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小额论文,信贷论文,农村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经济状况和小额信贷运作情况
1.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南京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大幅增加,2001年以来,保持了年均18%的增长水平。2007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3275亿元,是2001年的2.72倍。在整体环境优势的带动下,南京地区的农村区域经济也一直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农民收入逐年大幅上升。2007年南京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8020元,是2001年的1.86倍。(详见表1)
2.农业存款快速上升,农业贷款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南京地区农村金融得到了较大发展。农业存贷款逐年持续上升,2007年末,农业存款余额91亿元,是2001年的3.9倍;农业贷款余额为47亿元,是2001年的3倍。(详见图1)
3.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不平衡,呈现先增后跌趋势
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广的初期,南京地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002年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1.03亿元,增幅达到110%,联保贷款余额为0.65亿元,是2001年的11.57倍;2002和2003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的增长率在59%以上,农户联保贷款余额的增长率在98%以上。但从2005年开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开始逐年下降,2006年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降至2001年末水平,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低于2002年末的水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增减量如图2所示)
4.农户的贷款总额逐年大幅增加,信用贷款占比较小
为促进农民致富,各农村信用社通过发放贷款来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2001年以来,南京地区农户的贷款总额由9.1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37.17亿元,贷款年均增幅在30%以上,主要以农户发展大规模种养业、特色经营、农产品加工等较大额度贷款为主,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占比较小,2003年小额信贷占全部农户贷款的比重为14.1%,达到近年来的高峰值,2007年末该比例仅为2.61%,为近年峰值低谷。(详见表2)
5.小额信贷管理基础工作扎实,信贷投放滞后
为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发放,各农村信用社广泛开展了农户经济档案的创建工作,对农户信用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并逐一确定农户授信额度。至2007年末,全市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43万户,建档面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5%,共计发放农户贷款证(含一证通)15.3万本,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3%。尽管农村小额信贷投放的基础工作扎实,但由于小额信贷利小风险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投放中仍存谨慎心理,在缺乏政策制约(如央行支农再贷款)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小额信贷投放额呈现逐年下滑的走势。
二、农村小额信贷运作问题分析
1.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小额信用贷款需求较少
和其他贫困地区的农村相比,南京地区农村经济状况较好,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务工、打工、多种经营收入增多,收入的80%来自于传统种养业之外且在逐年大幅提高。农户的自有资金或自我筹措资金能够基本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对小额信贷需求较少。而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要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然后根据信用等级的评定来确定信用贷款的限额。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由于相对贫穷而信用评级较低,无法满足信贷条件,而信用级别高的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又不旺盛。
2.农村多种经营集聚发展,小额信贷额度难以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过去以传统种养业为生产对象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农民依靠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和高新农业,逐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种依托传统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多种经营,具有带动、吸附作用,形成了片状、块状的集群、集聚发展,一般都起点高,发展规模大,对资金的需求也大。而农村小额信贷资金量小,适合农村中低收入者解决临时性或小规模生产经营所需,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不尽相符,无法满足农村多种经营的需要。这种多种经营的集聚化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也减少了相当部分农民借用小额贷款的需求。
3.农户面散量多,信用核定和贷款管理成本较高
目前,农户小额贷款手续采用的主要还是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根据信用等级核定借款额度,并发放贷款证,然后根据核定的额度凭贷款证随用随贷。这种方式虽然节省了多次贷款的审批手续,但农户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贷款前期,信用社和银行需要做大量工作,建立和管理农户信用档案,贷款发放的过程中还要对农户的经营状况密切关注,对农户的经济和信用状况及时跟踪,以便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及时更新,保证档案的时效性,所需人力物力成本较高。贷后由于农户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收入存在不稳定性,贷款监测和回收管理难度较大,面临的信贷风险也大。
