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夜“钢琴家”--缪斯与死神相遇_钢琴家论文

艺术之夜“钢琴家”--缪斯与死神相遇_钢琴家论文

艺术的天方夜谭《钢琴家》——当缪斯遇上死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方夜谭论文,钢琴家论文,死神论文,缪斯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电影《钢琴家》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而此前,该片已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国家电影评论家协会评选出的 2002年度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据悉,这部正在美国热映的大片将于近期来 到中国和观众见面。真实的故事,非凡的毅力、优秀的导演演员以及打动人心的场面, 都值得观众在电影院里流泪;而在这之前对该片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无疑是必要的。

在观影的时候,我一直为电影中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主人公强烈的求生的欲望所震惊 。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钢琴家其实都没有在弹钢琴,只是在逃难,干苦力,如乞丐般 活着,或者说如同《芙蓉镇》里秦书田说的那样“活下去,像狗一样地活下去”!艺术 何在?尊严何在?

但是,在战争这样极度毁灭人性的背景中,我们能责怪这样活着的人吗?就像斯皮尔曼 ,影片的开头,当炮火声声时,他依然不肯放弃弹琴;可是,当他面对家庭的苦难时, 也不得选择了2000元就贱卖了钢琴。艺术与战争,就像是玫瑰与枪炮,前者纵然娇艳欲 滴又怎抵后者的弥漫硝烟?于是,当斯皮尔曼辗转于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藏身之所,一次 又一次地目睹居所附近的死亡事件的发生,观众几乎都会感到一种无路可逃的绝望。因 此,影片的最后20分钟,那个酷爱音乐的德国军官的出现,简直如同天方夜谭,不可思 议,但是,他毕竟真的出现了,艺术在这一刻似乎穿透了仇恨的墙,缪斯这一次战胜了 死神。

导演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其本人传奇式的经历在世界电 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他的影片经常被用来和希区柯克作比较,如两人共 有的苦涩乖戾的幽默,强烈的戏剧张力,惊悚元素,关于普通人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 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等。但他涉猎的电影类型却比希区柯克广泛得多。他视自己 为“电影界的花花公子”,决心探索各种电影类型的表达可能性。但他的所有作品都离 不开一种极度悲观阴郁的基调,这种情绪可追溯到他童年的创伤经验。

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 造了他的整个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 了《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他认为影片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 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 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 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 ,可以肯定地说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在读了斯皮尔曼回忆录的第一章后,他就立即决定将以此作为影片的题材。他说:“ 该书以令人惊讶的冷静视角描述了那个时期,作者的冷静几乎到了冷酷的程度,完全是 科学研究式的,他并不偏袒任何一方,写到波兰人时有褒有贬,写到犹太人、德国人时 也一样。”

由于一段25年前的不光彩经历,波兰斯基的丑闻在奥斯卡揭晓前甚嚣尘上,他本人也 因此不能亲临领奖台。尽管如此,奥斯卡还是把最佳导演的大奖授予了缺席的波兰斯基 ,可见对他在本片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重视和肯定。

故事

《钢琴家》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家在战争降临时和普通人一样不 可避免的屈辱和悲苦。

片中有这样一幕:斯皮尔曼在被废弃的楼顶藏身,四处寻找食物,终于发现了一个罐 头。正在努力撬罐头盖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德军军官站在自己身后。罐头掉在地上, 里面的水泼了出来。斯皮尔曼心疼地把罐头捡起来,抱在怀里。军官问他:“你躲在这 里吗?”不语。“你是干什么的?”答:“钢琴家。”“那你在这里干什么?”答:“开 这个罐头。”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房间里,让他弹一段来听听。望着久违的钢琴 ,斯皮尔曼竟有一阵迷惑。然后,如水的音乐从飞快流动在键盘上的手指间溢出,肖邦 的第一叙事曲。音乐停息,斯皮尔曼第一个本能的动作就是顺手抱起放在琴盖上的罐头 。

又有这样一幕:终于熬到战争结束,斯皮尔曼蹒跚奔出藏身的大楼,看见两个妇女走 在街头,激动地想去拥抱她们。可女人看见他身上穿着的德军军服,大叫:“德国人! ”一群士兵冲过来,向他开了枪。斯皮尔曼再一次被逼回到大楼里,一边躲避子弹,一 边大叫:“我是波兰人!”士兵终于认出他是波兰人,叫骂:“那你穿着他妈的德国军 服干什么?”答:“因为我冷。”

还有这样一幕,在工地做工的斯皮尔曼下工后和工友一起排队回去,路上遇到两个德 国兵,其中一个抓起斯皮尔曼就是一个耳光,然后狞笑着问他:“你知道为什么要打你 吗?”摇头,德国兵说:“因为今天是新年夜!给我唱歌,唱点高兴的!”于是,他们唱 起了欢快的歌。

