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路径选择和保障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保障措施论文,政府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从我国应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状况分析,国家经济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显得比较被动,表现为缺乏完整设计,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经济安全管理系统。政府审计在国家经济安全管理体制中的定位也不甚明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审计要找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切入点,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审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审计应对能力,以增强审计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需求。
(一)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路径选择
通过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财政安全;通过金融审计,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通过企业审计,揭露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以及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浪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通过对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政府投资审计面临的困境和风险,提出建设性意见,注意揭露和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维护投资安全;要高度关注民生审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1.继续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资金审计监督模式。政府审计工作重点放在公共财政和国家立法机关批准的支出项目上,对国家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这样,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对各级政府及其所管辖部门和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既有审计权,又有审计处理处罚权,既确保了审计的权威性,又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体和政体。
2.拓宽审计领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经济责任不断加强,资金来源渠道不断增加,审计领域亦应随之拓展。(1)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手段对责任人的微观经济责任进行认定,有效地遏制领导人员利用职权弄虚作假、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通过审计查处大案要案促使公职人员不敢轻举妄动;而通过审计与纪检监察、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联动效应,更能彰显经济责任审计对危害国家经济安全行为的打击、防范作用。(2)加强预算外资金的审计监督。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加之新旧体制交替、政策不配套等多种原因,致使预算外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上有很多漏洞,从而导致预算外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违纪违规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损害国家利益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审计监督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部位,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审计。(3)探索计算机审计。在当今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实施,计算机系统普遍存在于各单位。审计应该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计算机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系统的合规合法性以及系统的可审计性等进行评价,确保系统运行后的数据处理结果的合法性和正确性,防止和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通过定期对计算机系统的内控制度的健全性调查和实际运行情况的符合性测试,监督被审计单位完善计算机内控系统,防范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现象的发生。
3.推行审计公告制度。保持国家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既有利于公众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更有利于公众对各种腐败行为、滥用权力行为的监督,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作用。实行审计公告制度,除了向社会公开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活动外,更主要的是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增加政府经济运作的透明度。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国际上先进国家的通行做法。它可以借助社会舆论监督力量促使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审计决定引起重视,并对整个社会产生警示和震慑作用。为了适应公开审计结果的需要,审计机关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包括公开的方式、内容、时间、载体、范围等都要予以明确。
4.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资源的最大优势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审计整体优势的发挥和整体效应最大化的实现,在于科学合理整合审计资源,形成审计合力。审计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重点解决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1)根据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在各级审计机关各司其责,独立实施审计的基础上,在系统内部调配审计人员,发挥审计人员的专业优势。(2)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增配和培养计算机专业人员、宏观经济管理专业人员、宏观经济分析人员和常用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5.创建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审计体系,提高审计宏观效益。一是要树立宏观经济意识,把正常审计工作与宏观决策联系起来,提高审计影响层次;二是建立审计数据信息资料库,将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审计数据信息和有关经济信息分类整理储存,为经济形势分析和专业分析提供广泛的、可靠信息资料;三是开发审计信息资料与经济形势分析软件,对行业、区域、专项和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为宏观决策、宏观调控、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规范部门和行业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6.加大审计分析,建立经济预警机制,使审计真正成为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报警器。审计问题分析,把每一个单位审计中得来的零星的、不系统的资料,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变成有共性的、系统的经济管理信息,并将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报政府部门,以引起领导重视,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当好经济卫士;经济发展分析,通过审查微观经济过程及其结果的资料,发现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对影响宏观调控的阻碍制约因素提出意见,以审计信息的形式向政府反映,为领导及时全面地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准确决策服务,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法规分析,审计机关应注重“微观—宏观—微观”的审计理念,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分类,把众多审计项目中发现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审计要情的形式向政府反映,促进建立或完善地方财经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堵塞漏洞,铲除滋生问题的根源,使有关部门或单位进一步规范财经管理行为。
7.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由于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国家战略目标不同,目前国际上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在理论研究领域尚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我国在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审计方面的研究都起步较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国际上看,要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构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国际安全合作网是应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入世”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国际局势、经济形势变化,均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凡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审计的地位都比较高,审计制度都比较完善,审计发挥的作用都比较明显。我国应通过加强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合作与对话,科学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二)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措施
1.注重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政府审计工作。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政府审计工作的战略方针,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法宝。一是树牢以民为本理念。政府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向人民负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审计应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在加强经济安全监督中充分体现情注人民、心系群众、魂牵百姓的服务理念。使政府审计工作不辜负党的期待和人民群众的重托。二是树牢统筹兼顾的理念。统筹兼顾是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审计方法。因此,政府审计应有机配置好监督职能、服务职能、评价职能和管理职能等多种职能资源。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确保国有经济的安全运行。三是树牢和谐发展的理念。政府审计在维护经济安全运行中,必须把排除相关不和谐因素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安全的首选目标。使各种要素按一定的规则排序组合,保持协调有序合规的运行状态。从而为国家经济安全运行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2.注重用现代综合素质支撑政府审计工作。一是提升政治素质。政府审计人员切实做到立党为公、监督为民。善于站在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看待国有经济安全运行重要性。深刻领会和坚定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的工作目标,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自觉履行监督职责,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二是提升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保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政府审计人员必须打造一人多技、一专多能的现代素质。全面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谙熟财经法规知识。同时善于运用宏观着眼、微观切入的监督方法,见微知著,注重从特殊中抽象一般;采用揭露问题、查处问题、整改问题首尾相接一条龙式方法,能够敏锐的观察变化、尖锐地直击问题,使监督效果最大化。三是提升文明道德素质。政府审计应加强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锤炼新时期审计精神,敬岗爱业、廉洁自律、开拓进取。使审计机关一言一行折射出正确的价值追求;一招一式展示审计机关文明形象。
3.注重用探索创新精神推进政府审计工作。创新是政府审计生命所在、活力所在。一是积极创新政府审计理论。政府审计应以经济安全运转为研究对象,积极摸索新时期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内在规律,揭示相关要素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使审计理论研究处于前沿水平,并不断用理论研究成果引领和推动审计实践发展。二是积极创新政府审计工作形态。政府审计工作方式应与工作任务相适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在监督力量投放上,实施多个部门联合监督方式,使审计、纪检监察和财政等部门监督力量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在监督事项构成上,采取多内容关联的审计方式,形成一次审计多重视角,一次审计多项内容,一次审计多个成果,从而全面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在监督目标指向上,采取多目标并举的审计方式,以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加强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和规范管理;以提高效率水平为目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量增效;以提高经济安全水平为目标,使国家经济安全性运行稳固、阵地坚固、根基牢固。
标签:政府审计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安全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