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与“一省两地”——海南省情再认识和发展战略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海南论文,发展战略论文,两地论文,三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个时期,我们在海南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有两点共识。一是关于基本省情的再认识。一致的看法是,经过“八五”的努力,我省初步形成了热带农业、资源工业、海岛旅游“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这说明我们已经走出了诸如“贸易立省”、“房地产主导”的误区。二是关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这就是要经过未来15年的努力,把海南建成我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三足鼎立”产业发展格局和“一省两地”发展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我们真正找准了海南的发展定位,从理想目标回到了现实目标。
有三个方面的情况可以证明这一分析是有根据的。
一、基本省情已发生深刻变化
1991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特邀国际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参加完成的《海南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对我省当时的省情劣势做出几点说明:(1)基本上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原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市场运行无序,要素流动受阻,内部积累资金能力十分薄弱,近期内难以提高。(2)农业至今仍十分落后,系统结构极不合理,生产与流通脱节,最近几年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萎缩状态(1988年——1990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4.3%)。(3)基本不具备工业生产能力,建省后成立的公司相当数量从事贸易,具有生产制造能力的实体企业为数不多。(4)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产业还没有真正落实,布局还较零乱,开发尚不规范,发展很不协调,虽然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但缺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整整5年过去了,这一权威性报告中所列举海南省情的劣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省委书记、省长阮崇武同志在海南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报告,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81亿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92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2)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总产值连续5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热带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3)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大幅度增长。工业增加值5年平均增长23.2%,新兴的汽车、摩托车、纺织、医药、轧钢等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4)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对外贸易和旅游业迅速发展。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7.7亿美元,内联企业实际投入350多亿元,商品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9.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24.4%,接待中外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23.4%。(5)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建设条件。5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6亿元,其中用于水利、电力、交通、邮电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达142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上述对比给我们的重要信息是,省情的主要变化是劣势的降低和优势的提升,最大的特点是确立了热带农业、资源工业和海岛旅游“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这是了不起的变化,这个变化既决定了海南未来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海南未来发展的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我省“九五”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三足鼎立”根基更深,立得更稳,真正擎起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大厦。
二、发展优势正实现战略转移
经过建省办特区8年来的发展,海南的潜在优势正向现实优势转变,粗放优势正向集约优势转变。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印证。
一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这种转化是厚积薄发与跳跃赶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三足鼎立”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的产物。
最有典型意义的是热带农业资源向热带高效农业产业的转化。这种转化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和有条件的。我们的成功在于牢牢抓住了三个环节。首先是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热作、水果、反季节瓜菜和海洋水产业。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迈出了两大步,第一步是从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迈进,第二步是从商品农业向高效农业迈进。其次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大搞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重视优良种苗和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提高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再次,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为中心环节,实施了生产与流通双向开发战略,有效地拓宽了我省农产品流通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我省资源工业的发展,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途径和潜力。比如,独具特色的饮料工业,前景广阔的石化工业,异军突起的制药工业,基础扎实的冶金工业,方兴未艾的建材工业,都是以加工我省资源为主,形成了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给我们的启示是,海南经济特区要增创新的发展优势,必须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功夫做好资源开发、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这篇大文章。
二是政策优势向体制优势转化。1992年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特区优惠政策为各省市纷纷效仿。这以后的4年我们主要是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较大的地方立法权和特区改革先行权,迅速把政策优势转化为体制优势,把特区的开发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以下地方法规具有较典型的作用和意义:
——《海南经济特区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放活了市场主体,增强了我省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打破了招商引资的瓶颈,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海南经济特区基础设施投资综合补偿条例》,实行投资重点向基础设施倾斜的鼓励措施,把有关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国际惯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把基础设施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海南经济特区从业人员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四个保险条例”,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有利于从业人员获得选择职业的均等机会和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为特区社会保障体系搭起了基础框架,增强了社会各方面对改革的承受力。
——《海南经济特区企业国有资产条例》,调整和界定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的新型关系,促进了国有资产存量的保值增值和合理流动,推动了国有资产从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除此之外,我省十四大以来还进行了52项重大改革,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构建了全方位外引内联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些改革开放的举措和成果,无疑是在政策优势基础上起步,进而增创了特区新的体制优势。
简而言之,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政策优质向体制优势转化,是新时期海南经济特区发展优势战略转移的集中表现。“九五”期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恐怕也离不开这两条工作线索,而这两条工作线索实际上又是围绕“两个根本转变”进行的,目标是“一省两地”。
三、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四个基点
基本省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优势正在实现战略转移,因此,发展战略的基点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第一个基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海南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无论情况发生什么变化,海南的发展都要建立在改革开放的基点上。我省“九五”期间的改革,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做好三件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二是健全特区市场体系,努力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三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低成本、高效率、大服务、强有力的政府。要扩大外引内联,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一手抓硬环境的建设,一手抓软环境的完善,尤其要抓好以政府服务为核心的软环境。加快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保税区、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和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
第二个基点是科教兴琼。科教兴琼作为海南发展战略的基点之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这一结合程度决定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程度。这种结合的重点要放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上。要形成多渠道的科教投入体系,不断增加科教投入,实现科教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从我省省情出发,科教兴琼要强调实用,教育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科技要以引进、推广实用技术为重点。
第三个基点是自力更生。可以肯定,“九五”期间海南的发展主要的是靠我们的自力更生,而不是靠其他的“轰动效应”。尽管我们会不懈努力地去外引内联,去积极争取中央对海南的重视和支持,但是自力更生这个基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强调以自力更生为发展基点,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思路的转变,但并不影响特区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也不会影响外引内联。反之,我们只有站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外引内联才能有更强的吸引力。自力更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基点。
第四个基点是可持续发展。海南的可持续发展,前提是保持经济的较高速度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增长质量,并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这里有四个问题值得重视。(1)发展速度问题。海南经济特区应该有较高的发展速度,但如果预期过高会造成选择正确发展道路的心理障碍。我们需要的是在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较高的平均速度。“九五”期间我省发展速度不可能每年都是15%,但平均增长15%是完全可能的,这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速度。(2)环境资源问题。开发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是我省一大省情和特殊的发展道路,要把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纳入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一切违反环境资源保护法规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3)人口增长问题。我省人口近年来增长过快,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自上而下认真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点来抓,迅速扭转被动局面。(4)协调发展问题。在特区发展过程中,要重点解决老区、民族地区、中部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和文化、科教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两大问题。要以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的基础,以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方位营造特区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