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银行论文,竞争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外资银行在华规模及概况

自“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积极扩张自身经营网络,不断新增代表处和分支机构,全面抢占中国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的4年中,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77家增加到254家,新增77家,平均每年增加近20家;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增长了95%,平均年增长率为24%。截至2006年8月末,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4家外资法人机构,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1 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近2%。有20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了27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资金达181亿美元①。

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是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知名银行,拥有品牌的国际声望、完善的经营管理、良好的营销技巧、不断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先进的信息技术等等,具有低成本优势和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优势。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

1.经营战略。虽然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仅占中国银行业2%的市场份额。所以在华外资银行大多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借助中资银行已有的市场网络拓展业务,扩大市场份额。早在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就入股光大银行,2005~2006年更是掀起了外资银行大规模参股中资银行的热潮。2005年6月,美国银行和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分别投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入中国建设银行9.0%和5.1%的股份;2005年8月,英格兰皇家银行集团联合美林公司和中国香港富豪李嘉诚组成财团,斥资31亿美元持有中国银行10%的股份;2005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宣布出资7500万美元购入中国银行0.24%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同年10月德意志银行联手欧洲著名的私人银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入股华夏银行;2006年11月,美国花旗集团入股广东发展银行,西班牙BBVA银行入股中国第七大银行——中信银行。各大城市商业银行也陆续成为外资银行参股的对象②。

2.客户战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以后,一直定位于高端客户。商业银行流传着一个“二八定律”,即20%的大客户创造80%的利润,而外资银行正是瞄准了中国金融市场中这20%的大客户作为自己的核心服务对象。根据2006年中国财富管理论坛统计,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家庭大约有300万户,而持有流动性资产的(现金、有价证券、非自住住宅等)超过100万美元的人群约为30万人,预计到2009年中国富裕家庭的流动资产总额将从2004年的8254亿美元增至1.606万亿美元,增幅将近1倍③。洞悉中国这一市场结构的外资银行已经悄然无声地展开了一场高端客户争夺战,目标正是该结构中蕴藏的无限商机。

3.地域战略。回顾5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在地域选择上遵循由沿海向内陆,由中心城市向四周扩展的战略。目前,外资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富裕人口集中的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然而,从2006年底到现在,各家外资银行拓展西部、东北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在短短一个月内,汇丰银行西安分行开业;恒丰银行获准筹建成都分行;香港东亚银行不久前也获银监会批准,在辽宁省沈阳市筹建分行。四川省成都市最受外资银行关注,成都市的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数量已位列西部第1位。四川省辖区内共有外资银行机构9家,其中营业性机构7家,外资银行代表处2家④。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部地区将掀起外资银行布局的新一轮高潮。

二、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比较

(一)业务能力

根据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发展来看,其业务开展方面优劣势并存。

1.高端零售业务。外资银行针对高收入人群提供优质个人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较早,具有成熟的经验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凭借其拥有的理财领域的全能型人才,可以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理财服务,充分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高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目前,各主要外资金融机构都把个人理财业务作为自己在华业务的拓展重点。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的中国分行多设有个人理财中心之类的专业理财办理机构。相比之下,中资银行提供的大多是传统和统一的业务,个性化不足,私人银行业务才刚刚起步,与外资银行相比在质量和经验上都具有相当的差距。

2.外汇业务。外汇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优势业务领域,早在2000年就占据了中国银行业22.7%的份额,截至2005年底,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额已占中国外汇贷款总额的21%,在上海地区的占比高达54.8%⑤。外资银行凭借同跨国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几乎垄断了外商企业的外汇金融服务。根据上海银行市场1995~2004年的数据分析,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总额与外商投资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673,而中资银行的外币贷款与外商投资额的相关系数仅为0.421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数外商的融资需求由外资银行满足⑥。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服务品种较多,灵活性好。目前外资银行提供的外汇业务主要包括外汇存贷款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外币存款现钞账户的币种为美元、港元、日元、欧元4种,现汇账户为美元、港元、日元、欧元、英镑、加拿大元、澳元、新加坡元等8种。外汇贷款业务有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等。由于中资银行外汇贷款不能结汇,外汇—人民币转换贷款成为外资银行的专营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主力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以上⑦。

3.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是外资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拥有先进的服务工具、丰富的经营经验和多种市场营销手段而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从传统的支付结算、代理收付及账户管理业务,到金融衍生产品、个人理财顾问、QFII托管及现金管理等各个方面,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其金融创新更是使得中间业务品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能够不断培育、挖掘和满足多样化的客户潜在需求。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从事的中间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日常操作和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上,如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而高技术含量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则刚刚起步或基本没有开展。表1显示了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力。其中,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衡量的是每创造1元收入所需中间业务量,其倒数反映单位业务量的赢利能力;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则是衡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的指标,指标值越大说明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越强⑧。由此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单位中间业务赢利能力是中资银行的26倍,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将近中资银行的6倍。

