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产业升级论文,产业转移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与国之间的移动,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 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 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世纪之交,发达国家和 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在以全球化战略为基础和出发点,以信息产业技术发展为先导,加速进行 面向21世纪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这无疑将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产生深远的 影响。能否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这一时机,重新制定和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已成为实现 我 国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成败之关键。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态势
以发达国家为中心,世界经济正在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信息技 术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传输距离,使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加强。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使国际贸 易和国际投资的业务质量得到极大提高,而且还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国际产业转移愈演愈烈,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
1.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速化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国 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赢得全球竞争的优势,抢占全球产业结构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 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海外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 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世界对外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便是这一状况的反映。据 统计,1985—1989年,世界对外投资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3.1%,大大超过1980—1985 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进入90年代以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 、通信和网络技术、软件和系统集成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使电脑和其它信息技术设 备大大普及,互联网迅速扩展到全世界,原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因此遭到冲击,工业化的生产 方式开始让位于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社会产业结构由此再度升级换代,促使国际产业转移速 度加快。
2.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
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知识因素的贡献越来越显著。知识经 济的发展,不仅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发展,而且也使国际产业转移呈 现出高度化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 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 、贸易服务业、电讯、信息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1]据资料显示,50年代 国际产业转移以初级产品产业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则转向金融、保 险、旅游和咨询等业务在内的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70年代服务业只占国际直接投 资的28%,至90年代又增长至50%以上。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对国外服务业的投资已占其对外投 资总额的60%以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占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也由80 年代的46%以下提高到90年代的50%以上。全球知识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转移结构 高度化、知识化趋势必将进一步强化。
3.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据统计,目前全 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超过5万多家,其设在海外的子公司达27万多家,且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跨国公司的全年销售额超过6万多亿美元,已占国际商品贸易的一半以上,国际技术交易和 国际服务贸易的3/4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从 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呈现出多梯度性。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多是发达国家已经失去竞争优 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其表现是出口 加工区的普遍建立和“三来一补”贸易的发展。这次产业转移浪潮与上次不同,发达国家在 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技术双密集产品 的生产,甚至开始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即在以跨国公 司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垂直型产业转移占主导,而水平产业转移也日趋增多。例如, 发达国家的汽车生产厂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汽车生产,或是同当地企业合资或是独资生 产;有的跨国公司甚至把汽车的设计研究开发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些微电子公司看到 发展中国家拥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智力资源,甚至把部分研究开发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 微软公司、IBM公司等相继在我国设立研究院。发展和利用跨国公司的能力将成为今后促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实现 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契机。
