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政策看中拉关系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_拉美国家论文

从美国政策看中拉关系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_拉美国家论文

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关系论文,中美关系论文,美国论文,角度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地理上相距遥远和历史文化的差异,拉丁美洲和中国对彼此来说都曾经仅仅是陌生的地理概念。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近十年来由于全球化的冲击和彼此开放政策的加强有了很大的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突飞猛进,高层互访频繁,一些领域的合作已开始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200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拉美后,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发展引起美国政界、媒体及学者的极大关注。美国国会先后举行了多次关于中国在西半球的影响听证会,一些媒体、专家乃至个别议员则纷纷撰文,评论中拉关系的发展将如何影响美国在拉美乃至全世界的利益。很多人夸张地宣扬中国“威胁”了美国在拉美的利益,但也有相关人士看到中拉关系发展中的瓶颈,理性地看待中拉关系的发展。中拉关系的发展是一种双边关系的发展,但美国因素的介入使之被动地成为一种三角互动。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对中国政策的取向,而且将影响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一 中拉关系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各国联系不断加强,高层互访增多,合作领域由单纯的经济领域向政治、军事、高科技和文化领域扩展。概而言之,中拉关系的升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贸关系突飞猛进。中国和拉美之间的经贸活动在2000年之后急剧增长。2006年,中国从拉美进口额达2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向拉美出口额达36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了50%。①2005年11月,中国和智利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是继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之后,中国对外签署的第二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拉美还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2005年,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达6亿多美元,居中国海外投资目的地的第二位。②(2)在政治层面上,中国与拉美一些国家高层互访频繁,双方政治互信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高层互访还推动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与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签署了多项政府和企业间协议,涉及经贸、金融、能源、矿业、交通、航空、电信、司法协助、农业、植物检疫、文化、卫生、旅游等众多具体领域。(3)中国与拉美的合作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中国同智利和秘鲁分别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和阿根廷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巴西、阿根廷、秘鲁、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及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加勒比国家相继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拉美和加勒比一些国家被列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国。中国与委内瑞拉、巴西等国的合作已经覆盖航空和通信领域。(4)在外交关系方面,2004年5月,中国成为美洲国家组织的永久观察员,为推进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中国与哥斯达黎加2007年6月1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标志着两国关系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且打开了中国与中美洲国家外交的一个突破口。

中国与拉美国家经济和政治交往的加强不仅推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有助于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拉关系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从地理上,中国与拉美相距遥远,加上拉美当地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差,以及北美交通便利的竞争,中拉贸易的扩展面临很大的客观限制条件。其次,在贸易结构上,拉美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与中国存在不可调和的竞争。例如,墨西哥的纺织业是中国在北美市场的最大竞争者。第三,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还处于开拓阶段。中国与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这种文化上的障碍在短期内很难克服。目前中拉关系拉近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力所致。双边关系的发展缺乏战略基础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中拉关系迅速发展的几年里,正值美国专注于反恐战争,对外政策方面忽略拉美国家;同时,赶上拉美政治思潮“左转”的风头。因此,中拉关系的良好发展,引起了一些美国人的关注。就像美国国内不同群体对于中国崛起的看法一样,在中拉加强合作问题上美国国内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中拉关系加强的势头成为一些“中国威胁论”者的借口,而中拉关系发展的瓶颈也为一些政治家和学者的理性观点提供了论据。

