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高赖氨酸玉米的注意事项

种植高赖氨酸玉米的注意事项

一、高赖氨酸玉米种植注意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乔锋[1](2020)在《玉米多亲本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解析与育种应用》文中认为高产一直以来是玉米遗传改良研究者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籽粒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籽粒性状可分解为粒长、粒宽、粒厚、籽粒容量等籽粒相关性状。本研究利用一个24亲本的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剖析了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基础,通过籽粒QTL的一因多效性,以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来解析其育种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即s GWAS)。基于全基因组的11.8 M SNPs(MAF≥0.02),共检测到171个位点(记作s QTL,p<1.23E-8)影响七个籽粒性状,位点区间范围为50.0 Kb―15.5 Mb之间。单个位点的解释表型变异率的范围为0.13%―12.11%,其中表型解释率大于5%的位点总共有54个,表型解释率大于10%的位点一共有6个。不同性状的位点联合解释表型变异率的变幅在22.28%―54.63%范围之间。大部分位点加性效应较小,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微效多基因的特征。基于每个位点附近的LD情况以及基因组注释,预测的137个籽粒性状候选基因经过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为一些蛋白(52.55%)、酶(32.85%)、转录因子(5.84%)基因。2.基于IBD(Identity-by-descent)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即h GWAS)。七个籽粒性状共鉴定到128个位点(记作h QTL,LRT≥6.8)。单个位点的表型解释率为1.93%―12.16%,其中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5%的位点有96个,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位点有13个。位点区间大小范围从1.03 Kb到4.06 Mb,其中109个位点(85.16%)区间小于1 Mb。进一步分析发现,24个亲本分别能贡献1―11个位点的最优单倍型,其中最优单倍型来自E28、丹340两个亲本的最多。3.一个主效籽粒QTL的候选基因分析。以一个第10染色体长臂近末端(147.7―149.6 Mb)的控制每升总粒数的主效位点为例对其候选基因进行分析。该位点能同时被两种GWAS方法共同定位到。在位点区间有87个非同义突变SNP,可能导致氨基酸变化,分布在65个基因内;其中,GWAS显着且引起氨基酸变化的SNPs共有5个,共涉及4个基因;同时,利用QTL区间内的In Del进行该区间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3个显着的In Dels。综合以上信息,推测基因GRMZM2G173636为该QTL的候选基因,命名为Zm ACBP6。4.QTL的一因多效分析。对于七个籽粒性状共鉴定到171个s QTL和128个h QTL,这些位点在基因组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存在热点。利用h GWAS方法,共鉴定到26个一因多效QTL。除了第9号染色体外,一因多效QTL在其余9对染色体均有分布,其中大部分一因多效QTL(19/26)仅涉及2个籽粒性状;结合前期开花期、株型和穗部性状的QTL定位结果,发现8个多效性QTL能同时影响花期性状、穗部性状、农艺性状。从育种应用方面来讲,这些多效性QTL分为两类:i)“共赢”QTL(Win-win linkage QTL)。对育种工作有利的基因连锁在一起,能对不同性状同时改良,比如多效性QTL p QTL16和QTL p QTL17。ii)“连锁累赘”QTL(Linkage drag QTL)。对育种工作有利的基因和不利的基因连锁在一起,对这种多效性QTL的选择需要平衡考虑多个性状,比如多效性QTL p QTL1。5.QTL与环境互作。利用两种GWAS方法共定位的24个位点进行QTL与环境互作分析。以位点的加性效应在五个环境下的变异系数,来衡量该QTL与环境互作的程度。从总体来看,不同位点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程度有差异,位点的加性效应值在五个环境下变异系数在0.11—0.81之间不等。根据QTL效应变异系数(CV),可将24个位点分为三类:i)0.50<CV<0.81时,位点与环境存在较强互作。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其他方式使用该类位点应用于玉米育种时可以在特定环境中使用,这样更易达到育种家的育种目标。ii)0.11<CV<0.20时,该类位点与环境互作比较微弱或基本不存在互作,该类QTL随环境变化比较小,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小,具有环境广适型,育种家可优先使用该类位点。iii)0.20<CV<0.50时,该QTL与环境存在互作效应的大小介于第一类情况和第三类情况之间。

谢廷波[2](2020)在《玉米品种选择的重要性探析》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玉米年消费总量1.6亿~1.7亿t,约占世界总量的19%,2020年我国玉米的需求量将达到2.5亿t。从3个方面介绍了选择玉米优良品种的具体途径。

刘怀宇[3](2018)在《北方春玉米穗腐病病原鉴定、发病因素及防治研究》文中提出玉米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它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全球性真菌病害。致病菌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消费风险极高。同时,穗腐病对收获后的贮藏和加工也有严重影响[1,2]。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分离北方地区春玉米穗腐病病原体,确定了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菌种。明确玉米穗腐病在寒地致病相关因子与侵染循环路径,了解与玉米茎腐病,玉米螟,双斑萤叶甲等相关的发病机理,并提出玉米病虫害治理措施,为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实现玉米高产、优质目标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结果如下:(1)对玉米穗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最终筛选出北方寒地穗腐病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枝孢霉(Cladosporium spp.)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p.)。(2)采用人工接种技术针对当地种植常规品种和品系开展田间抗性筛选试验,于玉米收获前调查各品种、品系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最后筛选出抗性品系及品种14个,其中先玉335、利禾1、西蒙6和松玉9四个品种表现高抗,病级分别为0.3、0.8、0.2和0.1;DMY2♂、DMY2♀、DK516♀、XZD2四个亲本材料表现高抗,病级分别为0.3、0.2、1.1、0.5,可作为抗源贮备利用。(3)通过异地多点取样,对霉变玉米样品进行生物毒素检测,以全面了解北方寒地玉米霉变籽粒中所含生物毒素种类及含量,研究表明,玉米穗腐病能引起玉米生物毒素污染,且是其受污染的主要原因。(4)在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红兴隆分局、富锦、鹤岗、汤原、桦南、方正、巴彦、绥化等地进行穗腐病田间发病程度与茎基腐病、玉米螟、金龟子等病虫害及气象因子间相关性调查研究。最后利用回归分析,确定出致病相关性及系数。(5)提出春玉米穗腐病防治措施。一、进行种衣剂筛选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可抑制病菌的种衣剂为35 g/L咯菌·精甲霜和11%精甲·咯·嘧菌;二、在拔节期提早用药实施防控前移技术。