影片《钢琴家》就是靠这样一个一个细节组合成了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氛围,在这个 氛围里,没有尊严,没有艺术,没有生存的意义,可他就这样坚持着,生存了下来。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迪斯拉夫·斯皮尔曼(Wladyslaw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 皮尔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 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 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 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 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 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尔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 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 查禁。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 ,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男主角

在为影片挑选男主角时,波兰斯基的原则是:“我决不找外形上与斯皮尔曼相似的演 员,我要的是内在的相似,而且是要与我写剧本时头脑里所构想的那个形象相似。我想 应该找一个多少有点知名度的演员,另外由于影片是以英语拍摄,对演员的英语口语水 平也有要求,在英国我没找到合适的人,于是去美国找。看了布劳迪的几部影片后,我 立刻知道自己找到了,演斯皮尔曼非他莫属。”

曾有人预测,阿德里安因为年轻和知名度不高,获奥斯卡奖的希望不大。但看过该片 的人都认为,这个奥斯卡奖,阿德里安当之无愧。瘦长的个子、黑色的头发、忧郁的眉 眼、精湛的演技,阿德里安一个人支撑了整部史诗般的电影,赋予了影片深刻的灵魂和 情感。

他1973年4月14日出生于纽约州纽约市,自小就立志长大当演员。阿德里安的母亲、著 名摄影家西尔维亚·普莱奇从家庭照片中看出他的表演天赋,鼓励他去参加各种表演班 ,先后进入表演艺术高中和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就读。他在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期间, 有机会参加了学校年轻人的周末节目,在那里,他很快发现了自己已进入了戏剧界的大 门。1988年,阿德里安第一次出镜是参加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电视剧《终于回家》,在 剧中饰演一位来自纽约的孤儿比利。同年,他还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情景短剧《安妮 ·麦圭尔》中饰演玛丽·泰勒·摩尔的继子伦尼·麦圭尔。1993年,阿德里安参加了著 名导演斯蒂芬·索德伯格执导、描写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崩溃时期贫民生活的剧情片 《山丘之王》的拍摄。出色的表演赢得了一片的赞誉声,也得到了许多新的机会。包括 1996年在埃里克·布罗斯执导的影片《甜衫》中主演一个赌棍雷,该片在1996年美国圣 丹斯电影节上首映,得到了评论家们的一致好评。1998年,他再次与埃里克·布罗斯合 作,出演了影片《餐馆》,他因此片的出色表现于2001年获独立精神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1999年,他的重头戏是主演了奥斯卡金牌导演巴里·莱文森反映种族问题的剧情片《 飞扬的年代》。此时,阿德里安已完全跻身于一流演技演员的行列。2002年,阿德里安 得到了主演《钢琴家》的机会。阿德里安扎实的表演,将温文尔雅的斯皮尔曼忧郁之情 演绎得感人至深。他甚至为了拍摄此片“放弃了一切”,每天要练4个小时的钢琴,体 重也下降了30磅。当然,阿德里安的努力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先后获得了法国恺撒、 波士顿影评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第56届英国学院奖、第60届金球奖、 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作为演技派的代表人物,阿德里安·布劳迪在本片中令人 赞叹的表现,将他的演艺事业推到了顶峰。

音乐

在阴冷破败的楼房里,斯皮尔曼坐在钢琴前,手指抚摸琴键,往事历历浮上心头。上 一次弹钢琴是什么时候?他正在波兰广播电台里录音,大楼外面炮火阵阵,他没有弹完 那首曲子。后来,他卖掉了钢琴。全家搬到了犹太区。他在餐馆里弹钢琴,换回一点点 粮食,坐在邻桌的女士还会陶醉于他的琴声中。后来,他躲了起来,他的房间里有一架 钢琴,可是他不能弄出一点声音,他要让人以为这是一座被锁起来的空房子。他的手指 在琴键上空飞旋,音乐在头脑中盘旋,伴随着炮火声惨叫声。

现在,终于,他又可以弹琴了。而且还有一位德国军官作为听众。他必须弹点什么, 他用颤抖的手指触摸着琴键。他弹出了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缓慢沉重 的开头,犹豫不决,手指僵硬,仿佛被钢琴的声音吓住了。然后,钢琴开始诉说一个故 事。所有的坚定、苦难、沉重。淡淡的月光下,消瘦的双手弹出如此优美的旋律,激烈 的部分处理得如此清晰。德国军官也不得不为之所动。在此时此刻,音乐替代了所有语 言,弥漫在空间的各个角落。悲伤、绝望、激愤,都化在了这支叙事曲中

《钢琴家》曾在200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举夺得最高荣誉“金棕榈”大奖。本片是世 界影坛传奇人物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最新力作。影片是波兰斯基极具个性 化的叙述,他苦苦等待了40年才完成这个梦想,这部影片也见证了人类精神的胜利与艺 术力量改变人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信念。

