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建设工程检测中心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 要】建筑施工的现场技术管理是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核心部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才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技术管理;探讨
1.优化模板工程
建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的开始就必须注意模板工程的施工。因为模板工程作为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分项工程,在整个主体结构施工过程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构件的成型质量及观感质量。模板施工中会出现结构体系中部分斜交梁、异形柱、剪力墙外墙接茬错茬,接茬不平整,平整度差,漏浆,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因此,从建筑施工开始阶段就必须做好技术工作。针对剪力墙外墙的接茬质量问题,在施工中,必须对于底板面不平的板墙根部位置,采用砂浆找平,保证墙体根部的平整;适当调整板墙根部螺栓间距。离地200mm左右设置第一道加固钢管围檩。外墙螺杆加设双螺栓加固,防止出现脱丝现象,引起模板鼓膜。浇捣混凝土时派专人负责检查螺栓变化。出现脱丝现象及时的加固到位。加强对有关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保证施工振捣质量。消除振捣不实、漏振隐患。
总之,对于墙、柱、梁模板可以采用“散装散拆”体系施工方法,以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机械利用率,以求节约时间,加快进度,提高工业化程度;模板支撑体系采用可调式钢顶撑、以方便施工;模板全部采用19厚九夹板;后浇带模板采用“快易收口网”以提高混凝土成型质量,加大工业化程度。模板完成后,必须检查模板接缝是否严密,是否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否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位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
2.合理设置主体结构与填充墙间的拉结筋
从主体结构上甩筋或在预埋铁件上焊筋的方法已经不再使用,目前现场技术的施工方法是主体结构上植筋的方式。然后植筋现场作业的质量因为施工人员素质、没有检查验收制度、人手拔出锚筋等各种不规范的现场技术施工而给建筑质量留下隐患。因此对于施工现场植筋作业的施工技术的管理需要做到:
(1)施工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让工人进一步了解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并将交底记录和操作者姓名进入工程档案,以增强其责任感。
(2)工地不准使用自行配置的树脂胶作为植筋的黏结胶,必须使用经过论证的专用胶和专用固化剂,并严格按说明配比和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3)只能在混凝土上进行,混凝土标号在C15以上,不准在砌体上进行植筋作业。钻的孔深为钢筋直径的15倍以上,孔径比钢筋直径大4~6mm,孔内的粉尘清理干净后用丙酮擦洗。钢筋的锚入部分在彻底清除铁锈和油污、氧化层后,用丙酮擦洗,黏结胶必须充分填满孔壁。操作温度在5~30℃内,严禁在5℃以下作业,严禁使用已开始固化的胶植筋,对要求在干燥状态下固化的胶,孔内必须干燥。
(4)对已完成的植筋,在固化时间内(一般为24小时)严禁碰撞和扰动,严禁在砌筑现场现植筋现砌筑。
(5)为杜绝钢筋除锈去污不到位,钢筋除锈应集中加工,分批次检验合格后领用,在使用地点用丙酮擦洗后使用。
(6)建议每2000个植筋作为一验收批进行一组拉拔检验。
不少现场还将植筋工艺扩展到楼层间圈梁、楼梯梁、平台和楼梯段与主体结构的锚固上,这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商品混凝土的使用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比如麻面、蜂窝、孔洞、漏筋及缝隙夹层等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3)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4)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5)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6)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7)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8)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9)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10)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11)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4.结语
总之,建筑质量通病虽然是建筑单位工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但是只要施工建筑人员能够认清施工现场出现技术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和问题进行对症下药,从技术安全角度着眼,就一定能使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取得良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冯波.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 黄素芬.浅谈施工的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9.
论文作者:黄贞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混凝土论文; 模板论文; 砂浆论文; 钢筋论文; 结构论文; 质量论文; 施工现场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