朱湖英[4](2017)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研究》文中认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保证粮食质量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前提。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是粮食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现阶段,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不仅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和适应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具有现实迫切性。本文以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为背景,对粮食质量安全进行研究。在综述粮食质量安全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本文首先界定粮食质量安全的概念,梳理粮食质量安全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从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分析粮食质量安全的现状及问题,并对消费者的粮食消费特征、粮食质量安全感知与评价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找到解决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对形成粮食质量问题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运用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规制失灵理论对粮食质量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设计粮食质量安全调控框架,并提出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的相关对策。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六点结论:(1)粮食质量安全是在满足人体膳食营养需求的同时,还须保证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对人类的生命、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可接受的水平以下,因此是粮食安全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消费者对政府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行为普遍表示不满意,大多数消费者对国内粮食质量的信心不足。(3)工业化、城镇化、绿色革命、粮食收购政策等是产生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现实潜在原因。(4)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失灵是形成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5)政府调控边界是解决粮食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要严格控制在市场失灵范围之内,政府不能取代粮食企业的责任主体地位。(6)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需要完善政府责任体系并调整相关政策,同时加大立法和制度建设在粮食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对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质量安全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2)国内对于食品质量问题和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丰富,但是对粮食质量安全的研究较少,本文深入研究了消费者对粮食质量安全的感知与评价、粮食质量安全成因的理论分析等内容。(3)本文对我国粮食质量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设计了粮食质量安全的调控框架,丰富了粮食质量安全的研究内容。(4)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生产者、政府、消费者和相关社会团体等各主体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多元化主体博弈结果。

林维平,陈梓敏,黄茜莉,姚姗[5](2016)在《汕头市鲜食甜糯玉米种植情况及品种选择原则分析》文中指出在玉米生产过程中要想达到高产、稳产,选择优良品种是关键。汕头市是鲜食甜糯玉米的优势产区,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通过介绍玉米产业发展概况、品种分类和良种选择原则,提出适宜汕头市种植的优良鲜食甜、糯玉米品种。

刘鑫[6](2016)在《转基因抗病虫与高赖氨酸水稻的改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超过一半人口的主粮。然而近些年来,水稻病虫害严重的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对粮食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目前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方法主要是依赖化学杀虫、杀菌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其危害的程度,但是化学喷施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费时费力,因此急需替代的方法。与此同时,由于长年以来人们对杂交水稻产量的过分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杂交水稻品质的改良,使得商品粮的稻米品质长期停滞不前。因此,综合改良水稻产量、品质以及抗性等性状已迫在眉睫。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手段来改良水稻病虫害抗性及稻米品质成为了可能。本研究利用常规杂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对含转Bt (crylAb/lAc)基因光温敏雄性不育系208S进行了抗虫蛋白含量的检测及其后代Bt基因拷贝数的分析,并考察了其杂种后代的农艺性状表现。为了改良该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本研究将208S与聚合了抗稻瘟病基因Pi1、Pi2的恢复系材料华1517B进行杂交转育,获得了聚合Pi1、Pi2的改良材料。在稻米品质改良方面,本研究对转LYSINE-RICH PROTEIN (LRP)基因材料PA110及其后代进行了遗传稳定性及稻米氨基酸含量检测分析,初步研究了该基因增加种子中赖氨酸含量的分子遗传机理。同时通过传统回交转育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LRP基因导入到水稻品种9311中,使得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得到一定程度提高,改良了稻米的营养品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随着植株生长发育,不育系材料208S及其杂种浙优3号中Cry1Ab/1Ac蛋白含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在叶片及茎秆中,Cry1Ab/1Ac蛋白的丰度要显着高于其在胚乳及根部中的丰度;在所检测的各个生长阶段及不同组织中,Cry1Ab/1Ac蛋白的含量与其供体亲本华恢1号(又名TT51)中的含量处于相同水平;cry1Ab/1Ac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均可以稳定表达,同时其在纯合及杂合状态下并没有出现显着的剂量效应。(2) Southern blot转基因拷贝数检测显示,208S及其杂种后代浙优3号、浙优5号及02567同供体亲本TT51一样,均为中cry1Ab/1Ac基因双拷贝材料。(3)不育系材料208S配组的三个材料产量均表现良好,其中浙优3号及浙优5号优于南方稻区的主栽品种丰两优4号;208S及浙优3号的绝大多数品质性状均达到或超过国标优质米一级标准。(4)利用MAS及回交育种手段,将水稻材料华1517B中的抗稻瘟病基因Pi1、Pi2成功导入到不育系208S中,获得了聚合Pi1、Pi2的改良材料。利用基因组中平均分布的并且在亲本间(208S、华1517B)具有多态性的120个分子标记,对改良株系进行了遗传背景回复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杂交及三次的回交,待改良单株材料的背景回复率已经达到96.7%,主要农艺性状与亲本208S无显着性差异。在育性方面,改良材料在夏季杭州表现出完全的不育状态,而在冬季海南则表现出部分可育状态,与亲本208S表现一致,同时该材料主要农艺性状也与亲本208S无显着差异。(5) 改良稻瘟病抗性的株系在湖北省恩施市国家稻瘟病鉴定点表现为4级中度抗性,显着的优于亲本对照208S(7级);改良稻瘟病抗性株系在海南三亚试验田表现出对稻纵卷叶螟表现出完全的抗性,并与亲本对照208S的抗虫表现一致。(6) 定量qRT-PCR检测LRP基因的表达模式后发现,LRP基因在转基因水稻叶片中的表达量极低;随着灌浆时间的增加,胚乳中LRP基因的表达量急剧增加,说明LRP基因在PA110不同组织中表达量的变化情况与其Gtl启动子的表达模式一致。在PA110胚乳中,外源的LRP基因对整个天冬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均产生了一定影响;结果同时显示,PA110胚乳中赖氨酸分解代谢的减少,可能导致总的赖氨酸含量较对照显着的增加;对9个水稻种子贮藏蛋白相关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后发现,这些基因的表达量随着胚乳的发育呈现上升表达趋势,但是在PA110中,这些基因表达量的上升幅度并没有在对照品种中上升的幅度大。