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探索科研院所办企业的思路_科技论文

深化改革探索科研院所办企业的思路_科技论文

深化改革,探索科研机构办企业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机构论文,深化改革论文,办企业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从事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材料科学的专业研究单位,是我国目前最大、历史最久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中心之一;主要从事关于人工晶体、高温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非晶态材料、高温涂层材料以及环境与生物材料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现有职工800余人,其中各类科技人员700余人;自建所以来,已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00多项。

自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科研机构均在结合本单位各自的学科优势与特点,组织科技人员不同程度地走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其中由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这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形式,不仅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子,而且正逐步成为科研单位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技开发型企业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硅酸盐所探索了多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先后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84~1987年),开发工作重点放在“四技”(即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企业联营、进入企业集团等方面,但成功的经验较少。虽然这些开发工作给社会创造了财富(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达3亿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所效益并不高,横向开发的收入很难维持研究所的生存,更谈不上研究所的发展了。在第二阶段(1988年至今),开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自主型、产业型及外向型的模式。近几年来,硅酸盐所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陆续创办了一些“自主型”的科技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路子。为发展高新技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显示度,硅酸盐所进行了探索,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诸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通过这几年的探索,这种模式既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又分流了一部分科技人员,在“一种管理体制两种运行机制”中初露其科研与开发之间良性循环之端倪。通过近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企业大部分生存下来,它们在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已略有盈余;全所目前已有10家科技企业,1994~1995年其年收入已达6820.92万元,利税585.3万元(不包括资产保值、增值部分);开办此类科技企业分流消化了各类人员250余人,这些人员的分流为研究所减少工资、养老保险、医疗费、奖金等支出200万元左右。

二、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拳头产品,讲究经济效益

科技开发必须依靠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最终也要通过开发工作产生效益。硅酸盐所这几年将目标瞄准国际市场,科技与开发密切结合,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如1991年通过院级鉴定的科技成果LBO压电晶体,经过努力一举打入国际市场,每年均有几十万美元的供货合同。

又如掺铊碘化铯晶体的开发是日本高能物理所KEK工程、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是一项具有国际声誉的重大高科技项目。硅酸盐所争取到该项目的承担任务。1995年3月,经上海市计委专家论证,该项目被列入上海市工业性试验项目。经过一年的开发努力,硅酸盐所在技术上解决了美、日用户要求的光输出、均匀性及辐照损伤等主要技术指标,能重复生长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晶体;今年上半年与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中心、日本KEK工程签定了3000多根掺铊碘化铯晶体的供货合同,其价值为500多万美元。

再如彩色显像管用的低熔点封接玻璃粉,现已供应永新显像管厂、南京华飞显像管厂使用,年生产能力达数十吨,现建成投产。

硅酸盐所建成PTC粉体生产线,其产品已出口日本松下公司;另外每年数十万件氧化铝陶瓷水龙头阀门也已大量出口韩国等等。

研究所办西卡思新技术总公司1995年出口额已达200余万美元,1996年将超过300万美元。目前已建立的两个合资企业和中试基地企业,标志着硅酸盐所开发工作在外向型、规模型和自主型方面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以上这些产品均形成“拳头”产品,预计1996年产业化收入可达6000万元人民币。

三、科研机构办企业能大幅度开发智力、解放生产力和调动科技人

员积极性

研究所办科技型企业使科技人员大有用武之地。现硅酸盐所科技人员担任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厂长等职的近20人,“下海”人员200余人。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成为既是科学家又是企业家,既会搞科学研究又会搞经营管理的多方面人才。不少这方面的杰出人才脱颖而出,有的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有的被评为先进企业人才。

通过办企业使广大科技人员增强了市场观念、经济观念、工程观念、信息观念。他们在市场竞争改革的大潮中勇于拼博,在商品竞争中不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科技与生产问题。这些“下海”人员相应增加了收入,生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不仅减轻了国家与研究所的负担,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解放了科技生产力,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四、研究所办企业的现状分析

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自办科技开发企业,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及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这些企业创办之初已带着先天的不足和缺陷;他们所走的路也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因此,两年来这些企业尽管经过了努力拼博,但大多形成不了规模。总结这两年来的实践,有不少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以市场为导向,还是以技术为导向

