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陕西省陇县中学 721200
【摘要】高中语文课文的难度及层面较初中都有所加深,毫无疑问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具有代表性的,如何让这些文章能够感染到学生,让学生理解与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与美感所在,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1-143-0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摘去遮住学生双眼的雾霭,还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
1 把握好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高中学生已学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常识,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应注意并把握好高中学生的这一认知结构,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文学作品通过肖像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就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有机统一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把握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有机统一,就要求教师善于分析人物肖像,探寻隐藏于文字深处的人物的思想与性格。例如,赏析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九课《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形象描写,就需要把形式美和内容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欣赏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时,应首先把握形式美。在这篇课文中,对黛玉的描绘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通过众人的观察进行描绘,“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韵态度”。二是通过王熙凤的观察,王熙凤见到黛玉时,就夸道:“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个儿才算见了!”这是对黛玉的外表美的间接描绘。三是借贾宝玉的眼光进行描绘,当贾宝玉出场时,作者对黛玉做了正面的描绘,“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蛟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对黛玉的描绘,处处透露着形象美的特点,尤其是第三次描绘,令人掩卷难忘。作者抓住其最生动典型的气韵神态:“笼烟眉”,突出了黛玉的清、淡、秀之美;“含情目”,突出了黛玉的灵性之光的美;“娇、愁、泪”,暗示了其命运悲剧,并寄寓深切的同情,使人顿生爱怜。然而,以上所述的人物美,仅仅是从字里行间的语言表述中可以直接体会出来的,只是一种形式美。
当我们启动自己的理性思维时,就会发现以上对黛玉的描写是“虚多实少,绝去形摹”,少写其服饰,穿戴竟无一字提及。试想黛玉身为大家闺秀,又是出门在外,去“钟鸣鼎食”、“与别家不同”的贾府,以她自尊的性格,行动言语尚恐被人耻笑了去,其衣着肯定也不凡。以这样的思路进行欣赏,就进入到了欣赏内容美的层次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独立思考探究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理应包含个人本位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取向。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鉴赏和感知时,要通过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来进行判断和取舍,从而获得自主的审美体验,这也符合人文精神所要求的独立性。语文教师所要做的,不过就是将学生想到而无法准确表达或表达较为笼统模糊的感受加以梳理和明晰。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自己对一篇文章的优劣进行判定,并能说出判定的理由。这些理由可以是文章立意、素材取舍、创作思路等宏观层面的,也可以是遣词造句、情感抒发等微观层面的。长期坚持,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书本给出的朱自清的创作心理是基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造成的内心苦闷。有学生提出文章通篇也没有看到“革命”一说,个别的词句似乎也并不能说明问题。我就要求学生通过详细了解作者生平来体验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情感世界,并推荐学生阅读《闲情偶寄》、《浮生六记》等作品,最终帮助学生得到了“知识分子闲愁”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学生在查找资料、思考提炼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大有裨益。
3 鉴赏美、品味美
鉴赏和品味美,离不开联想、想象、分析和比较。以新教材高一某单元内容为例:“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在张若虚眼中,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的曼妙境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则是在化实景为情思中流露出思念之深而辗转不能睡的心境;而张孝祥笔下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则是将月的光辉倾泻于湖中,在碧粼粼的细浪中照应着星河的倒影,一片空明晶莹的世界,就连人的“表里”都被洞照的通体透亮,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啊!而辛弃疾的月光则是“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产生了对月的疑问。以上都是对月光的描写,但都离不开作者的奇思妙想。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而分析比较又会加深想象,升华想象。
4 学会应用创造美
语文作为一项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实用性毋庸置疑。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美的感受,从而积累人生经验,提升精神境界,充实内心世界。多年来,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上交2~3篇随笔,每篇字数不少于300,内容和形式均不限,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一件小事,甚至是简单的情绪宣泄,并坚持对每一篇随笔均进行点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情绪加以疏导。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并不认为写随笔就是完成语文作业,而是和老师进行情感沟通、共同促进提高的有效途径,无形中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美育通过对人精神的熏陶、感化和升华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诱发人求真、求美、求善的强烈欲望,促进人道德和理智水平的提高,使其人格也得到和谐的发展。审美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审美经验长期积淀的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掘美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荆学民.审美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7).
[2]高同琴.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宿州学院学报,2004(3).
论文作者:张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3/9
标签:学生论文; 形式美论文; 黛玉论文; 能力论文; 内容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