表1 2004年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收 中间业务收

机构类别业务量与 入与净利息 入与营业收

收入占比 收入之比 收入之比入之比

国内商业银行 88.2510226 14.97 03.42

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72.7410362 16.14 03.39

股份制商业银行

15.5109590 11.16 03.59

境内外资银行 11.7500392 54.21 19.70

资料来源:王新华、郭永强《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中国城市金融》2005年第7期,第23页。

4.人民币业务。由于人民币业务刚刚开放,外资银行在该业务领域积累的客户和经验较少,而中资银行则对国内诸多客户的需求和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并已经与他们建立起较为长期的合作关系,具有雄厚的客户基础;同时,中国银行市场的竞争基础比较薄弱,原有的传统体制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市场垄断力量,这些垄断权力在银行业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因而外资银行在这一业务领域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在长期经营中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它们在每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都设有分支机构,全国营业机构超过10万家。而外资银行网点扩张需耗费大量建设成本和时间成本,短期内无法与中资银行匹敌。市场份额低是目前外资银行在华竞争力受限制的最主要原因。

(二)风险管理能力

1.不良贷款率比较。外资银行在扩大在华市场份额和资产规模时始终禀持审慎性原则,采取稳健的经营发展战略,注重风险管理。进入中国市场5年来,外资银行一直保持着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和极低的不良资产率。根据广州市银监局信息,截至2005年底,广州辖区内外资银行不良资产率仅为0.44%。与之对比的是,国有银行中已经股份制改革的中行、建行、工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4.62%、3.84%、4.43%,未改革的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更是高达26.17⑨。

2.对风险与回报的认识。在处理风险与回报的关系时,外资银行采用的规范是先进行各类风险识别、计量、确定总风险,然后根据总风险推算银行可以承担风险的能力,从而确定相应的权限,再根据风险承担能力确定相应的资本配置,最后根据资本配置确定银行的风险回报;开展授信业务时实行“审贷分离”,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而国内中资银行目前普遍的经营逻辑是先确定经营规模和利润,然后才考虑银行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此外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往往信贷部门和审批部门不相互独立,这增加了贷款风险。

3.管理风险的组织架构。国际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大体分为横向式和纵向式两种。前者以地区分行作为业务运作的中心,后者以总行的职能运作部门作为业务的运作和操作中心。外资银行的主流管理模式为纵向式管理模式,实行事业部制,呈现出“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特点,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管理垂直化。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总行的部门完成,部门内聚集了各类业务专业人才,对相关业务进行广泛的专业化处理,由特定专业人员联系相关行业的客户,分工细、专业性好,总行控制力强,使得效率上升的同时风险大大下降。而国内中资银行普遍采用横向式管理模式,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呈现出“大总行、大分行、小部门”的特点。各分行在经营业务的同时管理下级分支机构和本级职能部门,经营自主权较大,导致总行对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力被削弱。另外,缺乏专业化分工也使得中资银行专业性业务操作的风险加大。

(三)激励机制

外资银行的激励机制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首先是产权激励,指员工持有股权、期权的方式将员工自身利益与银行经营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是经理市场竞争,指利用经理市场选择和淘汰业绩差的高级管理人员;第三是实行等级行员制等,对不同等级行员制定不同的工作待遇,表现出色的可以不断晋升级别⑩。此外,外资银行还为其员工制定多种培训计划,并针对即将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开展培训以吸引人才。

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仍然以奖金为主,且工资及福利待遇多与职务挂钩。工作表现突出、业绩优良者主要通过职务晋升进行鼓励,年薪制和期权、股权激励制度尚未建立。此外仍存在“大锅饭”现象,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员工无论贡献大小,工资水平相差无几。在员工培训方面的项目和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三、外资银行竞争策略的变化

根据以上分析,外资银行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优势与劣势并存。结合这些方面,笔者通过经营策略和市场拓展两方面预测在华外资银行未来几年竞争策略的变化。

(一)经营策略——参股中资银行

由于分支机构有限,外资银行必须借助中资银行的网点进行产品营销。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将大于竞争,外资银行将加快入股中资银行的步伐,以拓展在一、二线城市的业务和介入人民币存贷款市场。然而自2006年以来,多家外资银行加大了网点建设力度,增强了广告营销频率,因此长远来看,外资银行必然与中资银行在各项业务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同时,大规模入股和战略收购使外资银行获得中资银行一定的控股权,从而间接控制中资银行的诸多分支机构,这就意味着一些重点业务领域的竞争将加剧,外资银行将逐渐涉足传统业务和人民币业务,与中资银行展开争夺。