二 美国对中拉关系加强的主要观点和认识

美国与拉丁美洲同处西半球,关系极其密切,它们之间的外交关系从19世纪初算起,至今已近两个世纪。在开展与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过程中,美国逐渐形成了三个长期目标:第一,排除非美洲国家在西半球的势力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针对欧洲国家,战后转而针对“共产主义”对西半球的渗透与威胁。第二,利用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不遗余力地保证美国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第三,促进拉美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发展拉美国家的依附型经济,以保护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任何触动这三个目标的因素都将被美国视为对其利益的挑战,因此,中国和拉美国家加强联系的举动很快引起美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国会为此连续举办多场听证会,聘请官员学者现场分析中拉关系的加强对美国造成的威胁,美国国务院主管拉丁美洲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托马斯·香农还专程来到中国表达美国的关切并探询中国的态度,美国各大媒体也在显著位置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探明目前美国各界对中拉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不仅可以看出美国国内对中国政策的倾向,而且将有助于摸清中国在拉美地区拓展外交活动的战略环境,客观评估美国因素在中拉合作中的影响及其程度,对于促进中国在拉美的政治目标、能源安全、经贸合作与市场拓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看来,美国对中拉关系加强的看法主要有绝对负面(“威胁论说”)和相对理性(可以被看作“机遇论”)两种情况。2005年4月6日,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西半球事务小组委员会专门举行了“中国在西半球的影响力”听证会,邀请了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委员朱尼·托伊费尔·德赖尔、前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彼得·布鲁克斯和美国主管西半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格·诺列加等官员,以及相关学者出席,就中国在拉美的战略、中国在西半球的影响力做出评估,并对美国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委员会主席、众议员丹·伯顿在其开场白中首先为中拉关系对美国的影响定了负面的调子,他认为中国在西半球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扩大将对美国形成严重的挑战,说“中国在拉美的行动是一种霸权力量进入了我们的半球。”③在接下来的听证中,一些议员或专家强烈认为中拉关系的日益加强将挑战美国在拉美的利益,中国是在“利用拉美挑衅美国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组织一个与美国利益和价值观不同甚至敌对的第三世界国家联盟”。④当中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在拉丁美洲采取行动时,最终将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形成挑战。⑤

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是中国政府钻了美国忽视拉美的空子。持这种观点的人一直抨击美国近年来对拉美的忽视,强烈建议美国政府“重新思考其拉美政策”,在拉美采取新的战略,“扩大贸易网络,帮助拉美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加强与南部邻居的安全合作关系”,以此来抵消中国带来的挑战。⑥

虽然一些人如此高调地宣扬中国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挑战了美国的利益,但也有一些官员或学者看到了中拉关系发展中的机遇和瓶颈,理性地分析中拉关系的加强给美国带来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在拉美的活动仅限于拓展贸易和投资机会,是一种良性的扩张。⑦其目的是为了寻求石油、矿产和农业资源以满足国内发展的需求。⑧还有人指出,中国在拉美的贸易和投资额与美国相比,悬殊很大(美国2004年从拉美的进口额是2 550亿美元,2003年的直接投资总额达3 040亿美元,⑨而中国的进出口额还没有达到100亿)。所以中国与拉美的经贸联系根本不可能与美拉贸易关系相提并论。⑩ 况且,与美国相比,中国将来在拉美的贸易和投资都有其地理因素的限制。此外,中美和南美的大量移民涌入美国所建立的美拉之间的强固的文化和经济联系,是中拉关系无法相比的。因此,美国大可不必对中国在拉美的经济活动反应过度,更没有必要看作是对美国的威胁,相反,这与美国长期以来意图将中国纳入世界体系的政策是一致的。(11)

在安全问题上,美国军方在中拉合作的问题上延续了其历来对中国强硬的态度,不断应和国会有关议员的言论。2005年3月9日,美国南方司令部司令克拉克在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曾经表示,“中国与拉美间的军事互动越来越频繁。再这样发展下去,拉美各国的军事高层会被烙上深深的‘中国印’。”(12)表现出其对美国军事安全受到威胁的强烈担心。美国负责西半球防御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罗格·帕度马拉在4月6日的听证会上就中国在拉丁美洲的军事影响也发表了看法,但他认为,“没有迹象证明中国在西半球的军事行动对美国造成直接的传统性威胁”,只不过“美国应当对中国在拉美的活动保持警惕”。(13)

除了听证会,美国媒体和学术界也对中拉关系的加强进行了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媒体的反应比较激进,而学界的看法比较温和理性。《华盛顿邮报》2005年11月20日刊登文章,称中国“和平入侵拉美”,该文引用美国前驻拉美大使曼纽尔·罗查的话说:“除已经消失的苏联以外,我还从未看到过该地区之外的哪个国家敢于挑战美国在这里的主宰地位,但眼下中国正在这样做。”(14)《华尔街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警告说,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扩大将使“美国控制非法移民、武器运输、毒品和洗钱的行动变得复杂,而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对这些行动并不是特别友好。一些拉美国家可能会利用中国挑战美国的霸权。”(15)《迈阿密先驱报》的文章则宣称中拉签订贸易协定对美国是危险的,将摧毁美国的经济,危及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16)

