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方法初探论文_刘 杰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方法初探论文_刘 杰

◆ 刘 杰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中心小学 27140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这一重要改革,切中了当前语文教学注重课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拓展性积累,学生单靠课本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激情引趣,让学生想读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这一规律,有意识地诱发阅读的欲望。

1.榜样激情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向名人学习,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班级里热爱读书的一些同学,这种“榜样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2.故事引趣

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可以定期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故事,轮流讲。为了讲好故事,学生必须搜集素材,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

课内外阅读要注重方法的迁移。教师要将学法指导渗透到课文范例的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一把阅读课文的“金钥匙”。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寻求适合自主学习的更好的阅读方法。并把这种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名著中去,在读书方法上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课内阅读的方法

(1)一边读一边思考

读书时学会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

(2)一边读一边批注

在读书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一边读一边查阅例如学过朱自清的《匆匆》后,学生对此类抒情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题展开讨论:你还学过哪些散文?你最喜欢哪一篇?课下再读一读类似的文章,这样就达到了广泛阅读的目的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者、不同文体扩展

比如学过《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就围绕母爱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还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是涉及母爱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一大批描写母爱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母爱,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寻找课内外阅读的最佳结合点的探索中,我认为只有立足课堂,面向课外,以课本为桥梁,课内课外来回走。在大量的课内外信息的交互、整合中,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良性循环,使语文课真正“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然后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2.课外阅读的方法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的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十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

(2)摘录与积累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对于语言积累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圈圈点点,还可以做记录,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背诵与随想

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背诵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求学生把经典内容背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还要让学生每读完一本书要写下读书心得或感想等。

三、巧妙链接,让学生多读、爱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课外阅读素材,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与课外阅读相关的值得探究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1.以课文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扩展

如课文《鲁滨孙漂流记》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不畏艰险、顽强乐观的探险者的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此人今后的命运及其历史原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鲁滨孙一生的命运发展,这不失为引导学生多读的良策。

2.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它作品扩展

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篇童话,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这就要全面地了解安徒生。这时候,教师可启示学生,安徒生在当时除了写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外,还写有童话《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让学生透过作家的其它作品来全面了解他的思想、创作历程,这种有目的的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主动、更持久。

3.以文体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

论文作者:刘 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4

标签:;  ;  ;  ;  ;  ;  ;  ;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方法初探论文_刘 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