硅酸盐所的这些科技企业,大多是在二、三年前进行结构调整时,为解决富余人员出路而创办起来的。硅酸盐所是一个材料科学研究所,学科领域覆盖面广,相互之间关联并不多。因此,在创办这些科技企业时,在项目选择、人员组织时,很自然就以某些科技成果为核心,组织相关的富余人员办起了公司。可以说这些企业基本上是以技术为导向的。那些到企业去的科技人员不熟悉市场,不懂营销,不了解企业管理,迫于生计,他们就像一叶小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捕“鱼”。当然他们会抓到一些“鱼”的,但仅仅能养活他们自己而已。正如一些人所称的,这是“生产自救”。这些以技术为导向建立起来的企业,虽也作了一些可行性论证、市场研究,但毕竟是站在“岸”上作的;结果“下海”去一看,则差别很大,甚至是完全不一样了。硅酸盐所一陶瓷公司在开办后发现市场上需要的产品与自己能生产的差距很大,不是价格太高,就是性能不对路,或是档次太低不愿意做(这里还有观念上的问题),所以这些企业只好小打小闹开发“新产品”,形成不了规模生产和经营。

2.一种管理体制下的两种运行机制

对过去长期靠国家拨款运行的研究所,其主要活动是科学研究,主要目标是产生科技成果。科技体制改革使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硅酸盐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开发工作已成为研究所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研与开发是上、下游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但具有不同的目标,有着各自的运行机制。在一个研究所内,这两部分工作难免会有交叉,会有碰撞,双方在观念、利益关系、资源配置等方面总会产生种种矛盾,影响了一部分“下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如何使这两部分工作既要有各自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又要在研究所的统一协调下,充分利用所内有限资源,达到各自目标,在管理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所两种运行机制”的管理模式是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同时也需要这两部分科技人员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这是研究所整体利益的需要,也是在当前激烈竞争中研究所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3.产权关系模糊

硅酸盐所的所办企业除了中外合资形式外,还有两种所有制形式,即研究所独资和研究所投资加上职工参与一部分的集体所有制。这两类企业的产权关系都没有理顺。主要表现为:

(1)这些企业的投资主体都是研究所,所有权是国家所有,是国有资产,但企业的法人代表,即经营者并不能代表研究所对这部份国有资产负责。他们只是从企业本身角度或企业职工角度来运作,他们可能把自身利益或企业职工利益看得比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重要得多。另一方面,企业中没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形不成有效制约,企业负盈不负亏。

(2)研究所投入企业而形成的企业财产有两部分构成: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不明晰的,有的设备是租赁给公司的,有的是未经任何手续由公司挪用的,有的是名义上投资给公司的,但实际是仍在所里使用。生产场地、办公用房也有类似的情况。无形资产更不清楚,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说这部分技术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公司应支付技术使用费;到企业的科技人员说实验室技术并没有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公司花钱开发出来的。两类科技人员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争论不休。

4.企业法人制度不健全

研究所办企业在注册登记后即成为一个独立企业法人,研究所在投资后不能对企业经营直接干预。但实际上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未能有效分离。一是由于上述所提到的产权关系模糊,在企业内部难以建立起财产约束机制,企业法人代表更多的是考虑自身及职工利益,只能负盈不负亏;研究所对企业的债务负有无限责任,硅酸盐所就有一家经营不善的企业的债务全是由本所承担。二是研究所认为既然这些企业是研究所投资的,研究所当然有权干预其经营,并提出企业的财务由所财务兼做。这样造成经营者进退二难,经营责任不明确。三是这些企业大多是设在所内,所内现成条件能“利用”就充分“利用”,包括研究所的金字招牌。企业也无法摆脱这种对研究所的依赖。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研究所之间经常会出现在责任、权利、义务上的讨价还价,无法使这些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真正法人实体。

5.缺乏激励措施,也缺乏制约制度

研究所办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在研究所的现有条件下,很难在职称、住房等方面给予到企业的科技人员以相同于留在所内的科技人员的待遇;前者的工资奖金也不能与后者的高出太大,否则两者也会摆不平。搞承包对提高经济效益会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这仍是包盈不包亏,是不平等的,更诱发了企业的短期行为,片面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不考虑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资产的增值。另外,企业的法人代表不能代表研究所的利益,而他在企业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集决策权、经营权、分配权于一身,大事小事一、二个人说了算。尽管所内有审计制度,但是这种事后审计即使发现问题,则已为时过晚了。这种不科学的管理方式,既不利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考核和惩罚,也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

五、研究所办企业如何深化改革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单位创建的各类科技企业已成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力军。一些科技企业已经逐步发展成规模经济,占领了市场相当的份额,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研究所自我发展。研究所如何深化改革,研究所办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彻底改变企业现有的小打小闹从事开发的局面。要以市场适销产品为龙头,择优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以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尽快形成规模生产,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现有研究所办企业大多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相互参股、兼并、职工参股等方式对这类企业进行调整、整顿及改制,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其管理。这样做既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3.在清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的同时,对现有研究所办企业的资产进行界定,理顺产权关系,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4.加强对企业的科学管理及监督,逐步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企业机制,协调好出资者、经营者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试行企业经理的年薪制或奖励企业内部股作为措施;在合理评价基础上,形成竞争、淘汰机制,达到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标签:;  ;  

深化改革探索科研院所办企业的思路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