4.缺乏正向激励机制,开办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积极性受损
目前人民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等制度上对农村信用社虽然仍有一些政策倾斜,但仅限于总体政策上的支持,约束和引导的针对性不强,国家在税收等其他方面也缺乏鼓励性政策。在内部管理上,小额信贷和其他贷款一样被纳入贷款管理,一同考核,同样奖惩,使得小额信贷在收益、管理成本上明显处于劣势,缺乏专门针对小额信贷的正向激励措施,信贷人员办理小额信贷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在农村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逐利性使得小额信贷市场的资金被挤占,形成了小额信贷的主客观被动局面。
5.小额信贷办理程序烦琐,农村民间借贷替代作用明显
尽管小额信贷前期调查工作已通过建立经济档案的形式完成,但在办理过程中仍要经过审查、审批等手续,相对农民来说仍觉得烦琐。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富余资金和游资明显增多,农村民间借贷日趋盛行,利率也趋于规范,手续简便,随借随贷,成为农村小额信贷的有益补充,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接受。据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对120户监测对象的民间借贷情况的监测统计,2007年共发生民间借贷261笔,金额2211万元,加权平均利率为13.97%,最高利率为30%,最低利率为6%。而同期监测对象共向金融机构贷款135笔,金额为8296.5万元,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9.42%,最高利率为13%,最低利率为6.12%,由此可见,民间借贷在农村经济生活中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与国际经验的比较
1.小额信贷专门机构缺位,且存在“以弱补强”现象
从国际来看,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有单独的小额信贷机构,众多的小额信贷机构专门从事小额信贷业务,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发展。而我国目前无小额信贷专门机构,信贷资源普遍追逐高端客户,资金呈上流现象,金融机构的基层分支成为纳储源,用于较大规模的放贷;中小金融机构也多倾向略有规模的优质客户,不愿接受无任何抵押的小客户。
2.合作金融基础欠扎实,信息不对称问题显著
国际上小额信贷业务引入合作小组,将分散的客户组成相互监督约束的互相激励组织,合作金融的基础牢固,合作金融的经营理念有效地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国金融组织的合作基础较为浅薄,信用社、合作银行由地方政府部门发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合作组织,真正民间发起的合作组织受到限制。由于发放农村小额信贷的机构缺乏合作金融的基础,又受到人力和成本的限制,放贷方无法及时详细地了解农户信息,农户也无积极参与的意识,因此信息不对称问题显著。
3.缺乏有效的利率激励机制,利率风险难以消化
排除一些资金成本较低的国家,国际上较为成功的小额信贷的存贷利率高达8%~15%左右。由于农村小额信贷无抵押担保,面对的又是低收入群体,因此必然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根据信贷风险程度和利率高低的相关性,农村小额信贷的利率应处于较高的水平。而我国的现状是以低利率作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前提条件,无有效的利率回报激励发放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办理业务的积极性。
4.贷款操作周期较长,信贷风险控制难
国际经验中,小额信贷的贷款周期很短,短期风险较易控制,贷款程序简单,对书面材料的要求较少。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银行只要求申请者填写一张纸的申请表,贷款批准程序完成一般为一周;印尼人民银行的小额贷款申请程序最长两周;孟加拉乡村银行从贷款申请到发放贷款一般1~2周。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首先要以农户为单位建立贷款档案,然后评定信用等级,再颁发贷款证,才能取得贷款,周期一般为一年。
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建议
1.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小额信贷业务理论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不够发达,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小额信贷模式。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必须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平衡出发,以金融机构改革为基础,突破传统的金融理念,不断尝试,总结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模式。
2.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发挥政策引导和政策倾斜的作用,制定促进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各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各农村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拓展小额信贷业务。
3.健全农村小额信贷担保机制
设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或由政府出资成立专门担保公司,从事农民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同时鼓励其他担保公司开展农民小额贷款担保,由政府对发放小额贷款的农户给予补贴,包括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积极发展多种信贷担保形式,对“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公司+农户”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采取联保、公司为农户担保等方法,缓解小额贷款担保较难的状况。
4.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组织
发展和壮大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新型农村小额信贷组织,降低贷款门槛和条件,以信用贷款为主,担保贷款为辅,把风险和收益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直接为农民和低收入者提供服务,使这些微观层面服务提供者的发展和成长得到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组织对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和农村金融市场创新的作用。
5.创造良好信用环境
以金融生态县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信用宣传,积极创建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镇,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农户、农村企业的信用度。