(7)在PA110种子中,包括赖氨酸在内的几乎所有氨基酸含量较对照均有一定程度提升,其中赖氨酸含量在糙米和精米中较对照分别提升了30.1%和28.0%,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升了21.3%和22.4%;在PA110叶片中,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各个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成熟期,PA110中所有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较对照有了明显增加,其中赖氨酸增加幅度显着。(8)在LRP基因导入材料9311LRP中后,赖氨酸含量较对照仅有7.3%的增加,而其它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均有小幅度的降低,说明LRP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条件下对提升赖氨酸的作用会有所差异;在PA110与9311的杂交衍生系中,糙米中的赖氨酸含量较杂种对照提升明显(19.6%),而在PA64S与9311LRP的杂交衍生系中,糙米的赖氨酸含量较杂种对照出现了2.4%的降低,说明LRP基因在应用到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其在不育系背景中的表现可能会比其在恢复系背景中更有应用潜力;在PA110与9311LRP的杂交衍生系中,虽然LRP基因型为纯合状态,然而在糙米中赖氨酸含量较杂种对照仅有9.2%的增加,说明LRP基因处于杂合状态可能对提高杂种种子中赖氨酸含量更具应用潜力。(9)转基因材料PA110的株高与对照相比有着较明显的降低,同时,PA110自交种子的千粒重及种子发芽率也较对照有着显着的下降;对PA110成熟阶段花粉进行电镜观察后发现,PA110中的外源LRP基因并未对不育系水稻的育性产生明显影响;PAl 10衍生系9311LRP与对照9311在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种子萌发率等农艺性状方面存在一定负面效应,说明在9311背景下,种子胚乳中表达外源LRP基因可能会影响种子的灌浆充实度,并影响种子萌发;在杂交种PA110/9311(LRP杂合基因型)中,包括千粒重在内的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说明杂种优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互补了PA110中农艺性状的负面效应。然而PA64S/9311LRP(LRP杂合基因型)较对照表现出千粒重的显着下降;LRP纯合基因型的组合PA110/9311LRP也表现出千粒重较对照的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外源LRP基因在不同水稻遗传背景下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育系中适度表达LRP基因,并获得的杂交品系在改良杂种赖氨酸含量方面更具有应用的价值。(10)利用MAS结合传统杂交的方法,获得了聚合crylAc及LRP基因的改良材料9311LRP/crylAc;聚合材料表现出对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良好的抗性,说明LRP基因并不会影响crylAc基因对螟虫的抗性表现;但聚合材料种子中赖氨酸的含量显着的低于在9311LRP中的含量,说明cry1Ac基因可能影响LRP基因发挥其在种子中积累赖氨酸的效应。

焦铸锦[7](2015)在《玉米穗腐病致病层出镰刀菌侵染寄主的细胞、生化与分子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穗腐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主要玉米病害之一。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地区玉米穗腐病主要的病原菌是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 graminearum和F. proliferatum,其中F. proliferatum是中国部分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因此,阐明F. proliferatum侵染玉米的细胞、生化与分子的基础生物学过程,对有效防控玉米穗腐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F. proliferatum侵染玉米的过程,包括(1)通过解剖学方法,观察了对玉米根、茎、叶、花丝等多个组织部位的侵染过程;(2)通过组织化学方法,探测了玉米被侵染组织部位产生的H2O2及O2-物质;(3)检测了F. proliferatum培养滤液对玉米组织细胞的毒性;(4)检测了F. proliferatum产生致病性相关胞外酶的种类及酶活;(5)敲除了F. proliferatum致病相关的steA基因;(6)调查了玉米内生细菌对F.proliferatum的拮抗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F. proliferatum对玉米根、茎、叶组织通过伤口侵染,对花药和花丝直接侵染。解剖学观察显示,F. proliferatum对叶组织侵染,沿叶肉细胞进入维管束和花环结构周边的大型薄壁细胞内,最终进入维管束的导管、筛管细胞。F. proliferatum对根、茎组织侵染主要沿薄壁组织细胞侵入维管束的导管、筛管。根、茎部位的筛管细胞、导管细胞是输送有机物和无机盐等营养的通道。F. proliferatum侵染这些部位有利于获得营养。但是,F. proliferatum进入叶脉、根、茎的导管和筛管细胞,将可能通过维管束通道进入雌穗。因此,F. proliferatum系统侵染诱发穗腐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F. proliferatum在花丝部位扩展主要沿薄壁细胞组织及维管束细胞向子房生长。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花丝通道是F. proliferatum侵染途径之一。F proliferatum分生孢子长度小于50μm,悬浮在大气中,靠风力传播。推测其主要传播方式为体外风力传播。2、F. proliferatum在组织内部细胞间侵染时,侵染部位菌丝膨大,产生侵染钉结构,有助于破壁侵入相邻的细胞。F. proliferatum对H2O2有较强的耐受性,有利于应对侵染过程中寄主细胞产生的H2O2及O2-物质。F. proliferatum培养滤液可以使被侵染组织出现水渍状斑块,导致寄主细胞出现电解质渗漏现象,推测培养滤液中可能存在与病原菌致病相关的毒素。对胞外酶检测显示,F. proliferatum可分泌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果胶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的产生有助于病原菌分解细胞壁和细胞壁间隙的物质。侵染籽粒后,淀粉酶的产生有助于获取营养。推测侵染钉结构、胞外酶及培养滤液中的毒素成分与F.proliferatum致病性密切相关。3、探索了F. proliferatum原生质体制备方法,发现3% driselase+1% lywallzyme+ 0.01% chitinase为最佳的破壁酶解组合。运用split-marker方法,将潮霉素基因与SteA基因侧翼序列整合在一起。通过同源重组,潮霉素基因替换了F. proliferatum的SteA基因。与野生菌株Fpl相比较发现,突变菌株Fp△SteA的致病力减弱,同时突变菌株Fp△SteA的气生菌丝生长被削弱。证实SteA基因调控F. proliferatum气生菌丝的生长及其致病性。4、玉米不仅可以产生H202及O2--等等防御物质和发生超敏反应,应对F. proliferatum的侵染。玉米内生细菌群落也可以抵御F. proliferatum的侵染。对玉米84株内生细菌进行拮抗筛选,有17株内生细菌对F. proliferatum菌落抑制率达30%以上。对抑制效果明显的菌株鉴定结果表明:菌株ZL-3为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菌株R-4为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R-14、菌株R-8、菌株L-14和菌株L-2属于Bacillus cereus。