《钢琴家》改编自英国剧作家及编剧家罗纳德-哈伍德(Ronald Harwood,曾编剧获第5 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的《戏剧人生》“The Dresser”)撰写的二战期间波兰犹太 幸存者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阿德里安-布罗迪饰,AdrienBrody)的自传。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是波兰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在纳粹战火 烧到波兰之前,他还在电台进行了最后一次现场音乐会。在残酷的纳粹铁蹄下,他逃脱 了被流放的命运,留在千疮百孔的华沙犹太人区(Warsaw Ghetto)。在哪里,即便是放 弃了所热爱的音乐和钢琴,他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面对恐惧,瓦拉迪斯劳仍希望将来 能发挥他音乐方面的天赋,在最意想不到的帮助之下——一位德国军官威尔姆-霍森费 尔德(Wilm Hosenfeld,托马斯-克雷茨曼饰,Thomas Kretschmann)在战争的最后一段 日子把他藏了起来,瓦拉迪斯劳终于迎来了自由。

本片中,阿德里安-布罗迪(曾主演《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细细的红线 》“The Thin Red Line”)饰演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先生。演出阵容中还包括:托马 斯-克雷茨曼(曾出演《刀锋战士2》“Blade Ⅱ”)、弗兰克-芬利(Frank Finlay,曾出 演《4个阻击手》“The Four Musketeers”)、莫琳-李普曼(Maureen Lipman,曾主演 《教导丽塔》“Educating Rita”)、伊米莉亚-福克斯(Emilia Fox,曾主演电视短剧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埃德-斯托帕德(Ed Stoppard,曾出演《 小吸血鬼》“The Little Vampire”)、朱莉娅-雷纳(Julia Rayner,曾出演《音乐情 结》“Topsy-Turvy”)和新人杰西卡-凯特-迈耶(Jessica Kate Meyer)等。

罗曼-波兰斯基自己7岁时,就曾爬过铁丝网上的一个窟窿逃出了克拉考(Cracow)犹太 人居住区。《钢琴家》这部影片是他40年来在波兰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多年来,罗曼-波兰斯基曾先后4次荣获奥斯卡奖提名:因执导《苔丝》(“Tess”,19 79年)和《唐人街》(“Chinatown”,1974年)、改编剧本《罗斯玛丽之婴》(“

Rosemary's Baby”,1968年),以及执导成名之作、外语片《水中刀》(“Knife inthe Water”,1963年)而问鼎未果。他制作的其它影片包括:《厌恶》(“Repulsion” )、《麦克贝思》(“Macbeth”)、《怪房客》(“The Tenant”)、《惊狂记》(“

Frantic”)和《死亡与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等。

由于波兰斯基的特殊经历,所以他会说出:当我一高兴的时候,就有一种恐怖的感觉 。在他拍的很多片子,《魔鬼之婴》(Rosemary's baby),《死亡与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在观影的时候,我们都会被他所营造的小空间而惊悚。即使《苔丝》(

Tess)明亮的阳光下,美丽的少女戴着花环,你都会感到心中有一片阴影,像被一只无 形的手揪了一下。

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波兰斯基得到了他执导以来最盛大的奖项。“这部表现波兰 历史的影片能在电影节上获得最高荣誉我觉得非常激动和自豪。”

波兰斯基,今年68岁,不必再颠沛流离,回到了好莱坞。

1977年,他在洛杉矶和一名13岁的女孩发生了不合法的性关系被判决有罪,二十多年 一直处于流亡的状态,也曾经生活拮据,想要卖巴黎的顶楼公寓,甚至同意在一些影片 中如《例行公事》扮演小角色,薪水微薄。

在他流亡期间,1979年的作品《苔丝》受到了好评,六项奥斯卡奖提名,但结果却不 是导演的,得到了三项技术大奖。人们并没有原谅他。“波澜不惊的恋情没有意思,我 想人们肯定烦透了”,波兰斯基仍然在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拍片。1992年他拍摄了《苦 月亮》(Bitter Moon),这部描写施虐与受虐的黑色喜剧,在票房上惨败。

90年代初,当年的小女孩已经成了三十岁的小妇人,她得到了225,000美元的赔偿费 ,此案宣布了结,认为波兰斯基可以不再接受新的惩罚并回到美国。“我的电影表现的 都是瞬间的欲望,我顺从直觉,但要让影片表现的很有节制”,这句话波兰斯基早就说 过,但大多数影片还是营造多于自然的流露,过于精心。

这一次的《钢琴家》,他也在努力地做着。童年的记忆再次席卷而来,生命不会一直 沉默。波兰犹太裔钢琴家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在战火中维生,在1939年炸弹 炸毁波兰电台时,他正在现场转播中,演奏波兰最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作品。

波兰斯基的记忆与历史贴近、重合了,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标签:;  ;  ;  ;  ;  ;  ;  ;  ;  ;  ;  

艺术之夜“钢琴家”--缪斯与死神相遇_钢琴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