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轨时期经济景气的测定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景气论文,中国论文,时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确测定、分析和预测经济景气状况不论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还 是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都是十分重要的。景气变动即景气循环或波动是指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 的交替变动,一般通过月度(也可用季度)宏观经济指标监测。由于它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综合 表现,因此仅用某个单一的指标难以全面概括和反映。本文利用国际上通行的景气指标法构 成我国的综合景气指数,从整体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增长率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 长度特征、幅度特征等进行测定和分析,进而探索转轨时期景气循环的客观规律,把握经济 运行的发展态势。
一、景气指数的构成
(一)一致景气指标的选取
利用综合景气指数测定景气变动即经济周期波动,首先需要从大量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中挑 选出指数的构成指标,即能够灵敏、同步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一致(同步)景气指标,指标的 选取范围应尽可能反映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
景气指标的选取一般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经济上的重要性;(2)数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3)与景气波动的对应性;(4)波动的平稳性;(5)统计上的及时性。实际工作中,大多数 指标可能无法满足全部要求,只能尽量按这些原则进行挑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 的统计指标体系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很多原有指标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发生改 变,而一些新指标的统计时间又较短,且长期缺少公开发表的国民经济月(季)度时间序列统 计资料。这些因素给景气指标的选择带来很大困难。
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协助下,我们从上百个月度经济数据中,挑选出 能 基本符合前两项要求的初选指标近30个,范围包括工业生产、投资、消费、物价、财政、金 融和外贸等,但缺少就业、库存、居民收入等指标。由于这里针对增长率周期波动进行研究 ,故先求得各初选指标(与上年同月比)的增长率序列(物价指数除外),再进行季节调整并去 掉不规则因素。
对初选指标进一步加以筛选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确定它们各自的波动时差类型,即先行、 一致或滞后。这首先涉及基准(参考)日期或基准指标如何确定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 门的权威机构确定和公布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至于基准指标的选取,由于最合适的指 标GDP没有月度数据,通常选用反映经济活动的核心—工业生产的总量指标。因工业增加值 从1995年才开始统计,时间较短,因此,这里仍以国内采用较多的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增长 率作为基准指标。
首先,为了对指标进行时差分类,对各初选指标与基准指标进行时域上的统计相关分析, 即计算不同滞后期的相关系数和反映概率分布接近程度的K—L信息量,根据最大相关系数和 最小K—L信息量所对应的滞后期判断各指标的波动时差特征。经计算选出的一致指标的结果 见表1(为便于观察,表中K—L信息量的结果已放大1万倍)。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 所得到的各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滞后月数即时差基本一致。从计算方法和实际结果看,时差相 关分析能较K—L信息量更好地反映指标间周期波动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分析时以前者的结 果为主,后者作为辅助参考。通常要求,作为较好的景气指标,其时差相关系数应在0.5以 上(表中用*号标记)。如果同时其K—L信息量小于20,则为很理想的指标(表中用**号标记) 。
