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与途径_中学生论文

论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与途径_中学生论文

谈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与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课外阅读论文,途径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中学生素质,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然而,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强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一、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们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而自主应是有指导的自主,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地指出:“重视创设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开拓学习渠道,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可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责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信息、占有知识的重要手段

人们对阅读能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早就有所认识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意思是说,学习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他认为读书是学习的根本途径,而学习又是事业的先导。

阅读之所以能获取信息、占有知识,首先是因为阅读的对象是各类书刊文献及有关资料。而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因而阅读就是从人类几千年来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中,从这些一代又一代人所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从反映当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民族人们的生存发展、竞争抗衡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占有知识,吸收丰富的营养。其次是因为阅读是通过视觉来摄取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知识80%以上是通过视觉器官来吸收的,视觉通道对信息知识的吸收和传输是十分有利的。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阅读的过程就是开发信息知识的过程。阅读的材料越多越有用,获得的信息知识就越丰富越有价值。通过阅读,人们既可以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里吸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也可以冲破时空的局限而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还可以透过信息海洋清晰地感受到当今世界脉搏的跳动,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如果中学生只局限于学习课本知识,而不扩大阅读面,不读或少读课外书,获取知识的面必然狭窄,视野就不会开阔,势必影响将来的发展。

2.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潜能的有力工具

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主要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人的智力潜能可以通过阅读来开发,这是因为:

第一,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或者知识甚少,其智力活动就失去了内容、对象和源泉,那么他的智力也就无从表现和运用,这样也就难以发展了。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占有的信息知识愈多愈广愈专愈深,那么他智力发展的水平就愈高;如果还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知识,那么他的智力不仅可以不断地发展,而且还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二,人的智力开发靠阅读所获取的信息知识去触发。

智力开发遵循轰击原理,其意思是在大量信息知识的碰撞和轰击下,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智力潜能。因为知识的本身就凝结着他人的智慧,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在大量的信息知识的刺激和作用下,就必然会受到较多外部智慧的影响,从而就有机会接触、认识和思考更多的问题,使大脑的使用不断增多,这样他的智力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开发;反之,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或者在低质量少的信息知识传递场中不断重复的人,其智力就很难发生变化了。

第三,阅读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阅读的进程是一个思维的进程,故许多思维活动在阅读过程中都是可以实现的。一个人在认真阅读时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思索、想像、判断和推理,既要领悟词义,理解语句的含义,又要批判地思考文本的内容观点,还要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大脑里已有的知识、文本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比较。因此阅读中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阅读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进行有效地判断和推理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而如前所述,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而阅读得愈多,思维能力得到的锻炼就愈大,对智力潜能的开发也就愈有效。

3.课外阅读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

课外读物纵横古今,横贯中外,浩如烟海。若想凭借课内所学的“沧海一粟”而“以不变应万变”,那无异是井蛙之思。惟有靠课外广泛的涉猎,才能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强调学生“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书读得多了,就能使中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就自然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领域。

4.课外阅读是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的良师益友

陶冶性情是通过审美活动中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转移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是一个长期的情感渗透过程。这个过程又是多范围、多方位、多层次的。因此,指导中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陶冶他们性情的一个好办法,这可从以下两方面体现:

第一,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也生活在社会上,形形色色不健康的思想必然会渗透到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去。要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提高他们的抗“腐蚀”能力,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和指导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思想进步的书报。例如,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名人传记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报道,让他们从中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品德,让书报中英雄志士形象感染他们,从中吸取精神营养,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体现为对美好事物的认识、热爱、欣赏和追求等,它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富有实践能力的人。这样的审美情趣都可以从课外的文学、美学、音乐、绘画等书籍的阅读中得到培养。这些书籍,可令中学生领略到柔柔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艳艳的娇花、翩翩的蝴蝶、舒卷的风、斑瑓的霞、弥漫的雾和飘洒的雪等优美的、生机盎然的、变幻奇妙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欣赏到属于个人的心灵美、形体美,属于人际间的语言美、服饰美、人情美等社会之美,这些美从多方面培养了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生活之乐。阅读具有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养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关键。阅读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活动,然而现在许多学生不愿阅读,或对读书缺乏动力,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读书的兴趣。是否有兴趣阅读,将会影响他们未来的阅读趋向。对相当多的中学生来说,通过实用阅读来提高学习成绩,是不得已而为的。实用阅读对中学生牢固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支撑,古人陆游讲的“功夫在诗外”便是这个意思。现在,学校老师布置的课外书,其内容大多与考试有关,老师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考试成绩;在家里家长让孩子读的书,大多是作文、课程辅导之类,目的是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学校要开展主题活动,要求学生读相关的书并写出一些读后感,目的是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的阅读爱好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爱好,被迫去读那些老师和家长认为应该读的书,时间长了,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

2.指导中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指导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摘录与随感。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

(2)精读与略读。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3)交流与讨论。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也可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

课外阅读只有读好的书籍才能学到有用的东西。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在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各种书籍报刊多得无法统计,并且都在用各种各样新颖的形式吸引着读者。小读者年龄小,缺乏经验,认识能力较差,阅读能力不高,鉴别能力也低。因此,有的学生对读物的选择性不够,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一般地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那么,我们应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

(1)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这类读物可以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程度不同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如:课内学习了《少年闰土》,课外则推荐阅读《故乡》;课内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外则辅导阅读《水浒传》等。

(2)一些介绍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如《雷锋的故事》《毛泽东的故事》《贝多芬传》等书籍。

(3)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刊物中登载的优秀文章。

(4)反映祖国的历史面貌和大好河山的读物。这类读物是进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

(5)中外名著。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6)科学普及读物。现在各类科普读物和通俗的文学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7)电子读物。如今,电脑迅速普及,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开通,以光盘等为质料的电子书刊也很快走进了人们的阅读视野,越来越广泛地得到认同,受到喜爱。这样依托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网络读物和电子书刊方兴未艾。此类新兴读物以其丰富的内容、快捷的速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标签:;  ;  ;  

论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与途径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