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机制研究论文_苏薇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机制研究论文_苏薇

微山县县域经济发展办公室 山东济宁 2776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外,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创新机制来驱动。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重配及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创新日益成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过近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速度及质量虽稳健上升,但也暴露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方式不持续及支撑体系不配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倡导自主创新和培育支撑体系的方式,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以发挥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创新;创新机制

1我国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现状

1.1我国区域创新现状

为了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创新发展区域,如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等。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设置了本级行政区内的创新示范区。这些创新区域虽然有很多未能达到预期发展目标,但也有一些创新示范区成功地推动了区域的创新发展。2006—2010年,我国创新示范区数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3%。2010年后,国家对各地区的创新示范区发展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性措施,以期改变过去重数量而轻质量的发展方式,创新示范区数量的增长速度放缓。但是,从我国创新发展示范区的保有量来看,当前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大中城市至少有一个区域创新示范点的发展布局。整体而言,区域创新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但在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1.2我国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不同地区因为资源环境上的差异,发展条件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同区域的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别。根据我国国土资源空间区划的设置,我国划分为中、东、西三大区域,在不同的区域内部存在次一级的发展区域。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根据各省区市公布的数据来看,省会城市和少数核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会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我国区域发展整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区域的发展差异不断扩大。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健全。

中国区域创新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导致区域创新的管理体制碎片化,从而制造了区域间或区域内创新的壁垒,降低了区域间或区域内科学仪器设备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区域创新活动需要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创新主体相互交流,而由管理机制滞后所构筑的壁垒则阻碍了区域内或区域间创新主体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共享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创新资源,造成区域内或区域间创新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技术创新资源虽然是公共资产,但按照目前的技术创新资源管理机制,这些技术创新资源皆划归为科研机构及其人员的资产。因此,固化的管理机制极易让区域创新活动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使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创新不能快速的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区域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很多区域内或者区域间的创新要素也不断在区域市场内流动,而在由管理机制隔离的区域内或区域间,创新已然不具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进而形成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2.2创新方式不持续。

从整个全球区域经济的分布看,各个国家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如美国加州的硅谷科技和好莱坞影视,加拿大安大略的通讯产业等。这些国家和地区依靠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创新优势,积极打造优质品牌和强势产业。但从实践看,中国虽然也在挖掘区域优势,推动区域创新,但创新的形式略显单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各经济区域尚未认识到创新是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区域内或区域间不同主体的互动,也需要不同要素的流通。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经济区域应找出制约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此外,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经济区域内常出现产业同构,恶性竞争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其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各经济区域不能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只能占据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和低利润的加工组装环节。

2.3支撑体系不配套。

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各经济区域尽管可以提供人才、资金和设备等资源,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基础支撑体系,使得这些资源不能高效利用。同时,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由于能力及资源的限制,不能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或者,中小企业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但因资金、土地、财税及工商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持续创新。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小企业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专利的注册资金;二是中小企业负担不了知识产权纠纷的诉讼费用。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维护自己的创新收益,从而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从目前区域创新的情况看,各经济区域尽管推动了创新体系的建设,但忽视了支撑条件的建设。比如,各区域重视区域内产业集群或者企业的创新,忽略了构建包含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中介等机构在内的创新网络,不能发挥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机制的完善对策

3.1加快创新驱动,助力区域增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之一,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人口、资本、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肖金成认为,加快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依托珠江西江黄金水道,打造我国经济新的支撑带,促进广州地区产业向广西地区转移,缩小上下游经济发展差距,把东盟作为广西对外区域合作的优先方向。同时,他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完善珠江—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3.2 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发展金融支持环境

随着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模式难以完全满足区域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量。为此,必须创新融资方式。政府要修改金融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的政策和限制性条件,从而让更多的优秀企业进入金融市场。政府还要不断地创新区域发展的融资模式,从而使得区域中的各类企业和个体户能够更好地融资。当前影响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中融资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类金融机构在融资上的限制性措施较多。为此,金融机构应当根据社会的具体发展特点,在信贷资金的申请上进行创新,从而为有需要的主体提供更多的可借贷资金。此外,对于那些发生违约的款项政府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的补贴,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3.3强化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及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新的发现、新的产品或新的品牌。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各经济区域内的产业和投资项目已经基本饱和,加之一些传统产业项目也逐渐被淘汰,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尤其是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 +”的提出,更是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各经济区域应抓住宏观政策的利好空间,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和核心能力,提高技术、流程、产品、原料及品牌等产业方面的创新能力,打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当然,区域经济发展不但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对制度而言,各经济区域应健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商事、税务、质检及审计等方面制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而有效的制度环境。而在组织创新方面,各经济区域则要优化组织结构,合理分配组织权利,清楚界定组织责任,提高组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立德,周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

[2]苏国红,欧晓静.国内创新驱动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

[3]肖金成.中国区域发展新战略[J].领导科学论坛,2016,(12).

论文作者:苏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机制研究论文_苏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