张俊飞[8](2015)在《玉米抗冷相关基因JMJ15克隆及对玉米的遗传转化》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同时具有粮食、工业原料、饲料等多种用途。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由于地理条件原因,在春季经常遭受低温冷害的侵袭,造成大面积减产,冷胁迫已经成为限制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因此,对玉米抗冷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本实验室选育的玉米抗冷自交系W9816为材料,利用RT-PCR方法,克隆出组蛋白去甲基化相关基因JMJ15,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为1803bp,编码60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为亲水、中性稳定的非跨膜蛋白。同时成功克隆出JMJ15基因启动子,并分析其顺式作用元件,为进一步分析JMJ15基因抗冷机理奠定了基础。采用qRT-PCR方法分析JMJ15基因在玉米冷响应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JMJ15基因为玉米冷胁迫相关基因。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功能,以pCAMBIA3301质粒为基础载体,构建了两个载体:过表达载体35S::JMJ15和干扰载体UBI::JMJ15。通过农杆菌浸染拟南芥的方法,对JMJ15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获得了转JMJ15基因的T3代拟南芥植株。对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拟南芥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转JMJ15基因的拟南芥比野生型拟南芥更抗冷。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拟南芥JMJ15基因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的表型差异,发现突变体的一些生理指标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JMJ15基因可能通过去甲基化作用影响了植物的发育过程。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将JMJ15基因转到玉米自交系Y423的幼胚及其诱导的胚性愈伤。在双丙氨磷浓度为3mg L-1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对筛选后得到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获得了含有目的基因的阳性苗。侵染幼胚获得Bar基因阳性苗13棵;侵染愈伤获得Bar基因阳性苗9棵,其中带有目的基因的苗2棵。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JMJ15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10Z27、B73、W9816、W9805、KB411中,现已获得T0代种子,为研究JMJ15基因在玉米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齐建双,铁双贵,韩小花,岳润清,燕树锋,卢彩霞[9](2014)在《氨基酸分析仪法快速测定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文中研究指明以9个高赖氨酸玉米和2个普通玉米杂交种籽粒样品为材料,用日立L-89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高赖氨酸玉米和普通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进行定量测定。了解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的检测效果是否可以很好的比较普通玉米与高赖氨酸玉米籽粒中的赖氨酸含量。结果表明高赖氨酸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介于0.34%0.42%之间,普通玉米赖氨酸含量介于0.24%0.25%,存在显着差异。日立L-89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法测定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与其它传统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样品需求量少,可以较好的在玉米育种中应用。

陈玉娜[10](2014)在《玉米穗粒腐病主效抗病QTL分析及其抗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玉米穗粒腐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真菌病害,在世界各地玉米种植区范围内均有发生。在我国引起玉米穗粒腐病的致病菌是轮枝镰刀菌(Fusariumverticillioides),其侵染玉米后不仅造成籽粒或穗轴腐烂,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伏马毒素(FB)、串珠镰刀菌素(MON)等真菌毒素,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培育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穗粒腐病的根本途径。在优异种质资源基础上,挖掘新的抗病位点,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利用筛选到带有热带血缘的优异抗源BT-1和两个带有黄早四血缘的高感玉米穗粒腐病的自交系N6和西502为材料,共组建了 4套近等基因系群体,通过多年多点人工接种鉴定,前期已将抗性QTL初步定位到4.04-4.05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玉米穗粒腐病主效抗病QTL分析及其抗性机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前期构建了 4套独立的近等基因系,并对BC3F3、BC4F5世代进行了背景恢复率检测。在此基础上2012年进一步发展高世代近等基因系,N6正反向分别由原来的BC3F3、BC4F5世代发展为BC4F3、BC5F2世代;西502反向由原来的BC4F5世代发展为BC5F2世代。对BC4F3、BC5F2世代做进一步的遗传背景恢复率检测。结果显示,各群体的遗传背景恢复率均达到96%以上。2.以带有主效QTL片段的近等基因系群体为材料,2012年夏播种植于4个环境下,利用重叠群比对对玉米穗粒腐病主效抗病QTL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原来定位到的1个QTL(bin4.04-4.05)分解为 2 个 QTL,分别位于 bin4.04-4.05(umc1652-umc1969)和 bin4.06(bnlg1137),暂时命名为qRfv1和qRfv2,验证并修正了原来的结果。3.为深入了解玉米穗粒腐病抗性机理,室内接种轮枝镰刀菌后观察其形态学、组织学变化及进行酶活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发现受病原菌侵染后,抗病材料(BT-1)种子表面菌丝的密度及长度在不同的侵染时期均少于感病材料(N6)。组织学观察发现,抗感材料接种3d未见有菌丝侵入,随侵染时间的延长到7d时菌丝均由基部侵入且BT-1的胚中菌丝少于N6,侵染10d时N6胚中出现大量菌丝且被蚀空,2个材料的胚乳部位始终未见菌丝。可以看出,病原菌侵染后抗感材料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中胚部变化;对相关保护酶活性进行测定发现,过氧化氢酶(CAT)可能与抗病相关,而从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规律来看可能与抗病或与玉米穗粒腐病不相关,对于两个酶是否真的与抗病相关或不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利用多点多重复对玉米穗粒腐病主效QTL抗性遗传分析,将原来的1个QTL分解为2个并暂时命名为qRfv1和qRfv2。同时对抗感材料及NIL进行遗传机理研究,主要从形态学和组织学中胚的变化来反应材料的抗感;测定相关酶活性,发现CAT酶可能与抗性有关,可作为抗感鉴定的生理指标。本文从遗传分析到形态学、组织学及防御酶活性等层面对寄主抗性机理进行了探索,为图位克隆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高赖氨酸玉米种植注意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赖氨酸玉米种植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多亲本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解析与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玉米的重要性
    1.2 籽粒外观性状测量方法
    1.3 玉米籽粒外观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1.4 作图群体研究进展
        1.4.1 双亲群体
        1.4.2 自然群体
        1.4.3 多亲本群体
    1.5 玉米籽粒性状突变体基因克隆研究现状
        1.5.1 P型PPR蛋白基因
        1.5.2 PLS型 PPR蛋白基因
        1.5.3 非PPR蛋白基因
    1.6 玉米籽粒性状同源克隆基因研究现状
    1.7 玉米籽粒QTL的克隆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CUBIC群体材料田间试验
        2.2.2 籽粒性状考察方法
        2.2.3 CUBIC群体基因型分析,单倍型构建和群体结构分析
        2.2.4 关联分析
        2.2.5 每升总粒数QTL候选基因分析
        2.2.6 QTL多效性分析
        2.2.7 籽粒性状QTL―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CUBIC群体籽粒性状的表型分析
        3.1.1 CUBIC群体子代及其亲本表型分析
        3.1.2 CUBIC群体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
        3.1.3 CUBIC群体子代籽粒性状广义遗传力分析
