。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有六种:社会稳定、社会服务、社会投资、社会保障、市场管理、经济调控。上述六种职能也可以概括成提供“公共物品”一种职能。高等职业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具有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具有特定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同时也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政治及文化功能与价值:它能够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大量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能够增强就业者的就业本领,延长就业年龄,推迟就业年限,减轻政府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能够提升国民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能够不断培养工人阶级后备力量和新式农民,维护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等,而这一切都是政府所要追求的重要社会目标。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收益最大的是国家,是政府。
据世界银行1988年一项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职业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中学要高153%。严格地讲,高等职业教育在实习基地设置、实习设备购置和实习消耗添置上所需经费要比普通高等教育高得多。所以,政府承担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投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有的地方政府采取的对高职院校提供贴息三年的贷款支持以及对新建院校2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助,可以说是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尽了极大努力,但要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政府仍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力度,首先要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一直徘徊在2.4%-2.8%之间,始终未达到4%的既定目标。教育投入总体水平不仅低于同期世界较发达地区国家5.1%的平均值,还低于转型国家4.8%的平均值,甚至低于欠发达地区国家3.9%的平均值。(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R].教育部财务司.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资料汇编[C].45.)其次要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对新开办的职业技术院校应提供必要的专项基建经费。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应的公共教育经费,以改变目前两类教育学生在学杂费上的较大反差,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公平竞争条件。
(二)要吸引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行为动机主要产生于企业对经济利益(利润)的内在追求,以及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其投资行为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外,还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行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企业对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可以划分为如下两个部分:第一,货币化的经济收益,如利润等。第二,非货币化的经济收益,如社会声誉、扩大企业知名度等。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教育进行投资,既可能是出于对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追求,也可能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声誉,或者是为了向本企业职工提供福利性的教育资助等。
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劳动准入制度的逐步建立和社会进入学历化,企业对就业者的职业资格和学历层次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作为培养的学生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职业教育,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其未来的发展将拥有一个巨大空间与潜在市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基金组织以及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等大企业所表现出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强烈意愿,就是有力的证明。在经济特区中外合资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已初见端倪,这充分体现了中外合作各方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高度重视与信心,充分体现了以集团投资、连锁办学、滚动发展、产业经营的高等职业教育企业投资的发展方向。今后,随着“国民待遇”原则的实行,国内外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集团,必将投资目光放到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上。
因此,各级政府应适时地制订鼓励和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投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大力提倡民间办、合资办高等职业教育。对因企业规模等因素无力或无意直接参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借鉴国际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应依据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适当比例,由政府进行经费统筹,用于地方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必要支出。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总额,扩大教育供给,又鼓励企业投资,营造重教兴教的社会氛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三)支持银行对高等职业教育贷款
银行资金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会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由于金融资金具有中介特征,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因此,要实现资金增值,就需要它的借款者必须是一个市场参与者。教育部门要成为借款者,其前提必须作为一种行业参与市场竞争。当前,我国银行对普通高等院校给予较高的信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赋予较大的支持力度。但是,对新筹建的职业技术院校的贷款却往往动作迟缓。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对新建的高职院校现行的缺乏政府财政支持,靠办学收费滚动发展的模式信心不足。要解除银行的疑虑,除需要高职院校办出质量、办出效益外,还需要政府对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生的高职院校渡过脆弱时期,坚实地站立起来。发展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需求市场极其广阔,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十分注重银行信贷资金的注入。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额度巨大,需要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急需大量建设资金的支持。随着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已经基本具备了利用信贷资金搞建设、图发展的能力,因此,适时将信贷资金引入高等职业教育是完全可能的。高职院校贷款要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贷款主体的合理利用和信贷资金的使用范围。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职业院校作为法人为贷款主体,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利用信贷资金,同时要强化风险意识,按时偿还贷款,维护学校信誉。学校利用信贷资金应主要用于总体规划之内的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素。
2.注意贷款程序和贷款项目的审批。贷款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在统筹考虑学校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贷款项目、贷款额度、还款计划以及还款资金来源,并交付贷款银行评估;贷款银行根据项目性质和贷款期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贷款项目独立进行审查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3.注意贷款性质及运作方式。高职院校利用银行贷款应本着平等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银行应在国家金融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给学校以优惠。贷款项目确定实施后,银行按确定的贷款额度逐年向学校发放贷款,贷款利率按照国家当年规定的浮动范围下限执行。为使银行贷款投放更有目的性,同时保证学校稳定使用信贷资金,可由学校主管部门与贷款银行签订合同框架协议来确定贷款总量和使用年限。
4.注意贷款偿还及信用风险防范。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加快高职院校建设,应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贷款学校使用贷款的额度和期限不能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要以各种学费收入及其他非财政补助收入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随着银行和学校合作的深入,一种“长期使用、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关系一定能够建立起来。
对有一定困难的高职院校学生也要实施个人贷款。从一定意义上说,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家庭背景看,处于中低收入人群的比例要比接受学术性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高。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高收费政策下,对部分困难的学生实施银行贷款,是社会向困难人群资助倾斜的具体体现。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中确有较大困难者,实施贷款是十分必要的。
(四)鼓励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
长期以来,我国在家庭消费中基本没有教育这一项。据调查,1987年全国户均教育支出占户均收入的2.12%,北京为1.92%,上海为1.61%,广东为2.26%。到1990年,北京的近郊城镇仅为3.72%(5943元/年户均收入),近郊农村为2.26%(6933元/年户均收入),远郊农村为3.61%(4531元/年户均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对教育支出的必要性认识及实际的教育支出都有了较大的提高。1995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的人均月生活支出占收入的90.57%(288元/318元),其中教育支出占居民人均月收入的4.97%,是1987年广东教育支出比(最高的)的2.2倍,可以说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是逐年增长的。
1998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教育消费275.01元,年人均教育消费占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6.35%。(注:刘洪.国际统计年鉴;1998[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326.)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年人均教育消费占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6.59%、5.65%、5.46%。这说明中国城镇居民子女高中阶段教育之后,对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具有支付能力。统计分析显示,占城市人口20%的较高收入户和占农村人口10%的较高收入户,具有较大的教育消费支出潜力。
然而近两年招生普遍存在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不足的现象,有些院校招生不足或招生后流失,反映出学生个人及家庭对高等职业教育消费淡漠。
影响普通高中毕业生个人及家庭对高等职业教育消费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中,感到无论是目前成本还是未来收益,高等职业教育都处于比较劣势。消费高等职业教育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有人宁愿重读高中也不甘心进入高职院校。而广大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虽对高职有着强烈的需求愿望,但由于受招生数量所限和中高职课程衔接等问题,往往难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因此,构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立交桥,建立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公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消费环境,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收益,是鼓励学生及其家庭消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保障。
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加入WTO以后,人力资源市场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紧缺人才的主体。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级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将为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国民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从政府、企业、银行、个人多方面改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一定会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