其次,为了进一步确定时差分类的准确性,采用时间序列的(互)谱分析方法从频率域上对 各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波动相关性进行测算(陈磊,2001),经该方法确定的一致指标结果仍见 表1(表中用+号标记)。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时域和频域分析的结果大部分是一致的。它们共 同选中的一致指标有:狭义货币M[,1](期末值)、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集体工业产值、 基建投资额(累计值)、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币流通量M[,0]。与其他指标相比,它们的时差相 关系数均很高,K—L信息量值也较好(基建投资除外)。由于M[,1]直接包含M[,0]且经济意义更为 重要,故可不再考虑M[,0]。类似地,由于工业总产值的代表性,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和 集体工业产值也不再选入,其余三个指标与工业总产值基本可确定为一致景气指标。
最后,结合画图和计算转折点日期,分别考察每个入选指标的波动形态(特别是近期波动) ,以及与基准指标的峰、谷对应情况,最终确认入选的景气指标:工业总产值,消费品零售 总额,基建投资额,狭义货币供给M[,1]。这4个一致景气指标分别代表工业生产、消费、投资 和货币供给等主要经济活动的变动情况,覆盖面较广,以它们为基础合成的景气指数基本上 能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可作为测定景气变动的基准(参考)循环。
表1 初选一致指标与基准指标的统计相关分析结果
指标名称时差月数 相关系数
K-L信息量
狭义货币M[,1](期末值)+** -20.70
12.75
轻工业产值+**
-1,-2 0.70
12.98
重工业产值+** 0 0.905.94
集体工业产值+**
0 0.88
15.45
国有工业产值+** 0,-1 0.59
15.13
短期贷款 0 0.29
23.6
能源生产总量 1 0.30
23.3
消费品零售总额+** 2 0.75
17.2
货币流通量M[,0](期末值)+* 2 0.68
26.4
基建投资额(累计值)+*2,4
0.75
57.1
注:表中时差月数一栏如有两个数字,则按前后次序分别表示时差相关分析和K—L信息量 的滞后月数。负(正)号表示领先(滞后)于基准指标。
(二)一致景气指数CI(Composite Index)
下面根据选出的一致景气指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合成指数CI构成反映我国增长率周期波 动的综合景气指数。指数以1996年的平均值为100,时间范围从1981年1月至2000年12月。计 算前,依据景气指标的多项选择标准,借鉴美国经济研究所(NBER)的评分系统,对4个指标 分别进行评分并确定各自在CI中的权数为:工业总产值1.09,消费品零售总额1.03,基建投 资额0.9,狭义货币M[,1]0.98(董文泉、高铁梅、姜师章、陈磊,1998)。
前页图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巨 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周期波动现象。
以下依据景气指数CI,从三个方面来考察我国转轨时期经济景气波动的特征。
二、景气波动与景气循环的转折点基准日期
景气测定和分析的首要内容就是确定景气波动的转折点即峰、谷日期。利用NBER的Bry和Bo schan开发的测定经济时间序列转折点程序(简称B—B法)(董文泉、高铁梅、姜师章、陈磊, 1998),可得到CI的转折点(见表2)。
表2景气波动的转折点日期
谷 1981.1 1982.10 1984.3 1986.4 1987.12 1989.10 1994.4 1998.4 1999.10
峰 1982.4 1983.9
1985.4 1987.3 1988.8
1993.4
1994.11 1998.12 2000.7
注:由于数据时间范围所限,第一个谷和最后一个峰的时间无法严格确定,以下同。
B—B法确定转折点的两个标准是:(1)谷到峰或峰到谷的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2)两个相 同转折点,即一个波动周期的持续时间大于15个月。依据这一标准,按谷—谷的周期计算, 从1981年到1999年10月,我国经济景气已经历了长短不等的8次波动过程,目前正在第9次波 动中运行。
B—B法将长度仅一年多的较短周期波动也包括在内,其测定结果更接近经济波动的含义, 而非较严格意义上的周期。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应包括复苏、高涨、衰退、萧条等四个阶段 ,如果按每个阶段最短半年计算,一个周期至少应持续两年以上。因此,有必要将经济周期 与经济波动的标准加以区分。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将我国经济周期即景 气循环的划分标准确定为:扩张(谷到峰)或收缩(峰到谷)的局面至少为1年,一个循环周期 的持续时间至少为30个月。而B—B法的两个限制条件可作为划分经济或景气波动的标准。
根据景气循环的划分标准,将表2中景气循环的转折点重新列表(见表3):
表3 景气循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日期
谷 1981.1 1986.4 1989.10 1998.4
峰 1985.4 1988.8 1993.4
由表3可见,1981年以来,按谷—谷的周期计算,我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3次较大的周期波 动。由CI的计算结果,1998年4月的波谷与1999年10月的谷很接近,但前者略低,故将其作 为景气循环的谷底转折点。考虑到统计部门还可能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调整修正,这次循环 谷底的时间还需将来进一步加以确认。从近两年景气指数的变动趋势和目前的经济形势可基 本确定,1998年5月(或最迟1999年底)开始景气循环进入第4个周期的扩张阶段。