    3.2 CUBIC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1 基于单标记SNP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2 基于bin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3 h GWAS定位结果的分辨率高于s GWAS定位结果的分辨率
        3.2.4 两种方法共定位QTL分析
    3.3 每升总粒数的第10染色体长臂端QTL候选基因分析
        3.3.1 每升总粒数的第10染色体长臂端共定位QTL的特征
        3.3.2 通过基因组注释推测QTL区间候选基因
    3.4 QTL热点分析
    3.5 QTL多效性分析
    3.6 育种材料挖掘分析
    3.7 籽粒性状QTL—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4.讨论
    4.1 CUBIC群体优势
        4.1.1 CUBIC群体构建
        4.1.2 CUBIC群体的重组
    4.2 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基础
    4.3 籽粒性状QTL定位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的比较
    4.4 机器考种的优势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验材料亲本间亲缘关系及CUBIC群体构建过程
    附录2 玉米籽粒考种机考种系统原理、操作流程及数据处理
    附录3 亲本及其CUBIC子代籽粒表型分布及其各试验点间相关性
    附录4 基于单标记SNP和 bin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附录5 作者简介
致谢

(2)玉米品种选择的重要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从选择品种的观念上转变
2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选择玉米品种
    2.1 根据当地有效积温和无霜期选择玉米品种
    2.2 根据地块的条件选择玉米品种
    2.3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变化选择玉米品种
    2.4 根据特殊需求选择特殊玉米品种
3 要选择正规渠道购种
    3.1 到正规合法的种子商店购种
    3.2 要选用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种子
    3.3 去田间展示会、观摩会选择品种
        3.3.1 要远观品种的长势和株型
        3.3.2 近观果穗着生位置(穗位)的整齐度和抗病性
        3.3.3 深入行间,看果穗情况

(3)北方春玉米穗腐病病原鉴定、发病因素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玉米穗腐病研究现状
        1.2.1 症状
        1.2.2 病原
        1.2.3 侵染循环
        1.2.4 发病条件
        1.2.5 防治措施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穗腐病发病情况调查
    2.2 病原菌分离鉴定
    2.3 品种抗病性鉴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霉变籽粒毒素检测
    2.5 温湿度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1 温度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2 湿度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茎基腐与穗期病虫害的相关性试验
        2.6.1 与茎基腐病相关性试验
        2.6.2 与玉米螟、双斑萤叶甲、金龟子、鸟害等相关性试验
    2.7 种衣剂筛选试验
        2.7.1 试验药剂
        2.7.2 试验方法
        2.7.3 试验调查
    2.8 药剂筛选试验
        2.8.1 试验药剂
        2.8.2 试验方法
        2.8.3 试验调查
    2.9 防控前移技术示范
3 结果与分析
    3.1 穗腐病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3.2 病原菌分离鉴定
    3.3 品种抗病性鉴定
    3.4 霉变籽粒毒素检测
        3.4.1 17 份独立样品检测结果
        3.4.2 2 份混合样品检测结果
        3.4.3 堆放玉米与玉米篓子存放玉米毒素检测结果
        3.4.4 霉变程度不同的玉米样品检测结果
    3.5 温湿度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1 温度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2 湿度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6 茎基腐与穗期病虫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影响
        3.6.1 茎基腐病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影响
        3.6.2 玉米螟、双斑萤叶甲、金龟子、鸟害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影响
    3.7 种衣剂筛选试验
        3.7.1 安全性
        3.7.2 防治效果
    3.8 药剂筛选试验
        3.8.1 安全性
        3.8.2 防治效果
    3.9 防控前移技术示范
4 讨论
    4.1 病原菌分离鉴定
    4.2 与玉米穗腐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4.3 玉米抗病性鉴定
    4.4 穗腐病防治措施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主要内容
    1.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粮食质量安全概念界定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粮食质量安全概念的相关研究
        2.1.2 粮食质量安全现状的研究
        2.1.3 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成因的研究
        2.1.4 粮食质量安全对策的研究
        2.1.5 文献简评
    2.2 粮食质量安全的内涵及外延
        2.2.1 粮食质量安全的内涵
        2.2.2 粮食质量安全的外延
    2.3 粮食质量安全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
        2.3.1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紧迫性
        2.3.2 粮食质量安全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3.1 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3.1.1 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现状
        3.1.2 粮食生产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3.2 粮食流通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3.2.1 粮食流通质量安全现状
        3.2.2 粮食流通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3.3 粮食消费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3.3.1 粮食消费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
        3.3.2 粮食消费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费者的粮食消费特征及对粮食质量安全的评价
    4.1 数据获取方法及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
        4.1.1 数据获取方法
        4.1.2 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
    4.2 被调查者的粮食消费特征
        4.2.1 粮食消费品种选择
        4.2.2 采购粮食的地点选择
        4.2.3 选购粮食的主要考虑因素
        4.2.4 消费者辨别粮食质量的方法选择
        4.2.5 选择国内粮食还是国外粮食的态度
    4.3 消费者对粮食质量安全现状的感知及评价
        4.3.1 消费者对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的感知及评价
        4.3.2 消费者对粮食加工质量安全的感知及评价
        4.3.3 消费者对转基因粮食的感知及评价
    4.4 影响消费者对粮食质量安全的感知及评价的主要因素
