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招生现象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出路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从中学招生现象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出路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从中招现象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招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出路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普遍出现了滑坡现象。据悉,全国不少地区中职招生未能完成计划,有些地方职高第一志愿报考率只占招生计划的10%。北京市的情况也不乐观。虽然今年北京市“职普比例5:5,普通高中扩招一万人”的计划已经基本实现,但是今年北京市中职中考考生数首次低于招生数,某些城区中职招生只完成计划的70%。一所国家级重点职高因没能提前招生而成了“重灾区”,往年招生1000余人,今年只招了400余人。一所农村地区的市级重点职业高中,往年招生600多人,今年只招了280人;而该校往年报名人数达1000余人,今年报名人数只有几十人。更多的职高学校的校长对招生数避而不谈,似有难言之隐。

职业高中一段时间曾经火爆京城。那时职高录取分数线与普高不相上下;如今,职高学校的校长、主任却要亲自出马,联系生源,却依然问者寥寥。中等职业教育成了学生、家长,甚至企业单位用人的“最后选择”。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普高”

北京市某中学高一×班,已经开学几天了,尚有一名学生没有报到。该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今年向社会扩招了高中学生,分数线随之也比往年降低了一些。即使如此,这个学生的成绩仍低于录取分数线。按学校的规定,他得缴一定数额的赞助。他的家长说了,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普高。于是,到开学这些天,家长还在忙着四处借钱筹款!

宁愿借钱让孩子上普高,也不要上职高、中专、技校,这是许多家长的态度。“上了普高,就离大学近了一步。现在一家就这么一个孩儿,孩子的前途、生存、将来的生活保障都是操心的事儿,哪能不掂量掂量呢?就是死档了,花钱找学校也要上普高。”一个孩子的家长这样说。这样的看法在家长们当中颇具代表性。那么其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一些教育界的专家指出,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提倡,重能力而不惟学历,按照个人的实际进行培养,使每个人发挥他的最大潜力,应当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根本理念,也就是所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这一教育改革的方向却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障碍,这就是传统观念。社会上流行“蓝领”、“白领”的区别,对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技术工人没有给以应有的地位和尊崇,还没有形成对劳动技术提倡认真钻研学习的社会舆论,反映出来就是传统所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才有了借钱上高中、“死档”生花钱上高中的事。

改变传统观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一些教育政策的决策部门,在制定政策当中,往往也不知不觉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干扰,于是在各地中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出台了一些莫名其妙、相互矛盾的举措。有人对中招政策中的失误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乱”。

中招政策中的“乱”

教育界专家指出,在各地中招过程中,首先是高校扩招对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冲击。高校扩招引发普高扩招,不仅抢走了中职招生的一大部分生源,而且在客观上造成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者信心上的打击。一方面国家将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不能不连带引起“普高热”的效应。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都对普高扩招大开绿灯,职教的规模相应的必然缩小。中职的学历面对高学历劳动者比例的增加和竞争也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于是,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则重新抬头,连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次等教育”,甚至有职业高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下岗后备军”的说法。继而某些教育决策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失去了清晰的认识,重视程度越来越下降。在做好将高校、普高扩招对职教招生的冲击降低到最小的工作方面没有出台有力的措施,未能“未雨绸缪”。

又如,北京市今年推出了普高和职高招生5:5的比例,这是为了达到北京市普及高中教育,2005年进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目标。但是这一比例结构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各区县地域差异的实际。例如,教育程度高、知识分子荟萃的中关村“硅谷”地区,普高、职高的比例即便是8:2也是正常的,但对一些远郊区县的农村地区,这样的“一刀切”,对职教的发展并非十分有利。

再有,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片面地理解第三次“全教会”关于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方针,为大力发展“普高”。结果是盲目扩大普高教育规模,甚至不惜牺牲中等职业教育,在政策上实行“多一个职高不行,少一个普高不可”,使“普高热”愈演愈烈,失去控制,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失调。事实上,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包括了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

最后,在中招当中,有部分地区在报考前出台了收费标准,普高收费低,职高收费高;普高提前招生;初中毕业生必须首先报考普高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一些地方中招政策的决策者,面对教育改革的复杂形势迷“乱”失序的心理状态。

社会舆论导向:一窝蜂奔向高学历

社会舆论大肆炒作高校、普高的扩招,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的误导,是中等职业教育受冷落的又一大重要原因。在号称“硅谷”的中关村找工作,最低也要大专学历,职高生大概只能在个别小公司中一露头角。许多人持有一种错误的人才观——似乎人才只能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而忽视了技术工人也是一种人才,社会各种能工巧匠也是人才,新型的现代农民也是人才。在这种社会舆论的氛围下,企业用工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对于一般学历的普通劳动工人,却缺乏激励政策。在许多企事业单位中,普遍的作法是将待遇与学历挂钩,工资、福利都与高学历联系起来。在劳动用工制度上没有实行严格的“劳动准入”、“先培训,再就业”。在企业内部的福利方面,甚至普通劳动工人的基本福利待遇等无法兑现。这些显而易见的“不平等”,反过来又对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舆论作实了论据。

职高学生,是太多了吗?