由于一致CI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因此,我们有理由将表2和表3所列的转 折点结果作为我国近20年景气波动和循环的基准日期。
三、景气波动和循环的长度特征
景气波动或循环的长度是衡量周期波动特征的一项重要指标。周期波动的持续时间越长, 则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次数越少,经济运行越平稳。一个周期波动的长度由扩张期长度和收 缩期长度两部分组成,分别表示每次波动(或周期)经济扩张和收缩的持续性。一般来说,若 扩张期的持续时间较长,收缩期的持续时间较短,则经济增长比较稳定。根据扩张期是否长 于收缩期,可将周期波动分为长扩张型和短扩张型两种。
根据表2对我国景气波动的长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列出1981年以来已发生的8次经济波动 的扩张长度、收缩长度、整个波长及扩张类型(见表4)。
表4 景气波动的长度测定结果
波动序号 起止时间(年月)
波动长度(月) 扩张长度(月) 收缩长度(月) 波动类型
1 81.01-82.102115 6
长扩张
2 82.10-84.031711 6
长扩张
3 84.03-86.042512 13
短扩张
4 86.04-87.122011 9
长扩张
5 87.12-89.1022 8 14
短扩张
6 89.10-94.045442 12
长扩张
7 94.04-98.0448 7 41
短扩张
8 98.04-99.1018 8 10
短扩张
平均值81.01-99.1028.1 14.2
13.9
基本平衡
从表4中不难发现下面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波动较频繁。在1981年1月至1999年10月这段近19年的时间里,共发生8次波动,平 均波动长度不到两年半。这与我们用谱分析方法得到的很多指标中存在的短周期波动的长度 大体一致(陈磊、张屹山,2001)。
第二,扩张与收缩基本平衡。8次波动中分别有4次长扩张和4次短扩张,总扩张长度为114 个月,总收缩长度为111个月,两者仅相差3个月,平均每次波动扩张期与收缩期相差不到1 个月,可认为基本相同。
第三,波动很不规则。8次波动中长度最短的在一年半左右,最长的达四年多。其中最短的 扩张期与收缩期分别为8个月和6个月,最长的扩张期与收缩期分别达到42个月和41个月,相 差很悬殊。
第四,90年代以来的波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前5次波动相差不大,而6、7两次波动的持续 时间较以前拉长1—2倍,其中第6次波动出现了42个月的超长扩张期,扩张期是收缩期的3.5 倍,而第7次波动出现了与第6次相反的情况,收缩期长达41个月,收缩期与扩张期之比为5.8。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经济波动的形成机 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下面再根据表3分析一下我国景气循环即经济周期的长度特征,可以列出1981年以来三次循 环周期的长度、扩张期、收缩期以及扩张类型等(见表5)。
表5 景气循环的长度测定结果
周期序号 起止时间(年月) 周期长度(月) 扩张长度(月) 收缩长度(月)类型
1 81.01-86.04 63
5112
长扩张型
2 86.04-89.10 42
2814
长扩张型
3 89.10-98.04 102 4260
短扩张型
平均值
81.01-98.04 69
40.3 28.7 长扩张型
由表5可以总结出我国景气循环的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从总体上看,三次循环周期的平均长度为5年零9个月,其中平均的扩张期较收缩期 长11个月,两者之比为1.4,属于长扩张型,表明从景气循环角度衡量,扩张的持续性占居 主导地位。
第二,第3个周期的扩张类型发生明显变化。前两个周期的收缩长度相对较短,其扩张期与 收缩期之比分别为3.85和2,属于典型的长扩张型。而第3个周期的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 仅为0.7,属于典型的短扩张型,其收缩期比前两次的收缩期之和还长出一倍多,说明此次 经济收缩的原因较以往有很大不同。
第三,三个循环周期的长度相差很大。第1个周期的长度为五年多,接近平均长度;第2个 周期的长度仅为三年半,与前者相差21个月;而第3个周期的长度拉长到八年半,几乎等于 前两个周期的长度之和。
事实上,前两个循环均属于3—5年的短周期。刘树成(1996)指出,两个相邻的短周期,往 往组合为一个中周期。在一个中周期中,前面那个短周期由于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尚不十 分尖锐,往往波谷较浅,波动较为缓和;后面那个短周期由于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积累加 深,并充分展开,往往波谷较深,波动较为强烈。从这一角度衡量,第一个中周期的扩张长 度为50个月,收缩长度为55个月,两者大体平衡,总长度为105个月。而第三个循环本身则 构成一个典型的中周期。这就是说,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两次中 周期波动,两个中周期的长度均在八年半左右。
四、景气循环的幅度特征与平均位势
