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交往的历史形式、特性和社会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特性论文,形式论文,功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把握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虽然理论界对于交往及其在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交往在历史上的发展形式及其特性和社会功能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如何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历史形式及其特性与社会功能,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有待深化的问题。故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于交往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作一探索。
一、交往的历史形式
正如任何事物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科学实践观中与生产辩证统一的交往,其表现形式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说:“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交往,而不是单纯的个人交往。”〔1 〕这里的“一定条件”是指任何交往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有关,这就决定了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交往的表现形式也必然随之构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这一序列,具体表现为三大阶段的依次更替。
马克思认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交往形态。在这种交往形态下,人们的生产和交往主要建立在依赖天然的自然界和肉体自然的需要以及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各个个人通过某种“家庭的部落的联系”而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个人受他人限制的“规定性”。个人生活在以血缘联系起来的“共同体”中,其是作为共同体的器官和部件而存在,离开了这种共同体,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随着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和国家出现了,整个社会便从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氏族或部落的共同体的社会形式向宗法制和封建等级制的社会形式过渡。这时个人虽然摆脱了对共同体的依赖,但他只是作为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相互交往,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或作为种姓成员,或属于某个等级。”〔2 〕这意味着个人虽然摆脱了自然的共同体的“脐带”,但在等级社会中,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不管他们其他的生活条件如何,这是一种与他们的个性“不可分割的品质”。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3〕同时,个人的活动固定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交往是其第二种历史形式。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以血缘、地域和等级为纽带的交往被以物为媒介的交往所代替。由于社会分工和私人利益的相互隔绝,现实个人之间的交往采取了商品货币的形式。商品成了一切事物价值的代表,统治了整个社会生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本身是一个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就“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4〕资本以对物的依赖的交往取代了对人的依赖的交往。
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只是在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的意义上进行交往,个人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一个单位,其目的和需要只是自身的事情,只能依靠自己。但同时这种实现个人需要的活动又是单个人无法进行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一方面在孤立状态下进行生产,但另一方面其生产的目的实现则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程度。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个体与“类”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对立,在这种物化形式下“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限的生产工具和有限的交往的束缚,……因此他们只达到了新局限性。”〔5〕在马克思看来, 这种对物的依赖性的交往是一种“被迫交往”,它使个人“受到物的力量的统治”而不能自由地活动与交往。资本主义造成的这种个体和“类”的对立,表明在这一社会中,人们的共同体或共同本质对一切人来说都是外在的,因而是偶然的东西。个人采取了自由发展的形式外观,但自由发展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这种自由发展是有限性基础上的有限发展,因而又是最彻底地取消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使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化,从而使人类的交往变成一种外在的物化关系。但它毕竟“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同时“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6 〕这种能力体系一方面表现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在异化形式下个人的活动能力的增强,个人不再如封建依附状态下那样某一种规定性上进行社会交往,而是在自身的独立性中以交换价值为手段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促进物质交往的自主意识不断增长,使之能够超越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形成的地域封闭型意识,代之以世界交往的意识。同时,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现代化交通及通讯手段,为打破自然环境所形成的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隔绝状态的屏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的这种丰富的能力体系为人类最终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实行个人自主活动与交往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代替资本主义物化交往的将是以生产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交往。它是交往形式发展的第三阶段。
这是因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人和自然、人和人矛盾的真正解决,个体和“类”的对立也将得到科学的解决,从而使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交往。
首先,普遍的交往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进行的。在以物的依赖性的交往形式下,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劳动与资本、个体和“类”的尖锐对立,它使交往变成了一种与个体相对立的异己的社会力量。马克思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历史发展表明: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独立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并不是同个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而是每一个人的本质表现,是他自己的活动、生活、享受和财富。〔7 〕资本统治下形成的个人与社会相分裂的状况,只有在消灭旧生产方式和旧交往方式以及旧的社会结构的时候才会结束。代替这种分裂状况的将是个人的普遍交往形式,各个个人在彼此的自由联合中获得自由。
其次,普遍的交往是个人对自己生命本质的全面占有。这就是说,自由人联合体中的普遍交往,是个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确证,即其交往中个人实现了对自己生命本质的全面占有。一方面交往不再是手段而成为目的本身。个人不再迫于生存需要而进行交往,而是在对自身生命本质的自由占有中进行交往。这种在主体自身中产生的交往需要是人们之间真正交往的需要,它不再是实现交换价值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另一方面交往成了人们的内在需要。在普遍交往中,个体与社会对立冲突的解决消除了交往对于个体的外在性,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等同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再次,普遍的交往体现了人对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在人对物的依赖的交往形式中,交往关系是一种统治人的外在异己力量,个人与其交往关系是异在的,交往是个人的被迫行为。在普遍交往形式中,由于消除了导致交往异化的根源,个人成为交往的真正主体,交往成为个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
以上论及的交往历史形式三大阶段的依次更替,从本质上看,同时又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和个人自主活动能力不断增强的历史。在交往的历史变化中,物质生产为个人之间相互依赖的自发交往转变为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交往,形成各个个人全面依存的普遍交往,从而最终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交往形式在历史中的变化深刻地显示出人类社会历史在自身内部矛盾运动中的自然历史过程的性质。
二、交往的特性和社会功能
交往是在社会领域中发生的特定活动,它是现实主体之间依照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要求和目的,凭借一定的交往手段(语言符号系统、通讯传导工具等)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因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三种不同历史形式,但这三种形式都体现了交往的特性和社会功能。
(一)、交往的特性
