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思考_思维品质论文

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阶论文,思维能力论文,物理论文,教学中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能力从来就被视为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对生活、科学的态度,还是特长发展的选择,或是问题解决的实践,都离不开思维的发展,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高阶思维既是高中生创新素养中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培养的追求。

      一、高阶思维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我们可以看一下2001版Bloom教育目标认知分类的情况(见表1)。确认了较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和心智发展水平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评价和创造。

      国内教育界对高阶思维的描述不多,但也认同高阶思维是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是一种跨学科、跨知识领域,能对思维予以评价的思维。它是生成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互补运用,自富于创造性的跨学科知识的思维。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直接表现为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

      高阶思维与高级思维是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高级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一种思维相对另一种思维比较而言的。例如,抽象思维相对于形象思维,可以称为高级思维,立体思维相对于平面思维也可以称为高级思维。高级思维不仅具有相对性,还会随着思维者年龄的增长,阅历、思维水平的提高而变化。高阶思维则对应着认知水平和层次,是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确定的,对它的描述,有较为确切的认知行为动词解释。

      关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钟启泉教授指出:发展高阶思维,要以高阶学习活动予以支持——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开展问题求解的学习活动;要形成知识共享、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同时还应该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注重环境营造,注重教师有意义地引导。香港学者陈浩文博士在谈到如何提升高阶思维时也指出:要提升高阶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论证、反驳、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判断、决定能力;要理解学科的思维方式。

      

      思维能力从来就被视为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对已有知识或已有作品的审视反思,还是新知识的融合、构建,新项目的设计完善,问题解决的实践,都离不开思维水平的支撑,特别是对应于“创造”等级的高阶思维能力的支撑。

      二、物理课堂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关注点

      1.关注高阶学习活动方式组织教学

      培养高阶思维,需要以高阶学习活动方式组织教学,“分析、评价、创造”需要建构“概述、构造、检查、表述”的课堂环境,搭建学生“评论、判断”的思维碰撞平台,从而达到“产生、假设、规划、设计、创作、发明”的目标。经过多年课改的实践,广大物理教师对高阶学习活动方式是非常熟悉的。比如,“问题教学法”、“抛锚式教学”、“脚手架教学”、“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教学”、“头脑风暴”、“学徒式学习”等,许多都是教师们耳熟能详并已广泛用于课堂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流于形式,能体现高阶思维培养的核心要素,注重“分析、评价、创造”,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就能落实在课堂物理教学中。

      案例1 静电场复习

      静电场复习时,笔者布置了一道练习题。如图1,两个带+Q的电荷相距2a,在它们形成的电场中,有一带负电的粒子(不计重力)正在作匀速圆周运动,试问该粒子的轨道应在哪里?呵,这下热闹了。有的说是在两个点电荷之外的距离较远的圆周上;有的说是在绕着某一单个点电荷的圆周上;有的说是在绕着一个核转动且正对另一个核的位置上;也有的说是在垂直于点电荷连线中点的平面上;还有的则拿出了二价原子(核内有两个质子)核外电子的模型作为佐证等。笔者没有直接否定哪一种说法,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中笔者要求学生讲清自己的理由,找出他人的错误,以理服人。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同学们从核外电子轨道的佯谬到电子云的形状,从几率的意义到衍射条纹的实质,进行了条理分明的阐述,明确了这两种模型的不可比性,以及粒子绕双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不可能性。辩论中,同学们还对粒子重力不能忽略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可以在以点电荷连线为轴的上方平面旋转,并计算了这种情况下的回转半径以及与点电荷的距离。

      

      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这一部分的知识要求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尽管这样的教学,在课时使用上较为“奢侈”,但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角度看,确实是值得的。演讲、辩论等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是提供了开放、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让学生自由思考、批判和表述,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关注物理课堂中思维教学内容的渗透

      为了培养高阶思维,可以开设一些专设课程,比如,思维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思维方法,体会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但是物理教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思维专设课程的教学,只能在教学中利用物理问题,有目的地渗透思维发展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案例2 如图2所示,给出了几根蜡烛、一盒火柴、一盒图钉,一段绳子,如何把蜡烛竖直在墙面?并分析蜡烛所受的力。

      

      蜡烛除重力外所受的力,取决于蜡烛在墙面竖直的方式。蜡烛在墙面竖直的方法很多,如,利用绳钉悬挂法、利用蜡油粘合法等,最简单的则是将蜡烛直接放在地面、靠在墙面(虚接触)。不同的操作方法使得蜡烛的受到的力的性质不同,如果只从物理角度分析力的性质、大小、方向等问题,这样的教学是标准的。但如果注意到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蜡烛在墙面竖直的方式,进行思维方法的教学渗透。