景气循环的幅度即振幅,是指每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离差,表明经济增长高低起伏的剧 烈程度,它的大小是反映经济运行是否平稳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与收 缩阶段不可能是严格对称的,故对振幅的衡量应分为扩张幅度和收缩幅度两部分,以分别反 映扩张与收缩的涨、落程度,与此相联系的还有扩张的高度与收缩的深度。扩张高度是指周 期的峰顶位置,它表明每个周期经济扩张的强度,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增长的平 稳性。过强的扩张,往往导致随后出现较深的收缩局面,使整个周期的振幅加大,不稳定性 增强。收缩深度是指回落的谷底水平,表明每个周期的收缩力度。谷底越低,说明经济增长 越乏力、越不稳定。此外,结合扩张或收缩的幅度和长度还可计算出扩张或收缩的速度。
景气循环的平均位势(也称波位)是指周期内各月增长率或指数的平均值,反映每个周期经 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平均位势与周期的振幅、峰值、谷值以及形态有直接联系。它的变化能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运行的趋势和稳定性。
由于CI是以1996年全年平均值为100的相对指数,缺少像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一样的直观经济 含义。为了对振幅、高度、深度等参数进行适当分类和比较,需要对其基本统计特征进行分 析。通过计算可得:
CI的均值M=100.13,CI的标准差SD=7.13。
首先,依据这两个数字特征和统计学的通常标准,我们将振幅A分成4种类型:(1)低幅型, A<2SD;(2)中幅型,2SD≤A<3SD;(3)强幅型,3SD≤A<4SD;(4)超强幅型,A≥4SD。
其次,将扩张高度(用P表示)分为3种类型:(1)低峰(正常)型,P—M<SD;(2)中峰9偏高) 型 ,SD≤P—M<2SD;(3)高峰(过高)型,P—M≥2SD。
最后,将收缩深度(用T表示)也分为以下3种类型:(1)浅谷(正常)型,M—T<SD;(2)中谷( 偏低)型,SD≤M—T<2SD;(3)深谷(过低)型,M—T≥2SD。
依据表3所列的三次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日期及对应数值,将以上所述各周期有关波动幅度参 数 的计算结果列于表6中。
根据以上测定结果可以发现以下周期波动特征:
第一,振幅很大。从扩张幅度看,三次景气循环依次属于强幅扩张(已接近超强幅)、中幅 扩张和超强幅扩张;再从收缩幅度看,三次均为强幅回落。平均来看,扩张与收缩幅度均属 强幅型。
第二,波峰偏高。在三次景气循环中,只有第2次的扩张高度属中峰型,其他两次均为高峰 型 ,其中第3次的波峰(时间为1993年4月)为最高点,超出高峰型下界近3个点。平均扩张高度 属偏高型,并已接近高峰型。
第三,波谷偏低。除第3次景气循环的收缩深度相对较浅(已接近偏低)外,前两次的收缩谷 底分别属偏低和过低,其中第2次的谷底为最低点。平均来看,收缩深度偏低,但与平均扩 张高度相比,偏离均值的程度少3.87点,说明总体上收缩力度较扩张的力度弱一些。
第四,收缩速度由快转慢。每个周期的扩张或收缩速度等于扩张或收缩幅度除以扩张或收 缩时间。在前两个周期中,由于收缩期较短,收缩幅度较大,导致收缩速度是扩张速度的3 倍多,呈急速回落之势,这从景气指数的图形中也可看出。值得注意的是,第3个周期的情 况有了很大变化。与前两次相比,由于在上升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波动,使扩张速度有所提 高。而在收缩阶段,虽然在1993年和1995年仍出现了两次快速回落,但由于其间出现了一次 较大的反弹,且从1996年开始下滑趋缓,使收缩期延长很多,导致收缩速度大幅度减小,仅 有扩张速度的一半左右。
第五,平均位势渐次提高。从表6的最后一列不难发现,第2个周期的波位与总的平均值很 接近,第1个周期的波位较均值低1.79点,而第3个周期的波位则高出均值2.22点,3个周期 的 平均位势呈逐渐上升趋势,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中,各周期的平均增长水平逐渐提高 。
五、总结与展望
综合以上对我国经济景气的测定和分析结果,可以从总体上得到以下的结论:
1.根据对景气波动和景气循环加以区分后各自的基准日期,1981年至1999年我国共经历了8 次长短不等的经济波动,平均波动长度接近两年半。前7次波动(1981.1-1998.4)构成3次景 气循环,其中前两次为短周期,后一次为中周期,而前两个短周期又刚好构成一个中周期。 换句话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经历了两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的长度均在八年半左右。
2.根据景气指数的基本统计特征,景气循环总体上呈现出振幅很大、波峰偏高、波谷偏低 的波动形态,而各周期的平均增长水平逐次提高。
3.90年代以来的周期波动特征与8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首先,景气回 落速度由快转慢,收缩期明显变长,形成了持续时间较长的短扩张型中周期。其次,收缩深 度变浅,形成相对高位谷底,使周期的平均位势上升。
4.根据1998年以来的景气变动情况和目前的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景气已进入第4个周期的 扩张阶段。本轮经济景气走出谷底经历了回升——回落——再回升的反复小幅震荡过程,呈 现出“缓起”态势,这与以往几次经济扩张的快速回升情况截然不同。
可以预料,在经济运行的大背景发生深层次转变和国家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新一轮景气循环将出现与以往不同的缓升缓落、振幅缩小的新形态,并可能由此形成我国经 济周期波动高位平缓的“微波化”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