第一,互为主体性。交往既是生活于社会中的“现实的人”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一种能动性社会活动,又是其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主体自我实现的社会方式。它不同于人们以现实的生产活动来改造外部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区分是确定的,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而在交往活动中,这种区分是不确定的,只要人们一进入交往活动中就立即表现为互为主体的状态,不存在一个交往主体对于另一个交往主体具有“主动性”或“被动性”。这是因为,交往表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和现实化的形式;而社会关系始终都是面对客体的各主体间的关系。所以,交往的双方都具有积极倾向,它们同时扮演着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角色,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确证自己、影响对方,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二,交往的中介性。人们从事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是把主体的活动、本质力量从主体的存在方式转化为客观对象的存在方式。但是这种对象性活动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中介才能实现。人们只有结合在一起,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认识和改造外部自然界的过程中确证自身的本质。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个中介环节,任何改造外部自然界的生产活动都无法进行下去。同时,从交往本身来看,无论何种形式的交往,都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系统才能实现,特别是需要借助于人们所共同理解的中介系统——语言符号系统,通过它进行信息的交流与转换,实现双方在思想、感情、信息上的沟通和对活动本身目的、意义的理解,以协调彼此的行为,进而达到能量的交换和力量的结合,中介性是交往的主要特性。
第三,交往的互动性。交往的互动性是指交往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性质。在生产活动中,虽然外部自然界对人具有优先地位,人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和受动性。但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始终只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交往活动中,交往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人,人们之间互为主体和客体,相互实现着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交往双方之间双向的交流过程。每个交往主体在影响另一主体的同时,也受到对方的影响。交往的互动性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属性。
第四,交往的客观性。交往的客观性表现在一方面构成交往的诸要素,即交往的主体、交往的客体和交往的物质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实在,即使人们之间的情感、语言、记录下来作客观分析的;另一方面,交往在一定历史时代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受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与限定。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结果,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而受这种既定的客观的生产力所限制和制约的交往也是客观的。同时,交往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程度,是由同时代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提供和保证的,因而也是客观的。
上述交往的主体性、中介性、客观性、互动性是交往的几个主要特性,它们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了交往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和分割的基本内涵,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交往的社会功能
第一,沟通、协调的功能。人是社会的动物,从动态的角度看,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具体说来,物质生产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实现的,因为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人的共同活动”为必要条件,这种“共同活动”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这一活动不仅保证物质生产得以进行,而且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作为交往重要手段的语言符号系统,也是交往活动对象化的一项重大成果。语言符号系统作为外部刺激向意识转化的形式交换系统,使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的沟通过程以可感知、理解、让渡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为人们运用抽象理性形式把握客体提供了可能。大工业造成的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产生,使交往的沟通功通进一步强化。
在现实交往活动中,不同主体之间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取得协调一致的结果并实现其在物质、能量、情感方面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彼此的认同程度。由于交往主体认识上的差异或利益要求的不同,主体间交流活动的协调也会出现某种差异、甚至冲突。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使人们交流行动趋向某种程度的一致,就需要遵循社会交往的某些规范形式。这些形式是历史中形成的反映社会关系的客观法则,具体包括风俗礼仪、宗教习惯、道德规范等,它们是交往活动得以协调的依据和准则。虽然社会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在交往过程中也可以遵从某些交往的规范形式,但却不可能达到本质上的协调。只有在全体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的协调水平才会表现出形式上和本质上的同步发展。
第二,整合功能。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整体的契合力量,以保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交往就具有这种整体的契合功能。因为只有在交往的制约和作用下,人类社会才能呈现出某种有序地不间断地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社会有机整体中各种因纯洁的相互作用并不一定都是朝着同一方向发生作用,有些因素的作用相互抵销,可能使社会发展在短时间内出现混乱或停滞的状态,为了避免这种结果的产生,就需要通过交往的整合作用,使社会有机体各种因素以可能允许的范围,沿着一定方向、在一定的社会轨道中运行,从而把无数个体的离散力量整合为社会有机体中的整体力量。其二,人类活动有二种趋势,一种是分化,一种是分化基础上的整合。分工使人类活动不断分化,每一分化又通过交往引起新的整合而形成新的整体力量,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例如,一个国家内的工业和农业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分工,促进了其交往的发展;随着交往向世界交往转化,这一分工越出国界,以世界的规模展开,而世界交往形成的新的整合力量又推动着世界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其三,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呈现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通过世界范围的交往与合作,各个国家或民族就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从而尽快地缩小差距,促进人类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
第三,世界整体发展性功能。这就是说,物质生产的发展推动交往的扩大和交往的发展推动生产的进步是辩证统一的过程。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入,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交往将得到普遍发展,从而形成世界的整体性发展,而正是这种发展,成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普遍的交往,一方面,可以发现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事实(普遍竞争),而其中每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普遍发展为前提的。〔8 〕这表明共产主义的实现,除了具备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外,还必须有“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这一必要前提。
以上只是说明交往在社会有机整体运动中的几种主要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到了一种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合力”作用,其中沟通、协调是手段,整合是目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
由上可见,从对“人的依赖关系”的交往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交往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为基础的交往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狭隘地域性的交往转变为世界交往的过程。它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主体在交往的作用下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实现相互间的沟通、协调、整合与整体发展。这在本质上是一个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交往、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过程,也是从个体生产转向社会生产、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的过程,更是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进而结束人类历史、摆脱对物的依赖形态,最终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9页。
〔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0页。
标签:社会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