(二)市场拓展策略

市场拓展策略主要包括业务品种选择和业务区域拓展(如表2所示)。在业务品种选择方面,外资银行将以零售市场为重点,首推其核心业务。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在未来3年中,信用卡业务将成为最重要的零售业务产品,其次是抵押贷款和投资产品;在批售银行业务市场上,债务融资市场将是最重要的业务领域,其次是信用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和风险管理产品。私人银行业务作为外资银行的优势所在,将是其核心主打业务。

表2 35家被访外资银行中涉及各业务领域的银行数

2005 2008 变化

贸易融资 3333-

公司银行 3131-

国债/外汇/货币市场 2428+4

项目融资 2123+2

代理银行 2122+1

公司融资 1921+2

投资银行 1620+4

中小企业贷款1212-

定期存款 1015+5

基金管理

712+5

抵押贷款

612+6

网上银行

616+5

债券

616

+10

交易/托管服务 510+5

私人银行

311+8

理财业务

2 4+2

人寿保险/风险产品

2 6+4

信用卡1 9+8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1 2+1

数据来源: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报告《外资银行在中国》,《新金融》2006年第4期。

1.信用卡业务。据麦肯锡预测,中国信用卡市场2013年利润将达到130亿元~140亿元。到2010年,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的年收入可能高达30亿美元以上。如果全面开放信用卡业务,到2010年信用卡的市场收入有望超过50亿美元(11)。任何一个巨头都不可能放弃如此巨大的市场。人民币业务全面放开前,外资银行就通过与中资银行联合发卡的方式已经介入了信用卡市场,为其以后独立发卡做好了市场、品牌及宣传上的先期准备。全面开放后,各外资银行都申请开展信用卡业务,并筹划在新的《银行卡管理条例》出台后独立发行自己的信用卡。他们还积极申请注册本地法人银行,法人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信用卡业务,这样就能通过ATM机来弥补网点少的缺陷。另外,外资银行开拓农村市场的计划将可能引导其在农村消费信贷包括信用卡领域大展拳脚(12)。

2.债券业务。在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占银行业务的30%~40%,因此债券业务是外资银行密切关注和大力拓展的核心业务之一。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份额不大,仅占现货交易的3.4%,回购交易的1.5%,债券持有量仅为0.4%。但其拓展步伐飞快:2006年1~10月,在中国的48家外资银行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了6430亿元的债券回购交易,是2005年同期的4倍;现货交易也翻了一番多,达到6200亿元;持有债券及票据的总量达360.9亿元,是2005年底的近3倍。银行业对外开放后,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的增加使其有足够的资金从事债券投资以赚取更大利润。外资银行还通过申请成立本地注册的外资银行更方便、更积极地参与债券市场,扭转其一直以来处于净资金借入方的不均衡局面。分析师们预计,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债券业务在2007年将增长1倍以上(13)。伴随着其在本土市场参与程度的加深,可以预见到,外资银行将更多地运用其丰富的国际经验和先进的金融创新能力,大举进入中国货币市场,并有力推动债券期权、期货等新产品的开发。

3.私人银行业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收入人群的增多,私人银行业务无疑是中国银行业最具价值的业务。在这一业务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外资银行正通过降低理财门槛、增设理财中心和推出理财品牌等方式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大发展铺平道路:花旗银行将贵宾理财门槛由10万美元降至5万美元,东亚银行理财门槛仅为3万美元(14),远低于国际上一般的100万美元“开户”门槛;理财中心的设立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一是直接设立国际私人专业银行,例如2005年末国际著名私人银行——瑞士友邦银行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2006年3月花旗银行在上海设立首家私人银行。其二是与中资银行合作设立私人银行部,如中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于今年初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开设两家私人银行部。其三是迂回进入,如摩根斯坦利、瑞士EFG私人银行、汇丰等先在中国香港成立代表处,为进军大陆市场做好准备(15)。此外,荷兰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和恒生银行等也在国内推出了自己的理财品牌,展开对高端客户的争夺。

在业务区域拓展方面,各外资银行从鏖战于沿海中心城市转而向中国中西部、东北部地区扩展,瞄准了广大的中国内地金融市场,致力于建立起庞大的内地服务网络;另外,发达地区的农村市场也日益成为外资银行关注的目标。2006年年底银监会宣布放宽中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均表示希望到农村开拓市场,他们将“更多地借鉴民间借贷机构的经验”从而抢占农村小额信贷业务(16)。

