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资本论文,机制论文,体系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里斯·弗星曼于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弗里曼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公共部门和经营部门中各种结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在日本20世纪70-8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创新中起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减缓;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特别是美国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原因是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系统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996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正式确定了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定义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OECD在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中,明确了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网络,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部由相关机构和人员组成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社会网络,是知识流动的网络。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相作用的结果,把这种互相作用看成整体就称作国家创新体系。[1]
1998年,中国科学院给国家领导人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报告编写组专家研究和比较了OECD15个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的概况,总结了国外的实践经验,明确地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划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这四个系统是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的开放的有机整体。
2006年1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并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归纳为以下五项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央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概括。当然这五项重点工作仍然是建立在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基础上的,将国家自主创新及其应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 图书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2.1 图书馆的社会无形资产特性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文明、技术进步曾发生过多次转移或交递领先,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到古希腊、罗马,以及近代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的历史演变都反映了知识体系对国家进步的深远影响。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国与国之间的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包括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物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即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国家创新体系仍然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概念框架。而图书馆网络系统正是国家向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由于图书馆公共物品以知识和信息等智力成果为主要内容,我们将其称之为社会无形资产,以区别于专有权无形资产。
所谓社会无形资产,简单地说就是丧失专有权并进入公共领域的无形资产。而丧失专有权的人类智力成果(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却依然存在,并被社会传承,导致社会无形资产的不断积累。依据知识产权法律对无形资产保护范围所限定的无形性、时间性、地域性、专有性等特点,一切无形资产的最终归属将会从专有领域进入公有领域转化为社会无形资产。由此上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一切处于公有领域的人类文化和早年人类智力成果,均已成为社会无形资产,因此,社会无形资产是一种客观存在,并构建成人类基础知识体系。
社会无形资产是广泛分布的,不搜集不足以成资源。社会无形资产往往云集于公益事业的人类文化社会建制中,这些文化基础领域实际上就是社会无形资产的搜集、存贮、传播、集散、转移、开发、利用机构,其主要范畴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这些场馆以收集专门类别或综合性图书、资料、文物、纪念品、作品为入藏对象,广泛涉猎各类社会无形资产的筛选,注重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展示和保障了公众的权益。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转移,对信息资源的社会分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2]
2.2 无形资产体系与社会无形资产体系的互动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环境下,各种形式的知识在经济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无形资产的投入速度远高于有形资产的投入,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主要受无形资产的驱动。[3]知识创新产生的各类智力成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在经营、生产和市场运作中可以取得超额收益,这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更新、组织、经营和再生产,直至形成由全社会各相关机构和人员参与的知识流通网络。这种互相作用的整体便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流通网络中,最活跃、最具代表性的流动因子是信息资源的社会属性,其资源性特点介于无形资产体系和社会无形资产体系之间,甄别其隶属体系及关系,主要取决于产权机构对信息的组织方式、获取与传播(转移)途径、存贮处理手段、经营性质或目的。就信息资源的权属关系而言,专有领域的信息资源(如咨询业)归属于无形资产体系;公有领域的信息资源(如图书馆)归属于社会无形资产体系。两者依据一定的条件和关系发生资本与信息的循环互动。网络为这种循环互动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4]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无形资产与社会无形资产体系之间的互动,资源、资产、产权之间的互动是经常发生的、持续的、可控的。就信息资源的权属而言,如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调整、分配,图书馆与咨询业之间的经常性联系是信息与资本的交流、交易,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完成各自信息循环和资本循环,以市场机制为杠杆,知识产权就成为制约各方的法规;政府的宏观调控则是从政策、法规上保障信息资源在市场机制中的正常运行,而知识经济正是建立在对信息、知识的重新分配上的经济,进而推动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