学者们的看法则相对温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半球项目主任莱奥登·罗伊特认为,西半球并不是中国外交的重点,中国和拉美的关系主要是经济上的相互需要。中国因素稳定了拉美的经济增长,等于中国扶了这一地区的经济一把,美国根本就不该将这看作是一种威胁;如果说中国有什么政治动机的话,那只能是台湾问题。(17)同一所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戴维·兰普顿教授认为,中国在南美的能源投资将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大的全球能源储备库”,全世界的消费者将受惠于这种额外的能源供应。“总起来讲,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活动是在相对自由的贸易条件下展开的,这将推进拉美国家的经济福利”,而“一个更加健康和多样化的拉美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的观察家和决策者们大可不必为中国在那里的活动紧张”。 (18)美国国家战争学院战略学教授辛西亚·沃森也表示,中国没有像现在的美国和过去的英国那样,追求军事上的超级大国地位,“他们(中国人)想建立一种对他们更加有利的关系。他们还想向拉美国家表明,他们将尊重其主权,不向他们指手画脚,而是将他们看作伙伴”。(19)沃森还认为,中国“真的希望能被国际社会看作各类世界事务的咨询者,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它在拉美的参与也是为了这个目的”。(20)

总之,虽然中拉关系的发展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广泛注意,并引发了激烈辩论,但目前为止,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行政部门对于中拉合作的目的、前景及其影响并无定论。尽管同时存在“威胁论”和“机遇论”两种对立的论调,但持这两种观点的人的共同之处就是认为美国不能忽视、而是要注意中国在其“后院”的行动。

三 美国的政策取向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在辩论的过程中,“威胁论者”和“机遇论者”在争论的同时,都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威胁论者”除了敦促政府对中国在拉美的行动加强监视外,没有提出针对中国的新对策。他们担忧的是反美联盟的形成,例如社会主义古巴,以及处处跟美国唱反调的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正如众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保守派议员丹·巴顿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关注查韦斯、卡斯特罗、奥尔特加以及玻利维亚莫拉莱斯与共产党中国的联系,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21)“9·11”事件以后,由于反恐成为美国外交日程中的重中之重,中美关系中传统焦点问题,如意识形态、人权等暂时退到美国政策日程表的边缘。但是,在美国看来,中国是个正在上升崛起的共产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依然与他们是对立的。正是因为这种根本的对立,中美关系一直被认为是脆弱的(fragile relationship)。(22)美拉关系中的一些摩擦就有可能被一些反华人士归因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加强。因此,“威胁论者”的观点对中美关系而言是潜在的危险因素,让人很容易想起冷战时期的古巴危机。

“机遇论者”认为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加强对于美国是“好机会”。他们认为,美国应该肯定中国成为美洲地区的商业大国,因为这样会为所有的国家创造和提供机会。(23)他们举例说,因为需要从拉美进口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需要便利快捷的运输条件,所以中国愿意在改善当地落后的基础设施方面投巨资,这将对该地区很多国家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24)

虽然存在上述明显的两种观点,但美国决策者并未在其对拉美的政策日程中过多考虑中国的因素。他们既没有把中国当作威胁者,也没有看作机会。他们采取的是“坐观”(wait-and-see)政策,对中国在西半球的影响即时应对。

首先就布什政府而言,首先他们理性地看待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和作用,而不是夸大中国的威胁。正如主管西半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格·诺列加所言,“中国现在在西半球的影响很小”,即便这种影响在扩大,“也可以有把握地说,美国仍然是拉美国家的长期优先伙伴(long-term partner of preference)。”(25)

美国国务院主管西半球事务的首席副国务卿查尔斯·夏皮罗认为,中国在拉美的作用主要是经济上的,是因能源需求而进入的一个重要的新投资者(而中国的投资额还是非常小的)。从政治外交层面来看,中国的目的是与台湾争夺拉美的外交空间。在具体事务方面,中国与美国进行了很好的化学产品控制和禁毒合作。(26)至于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军事影响,随着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军事接触越来越多,美国应当密切注意,同时口头上要鼓励中国遵守优化管理和透明的基本原则。总而言之,美国应当支持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接触,以此来创造繁荣,推进透明化,优化管理,保证尊重人权。而且,还可以保证一些重要资源如渔业资源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7)夏皮罗认为,中国与拉美加强接触应该有助于加强美、中、拉三方合作,而不会损害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