        4.4.1 知识匮乏
        4.4.2 种植环境恶化
        4.4.3 对食品质量监管现状的失望
        4.4.4 来自社会媒体的错误报道
        4.4.5 对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关注度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形成机理分析
    5.1 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形成的现实因素分析
        5.1.1 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影响
        5.1.2 绿色革命带来的影响
        5.1.3 粮食收购政策带来的影响
        5.1.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分税制带来的影响
        5.1.5 供给者和消费者质量安全认知带来的影响
    5.2 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形成机理
        5.2.1 市场失灵引起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机理
        5.2.2 政府规制失灵带来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机理
    本章小结
第6章 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的调控框架设计
    6.1 政府的调控边界划分
        6.1.1 限于市场失灵范围
        6.1.2 限于修补市场缺陷范围
        6.1.3 限于不违背收益成本原则范围
    6.2 责任体系框架设计
        6.2.1 基于“三要素说”责任体系总体设计
        6.2.2 责任主体划分
        6.2.3 责任制度的设计
        6.2.4 责任目标的确定
    6.3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制度设计
        6.3.1 制度的概念界定
        6.3.2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制度的特点
        6.3.3 三角制衡制度体系设计
    6.4 调控要素分析
        6.4.1 调控对象
        6.4.2 调控手段
        6.4.3 调控内容
    本章小结
第7章 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的政府责任体系建设
        7.1.1 政府责任体系理论框架构建
        7.1.2 当前政府责任体系存在问题
        7.1.3 完善政府责任体系的相关建议
    7.2 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的综合评价体系
        7.2.1 粮食质量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
        7.2.2 粮食质量安全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7.2.3 粮食质量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7.2.4 粮食质量安全的综合评价模型
    7.3 调整粮食质量安全的政策体系
        7.3.1 依托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转变粮食生产政策
        7.3.2 建立支持全产业链的粮食流通政策
        7.3.3 培育“优质优价”的粮食消费政策
    7.4 建立法治粮食质量安全的法律体系
        7.4.1 现有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7.4.2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的法律调控
    7.5 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的制度体系建设
        7.5.1 强化企业自律的支持制度
        7.5.2 完善政府规制制度
        7.5.3 建立社会团体参与制度
        7.5.4 探索成熟消费者的培育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汕头市鲜食甜糯玉米种植情况及品种选择原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产业发展概况
    1.1 生产情况
    1.2 品种分类
    1.3 玉米优良品种
2 玉米良种选择原则
    2.1 根据用途和目的选用不同类型玉米
    2.2 根据权威发布信息选用通过审定品种
    2.3 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选用适宜品种
    2.4 根据种植制度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2.5 根据市场消费需求选用搭配种植品种
    2.6 根据增产增效要求选用单交种
    2.7 根据栽培条件选择紧凑型品种
    2.8 根据高产稳产目标选用抗病品种
    2.9 根据良种标准选用高质量种子
    2.1 0 根据“三证”齐全规定选用安全保质良种
3 优良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简介

(6)转基因抗病虫与高赖氨酸水稻的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苏云金芽孢杆菌(Bt)应用概况
    1.2 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
    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概况
    1.4 转基因高赖氨酸水稻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转Bt抗虫不育系配合力分析及抗稻瘟病性状改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株材料
        2.1.2 低温处理
        2.1.3 水稻叶片DNA抽提
        2.1.4 Southern blot检测
        2.1.5 Bt蛋白含量测定
        2.1.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技术路线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8S及其杂种中Cry1Ab/1Ac蛋白含量分析
        2.2.2 208S杂种后代中cry1Ab/1Ac基因拷贝数分析
        2.2.3 208S及杂种材料农艺性状
        2.2.4 改良稻瘟病抗性材料的遗传背景分析
        2.2.5 改良材料的抗虫性及稻瘟病抗性分析
        2.2.6 改良材料育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考察
    2.3 讨论
        2.3.1 Bt蛋白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含量的变化
        2.3.2 抗虫基因cry1Ab/1Ac与抗稻瘟病基因Pi1/Pi2的聚合
        2.3.3 MAS在基因渗入中的作用及遗传背景对抗性基因效应的影响
        2.3.4 多基因聚合培育绿色超级稻
    2.4 展望
第三章 转LRP基因不育系及其杂种氨基酸含量测定与代谢途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PCR分子标记检测
        3.1.3 DAPI染色及花粉镜检
        3.1.4 材料种植、农艺性状调查及室内抗虫性评价
        3.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技术路线
        3.1.6 水稻种子、叶片中氨基酸含量测定
        3.1.7 RNA抽提及反转录
        3.1.8 qRT-PCR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基因材料PA110中LRP基因的表达模式
        3.2.2 转LRP基因水稻PA110种子中的赖氨酸及总氨基酸含量
        3.2.3 转LRP基因材料PA110种子中游离赖氨酸等氨基酸含量
        3.2.4 转LRP基因材料PA110叶片中游离赖氨酸及其它氨基酸含量
        3.2.5 转LRP基因材料PA110衍生系及杂种赖氨酸及总氨基酸含量
        3.2.6 转LRP基因材料PA110中赖氨酸及天冬氨酸代谢途径分析
        3.2.7 转LRP基因材料PA110中种子贮藏蛋白基因表达分析
        3.2.8 转LRP基因材料PA110农艺性状表现
        3.2.9 转LRP基因材料PA110衍生系及其杂交种农艺性状表现
        3.2.10 基因聚合家系材料抗虫效应评价
        3.2.11 基因聚合家系材料种子中赖氨酸含量分析
    3.3 讨论
        3.3.1 遗传背景对LRP基因效应的影响
        3.3.2 LRP基因遗传效应的分析