那么,我国对职高学历学生的需求到底是怎样的呢?企业用人真的到了非要求大学学历不可的程度了吗?教育部职教司副司长刘占山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盲目追求高学历,完全脱离了国情、脱离了社会实际。刘司长以数据和事例说明这一点。有确切的数据表明,在我国1亿4千万在职职工(不包括乡镇企业)当中,可以称得上技术工的只有1/2,三级工以下的占60%以上,中级工占35%,高级工不足5%,个别地方只占2%~3%。这样的素质怎么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怎样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迎接“入世”的挑战?八九十年代虽然有些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线,但一转化成产品,就显出巨大的差距。例如,我们引进了国外的手表生产线,但生产不出人家那样的产品;国产的桑塔纳轿车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电子产品的合格率就更低。这些都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工艺上的问题,是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均不发达,不能让更多的人都上大学,但又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即便是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也需要第一线的高技术工人。经过调研,苏州工业园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对技术工的需求是迫切的,苏州工业园区的40%~60%的劳动者还是中专生。《北京青年报》也曾做过调查,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当中,对高级技工和技师的需求占第四位。可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符合国情的。

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量出现,以信息、金融为主导的新兴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社会对专门人才及劳动者素质的需求有了明显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在布局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诸方面都出现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体制以及条块分割、分散办学、专业重复设置、资源配制不合理、规模效益不高等问题开始日渐突出,成为制约职教发展的“瓶颈”。

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偏向普高,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应有的办学条件,教学设备陈旧。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为职教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比如职教的教学设备要求“超前性”,至少要与生产部门的设备水平相当。职高学生的人均财政标准本应高于普高学生3倍~3.5倍,但实际却少于普高的人均水平。

另外,缺乏高质量的师资,也是在社会上对职教缺乏认同,职业教育信誉不高的一个原因。

职教结构刚刚开始建立,还不成熟。在高职出现以前,中职教育属于一种“终结性教育”,没有深造的机会。在当前的“学历社会”,这种教育自然不受欢迎。现在高职有了,但却是大专层次的,本科层次的高职还有待完善。升学的道路不通畅,人们对职高的信任度自然不会立即提升。

走出困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找出路

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虽不会“全军覆没”,但是要走出低谷,还真得费点心思。可喜的是,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已经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始了种种有益的探索。

今年9月,崇文区将104中和199中合并,实行强强联合,改为现代职业学校;将201中与49中合并,成为新型高中——综合高中(49中);把崇文门中学划为综合高中(普高系列),其特点是加强企业班的文化学习,打通职教、普教间的壁垒。

宣传区将北京财会学校、148中学职高部、149中和宣武工商行政管理学校合并为北京市宣武第一职业学校。借此,宣武区的职高数量由以前的十几所减少到现在的3所。而这3所学校,两个是国家级重点,一个是省部级重点。合并后的宣武第一职业学校有近20个专业,本部教学以英语专业为主,东校区以外事服务专业为主,西校区以财经专业为主;文化课教师可以“打通”授课。该校的于主任说:“职高正在走向精品教育时代。”

东城区的177中、196中和164中原来是职普合设校,今年都不招职高生了。朝阳区的26所原职普合设校也全部实行分离,其中的21所职普合设校停止招收职高生,只将5所原职普合设校变为独立设置职高。

与高等教育接轨无疑成了中等职业教育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从2000年开始,职高、中专、技校学生不仅可以考高职,还可以考大学。今年,朝阳区求实职业学校有70%的考生被高等院校录取。其中,日语专业学生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7人,占该院在京招生人数的45%。该校今年考高职的最高分达627分,考普高的最高分是507分,在北京市属于高分段。这一成绩说明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不低。

海淀信息管理学校在招生滑坡的形势下,学校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有所增招。该校赵校长这样介绍了有关经验:信息管理学校依靠学校优良的信誉赢得家长、学生的信任,所开课程符合社会需求,并且做好了提前招生的自我宣传工作。

据求实职业学校晋校长介绍,求实职业学校与北大青岛集团合作建立了APTECH计算机教育中心,该中心的第一期学员36人已在9月正式开班上课。该班以培训IT(信息技术)人才为主,并将以独特的经营方式、先进的教育产品、优秀的教学方法和高质量的服务创职业教育品牌。该班作为该校为高二、高三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学生毕业既能拿到学历证书,又能拿到该专业的多种国际认证。该校的日语专业还将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衔接,创“直通车”办学模式试点。“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只有努力去寻找市场,创办新专业,拓展职教功能,才能走出困境。”晋校长这样说。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向高级阶段发展。专家指出,新世纪的职业教育体系必将走“将普教、职教、高教、成教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系统开发,层次高移”的发展道路。为适应这个趋势,中等职教必须进一步改革。

第一,要切实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近年来连续出现中职招生计划人数高于考生人数的情况,说明一方面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教育供给,于是升学的途径增多了;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也亟需调整和提高。

第二,要切实把职业技术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职业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加强自我宣传,提高对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和对学生、家长的吸引力。

第三,要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学校的布局和规模,按照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加快新一轮课程改革。

第四,促进职、普沟通,加强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尝试在综合高中课程中加入职业教育内容,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高质量生源,构建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第五,中职要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中寻找发展途径,不能再走依赖政府政策倾斜的老路;政府应为中等职教提供必要的服务,在提前招生、“农转非”、招生计划的制定和分配、考试方法和程序的调整、学籍管理等政策性问题上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促进中职发展。

 (执笔人:朱桂英 刘原)

标签:;  ;  

从中学招生现象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出路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