从无形资产体系与社会无形资产体系的互动性中可以看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将图书馆等公益事业机构定位为社会无形资产体系,并在立法中确定其公有权地位是必要的。[5]图书馆对信息基础设施及其资源的合理使用权待遇,是一种公共权利,不仅能为公众提供处于公共领域的信息,而且将一些处于专有领域的信息资源向公众提供了合理使用条件,进而部分完成了专有信息资源向公有领域的有限转移,同时,专有信息源也可以从公共领域的资源共享和互动中获益。因此,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历久不衰的社会文化建制,在网络环境下,除继续履行保留人类文化遗产,建构人类历史档案框架,完善重构人类知识体系,提供百科全书式服务等传统职能外,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了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保障体系的重要角色——社会无形资产角色。作为公共资源,图书馆是公众通过合法途径、场所便捷地享有合理使用社会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等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非特质资源待遇的公有权机构。[6]图书馆的这种社会定位,一方面可满足公众基础知识学习的需求,并为其终生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提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场所、手段;另一方面为国家创新体系网络化的形成及其知识创新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信息、情报、知识、技术交流的条件。图书馆对因特网及世界图书馆网的利用及其资源共享,是国家创新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环。
2.3 图书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2.3.1 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统领作用
图书馆创新体系从总体上看包括四大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功能。图书馆在其中的作用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信息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将四大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互动关系,使得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实践意义,在操作上是一个整体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政府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概念及其运作可以为创新提供资源保障,并在运行和动态中实时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不仅涉及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也涉及企业和政府,因而是一个真正的科技、经济、资源一体的发展战略。图书馆的发展应从更广泛的视角与国家发展联结在一起,图书馆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要从各种科技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和可持续发展去考虑,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为统领的图书馆网的建设和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2.3.2 图书馆网在知识传播系统中的社会无形资产角色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图书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中的激励机制、放大机制和控制机制是显而易见的。图书馆在这一过程中是不断寻求最优化发挥其功能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的过程,以便为人们开发和利用知识与信息资源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并提供建立一个适应且能促进知识增长的传播系统的方法和技术。图书馆在管理方法上也是与时俱进的,从图书馆的一般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都是以吸收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为前提的。用知识资本理论分析图书馆运行机制不难看出,图书馆是在连续的动态中不断地调控以用户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知识资本运营体系。从当代图书馆网的发展取向上看,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为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发展和技术应用指明了方向。用户知识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扩大的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表现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表现为用户体系知识创新蓄积的知识资本递增。
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知识传播是知识创新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条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资源共享的社会需求,日渐凸显了图书馆的社会无形资产公有权特征的极端重要性。图书馆网为公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传播系统和途径,扮演了社会无形资产体系的重要角色。
3 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机制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贡献
3.1 知识资本、结构、原理
3.1.1 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Intelle ctual capital)亦可译成智力资本,即通过创新思维产生的知识价值,是一种动态的无形资产[7]。知识资本概念相对于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来说,是一种较新的提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知识资本的内涵被深入发掘并逐渐形成了知识资本理论,如果追根寻源,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研究的历史演绎,都可视为知识资本理论的思想渊源。
随着知识(创新知识)的作用的变化,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的物质资本,而是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强调知识不再是传统的物质资本,而是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强调知识是资本的重要构成,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能够促成企业组织知识的增殖,进而促成企业知识资本增殖,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的利润增长。
3.1.2 知识资本结构
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是知识资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等要素,但对知识资本的不同要素及其内涵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斯图尔特的知识资本“H-S-C”结构,斯维比的“E-I-E”结构,以及埃德文森和沙利文的知识资本结构公式:
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结构性资本(已编码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
对知识资本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之间关系的理解。
3.1.3 知识管理
研究知识资本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知识资本的管理,亦可简称为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它是倡导运用集体的智慧对组织的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以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在知识资本理论的框架下,知识管理的定义及其具体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也为该理论向其他各界的渗透提供了基础。
3.2 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机制
3.2.1 知识资本循环
在传统经济中,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实现资本价值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的运动形式同样符合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即G-W-G′。所谓资本运动总公式是由G(货币)-W(商品)-G′(增殖资本)构成的,是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由于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商品是财富的主要构成部分,知识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直接就是:G-K-G′。
由此可得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G-K-GK-K′-G′
知识资本循环公式:GK-K′-G′-K-GK
知识商品资本循环公式:K′-G′-K……GK-K″
式中G为资本,G′为增殖资本,K′为知识商品,GK为知识资本,K′为再生知识商品,K″为不断创新的知识商品。[8]
在知识资本产生后,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知识资本、知识商品资本的职能及其三种形式的资本循环的连续过程,知识资本在知识创新的商品再生产的连续过程中,在社会总资产中,始终是三个循环的统一,由此不断产生资本收益,并推动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活动持续发展,进而连动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社会反响。
3.2.2 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
网络环境下,信息咨询业往往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将信息和知识开发成产品,通过拥有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来进行信息和知识的商业化动作,并从中盈利,是典型的运用知识资本积累、循环、实现价值增值的新型行业(属于信息产业的信息服务业)。
咨询业知识资本运动公式直接就是:G-K-G′
即通过货币(G)的投入,购买知识商品(K)或经知识重组形成再生知识产品(拥有知识产权),利用知识商品使用价值可循环利用、持续利用特点,实行有偿服务,可产生增殖资本(G′),这一过程是货币资本循环、知识资本循环、知识商品资本循环三个循环的统一,进而实现知识资本价值的增殖的。
咨询业知识资本循环机制可表达为:
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结构性资本[信息资源(已编码知识)+经营性资产]+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有偿服务)=经济效益(知识资本)
咨询业通过这一机制的反复循环积累和运营过程,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
而图书馆并非经济实体,但如采取有偿服务模式,就能产生知识资本循环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同咨询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图书馆的社会无形资产公有权特性,决定了图书馆经营文献信息是以无偿服务为主。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机制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价值转移机制,隶属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传播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知识资本循环实际上是建立在知识价值的不断累积及其使用价值的反复循环上,并将这个知识体系(社会无形资产体系)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持续地转移到用户的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上,即知识的使用价值增殖,由此而产生社会效益。
图书馆知识资本运动总公式为:K-G-K′
式中K为知识商品,G为货币,K′为知识使用价值,知识商品(含网络信息商品)由图书馆投入货币(G)购买,不断形成和完善图书馆知识体系(知识使用价值K′增殖),实行无偿服务为主,可以将商品化为知识价值,持续地转移到用户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上,使用的人越多、范围越广,社会效益则越大。国家数字图书馆所产生的网络效应则在最大的范围内表达了社会无形资产体系这一功能。
网络知识和信息的商业化运作引起的无形资产效应包括知识资本价值积累和使用价值增殖两个方面。咨询业资本投入遵循知识资本循环价值递增原则:G-K-G′,G′>G是其目的所在,而图书馆资本投入遵循知识资本循环的使用价值增殖原则是:K-G-K′,K′>K是图书馆服务宗旨。
故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机制可表达为:
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结构性资本[信息资源(已编码知识资产)+经营性资产]+资源共享(公有权无偿服务为主)=社会效益(知识资本)
式中任何一项要素的变化都能导致社会效益的变化。
图书馆虽然不追求经济效益,但图书馆知识资本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是建立在人力资源和结构性资本的不断投入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一个知识资本价值积累过程。通过图书馆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在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图书馆已编码资产实际上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知识服务体系,其无形资产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这便是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的绝对增长。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价值基础。
图书馆知识资本的使用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知识资本循环机制中。由于图书馆一般采取了无偿服务为主的开放型知识资本循环模式,也就意味着图书馆无形资产资源价值向用户的无偿转让。注意!这只是一种使用权的无偿转让——借阅、检索、查询、利用、学习、娱乐等,是图书馆无形资产(知识资本)使用价值的体现,图书馆并不会因此而丢失无形资产(知识资本)价值。但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本应产生的价值(由此可带来盈利)却已转移到用户的持续收益上,即用户的知识资本积累上,以此来完成其知识转移和传播功能。这便是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机制在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传播系统中所应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