        3.3.3 转LRP基因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4 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介
致谢

(7)玉米穗腐病致病层出镰刀菌侵染寄主的细胞、生化与分子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表
第一章 玉米穗腐病研究进展
    1.1 玉米穗腐病
        1.1.1 玉米穗腐病发病情况
        1.1.2 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
        1.1.3 玉米穗腐病的防治
    1.2 层出镰刀菌与玉米穗腐病
        1.2.1 层出镰刀菌生物学特性
        1.2.2 层出镰刀菌寄主范围
        1.2.3 层出镰刀菌致病机理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层出镰刀菌侵染玉米的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玉米及菌株的来源
        2.1.2 菌株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2.1.3 层出镰刀菌对玉米组织的侵染
        2.1.4 体视镜观察侵染组织
        2.1.5 层出镰刀菌分生孢子与玉米花粉粒的比较观察
        2.1.6 扫描电镜观察侵染组织
        2.1.7 侵染组织病理解剖学观察
        2.1.8 侵染菌丝组织定位
        2.1.9 侵染部位H_2_2检测
        2.1.10 侵染部位活性氧(O_2~-)检测
        2.1.11 层出镰刀菌对H_2O_2耐受性检测
        2.1.12 培养滤液对寄主细胞毒性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层出镰刀菌的培养特征及分子鉴定
        2.2.2 层出镰刀菌对玉米组织的侵染
        2.2.3 层出镰刀菌侵染玉米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
        2.2.4 层出镰刀菌侵染玉米组织的病理解剖学观察
        2.2.5 层出镰刀菌分生孢子与玉米花粉粒的比较观察
        2.2.6 侵染部位的H_2O_2及O_2~-测
        2.2.7 层出镰刀菌H_2O_2耐受性检测
        2.2.8 培养滤液对寄主细胞的毒性
    2.3 讨论
        2.3.1 层出镰刀菌引起的玉米病害及伤口侵染
        2.3.2 层出镰刀菌花丝通道侵染途径
        2.3.3 层出镰刀菌在玉米组织内部扩展及系统侵染可能性
        2.3.4 侵染过程中层出镰刀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
        2.3.5 层出镰刀菌的致病性
        2.3.6 层出镰刀菌的传播方式
        2.3.7 培养滤液对寄主细胞的毒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层出镰刀菌几种胞外酶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和试剂
        3.1.2 菌种活化及培养
        3.1.3 取样及样品处理
        3.1.4 蛋白质测定
        3.1.5 淀粉酶活力测定
        3.1.6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3.1.7 果胶酶活力测定
        3.1.8 PH值测定及数据处理
        3.1.9 层出镰刀菌胞外酶定性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胞外酶定性测定
        3.2.2 生物量的变化
        3.2.3 淀粉酶、纤维素酶及果胶酶活性变化
        3.2.4 总蛋白含量和PH值变化
    3.3 讨论
        3.3.1 层出镰刀菌分泌胞外酶种类
        3.3.2 层出镰刀菌胞外酶活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层出镰刀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层出镰刀菌培养条件优化
        4.1.2 层出镰刀菌酶解条件
        4.1.3 原生质体制备方法检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层出镰刀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4.2.2 层出镰刀菌酶解条件的选择
        4.2.3 原生质体制备方法检验
    4.3 小结
第五章 层出镰刀菌STEA基因敲除对致病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STEA基因克隆
        5.1.2 转化及回补实验
        5.1.3 致病性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TEA基因克隆
        5.2.2 STEA基因敲除及回补
        5.2.3 菌株FP△STEA的菌落特征
        5.2.4 致病力检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玉米内生细菌对层出镰刀菌的抑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玉米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培养
        6.1.2 玉米内生细菌对层出镰刀菌的拮抗活性检测
        6.1.3 玉米内生细菌的鉴定
        6.1.4 玉米内生细菌对层出镰刀菌侵染寄主的影响检测
        6.1.5 所用仪器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玉米内生菌的分离及培养
        6.2.2 玉米内生菌对层出镰刀菌的拮抗活性
        6.2.3 玉米内生细菌的鉴定
        6.2.4 玉米内生细菌抗层出镰刀菌侵染及扩展的效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7.1 全文结论
    7.2 全文讨论
        7.2.1 层出镰刀菌的侵染途径
        7.2.2 层出镰刀菌的传播方式
        7.2.3 层出镰刀菌的致病性
        7.2.4 层出镰刀菌与寄主互作
    7.3 问题与展望
    7.4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玉米抗冷相关基因JMJ15克隆及对玉米的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冷害
        1.1.1 冷害的类型
        1.1.2 冷害的作用机理
        1.1.2.1 膜上脂类相变引起的与膜结合酶的失活
        1.1.2.2 改变了膜的通透性
        1.1.2.3 对光合与呼吸的影响
        1.1.3 冷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1.2 组蛋白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1.2.1 组蛋白修饰
        1.2.2 组蛋白甲基化
        1.2.3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JMJ 类蛋白
    1.3 JMJ15 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4.1 玉米遗传转化的方法
        1.4.2 玉米遗传转化常用受体
    1.5 转化植株的鉴定
        1.5.1 标记基因的使用
        1.5.2 分子检测
        1.5.3 免疫技术
    1.6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JMJ15 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
    2.1 JMJ15 基因的克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JMJ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4 JMJ15 植物干扰载体的构建
        2.4.1 实验材料
        2.4.2 实验方法
    2.5 JMJ15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2.5.1 实验材料
        2.5.2 实验方法
    2.6 结果与分析
        2.6.1 RNA 的提取
        2.6.2 JMJ15 基因的克隆
        2.6.3 JMJ15 的保守域分析
        2.6.4 JMJ15 基因理化性质分析
        2.6.5 蛋白的疏水性预测以及跨膜区预测
        2.6.6 JMJ15 的亚细胞位置预测
        2.6.7 三级同源建模
        2.6.8 蛋白同源性比对
        2.6.9 亲缘关系分析
        2.6.10 PBI 121-JMJ 中间载体的构建
        2.6.11 植物表达载体 35S::JMJ15 的构建
