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力落后儿童(通常被称为智障),由于大脑受到损害、先天发育不全等原因,造成儿童在认知、语言、行为、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存在障碍或发展迟缓。作为特殊的儿童,他们更需要得到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帮他们掌握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生活基本技能。本文围绕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就如何利用同伴交往改善智力障碍学生情绪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智力障碍 同伴交往 改善情绪
儿童,是一块需要雕琢、打磨的玉。特殊儿童更是如此,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我们的雕琢与打磨。残障儿童需要通过特殊的教育,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独立自主的人。下面以智障、孤独症儿童蕾蕾为例进行个案分析: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蕾蕾;性别:女;年龄:8岁;出生年月:2010年10月;残疾状况:智力障碍一级孤独症,自身发展状况:运动能力很差,身体的协调能力差,触觉防御过度,怕高。由于自身存在的这些缺陷,导致她对感觉统合训练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惧怕走平衡台,惧怕踩触觉板等等,常用哭闹来表达不想参与训练的愿望。
二、训练方法
为了提高蕾蕾参与训练的兴趣,让蕾蕾能够快乐地活动起来,我在训练中引入了同伴的参照,让她在和同伴一起训练的过程中减少恐惧心理,逐渐接受了感觉统合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训练中,我有目的地安排蕾蕾和一个叫欣欣的小女孩一起做游戏。这个小女孩性格比较开朗,有较好的交往能力,能够和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她的这些优点对蕾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动作用。
三、训练效果
通过近两个月的时间两个人共同训练,蕾蕾的恐惧心理有了明显的改善,每次到感统室时不再哭闹了,还能够和欣欣一起走平衡台、踩触觉板了。
为了调动这两个孩子的训练积极性,我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让她俩进行比赛。因为欣欣参与游戏的主动性比较强,我就会先让她来,然后用鼓励的口吻对欣欣说:“欣欣真棒!欣欣做得真好!”这样的话,也带动起蕾蕾的积极性,看到同伴受到表扬了,也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这时,我适时引导:“蕾蕾试试好不好?”通过这样相互参照、比较的训练模式,她能够主动地说:“我也要×××。”当完成了一个训练项目时,她还会主动说:“我也很棒!”
四、案例反思
这就是同伴的参照作用对蕾蕾的影响。其实,同伴的作用比老师的作用要大得多,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对参与游戏的同龄小伙伴关注较多,并且会把同伴当成自己的榜样;而老师作为游戏的指导者,是游离在孩子活动之外的,往往是与孩子的游戏活动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发展孩子的各项能力,都离不开孩子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有孩子有了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才会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才会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在训练孩子的时候,不妨让孩子在同伴中获得参照,利用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和参照,他们往往会获得更快的成长。
论文作者:朱宇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同伴论文; 儿童论文; 孩子论文; 智力论文; 游戏论文; 障碍论文; 作用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2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