      蜡烛在墙面竖直方式的问题,有点像“脑筋急转弯”,但却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习惯使用常用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形成的固有的思维习惯。例如,在这个问题中,看见绳钉就想到了悬挂,看见火柴蜡烛,就想到了点燃,这就是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摆脱事物的固有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原有的一些习惯有时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有时又会阻碍思维的发散。要提高认知水平,就需要在集体的头脑风暴中不断汲取别人的思维所长,修正自己的观点,使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能力得以提升。

      3.关注学生讨论发言的批判性思维成分

      现在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都具备“问题教学”的特征。在这一类型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环节是不能缺失的。如果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只是介绍自己的方法或方案,那还不够,至少缺失了对方案的评价。通过观察、倾听、分析,发现他人问题解决方法的不足,及时指出(评价),并做出修改完善,甚至另辟蹊径重新设计(创造),重新予以评价,这样的思维过程既包含了生成性思维,又张扬了批判性思维,符合了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要素。

      案例3 静电除尘现象的解释

      通过实物投影仪,讲台上的装置被清晰地投放在大屏幕上。一个广口瓶,橡皮塞中央插了一根铜棒,瓶身外绕了几圈粗导线。一个直流高压电源通过开关,一端和铜棒相连,另端和粗导线一端相连。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整个装置后,打开橡皮塞向瓶中喷入浓烟,然后塞紧瓶塞。只见瓶中烟雾弥漫,一片浑浊。然而,随着开关闭合、五万伏高压的加载,瓶中的烟雾浑浊立刻消失,瓶中又重新恢复了清澈透明。

      同学们被这像魔术般的“表演”完全吸引住了。数秒的沉寂后,教室里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一边分析,一边争论,几个同学甚至围住了讲台,仔细地审视各个装置,大家都想尽快搞明白烟雾是怎样消失掉的。几分钟后,教师将同学们的观点进行了集中:(1)瓶中形成了磁场,烟雾分子因磁场吸引而消失;(2)瓶中形成了电场,带电粒子因电场力作用被吸附到铜棒和瓶壁上。

      “瓶中怎么会有磁场呢?”有同学开始质疑了。“铜棒和导线没有构成回路,没有电流,不可能形成电流的磁场。”也许是被“点中了要害”,提出磁场的同学接受了其他同学的观点。全班同学的意见开始趋于统一了。

      “烟雾中有带电粒子吗?通常物体都是电中性的呀。”不知哪位同学嘟囔了一句。教室里寂静了,也许是同学们都没有想到的缘故吧,大家都不知该怎样回答,讨论也开展不起来了。

      “我为大家重新做一遍实验。不过,这次我要调整电压,请大家注意瓶中的效果。”教师说着重新开始了操作,只是瓶中充满烟雾后,电压调到了三百伏。“没什么效果嘛。”有同学开始小声议论。电压继续上升了,五百伏、八百伏……每隔几秒,电压都重新调节一次,上万伏了——瓶中的“魔术”再次重现了。

      “为什么电压低的时候没有效果,一定要加到几万伏的高压呢?”“是啊,几百伏也应该有电场,照理说也应该对带电粒子有电场力呀?”同学们的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这次,问题的关键变成了为什么要加载高压?高压的作用效果到底在哪里?

      “即使是低压,电场还是存在的,没有效果,只能说明烟雾粒子不是带电粒子。”“高压产生了效果,说明高压时烟雾粒子应该是带电的。”“低压时粒子不带电,高压时粒子带电,难道粒子是被催化了吗?”

      “电离,对,是电离。高压使电中性的分子电离了。”“电中性的分子被电离,形成了带电粒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电场力作用运动,吸附到瓶壁和铜棒上,烟雾就消失了。”

      同学们经过讨论、研究,终于完成了对“静电除尘”的解释。在随后的课堂点评中,教师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讨论结果;另一方面,重点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了分析,尤其点评了“磁场作用”和“烟雾带电”两个假设的否定过程。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去否定、批判和假设,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4.关注“一题多解”的指向性

      “一题多解”要求学生不为解题定势左右,通过生成性思维,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但是新的解题方法是技巧上的提高,还是解题思维上的变化;是在他人基础上的改进,还是自己全新设计,需要教师有所关注,才能正确点评和激励学生。

      案例4 某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连续两个相等的位移s时,经历的时间分别为

。试求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

      该题的常规做法是设出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代入运动学基本公式即可求出。另一种做法是利用平均速度,分别求出两段位移的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然后根据加速度定义求解。为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教师请学生介绍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学生A:我也试着用基本方法求解,可是方程几处都出现了二次函数,求解太麻烦了,我相信应该有更简单的办法,于是就想到了用平均速度来解。

      学生B:我仔细地审题,发现题设条件隐含了平均速度的概念,我就选择了用平均速度求解。

      可以看出,B同学从接受信息开始,“分析”、“评价”就开始同步,而A同学“分析”过程不够仔细,也未能及时评价,碰到钉子后才进入“评价”过程,效率较低。当然A同学在对原求解方法的评价中表现出来的较为明显的批判性思维,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如果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只是两种解题方法本身的比较,就不可能对思维的发展做出较为有效的评析。

      案例5 光滑大环被轻绳悬起,从环的上端释放两个套在大环上的小球(如图3)。环与球的质量不能忽略。小球滑至何处时,轻绳张力为零?