四、中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针对中资银行的优劣势和外资银行竞争策略的变化,国内中资银行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我、扬长避短、提升竞争力以应对挑战。

1.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本地优势,加强中资银行间合作。几十年的经营使得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建立起了庞大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这是其在一、二线中心城市竞争中的优势。此外,他们还积累了独特的业务优势。具体说来,中国银行具有国际化优势,拥有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务网络;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金融市场最大的人民币结算行、证券及期货交易清算行、个人住房按揭银行和基金托管银行,在城市存贷款业务方面领先;中国建设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占先;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分布最广,在城乡存贷款业务方面占有优势。因此,四大国有银行若能加强合作,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增进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则有利于巩固中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地位,在优势业务领域与外资银行展开有力竞争。

2.加快向零售银行业的战略转型。零售银行业是现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中资银行应在巩固其优势业务的基础上拓宽经营范围,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低风险、高收益类业务,快速提高非利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鉴于外资银行在开放后业务重点着力于外汇业务、人民币理财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中资银行应进一步将资源配置向这些地区和业务倾斜,增加对产品研发、推广和业务发展费用的投入。信用卡业务在中国还处于发展初期,中资银行存在信用卡的发放对象定位不准等问题,因此应尽快建立起一体化的客户资料档案,开发、引进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充分发掘国内信用卡市场潜力,找准客户,做出品牌。

3.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要成为最好的零售银行,除了拥有网点和客户基础,还“必须善于进行个人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确保对普通大众标准化金融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高端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全方位、优质高效地满足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17)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推出真正适合高端客户的理财品种,应及时引入国际市场的理财产品与服务,同时研究开发针对本国国情的特色新产品,吸引更多高端客户。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刚刚起步,中资银行可将门槛放低,从满足中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入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争取更大的客户群。

4.拓展业务领域,挖掘潜在市场和客户。中资银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小企业信贷和农村金融是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市场。由于信息披露、资产规模等因素达不到要求,中小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筹得资金,也不能发行债券,因此其比大企业更需要银行信贷;而农村金融具有贷款额度较小,当地信用文化、社会关系等对贷款的安全性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等特点。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业务区域集中,对本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更方便地了解中小企业和当地农村的情况,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因而具有显著优势,应充分挖掘这一领域的客户资源。

5.改进组织管理和经营理念。中资银行可以借鉴外资银行的组织管理模式,裁减冗员,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设立独立的监督机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改进风险管理模式,规范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改革银行内部激励机制,实现激励的差别化和多样化,重视人才资源。另一方面,要更新经营理念,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用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客户,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注释:

①冉启国:《五年之痒——外资银行的中国路》,《金融投资报》,2006年12月15日。

②数据资料来源:《外资银行饕餮中国:金融‘解冻’前的盛宴》,《国际融资》,2007年第1期,32~33页。

③程实:《外资银行八大攻守策略》,《领导文粹》2006年11期,第31页。

④俞靓:《外资银行加紧向中西部布局》,《中国证券报》,2007年1月18日。

⑤《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金融论坛》,2006年第7期,第4页。

⑥肖华荣等:《外资银行进入上海银行业的影响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11期,第144页。

⑦数据来源:《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的比较》,《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9月,第122页。

⑧詹向阳等:《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金融论坛》2006年第7期,第5页。

⑨生柳荣:《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优劣势比较》,《西部论丛》,2006年第8期,第51页。

⑩《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对中资银行的启示》,《福建金融》2006年第3期,第4页。

(11)《巨额营销投入 外资信用卡咄咄逼人》,《每日经济新闻》,2007年2月1日。

(12)引白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的观点,详见:《外资银行‘报名下乡’:爱富不嫌贫》,《金融时报》,2007年1月26日。

(13)数据资料来源:《外资银行瞄上中国货币市场》,《国际金融报》,2006年12月4日。

(14)宋玮:《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步骤加快》,《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月17日。

(15)葛兆强,刘勇:《聚焦中的中国银行业:八大趋势值得细看》,《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8日。

(16)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的观点,详见:《外资银行‘报名下乡’:爱富不嫌贫》,《金融时报》,2007年1月26日。

(17)引自对中行广东省分行行长陈四清的专访内容,详见:《省中行行长陈四清:中外资银行竞争各具优势》,《羊城晚报》,2007年1月27日。

标签:;  ;  ;  ;  ;  ;  ;  ;  ;  ;  ;  ;  ;  

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