其次,布什政府试图通过与中国交换对拉美地区的看法而加强相互理解。主管拉美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托马斯·香农于2006年4月赴北京访问,双方首次在中美战略对话框架下就拉美问题进行磋商。磋商的目的在于促进双方沟通以防止误会发生,并找出未来可共同合作的领域。对于香农的访问,中国的媒体和专家都给予了积极评价。(28)

最后,针对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加强,目前很多政策建议是敦促布什政府重新重视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应该始终在门罗主义的框架下看待拉美问题。(29)一些国会议员和负责西半球事务的官员认为,正是因为“9·11”之后美国忽视了拉美,才导致中国加强了其在拉美的存在。

总而言之,无论布什政府现行政策还是专家的政策建议,都强调美国不可忽视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加强。因此,可以说,中拉关系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的发展变化,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中拉关系的发展可以被看作中美关系的外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美国看来,中国实力的增强被看作是对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对于如何应对这个挑战,美国国内存在“遏制”中国和“接触”中国两种观点之争。“遏制派”根据新崛起的大国必然向传统大国挑战的国际关系逻辑,认为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新崛起的大国,必然向传统的大国——美国挑战,威胁现存国际秩序,因此,美国必须遏制中国。而“接触派”认为目前以及可以预见到的将来,中国的力量尚无法对美国优势形成全面的挑战,而在维护亚太地区稳定和推进亚太经济合作方面,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因此,应该对中国实行接触政策,将中国纳入现行国际机制,以国际机制的规则来约束它将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克林顿上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和犹豫,最终对中国实行“全面接触” (comprehensive engagement)政策,强调两国利益的共同性,用发展共同性来减小或者遏制差异性。布什上台后,其初期政策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中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在“冲突”的基础上来追求尽可能的“合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强,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这种情况使得美国对中国的任何形式的孤立政策都将不那么有效。于是,布什政府开始用经济整合来制约中国,采取继续同中国交往以获取经济利益的“遏制加接触”(congagement)(30)战略。2005年9月,副国务卿佐立克抛出中国是“利益攸关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的概念,其意就是中国应该在全球体系中积极与既有大国合作,扮演一定的角色,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问题。因此,目前来看,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取向将把中国与美国盟国关系的加强看作中美关系发展和实现美国长期目标的机遇。这几年中美两国在反恐、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防治大规模传染病以及维护金融稳定、信息安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相互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证明,中美良性互动对两国有利,对世界有利。因此,从“接触”的战略角度来看,对中拉关系的发展,美国的政策不会突破中美目前双边关系的框架而走得太远。况且,中国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其目的并不是要寻求在这一地区与美国对抗。因此,在与拉美国家的合作方面,两国的最佳战略选择是寻求共赢,避免利益短视化。

四 结论

虽然当前美国政府并没有制订特别针对中拉关系发展的战略政策,但可以看出,美国是把中拉关系的发展放到中美关系的框架内,从全球视野、地区层次和双边关系的角度中考量其对美国利益的影响。

从双边的角度来看,布什政府并不认为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美双边关系是第一位的。而且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是外交政策重点。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加强是基于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应尽力从这一点上理解中国的动机,而且把中拉关系的发展放到中美关系的大框架中进行考量。

从地区层次来看,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于拉丁美洲来讲有其积极的影响。中国扩大在拉美的投资将起到刺激拉美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点与美国在西半球的目标是符合的。

然而,尽管美国目前并没有认为中国加强与拉美的经济联系对美国的利益形成直接威胁,但普遍接受中国在西半球的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因此,美国在中拉关系的发展不会完全放任,也不会给予中国过多的空间。也就是说,美国在拉美地区“接触”中国的同时,不会放弃其“遏制”的战略因素。

注释:

①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

②在中国海外投资目的地中,居首位的是亚洲;其他地区依次为拉丁美洲,非洲,北美,欧洲和大洋洲。

③ Hearing Testimony on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before the Western Hemisphere Subcommitte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April 6,2005.

④Hearing Testimony of June Dreyer,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before Western Hemisphere Subcommitte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April 6,2005.