      

      按照正常解题逻辑分析:环必受小球给其沿径向的弹力,因此球只能在上半环时方可使大环受到斜向上弹力(与球受向心力方向相反),也才有可能使悬线张力为零。利用能量守恒、向心力、平衡、隔离法、力的分解等知识,可以求出结果。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有重量的物体被悬挂起来,为什么悬绳张力为零呢?这只有在失重状态下才能实现。利用系统分析、失重、分解等,也可以求出结果。

      这两种求解方法差异较大,思维的差异更为明显。前者在问题研究时选取了独立对象,后者则采用了系统分析;前者的解题思维按部就班可以称为直线思维,后者的思维则是由结果反问属于逆向思维。本题教学中如果在注重求解方法差异的同时,有意识地从思维角度去分析类似问题,就可以找到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切入点。

      5.关注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对于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探究性实验中对学生猜想的验证,形成的是“事实评价”。而在“事实评价”之前,加强对实验方案(或设计)的“思维评价”,则是凸显“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组织学生在实验前开展对实验方案的评价。

      案例6 为了测量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A:在水平桌面上,用测力计水平拉动一个已知质量的滑块,使滑块匀速运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再根据物体平衡时的受力关系,即可得出此时滑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更换材料相同、质量不同的滑块,重复操作,可以得到若干组滑动摩擦力的数据。将摩擦力和对应的滑块质量列表,就可以测得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方案B:水平桌面上铺有一张白纸,白纸上放着一个已知质量的滑块,滑块一端被水平绳拉住,水平绳则与固定的测力计相连。沿水平绳向滑块另一端方向拉动白纸,即可读出此时的测力计读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更换材料相同、质量不同的滑块,重复操作,可以得到若干组滑动摩擦力的数据。将摩擦力和对应的滑块质量列表,可以测得滑块与纸面的动摩擦因数。

      教学中对实验方案的分析评价的讨论非常热烈,两个实验操作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可视性、测量结果的不一致性等,都被提了出来,而随着问题的提出,新的设想也诞生了。比如,实验B中的测力计可以由力传感器替代,实验A改为借助通过滑轮的砝码下落拉动滑块等。两个实验最终都进行了操作,也验证了学生对方案的评价。但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最为出彩的就是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过程。

      6.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模式

      高阶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对思维进行思维和评价”,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不受束缚,敢于思考、批判、评价的勇气和态度。作为教师就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行为模式,不迷信权威,敢于对教材进行“批判性”评价,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做出表率。

      三、物理教师要积极参与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是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研究性课题、社团活动等方面,有着学科背景的优势,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培养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校本课程建设,在课程的开发、建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搭建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独特舞台。

      例如,开发校本辩论课程。辩论课程就是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辩论呈现出的是辩手在接受信息后的分析、评价、创造能力,凸显的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几年来我们已经看到,辩论课程不再是文科教师的“专利”,已经在物理课堂、科技活动中大放异彩。

      再如,开发创新实验室课程。2010年以来,上海市许多高中都建设了学校创新实验室,不仅给高中生带来了许多科技发展的新鲜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以下是某校创新实验室课程开发的案例——《能源实验室课程计划》。

      第一模块(二课时):能源的知识。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学生资料查询交流。

      教学内容:能源的概念;常规能源;新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能源的使用;能源的危机。

      第二模块(一课时):能源模型的参观。

      教学方法:实地参观、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火力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源、风力发电。

      第三模块(一课时):发电机原理。

      教学方法:教师授课、教具观看、学生体验。

      第四模块(四课时):学生制作(一)——水力发电机模型;结构式积木搭建场景;发电机模型、水力冲击系统;各种灯泡发光表示效果。

      第五模块(四课时):学生制作(二)——云霄车机械能守恒模型的研究;轨道的设计;轨道平整度调适;小球运动的能量守恒及测量。

      第六模块(四课时):学生制作(三)——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太阳能电池板电动势、内电阻的测定;太阳能发电储存实验;太阳能动力的应用(路灯、电扇、水泵等)。

      第七模块(四课时):学生制作(四)——风能发电机模型和应用;风力发电机(水平、垂直)功率测定;风能动力小车安装。

      第八模块(四课时):学生课题研究作品介绍;重力发电模拟装置;太阳能滴灌模拟装置。

      这一课程,从第四个模块开始,强化学生的设计和动手实验,不仅与学生已有知识形成了关联,还涉及“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培养要素,这样的课程无疑为高中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只要我们在物理教学中重视这个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加强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研究和分析,就一定能在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成功。

标签:;  ;  ;  ;  ;  ;  ;  ;  ;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思考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