4.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和对外投资中作用和地位的 日益扩张,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多样化。其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国 际产业转移已突破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逐步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 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的格局。二是国际间接投资呈迅速增长态 势。在国际产业转移中,通过间接投资方式实现的产业转移迅速增长,并逐步接近直接投资 方式。据统计,1991年,流入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为150亿美元,占48%,间接投 资为163亿美元,占52%,间接投资已超过直接投资;1993年,国际直接投资为220亿美元, 所占比重下降至46.7%,间接投资为251亿美元,所占比重上升至53.3%。[1]三是跨越国境的 企业间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换的重要方式。据统计,1987-1 993年,在发达国家企业间的相互投资额中,企业的收购合并额平均占66%。1995年,国际间 企业收购合并金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2294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16.8%。值得注意的是 ,在发达国家企业间收购合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中, 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这种方式。与在受资国投资新建企业相比,收购、合并国外企业所 需时间短、见效快,能充分利用收购合并企业现成的经营资源、技术、商标、商号、经营管 理和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青睐而迅速发展,成为当 今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产业结构现存的主要问题
1.众多产业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与部分产品结构不合理现象并存,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 结构进一步多样化的要求。
近几年来,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造成的加工工业绝大部分开工不足的问题尤其严重。 这种过剩,不是生产能力的绝对过剩,恰恰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滞后,产品品 种、质量、性能不能满足消费和生产发展的要求的集中表现。有统计表明,不是国内需求真 的饱和了,积压的商品大都是质量低劣、品种老化而无人购买的;市场销售很旺的电子类、 精细化工、精密机床、成套设备、饮料等产品,有50%以上的都是进口货;即使在农村市场 上,符合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论在品种上还是数量上,也都满足不了需要。 这说明,许多工业品积压滞销,不是社会生产能力的绝对过剩,而是工业结构失衡、老化, 产品不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
2.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国际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工业,大多数企业都靠引进 生产线从事装配生产,真正具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还不多,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据测算,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60%,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 超过了80%,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大体在40-50%之间。而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在30%左右。我国单位国民生 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 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这成为我国众多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 要原因。
3.产业结构层次低
1996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三种产业的比重为20.0∶48.9∶31.1,从发达国家(3∶36∶61) 、中等收入国家(14∶38∶48)和低收入国家(37∶34∶29)的三种产业比例看,中国大致处于 中等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水平[2]。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高于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集约化程度低,粮食生产不稳定,农 业基础比较脆弱,第二产业偏高,比上述三类国家都高,而第三产业则比发达国家和中等收 入国家都低。这反映了中国产业总体层次还不够高。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
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作为战 略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还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较 高的起点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发展。在信息日益社会化的今天,面对国际产业转移的 新 态势,我们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呢?笔者认为,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浪 潮中,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应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正确发挥政府的产业政 策职能,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来实现。在形成与市场体制相适应 的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坚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的方针,既要利用外资,发挥外资产业带动效应,又要发展跨国经营,利用产业转移带动产 业调整。
1.充分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规模
尽管外国直接投资的大举进入会对国内相关产业构成挑战,但是对国内产业开发和产业升 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将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 ,外资的技术转让性是其产业带动效应的核心,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特定区域内的要素 重组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联合国《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曾作如下论述:外资对东道 国技术进步的直接作用是,它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提高要素生产率,改变产品结构特别是出口 产品结构,促进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研究与开发,引起组织创新,提高管理水平;间接作用则 要通过与当地研究与开发机构合作、向当地后向与前向合作者转移技术、通过外国机构的出 现对竞争和当地生产率的影响及受训人员总数等表现出来。
国内企业通过以分包零部件和提供服务的方式(即后向关联)而与外资形成一种长期性交易 的关系,不仅会带动中间产品生产,提高国产化率,而且更重要的是:(1)作为供应商的国 内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外商较全面的技术支持,这对于提高国内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 工艺,促进新产品开发意义重大;(2)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大批企业顺利纳入跨国公司国 际分工体系,从而使其生产经营方向能够同大公司引导的产业结构变动保持高度的相关性。 而且,双方的垂直分工格局还会避免过度竞争,激发以采用传统技术和适宜技术为主的国内 企业活力,利于培育其国际竞争力;(3)外资还可以通过当地销售活动产生前向关联的技术 扩散效果等。这一切都会最终使外资与国内企业的技术转让得以最完整、最彻底地完成,从 而通过技术这一核心要素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发展。