        2.6.12 JMJ15 基因正反义片段的克隆
        2.6.13 正义片段与反义片断的酶切、回收
        2.6.14 PTCK303-JMJ(+)(-)中间载体的构建
        2.6.15 酶切、回收
        2.6.16 大片段与 pCAMB3301 载体的连接及鉴定
        2.6.17 启动子 JMJP 的克隆
        2.6.18 JMJ15 基因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7 小结与讨论
        2.7.1 小结
        2.7.2 讨论
第3章 JMJ15 基因的功能验证
    3.1 玉米不同时间冷处理 JMJ15 基因表达量分析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JMJ15 基因转化拟南芥的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JMJ15 基因拟南芥 T-DNA 插入突变体的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试剂
        3.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冷胁迫下 JMJ15 基因表达量分析
        3.4.2 JMJ15 基因转化拟南芥进行功能验证
        3.4.3 JMJ15 基因拟南芥 T-DNA 插入突变体的研究及功能验证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4章 JMJ15 基因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与表达载体
        4.1.2 受体材料
    4.2 试验仪器及药品
        4.2.1 仪器设备
        4.2.2 药品
        4.2.3 培养基配方
    4.3 以幼胚为受体的遗传转化
        4.3.1 侵染幼胚前的准备工作
        4.3.2 农杆菌侵染幼胚
        4.3.3 再生植株分子检测
    4.4 以胚性愈伤为受体的遗传转化
        4.4.1 胚性愈伤的诱导
        4.4.2 农杆菌侵染胚性愈伤
        4.4.3 PCR 检测
    4.5 花粉管通道法
        4.5.1 质粒 DNA 的准备
        4.5.2 质粒 DNA 的注入
        4.5.3 抗性植株的筛选
        4.5.4 植株的分子检测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4.6.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 JMJ15 基因
    4.7 小结与讨论
        4.7.1 小结
        4.7.2 讨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氨基酸分析仪法快速测定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色谱条件
    1.4 样品前处理
        1.4.1 磨样
        1.4.2 样品水份测定[14]
        1.4.3 称量、水解
        1.4.4 中和、过滤 (用一般滤纸即可) 、定容
        1.4.5 再过滤
        1.4.6 上机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合标样及玉米样品氨基酸色谱图
    2.2 高赖氨酸玉米样品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10)玉米穗粒腐病主效抗病QTL分析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生产状况
    1.2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的现状
    1.3 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1.4 玉米穗粒腐病的研究进展
        1.4.1 玉米穗粒腐病概况
        1.4.2 玉米穗粒腐的病原菌
        1.4.2.1 病原菌种类
        1.4.2.2 病原菌的鉴定
        1.4.2.3 侵染途径
        1.4.2.4 玉米穗粒腐病侵染症状
        1.4.3 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1.4.3.1 抗源筛选
        1.4.3.2 抗性鉴定方法
        1.4.3.3 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1.4.3.4 抗病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1.4.3.5 抗性机理研究
        1.4.4 育种方面
    1.5 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穗粒腐病主效抗病QTL的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鉴定体系
        2.2.2.1 病原菌培养和人工接种
        2.2.2.2 抗病性调查标准
        2.2.3 统计方法
        2.2.4 基因型检测
        2.2.4.1 高通量组织研磨仪研磨玉米叶片
        2.2.4.2 SLS法提取基因组DNA
        2.2.4.3 SSR分子标记的扩增
        2.2.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2.2.4.5 基因型数据采集
        2.2.5 遗传背景恢复率的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玉米穗粒腐病主效抗病QTL的遗传分析
        2.3.1.1 高世代遗传背景恢复率
        2.3.1.2 利用N6近等基因系对主效抗病QTL进行遗传分析
        2.3.1.3 利用西502近等基因系对主效抗病QTL进行遗传分析
        2.3.1.4 小结
        2.3.2 近等基因系群体不同侵染时期的抗性变化
        2.3.2.1 BT-1×西502群体不同侵染时期的抗性动态变化
        2.3.2.2 BT-1×N6群体不同侵染时期的抗性动态变化
        2.3.2.3 小结
第三章 玉米穗粒腐病抗性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材料灭菌
        3.2.3 病原菌培养
        3.2.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2.5 室内接种
        3.2.6 相关酶活性变化的测定
        3.2.6.1 保护酶系的选择
        3.2.6.2 酶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轮枝镰刀菌侵染玉米籽粒后形态学、组织学变化
        3.3.2 酶活性的变化
        3.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主效抗病QTL的遗传分析
    4.2 玉米穗粒腐病的鉴定体系
        4.2.1 接菌时间和方法
        4.2.2 鉴定时期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高赖氨酸玉米种植注意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多亲本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解析与育种应用[D]. 乔锋.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2]玉米品种选择的重要性探析[J]. 谢廷波. 种子科技, 2020(02)
  • [3]北方春玉米穗腐病病原鉴定、发病因素及防治研究[D]. 刘怀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4]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研究[D]. 朱湖英. 湘潭大学, 2017(01)
  • [5]汕头市鲜食甜糯玉米种植情况及品种选择原则分析[J]. 林维平,陈梓敏,黄茜莉,姚姗.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9)
  • [6]转基因抗病虫与高赖氨酸水稻的改良研究[D]. 刘鑫. 浙江大学, 2016(08)
  • [7]玉米穗腐病致病层出镰刀菌侵染寄主的细胞、生化与分子基础研究[D]. 焦铸锦. 广西大学, 2015(01)
  • [8]玉米抗冷相关基因JMJ15克隆及对玉米的遗传转化[D]. 张俊飞. 吉林大学, 2015(10)
  • [9]氨基酸分析仪法快速测定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J]. 齐建双,铁双贵,韩小花,岳润清,燕树锋,卢彩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
  • [10]玉米穗粒腐病主效抗病QTL分析及其抗性机理研究[D]. 陈玉娜.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种植高赖氨酸玉米的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