⑤"China Focuses on Latin America",United States South Command,Open Source Report,Prepared by Open Source Solutions,November 30,2004.

⑥Hearing Testimony of Peter Brookes before Western Hemisphere Subcommittee of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April 6,2005.

⑦Guillermo R.Delamer,Lyle J.Goldstein,Jorge Eduardo Malena,and Gabriela E.Porn,"Chinese Interests in Latin America",Latin American Security Challenges,Edited by Paul D.Taylor,Newport,Rhode Island:Naval War College,Center for Naval Warfare Studies,2004.

⑧Kerry Dumbaugh and Mark P.Sullivan,"China's Growing Interest in Latin America",CRS Report for Congress,Order Code RS22119,April 20,2005.

⑨Trade Statistics Are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as presented by the World Trade Atlas; U.S.Foreign Investment Figures Are from the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Department of Commerce,February 2005.

⑩Hearing Testimony of Dr. Cynthia Watson,Western Hemisphere Subcommittee of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April 6,2005.

(11)Hearing Testimony of Riodan Roett,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before the Western Hemisphere Subcommittee of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April 6,2005.

(12)Hearing by General Wesley Clark before 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March 9,2005.

(13)Hearing Testimony of Pardo-Maurer before the Western Hemi sphere Subcommittee of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April 6,2005.

(14)Kelly Hearn,"China's Peaceful Invasion",The Washington Times,November 20,2005.

(15)Mary Anastasia O' Grady,"The Middle Kingdom in Latin America",Wall Street Journal,September 3,2004.

(16)James Cooper,"Trade Agreements Dangerous to the U.S.",Miami Herald,March 10,2005.

(17)Riordan Roett,"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the Western Hemisphere",Statement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United States Congress,April 6,2005.

(18)Chris Kraul,"China to Invest $5 Billion in Venezuela Oil Projects:The Deal is the Asian Nation's Latest in Latin America to Help Meet its Rising Energy Needs",Los Angeles Times,Aug 29,2006,Page C.1.

(19)O' Grady,"The Middle Kingdom in Latin America".

(20)Mary Anastasia O' Grady,"The Middle Kingdom in Latin America",Wall Street Journal,September 3,2004.

(21)Hearing Testimony on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Before the Western Hemisphere Subcommitte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April 6,2005.

(22)Harry Harding,A Fragile Relationship: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2.

(23)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West Hemisphere",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 Hemisphere,April 6,2005.

(24)Riordan Roett,"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the Western Hemisphere",Statement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25)Roger F.Noriega,"China Seeks More Influence in Latin America",Testimony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ern Hemisphere,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April 7,2005.

(26)(27)Charles S.Shapiro,"The Role of China in Latin America:Diplomatic,Political,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Hearing before the Senat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ern Hemisphere,Peace Corps,and Narcotic Affairs,September 20,2005.

(28)Xinhua News Agency, “China-US Latin America Talks Increase Trust”,April 15,2006;郝亚琳、刘东凯:《在更广范围谋求共识避免冲突——分析人士解读中美首次拉美事务磋商》,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14/content_4425228.htm;张国庆:《拉美已成稳定中美关系的“第三方效应”》,载《国际先驱导报》,2006年4月14日。

(29)Humphrey Hawksley,"China's New Latin American Revolution",The Financial Times,April 4,2006.

(30) "congagement"是"containment"和"engagement"合二为一的词,最早见于目前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前驻伊拉克大使哈利勒扎德主编的《美国和崛起中的中国:战略和军事方面的影响》(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一书。他认为中国崛起后的走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和美国的朋友,也可能为谋取地区霸权而成为美国的敌手。一味执行接触政策,会使美国在一旦受到中国挑战时毫无准备和措手不及。而一味实行遏制政策会把中国过早推到敌对阵营,在经济上对美国也十分不利。而且,美国现有的资源以及周边盟友的态度都不足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因此,他认为最佳的政策是“遏制加接触”,承续接触政策,希望能改变中国成为民主国家,防止中国对美持敌对态度;同时采取遏制措施防止中国强大后挑战美国的利益。美国学者认为,小布什于2001年上台后“遏制加接触”成为对中国政策的主流。

标签:;  ;  ;  ;  ;  ;  ;  

从美国政策看中拉关系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_拉美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