因此,我国应根据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变化的特征和趋势,积极引进外资,坚持直接投资与 间接投资并重,增加间接投资的比重,实现产业接纳方式的多样化。一是逐步提高间接投资 的比重。在增加间接投资比重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间接投资方式本身的多样化和合理化;要 将间接投资的重点转向我国的关键产业和关键行业,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大 力发展国际证券融资。在国际证券融资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的情况 下 ,只有大力发展国际证券融资,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获得更为广泛的资金支持 和保证。发展国际证券融资,必须积极稳妥地开放证券市场,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必须加快我国金融、外汇、财税和企业体制的改革,拓宽海外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渠道;必 须加速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规范交易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三是适度放宽外资企 业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对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限制。尤其应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 方式参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以加速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体制改革。四是 积极发展国际上通行的其它有效的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如BOT投资、项目融资、海外 投资基金等。
尽管利用外资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重大作用,但要使其作用得到正常发挥,还必须 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将引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 。我国利用外资的根本指导思想应该以引进技术为基础、以开发创新为目的。特别要加强消 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技 术出口”的良性循环,实现技术发展跨越。二是要掌握好外资政策,正确引导外资投向,达 到内外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立足于国家产业政策目标与地区平衡发展,对外资实行有差别 的政策。加大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力度,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 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 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引导外商投资 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4]。此外,还应把握好利用外资的度,国内资金和 技术能够办到、办好的项目,就不必引进外资,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建设,否则会加剧国内 市场的竞争,并且容易形成对外国资金、技术的依赖,对民族产业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民 族产业是开放的,但首先应该是民族的。因此,对那些垄断性质的跨国资本,应该通过区别 政策来削弱跨国资本的“天生”优势,使内外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起跑线上。总之,应该在 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的前提下,明确外资引进的重点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利用,实现 国内国外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发展跨国经营,利用产业转移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一个健全的开放经济单纯引进外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建立双向循环机制,既要引进来 ,也要走出去。面对当前产业结构失衡、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势头不 足等情况,转移过剩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跨国经济不失为一种良策。
跨国经营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跨国经营能在产品出口 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输出设备和技术,从而将部分国内过剩的生产加工能力和适用技术转移 到国外,这样不仅能够将剩余生产加工能力消化吸收,还能够为国家创造利润,促进产业结 构调整和技术转换的良性循环[5]。二是跨国经营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走出国门 ,到国外去,尤其是到一些高科技产业已处世界领先水平的发达国家中去经营,投资于国外 的技术开发行业,就可以系统地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以及技术进步的促进机制,在以市场为导 向的基础上,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趋势,依托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新兴产业部门,从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如首钢于1988年购 买了国际著名的冶金机械设计公司美国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的股份,从而获得了国外先 进的轧钢和连铸优势。三是发展跨国经营能引发技术外溢效应。技术外溢是指先进技术的拥 有者在一些贸易或其它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出的技术,这些技术一旦被别人吸收,也就导致了 技术外溢引起的技术进步。四是发展跨国经营还能利用国外企业的经验曲线和历史优势,为 我所用。经验曲线指的是在给定的技术和设备规模条件下,由于“熟能生巧”所带来的成本 优势。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国外企业,充分利用其经验曲线和历史优势来获得收益。 如北京联想、山东浪潮集团跨国经营的成功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发展我国的跨国经营,可 以采取多种方法,既可以在国外投资开设新厂,也可以选择对以前完工的援外项目进行投资 控股和技术改造,或者采用兼并与收购等形式,如买壳上市型、海外工程承包与国际招标、 BOT投资方式等。这样就可以使我国的高新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并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将这些 技术产业化,以对产业进行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在发展跨国经营时,必须注意要遵循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正确选择对外投资的产业 及区域。从宏观层面看,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要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投资利润的项目,而且 必须对母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企业跨国经营对母国经济发展辐射效应的强弱 , 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资本的增殖程度,更取决于投资的产业选择[6]。因为,只有在优化跨 国投资产业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企业的对外投资不仅造成企业自身的利润增长,同时也 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改造,为推动国内产业素质的整体提高开辟 新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按照不同的区域,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做法。如在发达的 欧美各国的投资,应集中在电子、电讯、信息等高技术部门;在亚太地区应发展制造加工业 ;在东欧地区可适当发展一些轻工、纺织、食品、家电等行业的境外投资;在拉美地区可发 展轻工、机电等行业;在中东地区可进一步加强和该地区的劳动力合作和项目承包等。无论 跨国经营什么产业,进入什么区域,都应注意降低风险集中度,建立跨国经营风险防范和补 偿机制。
综上所述,在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转移方式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国要因势利导, 迅速加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列中,利用外资产业带动和发展跨国经营这两种互补手段,促进 国内产业升级,发展民族产业,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标签:跨国经营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间接投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